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吧 关注:25,062贴子:358,461
  • 157回复贴,共1

伯约十一次北伐的史料附个人分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人說過元月十八发伯约十一次北伐的资料附个人分析,然而因为老板没交电话费断网,所以食言了,虽然知道没多少人期待,但还是得道个歉。
另外本人将分十楼发内容,期间请不要插楼,要回复和指出错误可以在楼中楼,谢谢合作。


IP属地:广东1楼2016-02-26 10:25回复
    第一次北伐:
    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即239年,延熙二年。(姜维传)
    辄与费祎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此表上于243年,即延熙六年。(蒋琬传)
    正始元年,蜀将姜维出陇西。淮遂进军,追至强中,维退。即240年,延熙三年。(郭淮传)
    个人分析:本传说姜维在239年开始多次率领偏军西入,从郭淮传来看,姜维240年领兵踏入了魏国国境,郭淮进军至强中,姜维撤退。
    综合两个史料来看,姜维多次偏军西入,只有240年那次进入魏国并且和郭淮相遇了,因此个人认为其他几次的应该是在西面联络羌人。至于郭淮传说姜维主动撤退,而蒋琬传说姜维击破郭淮,这里从本传讳败的角度来看(问郭淮传有多水,恰如一斤注水牛肉剩多少),应该作为第三者的蒋琬传较为可信。故我认为应该是姜维小胜轻敌的郭淮,然后郭淮收拢士卒,然后卷土重来,姜维兵少,主动撤退。


    IP属地:广东2楼2016-02-26 10:26
    收起回复
      第二、三次北伐:
      十年,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卫将军姜维迎逆安抚,居之于繁县。(后主传)延熙十年,即247年。
      十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是岁,汶山平康夷反,维率众讨定之。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於洮西。胡王治无戴等举部落降,维将还安处之。(姜维传)
      维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战,克之。进姜维为卫将军,与大将军祎并录尚书事。十年,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卫将军维徙之繁县。(华阳国志)
      讨蜀护军夏侯霸督诸军屯为翅。淮军始到狄道,议者佥谓宜先讨定枹罕,内平恶羌,外折贼谋。淮策维必来攻霸,遂入沨中,转南迎霸。维果攻为翅,会淮军適至,维遁退。
      姜维出石营,从强川,乃西迎治无戴,留阴平太守廖化於成重山筑城,敛破羌保质。淮欲分兵取之。诸将以维众西接强胡,化以据险,分军两持,兵势转弱,进不制维,退不拔化,非计也,不如合而俱西,及胡、蜀未接,绝其内外,此伐交之兵也。淮曰:“今往取化,出贼不意,维必狼顾。比维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维疲於奔命。兵不远西,而胡交自离,此一举而两全之策也。”乃别遣夏侯霸等追维於沓中,淮自率诸军就攻化等。维果驰还救化,皆如淮计。(郭淮传)
      个人分析:单单看本传和郭淮传或许我们会被陈寿的写法误导为,姜维出陇西的目的是为了接应白虎文、治无戴,但如果对比华阳国志,再结合本传和郭淮传分析,姜维出陇西大战郭淮和夏侯霸和他出兵迎接白虎文、治无戴并不是同一场战争。陇西大战,后主传略过不提,姜维传的写法容易让人理解为是同一场战争,郭淮传误导性更强,让人认为姜维第一次接应失败,第二次接应依然失败。华阳国志的存在简直就是打郭淮传的脸,陇西大战郭淮传说郭淮料敌准确,姜维无功而返,本传不提结果,华阳国志却说姜维出陇西击败郭淮和夏侯霸。至于随后白虎文、治无戴接应战更是本传、后主传、华阳国志一起打郭淮传的脸,姜维果然回头救援廖化,都如郭淮所料这个吹过度了,难道陈寿想说:郭淮本来就知道吃不下廖化,本来就知道姜维能救走廖化,本来就知道姜维成功接应白虎文、治无戴?如果真是这样,郭淮真大汉忠臣也。个人认为就从各史料来看,华阳国志较为准确,以为能和本传互相对应,而后主传也印证了一部分,但郭淮传完全就是孤证了。


      IP属地:广东3楼2016-02-26 10:27
      收起回复
        第五次北伐:
        十三年,姜维复出西平,不克而还。(后主传)
        十二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姜维传)这里个人认为是标点使用错误。应该是:十二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
        这个没什么好分析的,这帖子不分析阴谋论,因为这东西真要扯我能扯出十万字,毕竟纯脑补。


