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吧 关注:43,320贴子:572,074

三国后期,名将之姜维、邓艾!若吧友喜欢看就持续更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6-01-22 23:46回复
    本文来自煮酒论坛的转载,刚刚看了下,觉得特别好看,所以想分享给大家一起看,看过的帮顶一下好吧
     序:
      蜀汉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自此,全文共120章的《三国演义》已经写到了第104回,后面的文笔就不多了。然而,后面却还有近46年的悠久岁月。这46年的路,细心挖掘和品味,它留给后人的或许要更多,也更为沉重……
      在后三国时期,姜维与邓艾的巅峰对决,更是绝不亚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他们为已经到达黄昏的艳阳添上了最后一笔灿烂的光辉,也给后世留下了三国中,最为精彩绝伦的个人传奇!
      历史不应终结于一个人物之死,那是对以后英雄的不尊重,他们也用自己的鲜血和热情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也应该被尊重,应该被人知道。
      也因为如此,我才动笔写下了这篇小说,以纪念这两个改变时代历史的人物——姜维和邓艾.....
      ————————————————————————————————————————————
      伯约死而汉亡。”若我是陈寿,我会在他的传记里加上这几个字。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6-01-22 23:48
    回复
      从性质上看,上计掾有点像我们今天某个城市的审计局局长,属于文职类;这与姜维向往的武职有些偏差,但好歹是个官,可以当作跳板。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金子若能放在别人的目光所及之处,则更容易脱颖而出。所以,姜维欣然接下了这份差事。
        也就是在这段任职期间,姜维意外地迷上了儒学大师郑玄。
        郑玄是个什么人呢?
        他可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郑玄是东汉末年集经学大成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统一了经学,创立了“郑学”,并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同时郑玄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更是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
        这段期间,姜维孜孜不倦地潜心钻研郑玄所著的每一本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知识和学问也跟随着不断的增长,并具备了一定的经学造诣,也由此奠定了姜维文武双全的基础,同时还使得他若干年后能和诸葛亮的思想不谋而合。
        此时此刻,姜维的梦想还只是勤勉工作,而后日积月累,再遇到个好机会,那么平步青云不敢保证,步步高升肯定是没问题的,最后凭年龄和资历没准还能到朝廷里混个官当当,这样也就足以光宗耀祖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6-01-22 23:54
      回复
        姜维出一把退魔刀应该可以打的过邓艾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1-23 00:17
        收起回复
          正值多事之秋,姜维的这些做法本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顶多就像是水浒里的宋江一样,仗义疏财,结交各路江湖好汉,算不上是原则性的大问题,而且还确实起到了强化郡县的治安和防守力量的作用。
            只可惜,这世间的对错是很难有绝对的,在大多时候很可能都会因人而异。比如说古代行军打仗,很多时候会出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情况,开明的君主会嘉奖其随机应变,而另一些君主则可能会责怪其自作主张。
            这一点,在官场上和职场上又显得尤为突出:在大多时候,你所做事情的对错,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你上司的判定或者喜好,而并非事情的本身。
            这一次,姜维亦是如此。
            姜维的上司是一个叫马遵的人,他是一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风吹下树叶怕打破头的人。在他看来,天水郡位于边界,能守住就行,还管什么建功立业,他只要平安无事地混到任职期满便可以调离这偏僻的地方,所以根本不愿意去考虑做什么对它有利的事情。
            而现在姜维身为官职人员却大肆结交江湖绿林中人,还资助那些朝廷下令捉拿的亡命之徒,在马遵看来,这无异于公然违抗朝廷法令,是大罪。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6-01-23 06:31
          回复
            马遵才不会管姜维此举会不会加强天水郡的军事力量,他所考虑的,只是担心朝廷一旦发现而怪罪下来,必然会连累到自己,到那时自己的仕途搞不好可就毁了。而且,生性多疑的马遵还担心姜维是想借此发展自己的势力,继而图谋不轨。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6-01-23 06:32
            回复
              想到这里,马遵坐不住了,他叫来姜维,语重心长地说道:“身为朝廷命官,当以保境安民为己任,但你却和那些不法之徒大肆往来,是想干嘛?”
                姜维似乎没反应过来,愣了一下:“这个……”
                马遵没理会他,接着话锋一转:“我劝你趁早把那些人抓起来一刀砍了了事,否则朝廷怪罪下来,你可吃不了兜着走!”
                “算是听明白了,原来搞了半天,是想让我杀掉那些江湖中人,这不扯淡不!”
                当时的姜维毕竟年轻,免不了有些年轻气盛,于是他当即反驳道:“这些江湖中人,都是响当当的好汉,怎么能够杀害呢!”
                没等马遵开口,他又接着说道:“如今正值多事之秋,天水郡地处边境,羌戎叛乱不断,与其杀掉他们,还不如重用他们,让他们来守护郡县的治安,如此何乐而不为?”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6-01-23 06:38
              回复
                平心而论,姜维的这番话还是有几分道理的,但马遵听后却愤怒了。
                  在他看来,姜维只是自己的下属,理应当对自己惟命是从。可他倒好,非但不听,还讲起了大道理,真是反了!
                  马遵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保境安民,自有朝廷官兵,那里需要他们这些贼寇?”他愤怒地吼道。
                  接着,马遵走到姜维的身旁,拍着他的肩膀,稍微缓和了下语气:“伯约,你的仕途之路才刚刚开始,可别误入歧途了!你就听我的一句劝,尽快杀了那些人,我也可趁机替你向朝廷请功,保你前程锦绣!”
                  其实按理说有这么一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上司,姜维的工作应当是相当轻松的,平日里他只要按时点卯,检视一下军队,或者弄弄公文,就基本不会有什么过失;而闲来他还可以和同僚下几局棋耍几回枪当消遣。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6-01-23 06:38
