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贴吧里很多人都看过我之前的文章,不过还是给新人自我介绍一下
我是80后的工业设计师
大学是一普通二本
因为命好毕业去了LKK
后来又因为命好去了NOKIA的LUMIA团队
在之后的故事请看文章把...
另外,还得过一些设计奖项,包括Reddot,IF,G-mark
文章写得全是亲身经历,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这篇文章是之前我在贴吧发过的经历的续集,上一篇大概是一年半以前了。没看过的朋友请点http://tieba.baidu.com/p/3420544031?pid=60543569689&cid=0#60543569689
我的文章在 johdu.lofter.com 也可以找到,而且以lofter为主,有兴趣也可以转跳过去看。
——————————————————————————以上是废话,下面正文
非著名工业设计师的非典型发展史(拾•风云突变)
很久没继续写我的设计之路了,从之前的故事告一段落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年多了,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趁记忆还没离我远去将其记录下来…
故事就从加入微软继续把。
看过我之前写过的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曾在NOKIA LUMIA的设计团队任职,由于LUMIA本身就是做的微软的Windows Phone,所以公司的转变对我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影响,那那段时间正是我设计的LUMIA730到达项目中后期,要说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把美国版的LUMIA730的Logo从NOKIA改成了Microsoft。但很多其他的非LUMIA项目就没有那么好运了,以前ASHA产品线绝大部分都被终止,看着朋友们跟我一样辛辛苦苦培养的项目一下子被砍,我心里不知道是悲伤还是庆幸。
随后就是漫长的公司转型期,由于大批项目被砍,原先那些项目组的同事们获得了一些空档期,虽然事后我们知道那是公司大裁员的前奏,但当时我们是不知道的。大家还都打起精神准备等公司策略调整后用NOKIA强大的产能为微软打出一片天呢,所以在这空档期大家也都没闲着,期间做了大量的创新项目,还是一副斗志昂扬的状态。
坏消息很快就来了,我记得那是在LUMIA730的庆功宴当天,项目组几十人浩浩荡荡去蓝色港湾吃日本烧烤的自助,吃到大概晚上7,8点(应该是美国总部那边刚上班),大家开始陆续看手机,原来是微软CEO发的全员信,信的主要内容大家也都从后来的新闻知道了——裁员18000人,其中诺基亚员工占70%。
之后去上班就能明显感觉到浮躁的气氛了,大家人心惶惶,虽然诺基亚的技术人员出去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但是意料之外的变动总是会让人不安,大家见面的话题全部都是围绕裁员的主题展开,纷纷在设想如果裁员裁到自己头上会怎么样。我自己当时也十分紧张,因为我自己的工作刚刚走上正轨,处在稳定发展的阶段,通过几年的磨合,对公司的设计方法比较了解了,跟设计团队也有很深的感情,另外跟研发中心也建立起了人脉网,正是可以好好发挥再多做几个好产品的时候,面对如此突然地变故,自然是相当不安。当然我还不是最惨,我们团队另一名好基友才来了不到一年比我还郁闷…
那段时间全国的猎头可忙坏了,我几乎每天都会收到猎头发来推荐职位的邮件。在这种知名企业做设计这也算一个好处,就是你不用主动去找工作,而是工作来找你。其实我身边的小伙伴们也都是一样的情形,大家交换一下信息基本上就知道全国有哪几个公司缺人了,为了给自己的找到好的下家并卖个好价钱,我们纷纷开始做作品集。值得一提的是我所在的团队是非常和谐的团队,大家是无话不谈的朋友,我们那段时间包了一个会议室命名为“loser’s club”,几个人在里面一起做作品集互相交换心得,中午饿了开车出去吃好的聊聊天,回来继续啃作品集,大概花了两周时间大家的作品集都基本成型。我之前写的关于作品集的文章很多思路都是得益于这两周的体验。
之后就是边等公司上层宣布裁员的具体细节边留意其他机会并且参加面试,除此以外就是大家聚在一起聊天交换工作信息和面试经验。在那段时间我只面试了两家公司,最终分别offer了team leader和designmanager的职位(哪两家公司为了避嫌就不说了…反正都是做手机),我当时也的确有点动心,直到后来公司的裁员计划发布。
这次裁员其实很出乎大家的意料,居然要把北京整体裁员9/10…之所以说是意料之外是因为我们大家都觉得大陆接近生产厂,人力成本又便宜,保留作为生产研发的部门是很合理的,但显然微软另有打算。不过这时候就能看出设计部门在公司的地位了,在如此大的裁员比例之下,北京工业设计部门只分到3个裁员名额。另外,由于结构调整,芬兰的手机工业设计总部需要扩容,需要增加设计师。
