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吧 关注:9,382贴子:110,385

回复:洪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史稿》:国初诸大政,皆定自太祖、太宗朝。世谓承畴实成之,诬矣。承畴再出经略,江南、湖广以逮滇、黔,皆所勘定;桂王既入缅甸,不欲穷追,以是罢兵柄。
洪启胤:“家驹千里,国石万钧”。[14] 朱由检:“又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犹不瞑。死事重于泰山,意气化为长虹。”[2] 范文程:“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
黄道周:“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孙中山:“五族争大节,华夏生光辉。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满回中原日,汉戚存多时。文襄韬略策,安裔换清衣。”
萧一山:“承畴负时誉久,生平疵行,亦少概见,一旦变节,殊出意外。吾人若舍民族国家之观念而论断之,似属人之常情,惟当君主专制时代,则不免遗贰臣之羞耳。”[18] “运筹策划,经略四方,筦理机要,创制规模者,如范文程、洪承畴、金之俊、冯铨辈,虽以汉人投效,行节有亏,史书所载,黜之贰臣;然经营勤劳,亦不失为开国之良辅。”
蔡东藩:“杨镐率二十余万人山塞,洪承畴率十三万人赴援,兵不可谓不众,乃一遇清军,统遭败衄。清军虽强,岂真无敌?咎在将帅之非材。且镐止丧师,洪且降清,洪之罪益浮于镐矣。”
李治亭:洪承畴顺应历史大势,弃暗投明,把他的才能献给了新的统一事业,并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是功不是过,更与投降外来侵略者的“汉奸”风马牛不相及。时代已经变了,旧的史学观念也在变。只有抛弃那种以华夷之分的标准评价历史人物,才能对洪承畴及其他降清的人做出科学的评价。
王思治:从历史的大局着眼,清军入关和清王朝的建立,是应该肯定的。而洪承畴则有功于清之开国与清初的统一。


IP属地:浙江39楼2015-12-02 12:49
收起回复
    洪承畴于明朝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


    IP属地:浙江40楼2015-12-02 12:49
    回复
      2025-08-15 12:53: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宗祠通用联


      IP属地:浙江43楼2015-12-02 12:55
      回复
        五言通用联
        文章高天下;姓字列榜头: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左都御史洪英,永乐中会试第一。
        事可对人语;心常如水平:此联为南宋朝时期的诗人洪咨夔自撰联。洪咨夔,字舜俞,于潜人。嘉定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
        驷马高车地;忠臣理学家: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祠门硬山式筑于石台基上,中门楣上嵌“洪氏大宗”匾,门边石柱刻有清咸丰己未年(公元1859年)举人洪翟离撰书的这副对联。


        IP属地:浙江45楼2015-12-02 12:57
        回复
          六言通用联
          宗山拱秀隆基业;星斗长明映画堂:此联为台湾省南投县草屯镇洪氏家庙“敦煌(洪氏郡望)堂”联。
          天帝次子声威远;共工水神源脉长:上联典指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自称天帝次子。下联典指洪氏始祖共工有水德,被奉为神明。
          九重早见长杨赋;一世先传短李诗: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学者兼文学家洪亮吉(公元1746~1809年)书赠联。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又号更生居士,江苏阳湖人(今江苏常州)。清乾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工篆书,有《洪北江全集》。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诗人洪咨夔事典。


