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寄情思 笔墨写性灵
————张立辰的花鸟画创作
王思强
“中国画创新很难,中国画中的简笔写意花鸟画创新更难,在今天对简笔写意花鸟画创新尤其难。”与画家张立辰谈到绘画创新时,他总是这样感叹。但他还是选择了简笔写意花鸟画作为自己一
生探索创新的目标。
的确,就简笔花鸟画而言,有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在前。齐白石常感叹其难,甚至表示“我愿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如今,徐渭谢世400年,此间大师林立,佳构无数,笔墨也似乎发挥到极致。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几乎都能抹上两笔,是仅
次于几乎全民普及的书法而成为融入中国百姓生活中的代表着一种传统情结的文化符号。
许多评论家评齐白石是中国传统花鸟画的最后一位大师,甚至有人断言中国画“穷途末路”。于是,不少“聪明”的画家往往避开这一路,或走繁复工笔,或走中西结合。一时间写意花鸟成了业余画家的“玩意儿”。
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专业画家,作为大学教授的张立辰何以“逆流而上”,“背道而驰”?
张立辰是位感情爆发型的汉子,诚待客,喜豪饮,演说滔滔似悬河流泻,画兴勃发时挥墨如疾风骤雨,最是“写意”的性子。
他认为,在花鸟画的特殊领域里,决定艺术高低的不是题材,而是情和意的艺术表现。花鸟画的创新不独是题材的变换,更重要的是新的艺术内涵和新的笔墨结构的统一。当简笔花鸟画被认为是“游戏笔墨”的偏见依然流行的时候,他仍然坚持着磨练笔墨,并操守着中国画尚意重情的美学品格,甚至于在一般人认为无以超越古人的梅、竹、荷、蕉等传统题材里力求抒发出新的情怀,创造出新的笔墨样式。1982年作三峡游,两岸山色令人陶醉,惟恐失之交臂,运笔嫌迟,急中以盘代笔,顺水冲涤,方适其意。他敢用墨,敢用水,有时甚至直接用水管子来冲,大冲大破又何其快哉!他喜画风竹、雨竹,夜半窗外电闪雷鸣与其挥毫节奏最谐。其题画诗,如“最忆潇湘风雨时”,“笔走涧竹风声起,墨倾绢素卷云烟”,自是其个性和作画气势的生动说明。
但他又从不以挥洒为最终使命,在纵横倾泻的笔势间,在浓淡枯湿的墨色里,恰是意境的创造和情思的表现。
那叶如伞、花如盆的大荷,作为他的艺术符号,是“五七干校”时代这位“渔人”的意外的收获,也是在艰苦窒闷的岁月里这位“老九”对生命和美的信念。那富有跳动感的墨鱼,是“出渊多为新雨后”的生活感受。而那些憨憨的黑蜻蜒,则多是孩提时代戏水的“伙伴”。在这“洗脸不洗脖的黑老婆儿”的形象里有着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他不仅仅从虚心劲节这种传统的审美角度着迷于墨竹的谈谐,更热衷于以大片的竹叶表现临风淋雨的整体气势,这大概是风雨人生、凛然不屈的人格的写照。他曾经以在墨竹与朱竹的交融中表达他对光的新鲜感受,也许这又是风雨过后骄阳进射,点染了他心中的一团火光。
他不满足于只以“出污泥而不染”这一种情思塑造荷花的形象,而常常在墨润和色彩的对照或交融中,去创造“翠盖半遮西施面,凉风薄雾弄晓妆”,或者“残荷听疏雨,簌簌不觉寒”这类抒情诗般的境界,或许这又是豪兴勃发之余又引发出的细腻的情怀。
他喜欢画秋熟的瓜篓与荷塘,就像是他曾经悬在壁上的饰物老丝瓜那样,不是出于对秋残的哀婉,而是金秋的丰富烂漫和再生的内力给予他的视觉和心理的强烈感受。
当他把从大自然中获得的这些审美感受和人生体验以如倾如泻的笔致迹化为艺术的时候,他获得了“写意”的愉快,也获得了诗一般的文思,获得了艺术的内美。
简笔花鸟画艺术,无疑是一种随机性更强、自由度更大的艺术,也因其不拘泥于对事物外在形体的实录,而强化了艺术家主体的情意。但优秀的简笔艺术,在自由的挥洒中尽管随时都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奇妙的效果,却决不能因其随机性和自由度的发挥,而扭曲对物象的形和意的传达,伤害其艺术的构成和艺术语言的质,相反,则对其提出了在这有限的笔墨里哪怕是一点一划都要经得起推敲的严酷的考验。就如同只有4句20个文字符号的五言绝句那样,是否能够称“绝”,其中每一字句所承受的艺术重压往往是长篇叙事诗所不能比拟的。因之,当我们提出艺术的抒泻性、随机性、自由发挥这些命题的时候,也向它同时提出了在章法经营上是否具有严整性,在笔墨语言上是否纯精的课题。这也是今天的专业画家们跟古代业余文人画家们所不同的地方。
————张立辰的花鸟画创作
王思强
“中国画创新很难,中国画中的简笔写意花鸟画创新更难,在今天对简笔写意花鸟画创新尤其难。”与画家张立辰谈到绘画创新时,他总是这样感叹。但他还是选择了简笔写意花鸟画作为自己一
生探索创新的目标。
的确,就简笔花鸟画而言,有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在前。齐白石常感叹其难,甚至表示“我愿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如今,徐渭谢世400年,此间大师林立,佳构无数,笔墨也似乎发挥到极致。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几乎都能抹上两笔,是仅
次于几乎全民普及的书法而成为融入中国百姓生活中的代表着一种传统情结的文化符号。
许多评论家评齐白石是中国传统花鸟画的最后一位大师,甚至有人断言中国画“穷途末路”。于是,不少“聪明”的画家往往避开这一路,或走繁复工笔,或走中西结合。一时间写意花鸟成了业余画家的“玩意儿”。
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专业画家,作为大学教授的张立辰何以“逆流而上”,“背道而驰”?