                回复
                  很显然,对于这个时候的他,或者说对于那个时候很多像他这样的热血青年加有志青年,其心中所向往的必然是:“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沙场秋点兵,扬名垂青史。”
                    正因为如此,姜维上任后才会广泛结交江湖人士,同时积极整顿军事,他由衷渴望有一天既能在疆场上建功立业,也同时能为自己的父亲报仇雪恨。
                    可现在倒好,他的上司居然让他反过来杀掉这些他好不容易结交到的绿林好汉,姜维当然极不情愿,他很坚决地回复了四个字:“恕难从命!”
                    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自己的属下拒绝,马遵只觉得颜面尽失,愤怒的他朝着姜维吼道:“好你个姜维,你公然结交匪类,按朝廷律令,其罪当诛,若你再执迷不悟,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
                    姜维既非庸庸碌碌之徒,也非献媚取宠之辈,所以平日里他和马遵就很难合到一块去,在他上任的这段时间,马遵对他提出的很多见解几乎全都抱以冷漠的态度,既不赞同也不驳斥,权当耳边风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6-01-23 06:39
                  回复
                    就这样,姜维躲过了一劫,马遵心里是又气又恨,他很想自己动手把姜维给撤职查办了,但却苦于没有这个权力。
                      虽说他是姜维的上司,但二人同属于郡县级官员,也就是我们现如今的市级官员,他们两个的任免也均得由省级官员或者朝廷直接下令,马遵只能望维兴叹了。
                      至于姜维,他当然不知道马遵还真的向朝廷参了他一本,也更加不知道朝廷竟然对他所做的事置之不理。自从上次和马遵闹翻之后,他索性公开结交江湖中人,很快,姜维的名声便逐渐在天水郡一带传开了。
                      当年诸葛亮、庞统未出山时分别号称卧龙、凤雏,而司马懿也有一个冢虎的称号;现在,姜维也得到了一个响亮的称号:幼麒。
                      不过,当地的居民以及羌、戎、胡等少数名族还是更喜欢称呼他:天水麒麟儿。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6-01-23 06:41
                    回复
                      这一年,是公元222年,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在这一年,孙权正式称王,建立吴国,定都建康,中国正式进入了历史上的三国时代;同时也是在这一年,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十余万伐吴,最后却因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而兵败夷陵。
                        不久,一代枭雄刘备白帝城托孤而逝,卧龙诸葛亮开始登上蜀汉的权力巅峰,彻底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
                        这一年,姜维二十岁。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6-01-23 06:42
                      回复
                        现在,任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年所偶然发生的事,却冥冥之中使得蜀汉那条卧龙和天水这头麒麟在不久的未来将牵扯到了一起,而后他们更是为了同一个理想而耗尽心血、九死不悔。
                          命运之轮,似乎在这一年开始运转。
                          当然,此刻的诸葛亮不会想到自己一生所追逐的梦想将会由一个魏国人来继承;而姜维也不会想到,很快有一场灾难就要降临到他的身上,但同时,一个伟大的事业也在等待着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姜伯约,来吧,属于你的命运之神已经在等待着你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6-01-23 06:42
                        回复
                           蜀汉建兴六年,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这一年,注定不会是平凡的一年。
                            在这一年,姜维出任天水郡中郎将已经有六个年头。
                            如果他不是出生在魏国西陲这个多事之地,他以后的命运估计和他父亲不会有多大区别:镇守边关,一直到殉职或者退休。
                            试想,要是姜维能生活在靠近中原一点的地区,他的命运估计又将会是另一种景象:每天按时应着卯去单位点个名,下班后去儒学补习班学习郑氏儒家理论。
                            过个三五年,当地的刺史郭淮听说部下里有这么个能文能武的青年,或许心血来潮叫他到府里讯问一番。若姜维能应答得体,让上司颇为满意,于是将他提干,再送去许昌参加干部学习班。
                            在许都磨练时,若能走个好运,和慕名而来的司马师、司马昭等贵族子弟交上朋友,继而平步青云,运气的好的话兴许还能外放到某个郡做个太守。


                          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16-01-23 06:43
                          回复
                            接下来,他只要能在任职的时候尽职尽责弄点政绩,同时打好上层关系,以姜维的能力,说不定混到中年就能整个州刺史当当。再后来,等司马家政变夺取的时候,只要他别站错了队伍,到了老年不说能位列三公,至少位及人臣还是极有可能的。
                              然而,事与愿违,这样的人生偏偏与姜维无缘。
                              这一年,姜维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蜀汉丞相诸葛亮首出祁山,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北伐事业。


                            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16-01-23 06:45
                            回复
                               六年前的夷陵惨败,蜀国元气大伤。当年蜀国在最强盛时期,即未失荆州时,全国约有16万军队,麦城之战后,剩余13万军队,而夷陵之战后,蜀汉全国仅仅剩余3万军队,隔年刘备的死亡更是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
                                诸葛亮就是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险境下登上了蜀汉的权力巅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从那时候起,他花了约5年的时间重建军队并逐步平定各地的叛乱,终于让蜀汉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16-01-23 06: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