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拍卖交流吧 关注:207,222贴子:6,659,741
  • 1回复贴,共1

【普及】兔豪建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成型后的建窑碗,采用蘸浸法施釉,从器体釉水的状况观察,它的施釉过程大体是这样的:首先把凉干的碗坯倒置,用手提捏住碗的圈足,取水平方向向下浸入釉浆,接近碗坯腹底部施釉线处停留,缓缓来回转动,使坯体均匀地吸饱釉浆,胎釉互相粘连,然后从釉浆中取出经过风凉再装窑焙烧。烧成后的碗体,釉水通常作垂流状,口沿釉药极薄,最薄的只有1毫米,呈赭褐色近似露胎状,口沿以下釉药逐渐增厚,腹内底中央与腹外底的釉药沉积最厚,有的可达7~8毫米,腹外底的釉药一般聚集至施釉线,形成一周圆圈的厚层,有一部分则因垂流过重的缘故而超越施釉线至腹底部及足根部,聚成圆珠状。明代曹昭《新增格古要论》说,建盏“滴珠大者真”,指的就是这种情形。
从器物的断面观察,釉层与胎体结合紧密。釉层细致坚硬,具有强烈的玻璃质感。
建盏的釉,属于我国古代结晶釉的范畴。在窑炉焙烧的过程中,由于火候与气氛的原因,它会呈现出各种自然奇特的花纹。这些花纹,与一般的釉下彩绘或釉上彩绘不同,它不是人工在器物上描绘或刻画出来的图案,而是釉水本身产生变化的结果,在陶瓷工艺学中称之为“窑变”。建窑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结晶釉的窑变花纹,但是由于烧成技术的关系,花纹的形状不可能固定于某一种形状,同时也不是所有的建盏都具有窑变的效果,这就使得烧成后的釉色复杂多变。归纳起来,可划分为釉色釉、兔毫釉、鹧鸪斑釉、毫变釉和杂色釉五种类型。在这五种类型中,黑色釉是建窑的本色,有一部分是纯粹的本色产品,大部分在产品中则以底釉形态而存在,窑变花纹则从釉层中透出而浮现于釉面。杂色釉,是区别于黑色釉的副产品,一般没有窑变花纹,或者花纹不甚清晰。兔毫、鹧鸪斑、毫变都是成熟的结晶釉,具备窑变花纹的特征。为了阐述方便,突出表现建窑的工艺成就,本文在进行建窑釉色分类时,把黑色釉、杂色釉放在本节“釉色”中描写,而把兔毫、鹧鸪、毫变放在下一节“花纹”中叙述。
建盏的窑变花纹,由于变化多端,古今中外的学者曾经给予不少命名,但见仁见智,至今未有统一的命名分类。其实,以宋代的文献记录为基准,结合考古出土品和传世实物的资料,还是能够梳理清楚的。南宋时期建阳人祝穆在他编撰的《方舆胜览》一书中,曾经进行过概括性的分类,原文写道:
“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黄鲁直(庭坚)诗曰:‘建安瓷碗鹧鸪斑。’又(蔡襄)君谟《茶录》:‘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
在这一段记载里,祝穆除了总结前人所见的兔毫盏、鹧鸪斑碗以外,又另外发现了“毫色异者”,并从建窑产地的“土人”那里得知这一类碗叫毫变盏,可谓真知灼见。所以,建盏的窑变花纹,在宋代已划分为兔毫、鹧鸪斑、毫变三种类型,目前为止的考古发现和传世实物,也都在这些范畴之内。
纤纤细细兔毫纹
是建窑最为流得的品种,在黑色釉层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形状象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的纤细柔长,故而得名。呈现的色彩有灰白、灰褐、黄褐、青蓝、蓝灰等,民间有俗称“银兔毛”、“金兔毛”、“蓝兔毛”等。其中又以焕发银色光芒、纹理流畅的最为名贵,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建窑束口碗就是这样一件珍品。该馆收藏的另一件建窑撇口碗,形体雍容大度,青蓝色兔毫纹之间有指压状的毫变纹,独具一格。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1-13 09:23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1-13 09: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