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8,173贴子:10,043,687

【原创】“金簪雪里埋”——落笔升蝶说宝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西1楼2016-01-20 11:01回复
    “金簪雪里埋”——落笔升蝶说宝钗
    ——2016.1.19 落笔升蝶
    一部奇书《红楼梦》可以说作者无处不用巧思,笔触娴熟地运用各种谐音的艺术手法,这些谐音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则是对人物结局的某种暗示等等。细品深究,真是颇有深意。比如文中人物贾府四艳元、迎、探、惜谐音为“原应叹息”,甄士隐和贾雨村的谐音是“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甄英莲的谐音是“真应怜”,被薛蟠打死的冯渊的谐音是“逢冤”,甄家丫头娇杏的谐音是“侥幸”等等,还有文中其他描写,如蘅芜院的谐音为“恨无缘”,十里街的谐音为“势利街”,仁清巷的谐音为“人情巷”,胡州的谐音为“胡诌”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回味的,这是《红楼梦》艺术魅力的一大特色,也是《红楼梦》经久不衰的一大亮点。


    IP属地:山西2楼2016-01-20 11:02
    收起回复
      诸位且看笔者分析:“薛”谐音“雪”,文中“丰年好大雪”、“山中高士晶莹雪”、“雪洞”等都和薛宝钗有着密切关联。“钗”指妇女的一种首饰,由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因多属于贵重首饰,故也常称“宝钗”。旧时也指妇女,亦称"裙钗",红楼梦中的“十二钗”即指金陵十二位冠首女子,而薛宝钗和林黛玉无疑又是这钗中之冠。


      IP属地:山西4楼2016-01-20 11:02
      回复
        判词中的“金簪雪里埋”和文中宝钗“将笄之年”的生日也都是暗合“宝钗”之名,“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发髻的用具,《仪礼·士昏礼》中说“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而“簪”,是由笄发展而来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玉,牙,玳瑁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钗又是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续汉书》中说:贵人助蚕,戴玳瑁钗。据《华阳国志》记载:涪陵山有大龟,甲可卜,其缘可作钗,世号灵钗。可见古人尤其看重玳瑁制成的钗,有诗为证“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IP属地:山西5楼2016-01-20 11:03
        收起回复
          钗,在古代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由此可见“薛宝钗”这名字的出处绝非曹公凭空杜撰,实是借鉴前人之笔。


          IP属地:山西6楼2016-01-20 11:03
          收起回复
            曹雪芹是一个伟大的文本主义作家,笔者坚信,研究《红楼梦》,势必要紧扣文本,而文中作者用名字和诗词编织在一起,借名字、生辰、诗词等既表达了宝钗在书中的重要性,也暗示了宝钗的最终结局。


            IP属地:山西7楼2016-01-20 11:03
            回复
              第五回中宝玉所见“正册”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画上和诗中“金簪”都是指薛宝钗,而“金簪雪里埋”之句笔者以为并非像很多读者认为的那样,指宝钗的最终结局是死后被掩埋在冰天雪地里。联系文中“看破的,遁入空门”、“事败抄没”、“子孙流散”、“一败涂地”、贾宝玉则“悬崖撒手”、置宝钗之妻麝月之婢于不顾“弃而为僧”等语,最终宝钗势必是以“两股簪子交叉组合而成”的“钗”变为“一股孤成”的“发簪”,可以想见宝钗和宝玉永远是两条平行线,绝无相交的可能性,且最终宝玉必将离去,只留下金簪一支孤独终老。“里埋”,在金陵有这样一句吴语——“白白里埋”,就是“白花工夫一场空”的意思,在这里即预示着最终都是一场空。


              IP属地:山西8楼2016-01-20 11:04
              收起回复
                这句诗甲戌本有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其意为何?笔者认为是说本来玉带和金簪都是人身上的装饰之物,现在却在树上和雪里,所以是“皆非 ,生其地”。诗画之深远寓意即钗黛两人命运多舛,不得安老。另外针对书中作者对宝钗博学多才的多处描写,此处“埋”也应有埋没才情,埋没一世的意思。在开篇第一回,作者借用“木石前盟”的神话故事使得黛玉跟随宝玉临世,而最终以“金簪雪里埋”的凄冷无悔写宝钗陪伴至宝玉弃世,这无不说明十二钗中的两位最具才情的女子和宝玉终其一生都纠缠不清。所以,“雪里埋”的结局也与曹雪芹设计“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结局暗合。


