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吧 关注:5,274贴子:20,848
  • 8回复贴,共1
晚上再抽时间写吧。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11-24 09:02回复
    就你们这渣渣网速也敢和我抢2楼?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11-29 08:12
    回复
      我抨击本吧某大神只会宣扬封建迷信糟粕,居然说道学始于天干地支二十八宿,最高级是风水。我指出道学应该本于道德经,大神马上抨击道德经是伪书。
      我想说,道德经影响之深广,是不是伪书又有何妨?你也写本影响这么深远的伪书出来试试?!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12-13 11:16
      回复
        汉儒们自己造伪书,还使用和迷信伪书,甚至深信他们假借圣贤、伪托孔子的著作就是古圣先贤为大汉王朝所做的先期设计。汉代的《韩勑碑》中说“孔子近圣,为汉定道”;《史晨碑》中说“西狩获麟,为汉制作”。汉儒倒果为因,于是孔学、儒学就成了大汉朝的“私人定制”。这种意识不仅欺骗了他人,更要命的是也迷住了他们自己,王莽就是在这种迷幻症下扮演着命运的悲喜剧。东汉的王充看到这些十分悲愤,他在《论衡·自纪篇》中说,充既疾俗情,作讥俗之书;又闵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晓其务,愁精苦思,不睹所趋,故作政务之书。又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
        其实,“人君之政”、社会习俗和一代学风都与制造伪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清算最大的伪书案就是《伪古文尚书》案
        传统的经史子集中皆有伪书,但在秦代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影响最大的伪书案就是《伪古文尚书》案。这个案子发于汉武帝时期的孔安国。他是孔子十一世孙。武帝末年,鲁恭王刘余要扩大自己宫室,拆毁孔府旧宅,从墙壁中得《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及《孝经》,皆科斗文字,当时人都不识,安国以今文(隶书)读之,又奉诏作书传,定为58篇,谓之《古文尚书》。除了篇目分合的差别外,还比流行的《今文尚书》多出25篇。有的学者认为“《尚书》惟今文传自伏生口诵者为真,古文出自孔壁中者尽为后儒伪作为伪造”。东晋时孔书已失传,梅赜献《古文尚书》朝廷立于学官。现在流传《古文尚书》就是梅赜献本。学者批为“伪中之伪”。
        虽然伪书之名始于汉代,并受到当时学者的指责,但伪书真正被清算却是在考据学流行的清代和清代以后。康熙间学者姚际恒写作了《古今伪书考》是这个清算的开始。其序云:造伪书者,古今代出其人,故伪书滋多于世。学者于此真伪莫辨,而尚可谓之读书乎!是必取而明辨之,此读书第一义也。
        他指出要读书第一要务是辨伪,不辨伪读书是瞎读。此书辨伪书62种,包括经部19种,史部13种,子部30种。
        《古今伪书考》开启了辨伪之风,到民国间“疑古学派”达到高峰。近年随着考古发展,一些汉代以后古人不曾见到古书现世,过去所认定的伪书未必是伪书,起码不全是伪书。如《晏子春秋》《尉缭子》等等。《孙子兵法》作者问题也得到解决。甚至《古文尚书》真伪的陈年积案随着“清华简”的出现也有望解决。然而目前考古这个透明度远远不够的学科领域也要警惕“坎曼尔诗签”案的前车之鉴。我们普通读者也将拭目以待。
        □王学泰(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杨馥戎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12-13 11:33
        回复
          伪书不可信,也不可不信
          山西晚报
          据新华社1月5日报道,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 《尚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国的权威教材和理论依据。然而,由于真正的《尚书》 早就散失,两千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对传世的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在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专家们看到了失传两千多年的《尚书》原貌。传世的古文尚书确定无疑是伪书。
          小侃:元旦刚过,文化界就出了件大事,清华大学公布了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在那里面,专家们看到了失传两千多年的《尚书》原貌,持续了几百年的《尚书》真伪之争,终于可以画上句号了。
          大谝:《尚书》真伪的问题,早在三百年前不就清楚了吗?历代的学者多有考证,到清朝的朴学大师阎若璩,写了《尚书古文疏证》,得出结论,现今通行的《尚书》,乃是后人的伪作。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事,今天我们何必要抢古人的功劳呢。
          小侃:话不能这么说。阎若璩下那样的判断,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是从理论上证明的。但这一批战国竹简,是把铁的事实给大家看,也是最终的结论。这二者意义并不一样。这就好比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后来伽利略通过观测又给出了明确的证据。他们是同样伟大的。所以,并非是抢古人的功劳,而是给古人的学术研究上了保险,阎若璩大师泉下有知,估计也会为这样的发现欢欣鼓舞。
          大谝:照你说的那样理解也未尝不可,但终归是件锦上添花的事。
          小侃:这话就不对了。学术界有了确切的证据,不用再在纸上打仗了。既然辨清了真伪,那从此以后,我们再读《尚书》,就有了可靠的版本,无须以讹传讹了。
          大谝:嘿嘿,这话说得可真隆重啊。《尚书》这样的书,重要固然重要,可是现在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有几个人看过呢难道过去大家都是因为它是假的所以不看吗?所谓国学热,无非是个噱头,真正愿意埋下头愿意去啃《尚书》的,那是少之又少啊,《尚书》真伪,不见得那么要紧啊。
          和事老:无论如何,去伪存真正源清流总归是件好事。就算愿意啃《尚书》的人少之又少,那也不是没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不绝,主要是靠这样的人吧。
          大谝:说到传统文化,我更觉得这件事不应该张扬啊。《尚书》不论它真伪,流传了总有两千年,早就成了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去伪存真,把它们剔除出去,别说能不能做到,就算是能,那不更引起思想混乱吗?别的且不说,《尚书·大禹谟》是后人伪造,可其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一直被人称为理学“十六字心传”,万世不易的真理,也被历代皇帝看作是治国的依据和宝典。好,你说它是假的,那你以后是信呢还是不信?