        IP属地:广东5楼2016-02-26 10:29
        回复
          第八次北伐
          十八年春,姜维还成都。夏,复率诸军出狄道,与魏雍州刺史王经战于洮西,大破之。经退保狄道城,维卻住锺题。(后主传)
          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维卻住锺题。(姜维传)
          十八年,与卫将军姜维俱还成都。维议复出军,唯翼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维不听,将翼等行,进翼位镇南大将军。维至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经众死於洮水者以万计。翼曰:“可止矣,不宜复进,进或毁此大功。”维大怒。曰:“为蛇画足。”维竟围经於狄道,城不能克。(张翼传)
          雍州刺史王经白泰,云姜维、夏侯霸欲三道向祁山、石营、金城,求进兵为翅,使凉州军至枹罕,讨蜀护军向祁山。泰量贼势终不能三道,且兵势恶分,凉州未宜越境,报经:“审其定问,知所趣向,须东西势合乃进。”时维等将数万人至枹罕,趣狄道。泰敕经进屯狄道,须军到,乃规取之。泰进军陈仓。会经所统诸军於故关与贼战不利,经辄渡洮。泰以经不坚据狄道,必有他变。并遣五营在前,泰率诸军继之。经巳与维战,大败,以万馀人还保狄道城,馀皆奔散。维乘胜围狄道。泰军上邽,分兵守要,晨夜进前。邓艾、胡奋、王祕亦到,即与艾、祕等分为三军,进到陇西。艾等以为“王经精卒破衄於西,贼众大盛,乘胜之兵既不可当,而将军以乌合之卒,继败军之后,将士失气,陇右倾荡。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孙子曰:‘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守。’盖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故也。今陇右之害,过於蝮蛇,狄道之地,非徒不守之谓。姜维之兵,是所辟之锋。不如割险自保,观衅待弊,然后进救,此计之得者也。”泰曰:“姜维提轻兵深入,正欲与我争锋原野,求一战之利。王经当高壁深垒,挫其锐气。今乃与战,使贼得计,走破王经,封之狄道。若维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据栎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招纳羌、胡,东争关、陇,传檄四郡,此我之所恶也。而维以乘胜之兵,挫峻城之下,锐气之卒,屈力致命,攻守势殊,客主不同。兵书云‘脩橹轒榅,三月乃成,拒堙三月而后已’。诚非轻军远入,维之诡谋仓卒所办。县军远侨,粮谷不继,是我速进破贼之时也,所谓疾雷不及掩耳,自然之势也。洮水带其表,维等在其内,今乘高据势,临其项领,不战必走。寇不可纵,围不可久,君等何言如此?”遂进军度高城岭,潜行,夜至狄道东南高山上,多举烽火,鸣鼓角。狄道城中将士见救者至,皆愤踊。维始谓官救兵当须众集乃发,而卒闻已至,谓有奇变宿谋,上下震惧。自军之发陇西也,以山道深险,贼必设伏。泰诡从南道,维果三日施伏。(裴松之吐槽陈寿这里为了吹陈泰导致前后矛盾:此传云“谓救兵当须众集,而卒闻已至,谓有奇变,上下震惧”,此则救至出於不意。若不知救至,何故伏兵深险乃经三日乎?设伏相伺,非不知之谓。此皆语之不通也。)定军潜行,卒出其南。维乃缘山突至,泰与交战,维退还。凉州军从金城南至沃干阪。泰与经共密期,当共向其还路,维等闻之,遂遁,城中将士得出。经叹曰:“粮不至旬,向不应机,举城屠裂,覆丧一州矣。”(陈泰传)
          解雍州刺史王经围於狄道,姜维退驻锺提,乃以艾为安西将军,假节、领护东羌校尉。(邓艾传)
          八月辛亥,蜀大将军姜维寇狄道,雍州刺史王经与战洮西,经大败,还保狄道城。辛未,以长水校尉邓艾行安西将军,与征西将军陈泰并力拒维。戊辰,复遣太尉司马孚为后继。甲辰,姜维退还。(三少帝纪)
          十八年春,卫将军维复议出征,征西大将军张翼廷争,以国小不宜黩武,维不听。夏,率车骑将军夏侯霸及翼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数万。经退保狄道城。翼曰:“可矣,不宜进,或毁此成功,为蛇画足。”维必进。魏征西将军陈泰救狄道,维退驻锺题。(华阳国志)
          个人分析:姜维带着夏侯霸和张翼等人从枹罕向狄道,陈泰让王经坚守狄道,等全部军队到了再围攻姜维,王经认为自己的雍州兵汇合凉州兵以及讨蜀护军后足矣击败姜维,主动出击。陈泰到了陈仓,王经已经带着凉州军和讨蜀护军等几路兵马在故关和姜维交战,魏军不敌,王经率部撤离战场,准备渡过洮水,撤回狄道。陈泰听说王经带领雍凉精锐正在故关和姜维交战,认为王经和姜维野战,变数太大,于是派五营在前,陈泰率军在后面跟上,还没到达,王经已经被姜维在洮水追上,魏军大败,伤亡数万人,只剩万人逃回狄道,被姜维包围了。司马昭让邓艾带兵去支援陈泰,邓艾出发后,司马昭还是不放心,又派了叔叔太尉司马孚前去。陈泰和邓艾、胡奋、王祕等在陇西会师。邓艾卖弄了一下自己的学识,然后认为,王经已经把雍凉的精锐全败光了,姜维军现在锐不可当,应该避其锋芒,另择险要来抵御,但陈泰认为这时姜维攻不下狄道,已经被挫了锐气,而且姜维“县军远侨,粮谷不继”,这个时候正是击退姜维的时候。于是用虚张声势之计击退姜维。陈泰传后半部分个人认为不可信,先不说自相矛盾了,但王经督凉州军大部已经覆于洮水,何来又一部?就算还有一部,凉州已经调动过一次兵马,再一次兵马调动需要从各郡抽调,涉及到的问题很多,及王经兵败到姜维退军不过两个月时间,凉州就算不管当地兵力空虚还能再一次动员兵马,但还能这么迅速赶来,甚至还能和被包围的王经约好和陈泰一起抄姜维后路,就陈泰那支杂牌军?
          在这里估算下双方兵力,姜维军完全没有史料,但当时兵力应该不太多,因为阎宇驻守永安,常驻兵力在一万以上,再加上增过五千兵,估计兵力在两万左右,南中常驻一万左右正常,司马昭估算季汉兵力为九万,实际为十万多,因而我觉得司马昭估算的成都驻军四万左右是较为准确的,我们可以认为成都因为廖化和张翼在才有四万,因而把他们二人的兵力扣掉,也就是成都驻军在三万左右,整个汉中怎么抽调都好,防守兵力不可能少于五千,胡济接应军如果少于一万可以说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当时汉中的部队约二万较为合理,二万+三万+一万+二万=八万,再怎么算姜维当时手上的兵马也不过三万多人,就算虚一虚也最多四万。某维黑或者说是汉黑曾经说过,姜维兵力比王经要多,姜维起码五万人,王经不过二万多三万,反正我是不知道是怎么推算出来的,反正这样的情况王经还主动出击去找姜维野战,要么王经脑残,要么说出这样的兵力对比的人脑残,季汉走的精兵路线地球人都知道,反正我不认为曾经担任过江夏太守的王经是脑残,所以大家都懂的。
          王经军当时督雍州,凉州和讨蜀护军三支部队,讨蜀护军人数不详,但怎么说也不可能少于五千人,但从灭汉之战来看,边陲护军一部大概一万左右吧,凉州军以及雍州军从三国志里调动一州部队基本都在三万左右算,就是六万了,当然可能会有所浮动,按这样算,王经兵力不少于五万,不会超过七万,个人认为五万到六万较为准确。


