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兄宜弟吧 关注:11,041贴子:10,192
  • 45回复贴,共1

对知行合一的一些观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传习录原文如下:
卷中 132:
来书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然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为近闻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IP属地:江苏1楼2016-03-01 22:30回复
    愚见如下:
    欲食、欲行皆由性而发。性者,天命为性。而如知汤可饮,知衣能服等事则为达道。圣人自诚而明,故能从心所欲不逾矩,故能制礼乐而教天下。有巣筑屋、仓颉作字、颛顼取火可谓诚明。然夫妇匹夫须自明而诚,诚之者,人道也。故有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爱人。爱人者,九经之序、忠恕之道。此所学者,皆圣人天诚之道也。故凡欲修身而学,即为尊德性之功。若无遵德性之始,何由道问学之发?所学何为?止于何所?皆不可得而知。
    至于所学发于未知,而后与日俱增事,则犹欲食而发于性;然何以为食,当食不当食事则为道。不学不知道。道者,率性也。修道之谓教。教者,日新而明明德之功。
    若犹上事不当食而食,不能果腹。不当衣而衣,不能避寒。是反天性而为,非本欲。故之所行之谬。然天下岂有因噎废食之理?食不当食而禁食,衣不当服而裸行于市。亦违道远矣,此过不及也。故贤如曾子,亦日有三省。智如子夏,亦求诸圣人。求内求外,概遵道而已。故有“学如不及”之叹。
    盖知行本为一体,如王先生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IP属地:江苏2楼2016-03-01 23:36
    回复
      知不足,则行不顺。不体行,则无心知。故有天下达道者五,所以行之者三。好学,力行,知耻也。此谓知行合一也。又有:顾是天之明命。汤之盘銘日新。此皆圣贤知行合一之事。犹如未发之中与发而中节之相生相应。我以此明阳明之说矣。


      IP属地:江苏3楼2016-03-02 00:06
      回复
        《传习录》中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有知而后有意,无知则无意矣。知非意之体乎?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意用于听讼,即听讼为一物。凡意之所用,无有无物者。有是意即有是物,无是意即无是物矣。物非意之用乎?


        IP属地:江苏4楼2016-03-08 10:2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