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吧 关注:1,560贴子:13,413
  • 9回复贴,共1

柯尔克孜人的祖居地---叶尼塞河概况(亚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叶尼塞河是俄罗斯水量最大的河流,世界大河之一。位于亚洲北部,中西伯利亚高原西侧。西伯利亚河流中水量最丰盈的河流。全长4130公里,流域面积270.07万平方公里,年平均经流量6100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4700万千瓦时。
叶尼塞河有两个源流,即大叶尼塞河和小叶尼塞河。大叶尼塞河发源于萨彦岭—图瓦山原的峭壁间;小叶尼塞河发源于唐努乌拉山脉的北坡。叶尼塞河由南至北,穿过不同的景观带——草原、森林和苔原;夏季的草滩是一个欢乐的世界,一群群牛羊终日在周围悠荡,晚霞和妇女艳装给草场添上了斑斑色彩和情韵;美丽的大森林,树木高大,郁郁葱葱;然后经过的是苔原,最后注入北冰洋的喀拉海。
大叶尼塞河从左侧接纳了汹涌的克姆契克河水后,急转向北,穿过西萨彦岭森严的陡谷。河流在这里把其征途上耸立数百万年的整个山国一直切穿到坡麓。水流收缩到100米,在两岸狭窄的峭壁间直泻而过,流速为每秒2~3米,而汛期达每秒5~7米。河水澎湃奔腾于砂洲石滩之间,在急流处其流速增大到每秒11米。叶尼塞河的横断峡谷好像天然为建设水电站所设制的;狭窄的河谷可使填堵的土方量大大缩减,而水坝前又有很大的水头。萨彦水电站就在这里动工兴建。水电站的堤坝提高的水位达236米,几乎相当于莫斯科大学大厦的高度。
奥兹纳琴诺耶至安加拉河口为中游(长约876公里)。叶尼塞河流出萨彦岭后,成为一条通航的河流。它穿过肥沃的米努辛斯克盆地,列宁曾称赞这一带的美丽景色,他觉得叶尼塞河的两岸既像日古里,又像瑞士。在米努辛斯克盆地以北,叶尼塞河又重新进入了狭窄的河谷,把东萨彦岭和库兹涅次克山的支脉分离开,河谷最宽达4.8公里,这已成为克拉斯诺亚斯克水电站的一个大水库,水库长达386公里,宽达15公里,库容量为733亿立方米。它比伏尔加河上的伏尔加格勒水库大1倍。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水电站的堤坝高124米。在水电站附近叶尼塞河奇妙万千的岸旁,一座新城市——季夫诺戈尔斯克在这里建成。这座城市正处在水路干线和铁路干线的主要交叉点。东萨彦岭的支脉直接成为城市的一个风景区,而离城不远的地方离奇的花岗岩峭壁鸟瞰叶尼塞河,犹如一座座神奇的雕像——这是著名的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石柱。
在坎河口和中通古斯长河河口之间的叶尼塞河右岸,长达600多公里。它是美丽的叶尼塞岭北端,叶尼塞河弯曲而构成一个直流部,穿经低陷于邻近平原水平以下的低山脉褶皱构造。这里两岸收缩,形成最后一个较大的急滩(奥西诺沃急滩)。在这直流部的狭窄地段往下,叶尼塞河又恢复了南北走向,把西西伯利亚平原同中西伯利亚高原的岩石垒垒的山岬分隔开。
在北极圈以北,叶尼塞河右侧出现了林业中心伊加尔卡。挂有各色旗帜的客船经常来到这里,各国海船可上驶至此,装运西伯利亚的木材。再往下叶尼塞河出现冻土带,从右岸传来轮船的阵阵汽笛声。这是杜丁卡,是诺里尔斯克工业区在叶尼塞河上的港口,在叶尼塞河近河口地段,河宽开始是10公里,往下达50公里,分成许许多多叉流。自乌斯特港以下,河面实际上已具有海洋的面貌,暴风雨袭来对航行是有危险的。在叶尼塞河河口前,河床收缩,河水甚至要流经陡崖林立的两岸山豁之上。河口的泛滥地同叶尼塞湾相连,那里的一切已全和海洋一样,水味咸苦,有潮有汐


1楼2015-11-23 00:06回复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Красноя�0�7рск)跨叶尼塞河东西岸,城市中心海拔高度约为146米。由于上游32公里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水电站的作用,叶尼塞河城中段水温常年保持在0-14℃。河上有几个小岛,其中最大的Tatyshev和Otdyha是当地人的疗养胜地。
    城市的西南部由平均高于河面410米的森林山脉所围绕。河流南岸有以巨大岩壁著称的Stolby自然保护区,城西的绵延山脉一直延伸到Sobakina河。但与此同时,除了Drokinskaya Sopka山,城北却是一片开阔平原,平原西部是森林,东部是农业用地