          小侃:这也不是没有办法,话是后人伪造的,可道理总是对的啊。只要懂得那个道理就好,其他都无妨吧?
          大谝:语言和语言的意义能割裂开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听那句话,又何从知道那个道理呢。说句实话,要是把通行《尚书》中的所有伪造的东西都剔除了,思想史估计都要重写不,不是重写,简直是要推翻整个思想史啊。
          和事老:也没有那么严重啦。伪造的《尚书》,也不完全是后人得杜撰,它所依据的,还是真实的版本,只是掺杂了些当时人的想法而已,所谓去伪存真,也就是要厘清这些混乱,看哪些思想是夏商的,哪些想法又是魏晋的。
          大谝:这就是学者的工作了。所以说,这件事情只对学者有意义,是学术圈内的事,不用说和民间大众,就是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都不太大即使知道它是伪的,我们也要学习弘扬呢。比如说,“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这句话原来的《尚书》里,恐怕也是没有的。
          小侃:明明知道它是伪的,还要弘扬,这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吗?我还不信,真正的《尚书》里,就没有同样有深度有意义的话!
          大谝:这就是另一码事了。等到学者们把竹简整理清楚,解读明白,最后成为公认定本推广流传开来后再说吧。这少说也得百八十年。这之前吗,我们还得读伪《尚书》。
          小侃:唉,这既说明正本清源之难,也说明了伪书之害消除之难啊。
          大谝:这就得看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了。中国古代的伪书多了去了,要说它都有害处真不见得。因为古人可没有著作权的考虑,他们只害怕他们写的东西不被人认可,所以就会假托是圣人啊神仙们或者更古的人写的,来加强书的权威性让人信服。这叫“托古传道”,比如说,儒家的书,一定说要是周公写的,道家的书,一定要说黄帝写的,兵家的书,不消说那必是姜子牙诸葛亮所传,有这么大的名头,就由不得你不信了。其他都且别说,诗书礼易春秋,是五经,都说经过孔子的手,现在早证明不是了,都得归到伪书里面吧。可谁也不会那样认为的。
          和事老:就是,好多伪书,也是“古人”写的啊。只是不像他们说的那样古,或者不是署名的作者写的,但同样是古代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自有其价值所在。
          小侃:话虽然这么说,但我们也不能上了古人的当。不要把唐宋才有可能的事,认为秦汉就出现了,然后据此推论如何如何。这会让古人笑话我们智商的。
          大谝:其实啊,古人早给我们提过醒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12-13 11:58
          回复
            小侃:话虽然这么说,但我们也不能上了古人的当。不要把唐宋才有可能的事,认为秦汉就出现了,然后据此推论如何如何。这会让古人笑话我们智商的。
            大谝:其实啊,古人早给我们提过醒了啊。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他可是看过真正的《尚书》的,可他连那都不迷信。这才是读《书》以及读其他所有书的根本秘诀呢。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李遇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12-13 12:10
            回复
              《尚书》及今古文《尚书》之争
              《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是儒家所说的“五经”之一。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是上古文献资料的汇编,既有君主对臣民的演讲训话及发布命令,也有臣子对君主的劝勉,还有史官对重大史实的记载等等。通俗地讲,是上古时期的公文总集。