          IP属地:广东8楼2016-02-26 10:33
          收起回复
            第九次北伐
            十九年春,进姜维位为大将军,督戎马,与镇西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秋八月,维为魏大将军邓艾所破于上邽。维退军还成都。(后主传)
            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更整勒戎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姜维传)
            维果向祁山,闻艾已有备,乃回从董亭趣南安,艾据武城山以相持。维与艾争险,不克,其夜,渡渭东行,缘山趣上邽,艾与战於段谷,大破之。甘露元年诏曰:“逆贼姜维连年狡黠,民夷骚动,西土不宁。艾筹画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馘首千计。(邓艾传)
            癸未,安西将军邓艾大破蜀大将姜维于上邽,诏曰:“兵未极武,丑虏摧破,斩首获生,动以万计,自顷战克,无如此者。(三少帝纪)
            十九年,魏甘露元年也。春,进卫将军姜维为大将军。秋八月,维复出天水,至上邽。镇西大将军胡济失期不至,大为魏将邓艾所破,死者众。士庶由是怨维,而陇以西亦无宁岁。冬,维还,谢过引负,求自贬削,于是以维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华阳国志)
            个人分析:三少帝纪本来就是诏书,可以直接忽略,就好像刘禅当初说给诸葛亮二十万大军,我估摸里面起码十二三万是农民,反正邓艾传已经驳回了。姜维这次准备了一年,才再次北伐,更是印证了故关之战众姜维军依然粮草不足的大问题,这次姜维约胡济在上邽会师,应该是感于兵力不足以及行动模式过于单一,从邓艾传来看是姜维如邓艾所料向祁山,但这里我们可以找邓艾说姜维必定出兵里的分析可以看出,邓艾并不知道姜维会从什么地方出兵,所以我个人认为是邓艾在所有便于汉军作战的地方都作了准备,自己本部则留了数万人作为预备队,我认为应该在二万左右,其中必然有邓艾能调配的所有骑兵,后面说姜维知道邓艾有准备后后立刻换其他路线,邓艾却能抢先姜维一步到达目的地印证了我猜想。而姜维抢险的举动,我估计是和胡济约定的汇合时间要到了,为了连夜赶赴上邽和胡济汇合,而使用的声东击西。关于段谷之战,从史料的正面描述来看,除了邓艾传外,其本传和华阳国志都说胡济失誓不至,所以姜维被破于段谷,这点基本确定,但姜维是如何被破,以前我和大家一样,都是认为姜维在段谷被邓艾伏击而败走,不过在写这十一次北伐分析时,我重新研究了一下史料,认为姜维不一定是中伏而败走的,以下是我推测的可能性。王基的“姜维因洮上之利,轻兵深入,粮饷不继,军覆上邽。”给了很大的启示。
            1:姜维赶赴上邽和胡济汇合,姜维到了上邽却等不到胡济的部队,没能得到后勤补给,粮食短缺,又见胡济军不至,恐汉中有变故,主动撤退。邓艾趁姜维赶赴上邽的时候在周围布下天罗地网,姜维撤退时中伏。因为邓艾摸不清姜维动向,所以把部队分散部署,段谷方面兵力不足,虽然打散了缺粮的汉军,但对实际上只造成了数千汉军的伤亡。(个人认为这样做比较合理,这时魏军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军心,比起一定能击败姜维消灭部分军队,和全歼姜维以及让姜维溜走,前者更符合当时军情。况且就怕吃不下。)
            2:姜维赶赴上邽和胡济汇合,姜维到了上邽却等不到胡济的部队,没能得到后勤补给,粮食短缺,又见胡济军不至,恐汉中有变故,主动撤退。在段谷和邓艾发生遭遇战或被邓艾追上。
            还有几种推测,这里不一一说了。