张立辰是位感情爆发型的汉子,诚待客,喜豪饮,演说滔滔似悬河流泻,画兴勃发时挥墨如疾风骤雨,最是“写意”的性子。
他认为,在花鸟画的特殊领域里,决定艺术高低的不是题材,而是情和意的艺术表现。花鸟画的创新不独是题材的变换,更重要的是新的艺术内涵和新的笔墨结构的统一。当简笔花鸟画被认为是“游戏笔墨”的偏见依然流行的时候,他仍然坚持着磨练笔墨,并操守着中国画尚意重情的美学品格,甚至于在一般人认为无以超越古人的梅、竹、荷、蕉等传统题材里力求抒发出新的情怀,创造出新的笔墨样式。1982年作三峡游,两岸山色令人陶醉,惟恐失之交臂,运笔嫌迟,急中以盘代笔,顺水冲涤,方适其意。他敢用墨,敢用水,有时甚至直接用水管子来冲,大冲大破又何其快哉!他喜画风竹、雨竹,夜半窗外电闪雷鸣与其挥毫节奏最谐。其题画诗,如“最忆潇湘风雨时”,“笔走涧竹风声起,墨倾绢素卷云烟”,自是其个性和作画气势的生动说明。
但他又从不以挥洒为最终使命,在纵横倾泻的笔势间,在浓淡枯湿的墨色里,恰是意境的创造和情思的表现。
那叶如伞、花如盆的大荷,作为他的艺术符号,是“五七干校”时代这位“渔人”的意外的收获,也是在艰苦窒闷的岁月里这位“老九”对生命和美的信念。那富有跳动感的墨鱼,是“出渊多为新雨后”的生活感受。而那些憨憨的黑蜻蜒,则多是孩提时代戏水的“伙伴”。在这“洗脸不洗脖的黑老婆儿”的形象里有着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他不仅仅从虚心劲节这种传统的审美角度着迷于墨竹的谈谐,更热衷于以大片的竹叶表现临风淋雨的整体气势,这大概是风雨人生、凛然不屈的人格的写照。他曾经以在墨竹与朱竹的交融中表达他对光的新鲜感受,也许这又是风雨过后骄阳进射,点染了他心中的一团火光。
他不满足于只以“出污泥而不染”这一种情思塑造荷花的形象,而常常在墨润和色彩的对照或交融中,去创造“翠盖半遮西施面,凉风薄雾弄晓妆”,或者“残荷听疏雨,簌簌不觉寒”这类抒情诗般的境界,或许这又是豪兴勃发之余又引发出的细腻的情怀。
他喜欢画秋熟的瓜篓与荷塘,就像是他曾经悬在壁上的饰物老丝瓜那样,不是出于对秋残的哀婉,而是金秋的丰富烂漫和再生的内力给予他的视觉和心理的强烈感受。
当他把从大自然中获得的这些审美感受和人生体验以如倾如泻的笔致迹化为艺术的时候,他获得了“写意”的愉快,也获得了诗一般的文思,获得了艺术的内美。
简笔花鸟画艺术,无疑是一种随机性更强、自由度更大的艺术,也因其不拘泥于对事物外在形体的实录,而强化了艺术家主体的情意。但优秀的简笔艺术,在自由的挥洒中尽管随时都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奇妙的效果,却决不能因其随机性和自由度的发挥,而扭曲对物象的形和意的传达,伤害其艺术的构成和艺术语言的质,相反,则对其提出了在这有限的笔墨里哪怕是一点一划都要经得起推敲的严酷的考验。就如同只有4句20个文字符号的五言绝句那样,是否能够称“绝”,其中每一字句所承受的艺术重压往往是长篇叙事诗所不能比拟的。因之,当我们提出艺术的抒泻性、随机性、自由发挥这些命题的时候,也向它同时提出了在章法经营上是否具有严整性,在笔墨语言上是否纯精的课题。这也是今天的专业画家们跟古代业余文人画家们所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