              秦末天下大乱,古籍多所散失,《尚书》也难以逃脱厄运。到汉文帝的时候,只有曾经担任过秦朝博士的伏生还能背诵下来一部分。他那时已经80多岁了,汉文帝就派晁错前去学习,然后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抄写下来,共有29篇,就被称为《今文尚书》。到汉武帝的时候,鲁王修宫殿,拆了孔子故宅的一段墙,在墙里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比 《今文尚书》多了16篇,是用战国时期的字体书写的,所以被称为《古文尚书》。孔子的后裔孔安国把他献给皇家,但并未被列入官学,所以传播的不广。汉末,天下又大乱,今、古文《尚书》一并遗失,不知所踪。东晋时,豫章内史梅颐说他从民间找到了 《古文尚书》,共58篇,还有一篇孔安国做的《尚书传》。这个版本的《尚书》,渐渐流行开,南北朝时被立于学官,唐初立为国学教本,孔颖达曾受唐太宗诏命为之作注,此后遂颁行天下。这个梅颐发现的传本,就一直流传至今天。
              但一直以来,就不断有人认为这个版本是梅颐伪造的。到了清初,朴学大师阎若璩从篇数、篇名、典章制度、历法、文字句读、地理沿革和古今行文异同等多方面考证,并引用其他古籍作为旁证,得出东晋梅颐所献《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是后世伪作的定论,并得到当时多数学者的认可。但当时另一个经学家庄存与说,《古文尚书》虽是伪作,但圣人的言语也得以保存,所以这部书“功罪互见”。也因为他,《古文尚书》并未从官学中剔除,还是科考的必备书目。
              后来,也有学者认为,《古文尚书》并不全是伪造。王国维就认为,梅颐的《尚书》不可能完全出于伪造,至少也是一个晋代汇集各种残篇的辑佚本。如今在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专家们看到了失传多年《尚书》的真正原貌,明确得知现今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系“伪书”。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说:“通过"清华简",我们不仅看到了真正古文《尚书》的原貌,还可为多年来古文《尚书》真伪之争画上圆满句号。”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12-13 12:13
              回复
                伪书与“伪文化”情结
                北京晚报 |2005年03月29日09:33:56
                当“伪书”这个字眼儿潮水般占领了中国百姓目光的时候,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忙不迭跑回家,认认真真把书柜搜寻一遍,看到底买了几本伪书。
                一位藏书爱好者很“幸运”地在书柜里找到了几十本伪书后,禁不住大发感慨,在这连书都“假冒伪劣”的年代里,我们还能相信什么?能相信谁?此话虽有些偏激,但让我想起了一个笑话。日前,当“伪书”被大范围曝光,被有关部门围追堵截之后,一位专门制假贩假的“企业家”说:“还是文化人厉害。假冒伪劣,不搞则罢,一搞就闹出‘伪书不劣’的名气。佩服!”不知那些编撰、出版伪书,靠此发财的“文化人”,是该“自豪”,还是该耻辱?
                伪书的泛滥不是偶然的,它正是某些中国人伪文化情结导致的必然结果。
                明明是中国人,却不相信中国人写的书,明明吃大米饭,却偏偏热衷于过“洋节”。“伪书”的编撰者正是抓住了国人“外国文化比中国文化更有文化”的心理特点,将自己“搜集”、“整理”、“炮制”成的书,用假外国人名,假外国的评论来骗中国人。
                凡是洋人写的必是好书,是国人的伪文化情结之一。只要是名人写的书,就是有水平的书,是国人的伪文化情结之二,也是造成伪书冠名“名作家,名学者”,挂羊头卖狗肉牟利的根源所在。凡是别人都在读、都在买的书,如果自己没读、没买,就没文化的心态则是国人的伪文化情结之三。此外,对书的好坏用发行量衡量,对书的文化价值用是否畅销下定论,对书是否值得一读,仅看书名、写书人则是国人的伪文化情结之四。某些国人的伪文化情结直接来源于面子读书观和不求甚解的实用主义。
                这种“伪文化”,可上溯到汉朝伪经,可直接翻版于“帝王文化”。试想,对于一个成天泡在颠倒黑白的“皇上戏”中乐此不疲的民族来说,能不把“伪书”当成“文化”来武装自己没文化的大脑吗?如果说,过去的国人之种种“伪文化”情结只是表现在对文化鉴别能力的丧失,对文化价值判断力的盲目和浅薄的话,那么,如今伪书的大行其道,则更是一个事关中国人脊梁的大问题!
                除了出版界,也许全社会都应对此有所反思。
                伪书不绝,文化难兴!国人的伪文化情结不除,民族的脊梁就永远都不可能在世界上挺起来!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12-13 12:1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