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书不可信,也不可不信
山西晚报
据新华社1月5日报道,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 《尚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国的权威教材和理论依据。然而,由于真正的《尚书》 早就散失,两千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对传世的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在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专家们看到了失传两千多年的《尚书》原貌。传世的古文尚书确定无疑是伪书。
小侃:元旦刚过,文化界就出了件大事,清华大学公布了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在那里面,专家们看到了失传两千多年的《尚书》原貌,持续了几百年的《尚书》真伪之争,终于可以画上句号了。
大谝:《尚书》真伪的问题,早在三百年前不就清楚了吗?历代的学者多有考证,到清朝的朴学大师阎若璩,写了《尚书古文疏证》,得出结论,现今通行的《尚书》,乃是后人的伪作。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事,今天我们何必要抢古人的功劳呢。
小侃:话不能这么说。阎若璩下那样的判断,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是从理论上证明的。但这一批战国竹简,是把铁的事实给大家看,也是最终的结论。这二者意义并不一样。这就好比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后来伽利略通过观测又给出了明确的证据。他们是同样伟大的。所以,并非是抢古人的功劳,而是给古人的学术研究上了保险,阎若璩大师泉下有知,估计也会为这样的发现欢欣鼓舞。
大谝:照你说的那样理解也未尝不可,但终归是件锦上添花的事。
小侃:这话就不对了。学术界有了确切的证据,不用再在纸上打仗了。既然辨清了真伪,那从此以后,我们再读《尚书》,就有了可靠的版本,无须以讹传讹了。
大谝:嘿嘿,这话说得可真隆重啊。《尚书》这样的书,重要固然重要,可是现在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有几个人看过呢难道过去大家都是因为它是假的所以不看吗?所谓国学热,无非是个噱头,真正愿意埋下头愿意去啃《尚书》的,那是少之又少啊,《尚书》真伪,不见得那么要紧啊。
和事老:无论如何,去伪存真正源清流总归是件好事。就算愿意啃《尚书》的人少之又少,那也不是没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不绝,主要是靠这样的人吧。
大谝:说到传统文化,我更觉得这件事不应该张扬啊。《尚书》不论它真伪,流传了总有两千年,早就成了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去伪存真,把它们剔除出去,别说能不能做到,就算是能,那不更引起思想混乱吗?别的且不说,《尚书·大禹谟》是后人伪造,可其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一直被人称为理学“十六字心传”,万世不易的真理,也被历代皇帝看作是治国的依据和宝典。好,你说它是假的,那你以后是信呢还是不信?
小侃:这也不是没有办法,话是后人伪造的,可道理总是对的啊。只要懂得那个道理就好,其他都无妨吧?
大谝:语言和语言的意义能割裂开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听那句话,又何从知道那个道理呢。说句实话,要是把通行《尚书》中的所有伪造的东西都剔除了,思想史估计都要重写不,不是重写,简直是要推翻整个思想史啊。
和事老:也没有那么严重啦。伪造的《尚书》,也不完全是后人得杜撰,它所依据的,还是真实的版本,只是掺杂了些当时人的想法而已,所谓去伪存真,也就是要厘清这些混乱,看哪些思想是夏商的,哪些想法又是魏晋的。
大谝:这就是学者的工作了。所以说,这件事情只对学者有意义,是学术圈内的事,不用说和民间大众,就是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都不太大即使知道它是伪的,我们也要学习弘扬呢。比如说,“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这句话原来的《尚书》里,恐怕也是没有的。
小侃:明明知道它是伪的,还要弘扬,这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吗?我还不信,真正的《尚书》里,就没有同样有深度有意义的话!
大谝:这就是另一码事了。等到学者们把竹简整理清楚,解读明白,最后成为公认定本推广流传开来后再说吧。这少说也得百八十年。这之前吗,我们还得读伪《尚书》。
小侃:唉,这既说明正本清源之难,也说明了伪书之害消除之难啊。
大谝:这就得看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了。中国古代的伪书多了去了,要说它都有害处真不见得。因为古人可没有著作权的考虑,他们只害怕他们写的东西不被人认可,所以就会假托是圣人啊神仙们或者更古的人写的,来加强书的权威性让人信服。这叫“托古传道”,比如说,儒家的书,一定说要是周公写的,道家的书,一定要说黄帝写的,兵家的书,不消说那必是姜子牙诸葛亮所传,有这么大的名头,就由不得你不信了。其他都且别说,诗书礼易春秋,是五经,都说经过孔子的手,现在早证明不是了,都得归到伪书里面吧。可谁也不会那样认为的。
和事老:就是,好多伪书,也是“古人”写的啊。只是不像他们说的那样古,或者不是署名的作者写的,但同样是古代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自有其价值所在。
小侃:话虽然这么说,但我们也不能上了古人的当。不要把唐宋才有可能的事,认为秦汉就出现了,然后据此推论如何如何。这会让古人笑话我们智商的。
大谝:其实啊,古人早给我们提过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