之后就是连续几个月的离别过程,一批批朋友陆陆续续离职,不停地合影,散伙饭,煽情。我们这些留下来的人也很快就被分到新的项目,投入新一轮工作中,我也开始了我在微软的最后一个量产项目LUMIA550。

非著名工业设计师的非典型发展史(拾壹•职业的岔路口)
尽管裁员的最大风波已经过去,但是余波却持续了很长时间,被裁员的同事们也不是立刻就走,而是要完成手上的工作或者交接之后才可以离职,这个过程从3-6个月不等。在这段时间里面,公司的气氛反而变得欢快起来(大家想开的都很快,囧)没事情做的同事可以玩玩XBOX,设计中心办还买了乒乓球台和羽毛球网等设备,零食也是照常采购,有的同事干脆在家休息,零食的也没人抢了…
对于留下的人来说,内心也是很奇妙的滋味,因为经历过之前的刺激,大家都多少做了找新工作的准备,并且多数已经开始面试了。人就是这样,一旦心思开始活跃就很难在平静下来了,会有一种“既然已经准备好了不如出去试试”的心态,而且团队如此巨变公司已然也不是过去熟悉的模样,在某种程度上看其实都是换公司,况且从NOKIA换到微软也不加薪,不如直接换外面的公司让事业更进一步。果然,随着大家面试纷纷得到反馈,留下的同事们也陆续考虑是否应该跳槽了,一方面是有合适的职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NOKIA这次在大陆释放了几千人到就业市场,外面好职位有可能很快就被填满,错过这次很可能短时间内都不太好找了。在种种因素结合作用下,我们的团队小伙伴陆续主动申请离职,有的去做老板,有的去创业,有的升职加薪去了其他公司继续做设计。
至于我,则收到了芬兰那边老板JH的邀请,得到了去芬兰工作的机会。我生在北京,截止到去芬兰之前,人生99%以上的时间都在北京,我又是典型宅男,很少出去旅游,当然也是因为有时间的时候没钱,有钱的时候没时间。然而,我并不是惧怕离开,而是生活就是那么凑巧,上大学的一本志愿是外地的一本,可惜没考上所以去了在北京的二本。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是机缘巧合去了LKK…人生就这么被钉在一个城市。也可能是因为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太久,我对出去探索一下的愿望还是满强烈的,芬兰那边的老板JH打电话给我的时候,我几乎激动的说不出整句话了,在那一刻我又体会到几年前刚刚接到NOKIA的offer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了。虽然我身边的同事很多本来就是外国人,还有很多外国留学回来的大陆人,出国对他们来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对于我这个从二本出来没见过什么世面的人来说几乎是不敢想象的事情。我深知这个机会能完全改变我的人生轨迹,带给我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JH还说让我考虑考虑,我直接兴奋地告诉他不用考虑了,去去去!截止到这时候,我们原先的团队算是散伙了,休完产假回来上班的J姐(我们的老板)临危受命带领ASHA团队的设计师组成了新的LUMIA北京设计团队。
在那段时期,除了去芬兰以外,其实几家国内的跨国企业也已经到了HR谈offer的阶段,并且相对于去芬兰的机会来说都是更高的职位,待遇更是远远超过芬兰微软的待遇,说实话即使我去芬兰工作几年回来到找工作可能也就是同等的水准,所以不能说其他的工作机会对我来说没有吸引力。但是什么最终让我决定去芬兰闯一闯呢?除了上面提到的想体验一下从没经历过的外国生活的原因之外,其实最重要的是我看中去芬兰能带给我能力上的提升空间,首先是英语的能力,虽然在北京工作一多半时间也是要说英语,但是办公室亚洲面孔居多,都是亚洲各地风情的英语…去到芬兰的话生活和工作全部都要靠英语,这种环境中对英语的提高是相当有益的(尽管去了以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这都是后话了),我不是第一次强调英语的重要性了,目前国内的公司多多少少都开始国际化了,尤其是高层里外国人比例很大,不过硬的英语很多时候会让你和上层无法沟通,更别提往上升了;另外,整个产品线的主导是芬兰的团队,尽管我们有相当多的合作,但终究分隔两地加上有时差的限制,造成了很多不便和信息的错位,去那边的话就可以跟团队面对面的合作有更多的话语权,也能那些超级资深的设计师们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那团队本身就具有吸引力,从诺基亚时代开始各种经典旗舰都是从团队这几个设计师手里出来的,我如果能在这个团队工作几年,很可能也能出一两个旗舰产品(尽管现在看WP相当没落,但那时候并不知道WP会落到如此田地),这对设计师的诱惑是极大的。相对应的,但是国内的机会虽然职位和待遇很好,但是对我的成长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可能着重培养的是管理和带领团队做设计的能力,设计本身可能就吃以前的老本了…尽管我也愿意承担更大的责任带领团队并提升这方面的能力,但是对于目前的我来说我更希望能在设计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到时候面对同样的职位我会更称职,提升也会更快。所以,站在一个相对长远的角度上看,似乎提高设计能力是当时最明智的选择,而进一步提升技能是为了今后更好的承担更大的责任。何况,能力会让自己的路越踏越宽。