    4楼2015-11-23 00:08
    回复
      古代黠戛斯人的陵墓
      古代黠戛斯人(吉尔吉斯人)的陵墓——回鹘汗国征服之前是用石头砌成,而具有多角形,每个角落挖出垂直的(立式)石头。中央正方形坑很深,在那儿可发现死者被烧成的骨灰。
      从9-10世纪(古代黠戛斯人信仰摩尼教后)开始,陵墓中消失垂直的石头和坑,烧成的人骨放在陵墓内部的最上面。


      5楼2015-11-23 00:08
      回复
        古代黠戛斯人(今吉尔吉斯人)一般说没有作雕像。这个民族竖立起高大而垂直的石头,石头上刻有印记(tamga)、死者的名字和遗言—对终结生命的挽歌。
        岩画和印记
          俄罗斯考古学家不久前学会了区分突厥图画的办法,突厥人将这些图画遗留在岩石上。在绘画特点和风格方面,突厥岩画和黠戛斯岩画,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区分不同民族的岩画,有助于分辨出印记,这些印记刻在岩画上的马上。
        古代黠戛斯人的印记与叶尼塞鲁尼文碑铭中的印记相同。而突厥和回鹘人的印记与之不同。


        6楼2015-11-23 00:08
        回复
          古代黠戛斯人的城堡
          20世纪50年代(此前从未研究过),图瓦发现回鹘人的城堡和城市——这是具有厚而高大城墙的、带有塔楼的正方形建筑。城墙用泥土和小石头浇灌而建造,像现在的混凝土一样,建设中用泥巴浇灌墙层。回鹘人经常用长方形砖坯。从萨彦山岭南麓向叶尼塞和赫姆奇科河流域,一个城堡接着一个城堡连成一条长黏土墙。它们排成一条线长达230公里。这是回鹘汗国的北界线,突厥鲁尼文《磨延啜碑》上的记载证明这一点。
          为了防御黠戛斯人的进犯,城堡和城墙于公元750年建造
            古代黠戛斯人的城堡完全另一样。这个民族没有建立环绕自己村落的城墙。用石头砌成的石墙建立在附近的山顶。那里没人居住。当遇到危险时,人们跑到那里避难。新的研究表明,专门的建筑工程师建造了山顶城堡。这种城堡也有小的,也有大的(乌格拉赫特山上的城墙和要塞的壕沟长达25公里)。公元8世纪建造的这些城堡,17世纪当地柯尔克孜居民与俄罗斯哥萨克军队之间爆发战争,结果西伯利亚被划入俄罗斯版图
            最近我们还发现了古代黠戛斯人的大城市,阿拉伯、波斯文献记载了关于它的消息。考古发掘表明,古城没有城墙,房屋都是木结构,没有遗留下任何痕迹。城里发现高大的丘岗——公元8-12世纪建造的寺院废墟。寺院用砖坯砌成,房屋很大(大厅面积为24×32米和28×28米),还有一个寺庙建筑群的面积为76×36米,高达4米。寺庙平面图是各种各样,一个不重复另一个,这种多样性建筑属于摩尼教。此外,我们还确定了什么寺庙属于什么神。
          考古发掘证明,古代黠戛斯汗国正式接受了摩尼教。
            公元9世纪中叶,战胜回鹘汗国之后,在辽阔的西伯利亚出现了摩尼教,它在诸多的突厥语民族中间流传了500-600年。在文化史上,以前还不知道这个重要的事实,研究欧亚大陆中世纪早期文化时没人考虑这个问题。


          7楼2015-11-23 00:09
          回复
            元朝建立后,柯尔克孜社会的农耕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吉思汗及其后裔非常重视利用柯尔克孜居住区优越的自然资源来发展农业,因此当时柯尔克孜人的农耕经济已极为发达。
            《元史.地理志》载:柯尔克孜人居住的谦州“地沃衍宜稼,夏种秋成,不烦耘耔”。由于谷物丰收,颇有盈余,元朝政府还从维吾尔地区调工匠为柯尔克孜人修建仓库。
            18世纪柯尔克孜人大量西迁至天山山区和帕米尔高原以后,主要分布于伊犁的北天山山区和克孜勒苏的南天山山区及帕米尔高原的大部分山区。地理环境的改变,使他们失去了优越的畜牧业生产条件,只有逐水草而居,游牧于崇山峻岭之中。牧场有夏、冬之分,冬季大雪封山,牧民在较温暖的低山窝中放牧,度过严寒的冬天。夏季冰雪融化,牧民则进入气候凉爽、水草丰茂的深山夏牧场放牧。无论是夏、冬牧场,生活环境都极其艰苦恶劣。
            在天山山区和帕米尔山区游牧的柯尔克孜牧民,畜牧业生产几乎完全依靠大自然的“恩赐”,一年四季逐水草而迁徙,没有栅圈,不储冬草,无医疗设备,一遇水旱灾害或疫病蔓延,牲畜就成群地死亡,特别是雪灾对高山畜牧业威胁最大,一遇大雪封山,人畜死亡不可胜数。往往是一夜之间,很多牧民就濒临贫困和死亡的边缘。
            高山牧区的畜群结构以羊和马为主,牛和骆驼较少,在帕米尔高山牧区,牦牛也占一定的比例。高山畜牧业的生产形式以“阿寅勒”为单位,一个“阿寅勒”一般有十户左右,大都是一个小部落或氏族,部落主或氏族首领为“阿寅勒”的统治者和生产的组织者,也是“阿寅勒”的最富有者。“阿寅勒”中的大部分生产都是集体进行。放牧牲畜、接羔、剪毛、打草、搬迁甚至连妇女从事的擀毡和挤奶都是在头人的组织下一起劳动。


