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如茶吧 关注:10贴子:1,704
  • 0回复贴,共1

清色禅香zt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安禅之后,是否就可以远离尘世的纷扰?  
  
——题记  
  
一、禅语  
  
“禅语”,指禅师们讲禅时说的话。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眼前。”“菩提树”,又名“七叶树”,也叫“觉悟之树”。禅师讲禅,只在一念之间。你若得慧根,才悟得“一波才动,万波相随的场面”。生活的智慧与终极的关怀、幸福与天堂,由此豁然开朗。就看你觉悟到了什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说:心上有尘,用力地擦拭。  
然,尘,是擦不掉的。于是将心剥下来?  
佛又说:错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席。这世间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勤拭它,心净无尘;尘在内,心在外,时常剖析自己,便无尘无心;心中有尘,尘本是心,又何必畏惧心中尘?又说:“无尘亦无心?”  
所以,禅语云:“山川草木,皆有佛性。菩提不菩提,不在于树,更不在于什么树,而在于你有没有一颗菩提之心。”  
若菩提之心在,岂不树树皆菩提之树!反过来说,若无菩提之心,无论坐于何种树下,即使佛听说禅,也是无用的。  
尘来佛去,禅来缠去。梦想心灵能歇一方净土,听禅,参佛,颂经。若,重新想念尘世,只等轻风拂过,菩提花开,便拈花而笑,转身,扑进滚滚红尘。  
又何需说:“参禅何需山水?隐居何需桃源?”  
  
二、禅意  
  
喜欢禅意的诗画。  
最初接触“禅意”一词,是在席慕容的诗歌里读阅的。  
  
禅意/席慕容  
  
当一切都已过去  
我知道我会  
慢慢地将你忘记  
心上的重担卸落  
请你请你原谅我  
生命原是要  
不断地受伤和不断地复原  
世界仍然是一个  
在温柔地等待着我成熟的果园  
天这样蓝树这样绿  
生活原来可以  
这样的安宁和美丽  
  
诗中酝酿的轻柔和新醅,不染一丝尘埃,不食人间喧嚣,远离战争烟火。那是都梦呵——那美丽的向外。向往爱情,梦想沁人心脾的果园,梦想安宁和谐的生活。  
然,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在平淡复始的生活里会慢慢适应平凡,会将心上的重担卸落。但仍然请一些美好抚平伤害,仍然渴望有一座丰绕的花园幸福地接纳我们。  
诗中的禅意,其实是一种花的芬芳,是微风拂过轻尘,是清晨里一粒七彩的露。  
其实,我以上说的都是自定“禅”的表象。然,我是确实从“禅”中开始爱上诗歌的。回首我近千首诗歌,轻盈、空灵、飘逸、冷寂,成了我诗歌的主体。可能是一种习惯,也可能是一种下意识的感染。  
古人里更有大家的诗词,寓于禅意。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过香积寺》  
那檀香,那寺庙,那云峰,那古木,那幽径,那钟声,都源于深山。  
那泉水,那溪石,那夕阳,那冷松,那薄暮,那清潭,那琴曲,无不是禅。  
古人安禅于山水,结庐在仙境。“毒”龙之外,应该是万倾碧波。尘世混浊,又与清雅何干?故,只管所衬托的清幽淡远的景物,远离人间烟火,听禅拂尘。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树木。茂。无人,空。“空山”有如世外桃源。  
山雨初霁,空气清新,万物清新,景色美妙。  
天色已暝,皓月当空;群芳已谢,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美!自然清静生活情趣,衬托出诗人自身超尘脱俗的心理状态。那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诗人所追求的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理想境界。  



1楼2008-06-28 18:2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