          IP属地:浙江46楼2015-12-02 12:59
          回复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敦盛宗支,源来一本;煌明衍派,义属同家:此联为台湾省南投县草屯镇洪氏家庙“敦煌(洪氏郡望)堂”联。联首(鹤顶格)嵌“敦煌”堂号。
            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此联为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洪家塘洪氏宗祠联,祠祀清朝剧作家、诗人洪升。许多人都知道洪升是钱塘人(今浙江杭州),但鲜为人知的是,自南宋名相洪皓起,洪升的祖上洪氏家族就开始在西溪定居。据考证,昔日,西溪五常洪家塘有洪氏宗祠。明清时期,西溪洪氏一度成为杭州四大家族之一。尽管洪升生平并没有留下很多与西溪直接有关的作品,但他的确是从西溪走出来的著名戏曲作家。
            派别衍敦煌,宗支百世;地灵钟衮绣,庙貌千秋: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前的这副对联,相传是翰林院编修龚显曾的笔迹。
            兄弟俱才,争比谢家之四;父子皆宜,竟夸宁海之三: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医洪适事典。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政和进士洪皓及其子洪适高中词科的事典。
            由嘉应居石坑,尊祖敬宗,长念馨香俎豆;迁花峰住官禄,光前裕后,宏开礼乐冠裳:此联为广东省花县(今广东广州花都区)官禄镇土布村洪氏宗祠联。
            节著冷山十五年,衔命抱符,忠贞志远□苏武;派分晋水廿余疏,劾奸弭患,铁石心迈迹琼崖: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正祠四至五排柱心位设七层神龛,神龛雕工精美,闽南许多庙宇都纷纷前来仿造。神龛筑在石台上,石台正面篆刻“福禄寿”三字。正祠面积一百六十九平方米,建筑气势高昂而肃穆。神龛前上方是“忠贯日月”匾、承脊大柱上的这副对联,都是为纪念洪氏先祖洪皓而书。据史料记载,洪皓字光弼,谥忠宣,江西乐平人,公元1115年登进士,状元及第,但一生仕途坎坷。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羁留十五年,流放冷山(今黑龙江),艰苦备尝,威武不屈,最后遇赦归宋。宋高宗赵构赞曰:“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后与秦桧不和,被放于英山、袁州,最后在南雄州(今海南海口)病逝,终年六十八岁。洪氏大宗祠迄今已一百多年了,是泉州城中保存最完整的祠宇。
            由嘉应,徒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藉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也学也,恢宏敦煌之遗风:此联为广东省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洪氏宗祠祖公棚联。原载于《洪氏宗谱。此联记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应州徒居花县官禄布村艰苦的历程。


            IP属地:浙江47楼2015-12-02 13:02
            回复
              家谱文献江西鄱阳洪氏统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明)洪璐纂修,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西婺源云山洪氏家誊谱六卷,(明)洪天民纂修,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洪福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四川遂安洪氏家谱,(明)洪汝仲等主修,洪子明等纂修,明朝年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宁波汉塘洪氏支谱,(民国)洪曰湄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立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浙江镇
              海蛟西洪氏宗谱,(民国)杜项斯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听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安徽歙县飞山洪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
              卷,(民国)洪德明等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洪氏宗谱,(现代)陈周棠校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铅印本。公开出版发行。
              洞美廷弼敦煌堂漳州派洪氏族谱,(现代)洪成创主编,阳春市信息中心2003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1]


              IP属地:浙江48楼2015-12-02 13:05
              回复
                IP属地:浙江50楼2015-12-02 13:14
                回复
                  2025-08-15 12:47: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浙江51楼2015-12-02 13:19
                  回复


                    IP属地:浙江53楼2015-12-02 13:29
                    回复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上古八大姓是指姬、姜、姚、嬴、姒、妘、妫、姞。
                      另一说:姬、姜、姚、嬴、姒、妘、妫、妊。


                      IP属地:浙江54楼2015-12-02 13:34
                      回复
                        @中华姓氏文化 申请加精


                        IP属地:浙江55楼2015-12-02 13:35
                        回复
                          泉州洪氏大宗祠址在今泉州市鲤城区东大路旁,靠近东湖公园即温陵北路草埔尾。是一处始建于清同治七年的汉族“家祠”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倡建者泉州市草埔尾人,清咸丰九年举人(洪皎之后裔)洪团老向龚氏购得三进旧厝一座(契据仍由洪团老后人珍藏),一进由族人捐助改建宗祠。劝捐洪氏大宗祠序文曰:“夫敬宗收族,虽孝子慈孙事,然家不立庙,祖于何亨,宗不建祠,族于何聚,此我洪氏大宗之建所由汲汲欤。”序文作者为清道光二年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台湾兵备道兼理学政,按察使洪毓琛,山东临清人。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建筑格局为“前堂后寝”有明显的家祠风格,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IP属地:浙江56楼2015-12-02 13:39
                          回复
                            IP属地:浙江57楼2015-12-02 13:43
                            回复
                              2025-08-15 12:41: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浙江58楼2015-12-02 13: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