除了上面说的各种变动之外,我手头有个LUMIA550的项目,因为我之前就是LUMIA团队的设计师,比较熟悉流程和方法,所以这个从设计到生产项目进行的十分顺利,我也尽我所能的将产品做的更好,希望给北京的职业生涯画上一个优雅的句号。除了项目以外,我的重要工作就是为去芬兰做各种准备,芬兰人民人性化的关怀平时就在公司能感受到,到了这种时候更让我感到吃惊,在我接到offer以后,公司主动邀请我及其他几个也要去芬兰的同事公费旅游考察(家属也给报销)一次,说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楚自己将要做决定是什么,另一方面也是怕我们在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到了那边受不了想回来。其实公司的担心也并非多余,我去那边考察的时候正是冬天,在那个接近北极圈的国度,冬天除了冷,还有黑,去了一周没见着太阳现身,每天只能享受几个小时的朝阳和夕阳的无缝交替。最近国际上关于芬兰经常爆出很搞笑的新闻,各种难民(包括叙利亚)到了芬兰呆了几个月主动要求离开,更有甚者听说去芬兰宁可回到叙利亚…这可是真事儿…这么想想似乎考察一下也是必要的,否则我们去了以后不适应要走人公司的开销更大…
旅游回来后,工作的签证也办的差不多了,之后就是打包,搬家,俗话说破家值万贯,在尽量少带东西的情况下还是收拾出4大包要托运的行李(每个都是托运的极限的23公斤)。走的时候是我的爸妈送我到机场,本来我觉得我会很欢快的离开北京,但是到了机场的大厅要凭票进入闸机时,还是忍不住流了几滴眼泪,不敢回头看爸妈的表情。就这样,带着离别的感伤,对新环境的不安,和对未来的期待,独自登上了去芬兰的航班。

这照片是我离开北京办公室的时候收拾完的桌面(可想而知收拾前有多乱啊,捂脸),这是唯一一张我工作台的照片,现在觉得好可惜没多拍几张见证一下自己的这四年的成长

这是我右边的景色,但更多时候都是霾...
非著名工业设计师的非典型发展史(拾贰•安家芬兰)
芬兰是个不大不小的国家,国土面积在欧洲不算小,但是人口只有546万(2014年的数据),全国人口还不够北京地铁半天的运量。由于没那么多人,所以他们的城市也不需要那么大。即使最大的城市首都赫尔辛基,根据自己用脚测量感觉城中心也就跟北京崇文区差不多,城中心与之向外外辐射开来的住宅区,工业区还有很多大森林构成了整个赫尔辛基(脚量似乎还不如北京四环大…)。微软手机业务(前诺基亚)芬兰总部在首都赫尔辛基城中心边缘,从距离上算大概相当于北京国贸的位置,由于诺基亚已经在海外开展业务多年,公司内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这种多元的环境反而让我觉得踏实了很多,比起单一文化来说多元文化会更倾向包容。
当然作为大陆人,显然我并不是第一个来这边工作的,芬兰的办公楼里有相当一部分外国面孔都是中国人,而且幸运的是设计中心就有三位大陆同事,值得一提的是设计中心这三位中国人都是清华美院毕业的美女姐姐,我们之前早就很熟悉了,她们再来芬兰之前我们就在北京一起共事了两三年了。加上和我这批同去芬兰的另一位广美单身帅哥,中国人的队伍又扩大了不少,最让我受益的是,当我们两眼抹黑跑到异国他乡的时候,她们都会热心的帮助我们,给我们各种各样的建议,甚至给我们提供住宿,现在想想都要泪流满面了。
跟我一起去的单身帅哥叫Y(他比我还大两岁),在我们去之前芬兰三位姐姐(这叫法怪怪的,之后都用前辈代替)就已经得到消息欢呼雀跃的准备迎接新来的小伙伴们了。其中M姐最年长,她跟老公两人一同在芬兰生活,所以自家的房子比较大并且有客房和花园,我跟Y正头疼刚到那边怎么住宿的时候M姐和他老公已经收拾好房间准备迎接我们了。其实住在别人家打扰到别人生活我是很不情愿的,对于生长在北京的我来说,从来都是我给外来的朋友同学提供帮助,从没有受人如此恩惠的情况。但人穷志短,在赫尔辛基酒店最低一晚1000人民币的房价面前脸皮就变厚了…尤其是在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租到房的情况下这实在是不小的支出。就这样,我和Y前后脚同时入驻了M姐家。