            9楼2015-11-23 00:09
            回复
              柯尔克孜人的高山畜牧业虽然远不如在叶尼塞河流域的草原畜牧业发达,但柯尔克孜仍是新疆负有盛名的高山牧民,清代称柯尔克孜人为“布鲁特”,即为高山牧民之意。据《新疆图志》载:新疆农民和城市居民所需的牲畜和畜产品,除个别地方自己生产外,绝大多数是依靠布鲁特供应。柯尔克孜在新疆各地出售的牲畜每年“常数十万计”。清朝的驻军所需的军马以及官兵的肉食等畜产品,主要也是由柯尔克孜牧区供给。当时柯尔克孜牧区的畜产品主要是送往伊犁、乌什、喀什噶尔几个城镇交易,贸易场面极盛。
              由于生存条件的进一步恶化,柯尔克孜人失去了叶尼塞河流域平坦的沃野、优越的水利条件,也失去了繁荣的灌溉农业和城市。巴尔透力德的《突厥蒙古诸民族史》载:18世纪初叶,天山山区的柯尔克孜人“没有任何定居文化,甚至没有农业,只靠狩猎和畜牧业来取得生活资料”;《中亚简史》也称柯尔克孜人“居民都是牧民,不事农耕”。史书上所写虽然过于肯定,但
              西迁天山山区及帕米尔高原后柯尔克孜人的农业生产水平与在叶尼塞河流域时期相比,毫无疑问地大大地倒退了
              这一时期,柯尔克孜人的农业只是小面积的谷地种植业。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耕作粗放,大部分地区不整地、不灌溉、不施肥、不除草,具有游牧民农耕的典型特点。个别有条件灌溉的地区,也无完整的灌溉系统,灌水时划沟蛇灌或漫灌。不少牧区春天开荒播种后,牧人便随着畜群转入夏牧场放牧,直至秋天收获季节再来收割。一些柯尔克孜牧区,还沿袭古代“寄耕”之习,即牧民按季节到平原地区自然条件较好的土地上耕种、收获。有时是整个牧村的牧民统一到平原农区耕种,而这些农区的农民又将牲畜交牧民代牧。


              10楼2015-11-23 00:10
              回复


                11楼2015-11-23 00:10
                回复
                  米努辛斯克盆地
                  米努辛斯克盆地(英语:Minusinsk Basin,俄语:Минусинской котловины)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南部山间盆地。在西伯利亚南部山地同东、西萨彦岭、库兹涅茨克和阿巴坎山脉间。境内地势起伏,海拔200—700米。叶尼塞河及其支流阿巴坎河、图巴河等流经。多淡水和咸水湖。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部地区较干旱。年降水量中部240—270毫米,山地达450—500毫米。土壤多为栗钙土和黑钙土。有铁、煤、铜、铝、金等多种矿藏,水力资源丰富。西伯利亚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农作物以小麦和甜菜为主,瓜类和果园业发达。工业以农畜产品加工、采矿、木材加工为主。南部的迈纳镇有全国最大的萨彦—舒申斯克水电站。主要城市有米努辛斯克、阿巴坎、切尔诺戈尔斯克等


                  12楼2015-11-23 00:10
                  回复
                    阿巴坎所在的叶尼塞河东岸是历史悠久的米努辛斯克买卖城。
                    坚昆国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这里自古以来就居住着欧罗巴人种的居民。这种类型的居民遍布西伯利亚草原及阿尔泰地区和哈萨克斯坦地区。
                    在远古时代,米努辛斯克地区先后诞生过三种连续的文化,即公元前三千年末到二千年初的
                    阿凡纳羡沃文化,属于公元前二千纪中叶的安德罗诺沃文化以及公元前13-前12世纪的卡拉苏克文化。
                    从旧石器时代起,这里就聚居了来自南西伯利亚森林地带的蒙古利亚人种部落和来自西伯利亚草原地带的古欧罗巴人种居民。到青铜时代末期,即相当于中国商朝时期,中国北部的游牧部落大量迁入,从而产生了卡拉苏克文化。


                    13楼2015-11-23 00: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