            IP属地:广东9楼2016-02-26 10:44
            收起回复
              第十次北伐
              二十年,闻魏大将军诸葛诞据寿春以叛,姜维复率众出骆谷,至芒水。(后主传)
              二十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於淮南,分关中兵东下。维欲乘虚向秦川,复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岭。时长城积谷甚多而守兵乃少,闻维方到,众皆惶惧。魏大将军司马望拒之,邓艾亦自陇右,皆军于长城。维前住芒水,皆倚山为营。望、艾傍渭坚围,维数下挑战,望、艾不应。景耀元年,维闻诞破败,乃还成都。复拜大将军。(姜维传)
              二年,拒姜维于长城,维退还。(邓艾传)
              二十年,春,大赦。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以淮南叛,连吴,魏分关中兵东下。后将军姜维复从骆谷出长城,军芒水,与魏大将司马望、邓艾相持。(华阳国志)
              个人分析:姜维趁魏军分部分关中兵和中军一起去淮南时,出兵芒水附近的长城,司马望和邓艾陆续率军救援长城加强防守,姜维多次引魏军出战,魏军坚守不出,姜维咬不动魏军自司马懿时期就开始研发的乌龟壳,对峙一段时间后,诸葛诞兵败,姜维只得退兵。其实后面两战基本没什么大交战,没什么好分析的。


              IP属地:广东10楼2016-02-26 10:44
              回复
                好贴,分析的很客观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6-02-26 12:59
                回复
                  一切如郭淮所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2-26 13:00
                  收起回复
                    技术贴,赞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6-03-01 14:25
                    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6-03-16 07:07
                      回复
                        虽然没看完,但是感觉楼主很辛苦的,赞一个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11-23 14:04
                        回复
                          张嶷与徐质交手的”杀伤亦过倍”怎么翻译恰当?
                          是歼灭了超过己方士兵数量一倍的敌人?还是敌人伤亡的士兵是己方伤亡士兵的一倍?
                          前者的参照系是整个张嶷军,后者参照系是张嶷军中折损的士兵数量。个人偏向前者


                          IP属地:天津17楼2017-12-12 13:41
                          收起回复
                            双方大致的行军路线不难判断,大概就是这样子,可以做个参考。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7-12-13 23: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