之后在M姐家好吃好喝一个月(她老公做饭是高级厨师的水准),终于经历了各种周折租到满意的住房,芬兰的房真是贵啊,Y租了一个距离公司比较近的公寓要每月1000欧元,我租了一个联排每个月房租高达1200欧,这要放在北京能租高档公寓了吧,要知道我家三环里的两室一厅才租4k多人民币啊!另外芬兰的税收真是高啊,工资到手里和说好的完全不一样…接近40%的钱都被扣走了!(崩溃中)不过芬兰的物价结构和生活标准跟国内差别很大,很难直接套用国内计算方式去理解收入(但怎么想都觉得太多啦!在北京虽然到手里也会被扣很多,但是毕竟公积金还能取出来!),尽管扣的狠,但剩下的收入也完全可以过得很舒服。另外,芬兰的政府是世界上最清廉的之一,这些扣走的税收都是用在了人民身上,比如失业的话会给你发钱,生孩子会给你发钱,老了给你发钱,得了大病会免费,上学全免费(包括外国人去上芬兰的大学)等等…另外政府的工作效率非常之高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入境的人口登记,税务登记,社保登记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两个小时之内就可以全部搞定(而且主要是花在路上的时间,办理也就5分钟…),一旦办理成功,去哪里你只要告诉人家你的社保号你的信息就全有了,不用像在国内一样做什么都要把自己的信息填写一次再签字,能感受到他们的流程设计是真正为了给人服务,而不是没完没了的把自己的责任推走,更不会发生让你证明你妈是你妈这种事情。
住宿的问题有了着落,就是上班了,我和Y去了大概一周左右就去公司报到了,我们两个人在同一个团队,我们所在的团队加上老板有7个人,除了我们两个以外,有一个波兰人,一个荷兰人,一个日本人,两个芬兰人。他们几个之前曾经设计的手机大概有:Lumia920,Lumia820,Lumia620,N8,E7,N95等等。开始的时候每天跟他们面对面一起工作感觉很不真实,因为每个都是我心目中的大神,但经过了一段时日的接触,一起吃饭,一起出去玩发现每个人都很热情友善。很快我就被分到两个项目里,一个是一年后的产品线研发项目,另外一个是主导一个三年后的前瞻产品设计。那个产品线研发的项目我之前几年都参与过,而且这个项目已经开始了近一年了,之前我在北京就开始跟他们在做,所以很熟悉流程和进度并没有什么困难。而那个我主导的前瞻设计项目对我来说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项目类型,太具体的涉及到公司的机密我就不说了,大概的模式就是从设计,硬件,结构等必要的职能部门出人,组成一个十几个人的项目组,对可见未来的前沿科技去做符合市场的创新设计。这种项目和一般的产品研发项目的区别在于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自由度非常大,也意味着设计师的发挥空间和工作量极大,除此之外,我还要负责带领和引导其他了两位参与项目的设计师,这意味着我身负更大的责任,加上环境不熟悉,语言沟通也有一定壁垒,那段时间我感到压力很大。其实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项目,新职责,新挑战,多数时候我也不是完全有把握能做好的,很多时候是硬着头皮上,尽管有时候会因为经验和能力暂时的不足会给过往留下一些的遗憾,但是遗憾恰恰带给人的是成长。
尽管工作压力带给我的精神压力比较大,但芬兰的其他方面却很悠闲自在。首先是工作环境很舒适,芬兰人做什么事情都把人的需求排在前面,办公室的设施都是绝对的最高档次,窗外的景色是湖面和森林,得益于地广人稀,楼里的空间也得以充分的被浪费…办公区域以外到处都是休息区,有免费的饮料,和水果自取(和北京不同,这边没什么人吃零食,反而水果比较贵),还配有高档的咖啡机和各种进口的高档咖啡豆,可惜我是个丫鬟命,喝咖啡怕苦又会睡不着,所以只用这机器接热水或者打奶泡玩…相比有时候国内一些公司随便买个便宜的咖啡机配一些淘宝来的咖啡豆,拍个照片就对外宣传自己的逼格高福利好真是让我无言以对。工作以外的时间主要是在家附近游荡,还有跟朋友们聚会,我家门口就是大森林,森林深处有个不大的湖,湖上有很多野鸭和海鸥,每天都有附近的居民来喂它们,所以他们见到人来都会飞过来求食,慢慢的我也养成了把剩下的主食留下来拿过去喂的习惯。除了给野生动物吃的,我们也可以从野外找到吃的,夏天的时候我们一起去森林里采蘑菇,后来M姐的老公还教会我钓鱼,第一次去就把晚餐钓上来了。另外芬兰人特别喜欢烧烤(其实是他们什么料理都不会做),森林各处都能找到免费的烧烤用的小木棚子,棚子里有烧烤架和烤炉,是我们周末聚会主要的活动之一。
日子就这么平静的过了几个月,接近了微软的新财政年了(大概是每年7,8月),大公司都会有自己的财政年,并且以财年为时间单位做公司策略调整。对于我们这些被从NOKIA收购过来的员工来说,就是每年一裁的日子,看过新闻的都知道,这次裁员总数是7800人…要知道,去年同一时间刚刚宣布裁员1.8万人(诺基亚员工占13000)。这个数字发布以后,公司又陷入了人人自危的状态。

上图是家附近的湖,经常来喂鸭和海鸥。

公司办公楼是三栋连体,这是其中一个的一楼餐厅。

无论是白天夜里视野都很清澈,北京待久了刚来觉得特新鲜。

这是个叫Salo的小镇,也是微软手机的一个办公区所在地,我每两周来出差一次。
我是80后的工业设计师
大学是一普通二本
因为命好毕业去了LKK
后来又因为命好去了NOKIA的LUMIA团队
在之后的故事请看文章把...
