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左榜“状元”山琮
在咱朝城西北三十里许,有个村庄叫山堂(现属董杜镇,村名山王庄),据说,这是元朝状元山琮的故里。
据朝城山氏族谱记载,山琮字秀石,是在宋朝中叶从河南迁到朝城山堂村的。其父辈兄弟七人、山琮兄弟六人、有五个儿子.子侄辈当时有文爵者八人、武将九人,甚为显赫.但经过元末明初的战火,家道渐渐中落。
山氏族谱和《朝城县志》都记载,山琮在元朝时曾考中状元。山氏族谱中说,山琮是元大德三年(1299年)的状元,《朝城县志》中说,山琮是元大德十四年(1310年)的状元。
但查《元史》,元朝在建国之初,根本有进行开科取士的记录。直到第四任皇帝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时才下诏恢复科举考试,并在延佑二年(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所以,元朝的状元,最早的也在1315年,此前,根本不应存在状元之说。更何况,元大德年号仅使用了十一年,根本不存在“大德十四年”。可见上述记载是有错讹之处的。
还有,错讹不仅仅是时间上的错讹。元朝自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后,直到元朝灭亡,前后总共举行了十六次科举考试,考中“左榜”的汉人状元只有十六人。查阅《元史》,终有元一朝,全山东省只有一人考中状元,这个人是章丘的张起岩,而非咱们朝城的山琮山老爷子。
但是,说山琮是元朝状元也并非空穴来风、随意杜撰出来的。有元一朝,汉人(左榜)状元虽然只有十六人,但考中进士的却有一千一百三十九人。由于元朝在建国之初轻视儒学,读书人势必少之又少,当时能够考中进士,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按照常理推理,山琮当年可能是考中了进士,而且应该就是在延佑二年(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时考中的,这一年,只有五十六人及第。如此低的录取率,而山琮能够考中及第,其家人以及朝城人都感到无尚荣光,把他考中进士讹传成考中状元也就不足为奇了。
山琮的后代繁盛。如今董杜庄山堂村山氏家族,仍奉山琮为始祖。除此一支外,其子山大青因在汶阳做官,迁居在了汶上,即现在的济宁市嘉详县马村镇山营,据说已繁衍近万人。在明朝的时候,山琮的五世孙山政迁于郓城县,其后人现居郓城县李集乡山家庄,约有500多人。六世孙山镇,迁居到齐东黄县,其后代现居龙口市诸由观镇唐各庄村。以上都“各有族谱可据”。
在咱朝城西北三十里许,有个村庄叫山堂(现属董杜镇,村名山王庄),据说,这是元朝状元山琮的故里。
据朝城山氏族谱记载,山琮字秀石,是在宋朝中叶从河南迁到朝城山堂村的。其父辈兄弟七人、山琮兄弟六人、有五个儿子.子侄辈当时有文爵者八人、武将九人,甚为显赫.但经过元末明初的战火,家道渐渐中落。
山氏族谱和《朝城县志》都记载,山琮在元朝时曾考中状元。山氏族谱中说,山琮是元大德三年(1299年)的状元,《朝城县志》中说,山琮是元大德十四年(1310年)的状元。
但查《元史》,元朝在建国之初,根本有进行开科取士的记录。直到第四任皇帝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时才下诏恢复科举考试,并在延佑二年(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所以,元朝的状元,最早的也在1315年,此前,根本不应存在状元之说。更何况,元大德年号仅使用了十一年,根本不存在“大德十四年”。可见上述记载是有错讹之处的。
还有,错讹不仅仅是时间上的错讹。元朝自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后,直到元朝灭亡,前后总共举行了十六次科举考试,考中“左榜”的汉人状元只有十六人。查阅《元史》,终有元一朝,全山东省只有一人考中状元,这个人是章丘的张起岩,而非咱们朝城的山琮山老爷子。
但是,说山琮是元朝状元也并非空穴来风、随意杜撰出来的。有元一朝,汉人(左榜)状元虽然只有十六人,但考中进士的却有一千一百三十九人。由于元朝在建国之初轻视儒学,读书人势必少之又少,当时能够考中进士,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按照常理推理,山琮当年可能是考中了进士,而且应该就是在延佑二年(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时考中的,这一年,只有五十六人及第。如此低的录取率,而山琮能够考中及第,其家人以及朝城人都感到无尚荣光,把他考中进士讹传成考中状元也就不足为奇了。
山琮的后代繁盛。如今董杜庄山堂村山氏家族,仍奉山琮为始祖。除此一支外,其子山大青因在汶阳做官,迁居在了汶上,即现在的济宁市嘉详县马村镇山营,据说已繁衍近万人。在明朝的时候,山琮的五世孙山政迁于郓城县,其后人现居郓城县李集乡山家庄,约有500多人。六世孙山镇,迁居到齐东黄县,其后代现居龙口市诸由观镇唐各庄村。以上都“各有族谱可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