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段《左传》原文: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翻译过来的话,这段历史,《春秋》上写的是:“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段没有恪守做好弟弟的本分,所以不称他为弟弟;兄弟之间如同两个国家的国君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呼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没有好好的管教弟弟,表示这样的结果正是庄公的意愿,
到这里就足够了。反正我觉得这就像是齐晟对九王一样,他相当于是一步步牵引着九王要造反——王位的诱惑(后期就是张芃芃);对自己能力的高估(杨豫将军咯~);适时的推波助澜(也就是御史案),最后终于一切都不可收拾:九王要弑君,齐晟还悄悄推了一把,把守卫撤了。于是九王一步步走进了齐晟的陷阱里,把自己搭进去了,可能齐晟唯独没料到,九王破釜沉舟,把他们卖给北漠了,不过最后为什么不杀九王和杨严,也很好理解,九王已经完全没有实力再和他争什么了,不如饶他一命,既显得自己仁慈,又能在张芃芃和杨豫面前买个好,而且,还有一点,他杀九王,是杀一个郡王,也是他的兄弟,虽说有九王弑君在前,但他毕竟也担着一个残害手足的名义,九王成了庶民,发配岭南,有谁会在意一个庶民的死活,这个时候,随便一个杀手就能要了九王的命,死的无声无息。
为什么把杨严和九王一南一北的分开,就是怕杨严护着九王,他真正要饶了的人是杨严不是九王,其实杨严的罪过一点也不比九王小,(掳走皇后啊,和弑君罪过相当),让他充军,很明显就是保全他,许他将功赎罪,毕竟杨严的身份在哪呢,杨豫的幺子啊,他杀了杨严,杨豫就算不说什么,心里肯定过不去,齐晟这一手,就换杨豫的死心塌地,杨严的一条命在齐晟看来不算什么,他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来。
甚至我很怀疑,张芃芃在这段故事中到底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御史案中,九王明显的就是退让,因为他答应了张芃芃不会夺位,他会助齐灏上位,也就是他没再以自身的势力在御史案中搅和,基本算是束手就擒,才会被削了实力。九王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张芃芃才束手束脚,不得施展,张家从来都是空口许诺,最后最先撤出了三角,杨家本就不稳,最后九王就相当于孤家寡人,应该说,如果没有张芃芃从中添乱,九王的谋反之路应该会走得更稳当些,即便不成功,也不至于像剧里一样,一无所有。我就很好奇了,张芃芃到底算是猪队友,还是根本就是为了拖垮九王,原本就是和齐晟一条船。
至于赵王,我觉得他和杨豫是一样的,都是本着坑九王的心去的,只不过杨豫是明面上,赵王是心里明白。他从最开始就跟齐晟是一心的,没想着要助九王夺权,他最后反水,只是为了从齐晟面前给自己买个好价钱,彻彻底底的是利用了九王。他看起来傻傻的,其实心机很深,至少和齐晟不相上下,这么一比起来,九王真的too young too simple,他造反成功了我才觉得奇怪。
其实最后九王应该都看明白了,他之所以在城门等张芃芃,或许是自己跟自己较劲,想知道他用真心能换回什么来,事实证明,其实九王应该是很单纯的孩子,他不适合去算计,在别人看来,他就像是穿着大人衣服的孩子,所以他和杨严才会那么要好,他们骨子里都是孩子,相信承诺、相信人心,即便他狠到可以杀人篡位,可他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学会玩弄权谋,他从来就不适合做一个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