另外,还得过一些设计奖项,包括Reddot,IF,G-mark
文章写得全是亲身经历,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这篇文章是之前我在贴吧发过的经历的续集,上一篇大概是一年半以前了。没看过的朋友请点http://tieba.baidu.com/p/3420544031?pid=60543569689&cid=0#60543569689
我的文章在 johdu.lofter.com 也可以找到,而且以lofter为主,有兴趣也可以转跳过去看。
——————————————————————————以上是废话,下面正文
非著名工业设计师的非典型发展史(拾•风云突变)
很久没继续写我的设计之路了,从之前的故事告一段落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年多了,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趁记忆还没离我远去将其记录下来…
故事就从加入微软继续把。
看过我之前写过的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曾在NOKIA LUMIA的设计团队任职,由于LUMIA本身就是做的微软的Windows Phone,所以公司的转变对我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影响,那那段时间正是我设计的LUMIA730到达项目中后期,要说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把美国版的LUMIA730的Logo从NOKIA改成了Microsoft。但很多其他的非LUMIA项目就没有那么好运了,以前ASHA产品线绝大部分都被终止,看着朋友们跟我一样辛辛苦苦培养的项目一下子被砍,我心里不知道是悲伤还是庆幸。
随后就是漫长的公司转型期,由于大批项目被砍,原先那些项目组的同事们获得了一些空档期,虽然事后我们知道那是公司大裁员的前奏,但当时我们是不知道的。大家还都打起精神准备等公司策略调整后用NOKIA强大的产能为微软打出一片天呢,所以在这空档期大家也都没闲着,期间做了大量的创新项目,还是一副斗志昂扬的状态。
坏消息很快就来了,我记得那是在LUMIA730的庆功宴当天,项目组几十人浩浩荡荡去蓝色港湾吃日本烧烤的自助,吃到大概晚上7,8点(应该是美国总部那边刚上班),大家开始陆续看手机,原来是微软CEO发的全员信,信的主要内容大家也都从后来的新闻知道了——裁员18000人,其中诺基亚员工占70%。
之后去上班就能明显感觉到浮躁的气氛了,大家人心惶惶,虽然诺基亚的技术人员出去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但是意料之外的变动总是会让人不安,大家见面的话题全部都是围绕裁员的主题展开,纷纷在设想如果裁员裁到自己头上会怎么样。我自己当时也十分紧张,因为我自己的工作刚刚走上正轨,处在稳定发展的阶段,通过几年的磨合,对公司的设计方法比较了解了,跟设计团队也有很深的感情,另外跟研发中心也建立起了人脉网,正是可以好好发挥再多做几个好产品的时候,面对如此突然地变故,自然是相当不安。当然我还不是最惨,我们团队另一名好基友才来了不到一年比我还郁闷…
那段时间全国的猎头可忙坏了,我几乎每天都会收到猎头发来推荐职位的邮件。在这种知名企业做设计这也算一个好处,就是你不用主动去找工作,而是工作来找你。其实我身边的小伙伴们也都是一样的情形,大家交换一下信息基本上就知道全国有哪几个公司缺人了,为了给自己的找到好的下家并卖个好价钱,我们纷纷开始做作品集。值得一提的是我所在的团队是非常和谐的团队,大家是无话不谈的朋友,我们那段时间包了一个会议室命名为“loser’s club”,几个人在里面一起做作品集互相交换心得,中午饿了开车出去吃好的聊聊天,回来继续啃作品集,大概花了两周时间大家的作品集都基本成型。我之前写的关于作品集的文章很多思路都是得益于这两周的体验。
之后就是边等公司上层宣布裁员的具体细节边留意其他机会并且参加面试,除此以外就是大家聚在一起聊天交换工作信息和面试经验。在那段时间我只面试了两家公司,最终分别offer了team leader和designmanager的职位(哪两家公司为了避嫌就不说了…反正都是做手机),我当时也的确有点动心,直到后来公司的裁员计划发布。
这次裁员其实很出乎大家的意料,居然要把北京整体裁员9/10…之所以说是意料之外是因为我们大家都觉得大陆接近生产厂,人力成本又便宜,保留作为生产研发的部门是很合理的,但显然微软另有打算。不过这时候就能看出设计部门在公司的地位了,在如此大的裁员比例之下,北京工业设计部门只分到3个裁员名额。另外,由于结构调整,芬兰的手机工业设计总部需要扩容,需要增加设计师。
之后就是连续几个月的离别过程,一批批朋友陆陆续续离职,不停地合影,散伙饭,煽情。我们这些留下来的人也很快就被分到新的项目,投入新一轮工作中,我也开始了我在微软的最后一个量产项目LUMIA550。

