附:《水经注(关于郧阳段的记载)》又西南合关淅水。关祔水又南入上津,注甲水。甲水又东南径魏兴郡之兴晋县南,晋武帝太康中立。
甲水又东,右入汉水。
汉水又东为龙渊,渊上有胡鼻山,石类胡人鼻故也,下临龙井渚,渊深数丈。
汉水又东径魏兴郡之钖县故城北,为白石滩。县故《春秋》之钖穴地也,故属汉中,王莽之钖治也。具有钖义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数十丈,世传列仙所居,今有道士被发饵术,恒数十人。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
汉水又东径长利(安城)谷南,入谷有长利故城,旧县也。
汉水又东历姚方(姚家湾),盖舜后枝居是处,故地留姚称也。
沔水又东过堵阳县,堵水出自上粉县,北流注之。
堵水出建平郡界故亭谷,东历新城郡。郡,故汉中之房陵县也。世祖建武元年,封邓晨为侯国。汉末以为房陵郡。魏文帝合房陵、上庸、西城,立以为新城郡,以盂达为太守,治房陵故县。有粉水,县居其上,故曰上粉县也。堵水之旁有别溪,岸侧土色鲜黄,乃云可啖。有言饮此水者,令人无病而寿,岂有信乎?又有白马山,山石似马,望之逼真。侧水谓之白马塞。盂达为守,登之而叹曰: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更失之乎!为《上堵吟》,音韵哀切,有恻人心,今水次尚歌之(竹山白马山)。
堵水又东北径上庸郡,故庸国也。《春秋》文公十六年,楚人、秦人、巴人灭庸。庸,小国,附楚,楚有灾不救,举群蛮以叛,故灭之以为县,属汉中郡。汉末又分为上庸郡,城三面际水。
堵水又东径方城亭(方潭)南,东北历山下,而北径堵阳县南,北流注于汉,谓之堵口(堵河口)。
汉水又东,谓之涝滩,冬则水浅,而下多大石。又东为净滩,夏水急盛,川多湍洑,行旅苦之。故谚曰:冬涝夏净,断官使命。言二滩阻碍。
又东过郧乡南,汉水又东径郧乡县南之西山,上有石虾蟆,仓卒看之,与真不别。
汉水又东径郧乡县故城南,谓之郧乡滩。县故黎也,即长利之郧乡矣。《地理志》曰:有郧关,李奇以为郧子国。晋太康五年,立以为县。
汉水又东径琵琶谷口,梁、益二州,分境于此,故谓之琵琶界(琵琶滩儿)也。
又东北流,又屈东南,过武当县东北,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庾仲雍《汉水记》谓之千龄洲,非也。是世俗语讹,音与字变矣。《地说》曰: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余按《尚书。禹贡》言,导漾水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他水决入也,盖汉沔水自下有沧浪通称耳。缠络鄢郢,地连纪鄀。咸楚都矣。渔父歌之,不违水地,考按经传,宜以《尚书》为正耳。
汉水又东为佷子潭,潭中有石碛洲,长六十丈,广十八丈,世亦以此洲为佷子葬父于斯,故潭得厥目焉,所未详也。
汉水又东南径武当县故城北,世祖封邓晨子棠为侯国。内有一碑,文字磨灭,不可复识,俗相传言是《华君铭》,亦不详华君何代之士。
汉水又东,平阳川水注之。水出县北伏亲山,南历平阳川,径平阳(安阳口?)故城下,又南流注于沔。
沔水又东南径武当县故城东,又东,曾水注之。水导源县南武当山,一曰太和山,亦曰上山,山形特秀,又曰仙室。《荆州图副记》曰:山形特秀,异于众岳,峰首状博山香炉,亭亭远出,药食延年者萃焉。晋咸和中,历阳谢允,舍罗邑宰,隐遁斯山,故亦曰谢罗山焉。曾水发源山麓,径越山阴,东北流注于沔,谓之曾口。
沔水又东径龙巢山下。山在沔水中,高十五丈,广员一里二百三十步,山形峻峭,其上秀林茂木,隆冬不凋。
又东南过涉都城东北,故乡名也。按《郡国志》,筑阳县有涉都乡者也。汉武帝元封元年,封南海守降侯子嘉为侯国。均水于县人酒,谓之均口(均州?)也。
又东南过酇县之西南,县治故城南临沔水,谓之酇头。汉高帝五年,封萧何为侯国也。薛瓒曰:今南乡酇头是也。《茂陵书》曰在南阳,王莽更名南庚者也。
又南过谷城东,又南过阴县之西,沔水东径谷城南,而不径其东矣。城在谷城山上,《春秋》谷伯绥之邑也。墉闽颓毁,基堑亦存。沔水又东南径阴县故城西,故下阴也。《春秋》昭公十九年,楚工尹赤迁阴于下阴是也。县东有冢。县令济南刘熹,字德怡。魏时宰县,雅好博古,教学立碑,载生徒百有余人,不终业而天者,因葬其地,号曰生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