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吧 关注:175,247贴子:4,347,361
  • 17回复贴,共1

人生的修行在于行,而不在于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一语出自于《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原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意思是说: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世间的好人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
真理没有必要每天去争辩。一天到晚争论不休,也未必就能辩论出来真理。一切真理与正道,只有真正用心去实修,才能真正领悟。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论语·学而》中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由此看来,在人生中应该少说多做,这一点孔子与老子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不管是人生的修行还是一般的社会活动,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脚踏实地,不能只说动听漂亮的话而没有实际行动。
细思之,善良而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与别人辩论什么,不会只用言论去证明自己是正确,即使面对诽谤或人身攻击,他也能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无辜和清白。
忍辱不辩的人往往都是在埋头做事,他必定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与此相反,那些天天与别人辩论的人并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尽管他们在与别人辩论时处处表现自己的能力,然而真正善良的人不需要用花言巧语去赢得别人赞许,空谈而没有实际行动的行为将一事无成。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3-01 08:17回复
    你写错字了。把根儿给弄没了。人之修行就在于辨。你说的不合适的东西是辩,就如我现在做的,其实觉得不合适。


    IP属地:山西2楼2016-03-01 08:24
    收起回复
      可以互相印证。上士不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3-01 12:18
      收起回复
        倘若按照楼主的理解去看道德经,引申到社会生活、政治领域,其实就是去压迫群众,废除了群众的发言权了。群众不满意了,当然要发言要辩论了,你给来一句,你辩论是因为你不善,你不善,可不就是等着挨刀子了么?因此,书不能这么读滴!
        你的理解,如果用来约束规范自己,其实是导致自己做老好人,两面派的干活,并不是真正的好人。该你发出正义呼喊的时候,你来一句,辩者不许善,得,你就无法做出自己有的贡献了。
        总之,道家思想,要按照道家思想的话语体系去解读,按照儒家的话语体系去解读道家思想,往往是恰好相反滴。


        6楼2016-03-01 12:42
        收起回复
          后世之人,往往把孔子,与老子,相提并论。其实,孔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滴!孔儒思想,和道家思想,二者几乎是恰恰相反。从境界上来讲,真悟透了道家思想的人,可以讲,天下无敌,可以成为大英雄大豪杰,能为社会历史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真去学儒家思想,可以讲,是做奴才的好材料,而非做大英雄的材料。
          道,儒,是两个名。后世,有些儒家人物,能做出杰出贡献,根本原因,是他仅仅是带着儒家的名,而拥有道家的实,因此才能卓越。
          就拿善者不辩这个境界来讲,老子的要求就非常高。这话根本不能从普通意义上去理解,道德经几乎都不能从普通意义上去理解滴。根本不是我们一般的那个角度,去看事物。


          7楼2016-03-01 12:58
          回复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我觉得还是翻译成知道比较好,不是聪明。意思与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差不多。也正因为“为学日增,为道日损” 所以“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不知的就是“道”, 所以叫做不知道!


            IP属地:辽宁8楼2016-03-01 13:4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