非著名工业设计师的非典型发展史(拾壹•职业的岔路口)
尽管裁员的最大风波已经过去,但是余波却持续了很长时间,被裁员的同事们也不是立刻就走,而是要完成手上的工作或者交接之后才可以离职,这个过程从3-6个月不等。在这段时间里面,公司的气氛反而变得欢快起来(大家想开的都很快,囧)没事情做的同事可以玩玩XBOX,设计中心办还买了乒乓球台和羽毛球网等设备,零食也是照常采购,有的同事干脆在家休息,零食的也没人抢了…
对于留下的人来说,内心也是很奇妙的滋味,因为经历过之前的刺激,大家都多少做了找新工作的准备,并且多数已经开始面试了。人就是这样,一旦心思开始活跃就很难在平静下来了,会有一种“既然已经准备好了不如出去试试”的心态,而且团队如此巨变公司已然也不是过去熟悉的模样,在某种程度上看其实都是换公司,况且从NOKIA换到微软也不加薪,不如直接换外面的公司让事业更进一步。果然,随着大家面试纷纷得到反馈,留下的同事们也陆续考虑是否应该跳槽了,一方面是有合适的职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NOKIA这次在大陆释放了几千人到就业市场,外面好职位有可能很快就被填满,错过这次很可能短时间内都不太好找了。在种种因素结合作用下,我们的团队小伙伴陆续主动申请离职,有的去做老板,有的去创业,有的升职加薪去了其他公司继续做设计。
至于我,则收到了芬兰那边老板JH的邀请,得到了去芬兰工作的机会。我生在北京,截止到去芬兰之前,人生99%以上的时间都在北京,我又是典型宅男,很少出去旅游,当然也是因为有时间的时候没钱,有钱的时候没时间。然而,我并不是惧怕离开,而是生活就是那么凑巧,上大学的一本志愿是外地的一本,可惜没考上所以去了在北京的二本。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是机缘巧合去了LKK…人生就这么被钉在一个城市。也可能是因为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太久,我对出去探索一下的愿望还是满强烈的,芬兰那边的老板JH打电话给我的时候,我几乎激动的说不出整句话了,在那一刻我又体会到几年前刚刚接到NOKIA的offer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了。虽然我身边的同事很多本来就是外国人,还有很多外国留学回来的大陆人,出国对他们来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对于我这个从二本出来没见过什么世面的人来说几乎是不敢想象的事情。我深知这个机会能完全改变我的人生轨迹,带给我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JH还说让我考虑考虑,我直接兴奋地告诉他不用考虑了,去去去!截止到这时候,我们原先的团队算是散伙了,休完产假回来上班的J姐(我们的老板)临危受命带领ASHA团队的设计师组成了新的LUMIA北京设计团队。
在那段时期,除了去芬兰以外,其实几家国内的跨国企业也已经到了HR谈offer的阶段,并且相对于去芬兰的机会来说都是更高的职位,待遇更是远远超过芬兰微软的待遇,说实话即使我去芬兰工作几年回来到找工作可能也就是同等的水准,所以不能说其他的工作机会对我来说没有吸引力。但是什么最终让我决定去芬兰闯一闯呢?除了上面提到的想体验一下从没经历过的外国生活的原因之外,其实最重要的是我看中去芬兰能带给我能力上的提升空间,首先是英语的能力,虽然在北京工作一多半时间也是要说英语,但是办公室亚洲面孔居多,都是亚洲各地风情的英语…去到芬兰的话生活和工作全部都要靠英语,这种环境中对英语的提高是相当有益的(尽管去了以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这都是后话了),我不是第一次强调英语的重要性了,目前国内的公司多多少少都开始国际化了,尤其是高层里外国人比例很大,不过硬的英语很多时候会让你和上层无法沟通,更别提往上升了;另外,整个产品线的主导是芬兰的团队,尽管我们有相当多的合作,但终究分隔两地加上有时差的限制,造成了很多不便和信息的错位,去那边的话就可以跟团队面对面的合作有更多的话语权,也能那些超级资深的设计师们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那团队本身就具有吸引力,从诺基亚时代开始各种经典旗舰都是从团队这几个设计师手里出来的,我如果能在这个团队工作几年,很可能也能出一两个旗舰产品(尽管现在看WP相当没落,但那时候并不知道WP会落到如此田地),这对设计师的诱惑是极大的。相对应的,但是国内的机会虽然职位和待遇很好,但是对我的成长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可能着重培养的是管理和带领团队做设计的能力,设计本身可能就吃以前的老本了…尽管我也愿意承担更大的责任带领团队并提升这方面的能力,但是对于目前的我来说我更希望能在设计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到时候面对同样的职位我会更称职,提升也会更快。所以,站在一个相对长远的角度上看,似乎提高设计能力是当时最明智的选择,而进一步提升技能是为了今后更好的承担更大的责任。何况,能力会让自己的路越踏越宽。