                IP属地:山西9楼2016-01-20 11:04
                回复
                  由薛宝钗名字深意可见,作者起笔就已经决定用“命中注定”来演绎她的一生。故薛宝钗结局的凄凉,一点也不亚于林黛玉。这在红楼梦曲“终身误”中、宝钗的酒令及诗社诗作中都有暗喻。


                  IP属地:山西10楼2016-01-20 11:04
                  回复
                    第六十二回中大家玩射覆的游戏,宝钗覆了一个“宝”字,宝玉射了一个“钗”字,应了一句旧诗“敲断玉钗红烛冷”。此句出自唐朝末期郑会的《题邸间壁》“酴醿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其实“玉钗”在诗典当中应该不少,可是文中偏偏就用了“敲断玉钗红烛冷”这么一句,实在是说“钗玉”最终总是要“冷断”缘分,各分东西。而“慎莫厌清贫”令我好像听到了画外音,宝玉啊,慎莫厌清贫……这是不是在暗伏后文遗失的“雪夜围破毡,寒冬噎酸齑”呢?


                    IP属地:山西11楼2016-01-20 11:04
                    收起回复
                      另有五代诗人汤僧济曾经在井中淘得一支古钗,感慨中赋诗曰“昔日倡家女,摘花露井边,摘花还自比,插映还自怜。窥窥终不罢,笑笑自成妍,宝钗於此落,从来非一年。翠羽成泥去,金色尚如鲜,此人今何在,此物今空传。”此诗也是对独守空闺的妇人的贴切描写。大有“金簪依旧,人却已非”的深刻含义。


                      IP属地:山西12楼2016-01-20 11:04
                      收起回复
                        另有五代诗人汤僧济曾经在井中淘得一支古钗,感慨中赋诗曰“昔日倡家女,摘花露井边,摘花还自比,插映还自怜。窥窥终不罢,笑笑自成妍,宝钗於此落,从来非一年。翠羽成泥去,金色尚如鲜,此人今何在,此物今空传。”此诗也是对独守空闺的妇人的贴切描写。大有“金簪依旧,人却已非”的深刻含义。


                        IP属地:山西13楼2016-01-20 11:05
                        收起回复
                          而香菱所补一句“宝钗无日不生尘”出自李商隐的《残花》“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这首诗惜“残花”之无计留春而掩关独梦,如此则宝钗无日不为尘埃所封。诗以“残花”喻人,或即冶游所遇,而慰以不须掩门独思,以暗寓其“单栖”之苦。这个“掩”字既重复了《题邸间壁》“翠掩重门燕子闲”,又重复了宝钗的《咏白海棠》“珍重芳姿昼掩门”之句,很明显仍然是说情侣别离的,而且这一句和“射”已经无关了,仅仅是说宝钗的“名字原来在唐诗上”而已,却带出了这么一句。


                          IP属地:山西14楼2016-01-20 11:05
                          回复
                            据吴世昌先生的研究,认为这是一首属于“闺怨”一类的诗。李商隐是否别有含义这里不说,仅就诗面的意思看,无论是“怨别人”,还是“劳独梦”,都是说一种青年女子寡居的生活。“宝釵无日不生尘”则是形容女子懒于梳粧。据吴世昌先生对全诗的解释:“既然她只能闭门(‘掩关’)独自个儿劳魂役梦,平时还要什麼粧饰呢?所以虽有宝釵也无须‘耀首’,天天弃而不用,当然要‘生尘’了。”


                            IP属地:山西15楼2016-01-20 11:05
                            回复
                              此回中另一射覆之令,探春所覆“人”“窗”二字和宝钗所射“埘”字,是用了《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云:“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不勿思?”中“鸡栖于埘”的典故。鸡窗是指书斋。传说晋代衮州刺史宋处宗得一长鸣鸡,经常放在书斋窗边,鸡忽然回说人话,同处宗终日交谈,处宗因而学问大进.后人遂用鸡窗代称书斋。鸡人是指古代皇宫内用侍卫头戴红色配饰于清晨报晓,貌似公鸡状.后用鸡人指报晓。说到“鸡人”,我立刻就想到了“贾政悲谶语”中薛宝钗的灯谜诗“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午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虽然由于版本不同,这首谜语应该归属于谁还不能完全确定,但是,这里面确实有谶语的意思,合酒令来看,应该属宝钗,也是她日后生活的写照。而且这也是一首等待夫婿的诗,还真是出奇的一致。文中一遇到宝钗就会碰到有关妻子在家守候不归丈夫的典故,这难道还不是作者有意暗示吗?!


                              IP属地:山西16楼2016-01-20 11:0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