赘婿吧 关注:111,306贴子:1,790,089
  • 42回复贴,共1

读书体会,从其他一些角度谈谈黑旗军的强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度娘


IP属地:江苏1楼2016-02-27 20:44回复
    二楼国宝镇楼!


    IP属地:江苏2楼2016-02-27 20:47
    收起回复
      思绪不是特别清晰,想到哪说到哪。
      记得香蕉以前在某一章结束后的PS中提到,这本书写的是什么,作者想写中国的近代史。
      从看到这句话,我就一直在读这本书时找这种感觉。剧情进展到现在,我觉得确实很有这种感觉。几十年前的那支军队与书中的黑旗军有许多共同点,还有书中刚出现的延州。。。延安。大家都懂的。
      书中,刚刚描写完一场令人窒息的惨烈战争。这段时间也看了很多书友的评论。感觉都有一定道理,也都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包括我自己在内。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有谁经历过真正的战争呢?处在如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对战争的评价总感觉有那么一点。。。怎么说呢,不够走心。
      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地出现过对那支军队的推崇。那么分析一下那支军队如何从弱小的部队变成天下强军,联想一下真实的历史,也就能更好地体会黑旗军逐渐变强的原因,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推测一些后续剧情。


      IP属地:江苏3楼2016-02-27 20:48
      回复
        有人说,黑旗军以少胜多,人数对比太夸张。
        我觉得吧,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相比,战争胜负,物质方面的因素小很多,而人的因素则要放大许多。古代历史上也有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例,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说说近现代的这种战例。那支军队还称作红军的时候,面对过五次围剿,敌我人数比例都在5倍以上,甚至有达到10倍的,结果都知道,前四次是人数多的一方狼狈败走。就算是红军失败的第五次反围剿,面对近10倍的敌人,也坚持了整整一年左右,最后大部分突围。
        还有著名的上甘岭战役。过程不多说了。有本书上的一句评论,我至今记忆犹新:其实美国战后也一直在研究上甘岭战役。经过多次研究,计算当时的兵力、火力、战场态势等各个参数,结论一直是美军可以攻下上甘岭,这明显和事实不符。其实,再合理的计算只能计算准确的参数,但永远无法计算人类的勇敢精神!
        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是人!(就算是武器,也是人发明、制造出来的)


        IP属地:江苏4楼2016-02-27 20:50
        收起回复

          有些话,一部分人把它当做口号,一部分人对它嗤之以鼻,还有一部分人坚信不移。
          那支军队到底是如何变成天下强军,甚至能和当时冠绝天下的美的军队,刺刀见红。许多人给出的原因是,有强大的信仰,人数越来越多,武器逐渐改善,战术战法日益熟练。这些都有道理。但我觉得很多人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那支军队背后,站着如亲人般的百姓,站着逐渐觉醒的民族,站着自苦难中逐渐崛起的国家。这些才是那支军队最坚强的后盾。
          抗战刚结束,两支军队几乎同时开向东北。八路军刚进东北,东北百姓对土气的八路军并不感冒;相反对装备精良的国,军热情欢迎。短短三年后,辽沈战役前夕,东北百姓争相参加那支军队,爹娘送儿子参军,妻子送丈夫参军,让那支军队也好好体会了一把以多欺少的快感。
          淮海战役,兵力对比:60万对80万,不管从人数上还是装备上,那支军队都处于劣势。但是在整个战场的周围,是数倍于双方士兵数量的支前民工,当时那些百姓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他们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结局其实在战场之外已经注定了。
          朝鲜战争前夕,是什么最终决定了那支军队是否出战?绝不是最上面的一时激愤,而是那些人认识到,这个已经历经百余年积贫积弱,被人随意欺辱的国家,终于刚刚颤颤巍巍地勉强站了起来,现在却有一个嚣张的壮汉在你家门口张牙舞爪地威胁你,要你再次跪下!这个国家的选择是什么?纵然明面上的实力有差距,但并非不能一战!那就战吧。
          还有太多太多的例子。那支军队在阵地上激战,附近的百姓拿出家里最后一点粮食,拆下家里唯一一块门板,冲上枪林弹雨的阵地,送物资,抬伤员;日本军队,后来也有国,军,离开大城市和交通线,就好像陷入泥沼;而那只军队在城外广阔的土地上,就好像如鱼得水。
          军民鱼水情,你以为只是说着玩的?
          有些人非要把“洗脑”这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按在当时的那些军人和百姓头上。对于这样的观点,我只有两个字:呵呵。
          黑旗军能获得这样的支持,才算得到了那支军队的精髓。
          如何提高黑旗军的战斗力,我相信厂公绝不会把目光仅仅放在这支军队身上。


          IP属地:江苏6楼2016-02-27 21:00
          回复
            写得很不错,除了军歌好像有点违和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2-27 21:11
            收起回复
              说真的,给我感触最大的是雳雳雷霆动,浩浩长风起的最后两章,也就是11.12两章战斗到最后的黑旗军们和战斗后的黑旗军,香蕉描写的很好,给我的感受……嘛的,我太菜了写不出来,战后人们的描写真的给我一种难言的感动,让人不自觉地钦佩黑旗军,战斗到最后即使疲惫不堪却仍为胜利不顾性命不停向前,战后为了节粮,去杀狼,因为战友的死而彻夜难眠,那一句“今日过后,你我同在了”让我想起了宁毅曾经对郑叔死后的陈亥说的“文明的传续,不是靠血脉”“他死的时候你在他旁边,你就把他传了下去”黑旗的牺牲的人不会造成黑旗衰弱,只会使黑旗军更强,剩下的黑旗军人们将带着死去的战友们的意志和责任乃至梦想继续战斗(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好吧忽略这句话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2-27 21:27
              收起回复
                写的真好,点个赞


                IP属地:河北10楼2016-02-27 21:39
                回复
                  九楼写的也不错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6-02-28 05:22
                  回复
                    好帖,暖一暖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2-28 07:28
                    回复
                      好帖,暖一暖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2-28 07:28
                      收起回复
                        黄埔军校、延安抗大。
                        黄埔军校的一幅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IP属地:江苏14楼2016-02-28 13:00
                        收起回复
                          我只想说,这书现在最大的bug就是三千破三万,然后残兵冲王帐。红军牛不,当然牛,那也只有守的份,没有打出去。最后指挥失误被迫长征。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6-02-28 18:44
                          收起回复
                            然后在探讨一个问题,为何古代战争没得游击战,而近代太祖又能打的很好?其中就是太祖当时是热兵器了,只要人没跑死,再累,躺在战壕里,休息一会也能继续作战,打个几天几夜都没问题。要冷兵器,你游击穿插,跑得要死了,遇到别个的军队只有死的份。至于以前的以少胜多战例,首先得看输的一方的兵员组成。大部分都是不专业的士兵,炸营跑了的。不知楼主对我这看法咋样。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6-02-28 18: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