除了上面说的各种变动之外,我手头有个LUMIA550的项目,因为我之前就是LUMIA团队的设计师,比较熟悉流程和方法,所以这个从设计到生产项目进行的十分顺利,我也尽我所能的将产品做的更好,希望给北京的职业生涯画上一个优雅的句号。除了项目以外,我的重要工作就是为去芬兰做各种准备,芬兰人民人性化的关怀平时就在公司能感受到,到了这种时候更让我感到吃惊,在我接到offer以后,公司主动邀请我及其他几个也要去芬兰的同事公费旅游考察(家属也给报销)一次,说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楚自己将要做决定是什么,另一方面也是怕我们在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到了那边受不了想回来。其实公司的担心也并非多余,我去那边考察的时候正是冬天,在那个接近北极圈的国度,冬天除了冷,还有黑,去了一周没见着太阳现身,每天只能享受几个小时的朝阳和夕阳的无缝交替。最近国际上关于芬兰经常爆出很搞笑的新闻,各种难民(包括叙利亚)到了芬兰呆了几个月主动要求离开,更有甚者听说去芬兰宁可回到叙利亚…这可是真事儿…这么想想似乎考察一下也是必要的,否则我们去了以后不适应要走人公司的开销更大…
旅游回来后,工作的签证也办的差不多了,之后就是打包,搬家,俗话说破家值万贯,在尽量少带东西的情况下还是收拾出4大包要托运的行李(每个都是托运的极限的23公斤)。走的时候是我的爸妈送我到机场,本来我觉得我会很欢快的离开北京,但是到了机场的大厅要凭票进入闸机时,还是忍不住流了几滴眼泪,不敢回头看爸妈的表情。就这样,带着离别的感伤,对新环境的不安,和对未来的期待,独自登上了去芬兰的航班。

这照片是我离开北京办公室的时候收拾完的桌面(可想而知收拾前有多乱啊,捂脸),这是唯一一张我工作台的照片,现在觉得好可惜没多拍几张见证一下自己的这四年的成长

这是我右边的景色,但更多时候都是霾...
非著名工业设计师的非典型发展史(拾贰•安家芬兰)
芬兰是个不大不小的国家,国土面积在欧洲不算小,但是人口只有546万(2014年的数据),全国人口还不够北京地铁半天的运量。由于没那么多人,所以他们的城市也不需要那么大。即使最大的城市首都赫尔辛基,根据自己用脚测量感觉城中心也就跟北京崇文区差不多,城中心与之向外外辐射开来的住宅区,工业区还有很多大森林构成了整个赫尔辛基(脚量似乎还不如北京四环大…)。微软手机业务(前诺基亚)芬兰总部在首都赫尔辛基城中心边缘,从距离上算大概相当于北京国贸的位置,由于诺基亚已经在海外开展业务多年,公司内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这种多元的环境反而让我觉得踏实了很多,比起单一文化来说多元文化会更倾向包容。
当然作为大陆人,显然我并不是第一个来这边工作的,芬兰的办公楼里有相当一部分外国面孔都是中国人,而且幸运的是设计中心就有三位大陆同事,值得一提的是设计中心这三位中国人都是清华美院毕业的美女姐姐,我们之前早就很熟悉了,她们再来芬兰之前我们就在北京一起共事了两三年了。加上和我这批同去芬兰的另一位广美单身帅哥,中国人的队伍又扩大了不少,最让我受益的是,当我们两眼抹黑跑到异国他乡的时候,她们都会热心的帮助我们,给我们各种各样的建议,甚至给我们提供住宿,现在想想都要泪流满面了。
跟我一起去的单身帅哥叫Y(他比我还大两岁),在我们去之前芬兰三位姐姐(这叫法怪怪的,之后都用前辈代替)就已经得到消息欢呼雀跃的准备迎接新来的小伙伴们了。其中M姐最年长,她跟老公两人一同在芬兰生活,所以自家的房子比较大并且有客房和花园,我跟Y正头疼刚到那边怎么住宿的时候M姐和他老公已经收拾好房间准备迎接我们了。其实住在别人家打扰到别人生活我是很不情愿的,对于生长在北京的我来说,从来都是我给外来的朋友同学提供帮助,从没有受人如此恩惠的情况。但人穷志短,在赫尔辛基酒店最低一晚1000人民币的房价面前脸皮就变厚了…尤其是在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租到房的情况下这实在是不小的支出。就这样,我和Y前后脚同时入驻了M姐家。
之后在M姐家好吃好喝一个月(她老公做饭是高级厨师的水准),终于经历了各种周折租到满意的住房,芬兰的房真是贵啊,Y租了一个距离公司比较近的公寓要每月1000欧元,我租了一个联排每个月房租高达1200欧,这要放在北京能租高档公寓了吧,要知道我家三环里的两室一厅才租4k多人民币啊!另外芬兰的税收真是高啊,工资到手里和说好的完全不一样…接近40%的钱都被扣走了!(崩溃中)不过芬兰的物价结构和生活标准跟国内差别很大,很难直接套用国内计算方式去理解收入(但怎么想都觉得太多啦!在北京虽然到手里也会被扣很多,但是毕竟公积金还能取出来!),尽管扣的狠,但剩下的收入也完全可以过得很舒服。另外,芬兰的政府是世界上最清廉的之一,这些扣走的税收都是用在了人民身上,比如失业的话会给你发钱,生孩子会给你发钱,老了给你发钱,得了大病会免费,上学全免费(包括外国人去上芬兰的大学)等等…另外政府的工作效率非常之高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入境的人口登记,税务登记,社保登记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两个小时之内就可以全部搞定(而且主要是花在路上的时间,办理也就5分钟…),一旦办理成功,去哪里你只要告诉人家你的社保号你的信息就全有了,不用像在国内一样做什么都要把自己的信息填写一次再签字,能感受到他们的流程设计是真正为了给人服务,而不是没完没了的把自己的责任推走,更不会发生让你证明你妈是你妈这种事情。
住宿的问题有了着落,就是上班了,我和Y去了大概一周左右就去公司报到了,我们两个人在同一个团队,我们所在的团队加上老板有7个人,除了我们两个以外,有一个波兰人,一个荷兰人,一个日本人,两个芬兰人。他们几个之前曾经设计的手机大概有:Lumia920,Lumia820,Lumia620,N8,E7,N95等等。开始的时候每天跟他们面对面一起工作感觉很不真实,因为每个都是我心目中的大神,但经过了一段时日的接触,一起吃饭,一起出去玩发现每个人都很热情友善。很快我就被分到两个项目里,一个是一年后的产品线研发项目,另外一个是主导一个三年后的前瞻产品设计。那个产品线研发的项目我之前几年都参与过,而且这个项目已经开始了近一年了,之前我在北京就开始跟他们在做,所以很熟悉流程和进度并没有什么困难。而那个我主导的前瞻设计项目对我来说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项目类型,太具体的涉及到公司的机密我就不说了,大概的模式就是从设计,硬件,结构等必要的职能部门出人,组成一个十几个人的项目组,对可见未来的前沿科技去做符合市场的创新设计。这种项目和一般的产品研发项目的区别在于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自由度非常大,也意味着设计师的发挥空间和工作量极大,除此之外,我还要负责带领和引导其他了两位参与项目的设计师,这意味着我身负更大的责任,加上环境不熟悉,语言沟通也有一定壁垒,那段时间我感到压力很大。其实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项目,新职责,新挑战,多数时候我也不是完全有把握能做好的,很多时候是硬着头皮上,尽管有时候会因为经验和能力暂时的不足会给过往留下一些的遗憾,但是遗憾恰恰带给人的是成长。
尽管工作压力带给我的精神压力比较大,但芬兰的其他方面却很悠闲自在。首先是工作环境很舒适,芬兰人做什么事情都把人的需求排在前面,办公室的设施都是绝对的最高档次,窗外的景色是湖面和森林,得益于地广人稀,楼里的空间也得以充分的被浪费…办公区域以外到处都是休息区,有免费的饮料,和水果自取(和北京不同,这边没什么人吃零食,反而水果比较贵),还配有高档的咖啡机和各种进口的高档咖啡豆,可惜我是个丫鬟命,喝咖啡怕苦又会睡不着,所以只用这机器接热水或者打奶泡玩…相比有时候国内一些公司随便买个便宜的咖啡机配一些淘宝来的咖啡豆,拍个照片就对外宣传自己的逼格高福利好真是让我无言以对。工作以外的时间主要是在家附近游荡,还有跟朋友们聚会,我家门口就是大森林,森林深处有个不大的湖,湖上有很多野鸭和海鸥,每天都有附近的居民来喂它们,所以他们见到人来都会飞过来求食,慢慢的我也养成了把剩下的主食留下来拿过去喂的习惯。除了给野生动物吃的,我们也可以从野外找到吃的,夏天的时候我们一起去森林里采蘑菇,后来M姐的老公还教会我钓鱼,第一次去就把晚餐钓上来了。另外芬兰人特别喜欢烧烤(其实是他们什么料理都不会做),森林各处都能找到免费的烧烤用的小木棚子,棚子里有烧烤架和烤炉,是我们周末聚会主要的活动之一。
日子就这么平静的过了几个月,接近了微软的新财政年了(大概是每年7,8月),大公司都会有自己的财政年,并且以财年为时间单位做公司策略调整。对于我们这些被从NOKIA收购过来的员工来说,就是每年一裁的日子,看过新闻的都知道,这次裁员总数是7800人…要知道,去年同一时间刚刚宣布裁员1.8万人(诺基亚员工占13000)。这个数字发布以后,公司又陷入了人人自危的状态。

上图是家附近的湖,经常来喂鸭和海鸥。

公司办公楼是三栋连体,这是其中一个的一楼餐厅。

无论是白天夜里视野都很清澈,北京待久了刚来觉得特新鲜。

这是个叫Salo的小镇,也是微软手机的一个办公区所在地,我每两周来出差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