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自远山如梦的博客
但凡地道的黑龙江人,提起这柳根子,恐怕没有几个不熟悉它的。
柳根子,并非柳树的树根子,也不是船丁子;而是生活于河中一种鱼的名称。有人说它是河边柳树叶变成的,也有人说它是柳树根儿生的;而更多的人更愿意相信因它乐于生活于河畔柳树的根部或柳毛趟子中,因此也就叫了它这么个名儿;也因其长相有点像柳树叶子,因此也叫它柳叶鱼。它的学名叫拉氏鳗,别名细鳞鲑鱼。
黑龙江流域,鱼类资源丰富;而最出名的莫过于“三花五罗十八子”。而这柳根子,有人说属于“十八子”之中,而有的则忘记将其列入这美味河鲜的排行榜中。
小时候,我所住小镇中,小绥芬河从镇中缓缓流过。这条河虽名为小绥芬河,但与也流经镇内的柳毛河相比,则要算得上是条大河了。因此,我们更习惯称她为南大河。
柳根子,浑身长满小碎鳞;肉质细嫩肥美,味道特鲜;也有人习惯叫它河中的小细鳞。细鳞鱼的个头比柳根子大,虽也为碎鳞,但细鳞鱼的鳞片则略大于柳根子。细鳞与花狸膏子一样,同属冷水鱼;这点与柳根子也不同。
以前人们的日子虽过得紧巴巴的,但说道却不少。当时常有上岁数的人说“无鳞的鱼上不了台面(桌)”。而在众多有鳞鱼中,又以这长着小细碎鱼鳞的鱼为上品。至于无鳞鱼吗,那就多了,最典型的便是这河里或水泡子的泥鳅,而黄鳝、刀鱼当时也被划在无鳞鱼中。其实,在那个年头,要是到谁家去作客,桌上上盘泥鳅,确实不太讲究;而要是真的上盘刀鱼,无论干炸还是红烧的,那都是求之不得的。
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有陈年老病的,说吃无鳞鱼就如同吃老母猪肉一样,容易勾起陈年老病。这可能也是无鳞鱼上不了台面的一个辅助性的佐证。
都说长鳞的鱼是好鱼,其实也不尽然。你像浑身长满细碎鱼鳞的老头鱼,在以前那可是没有人敢吃它的;就连喂鸡鸭,也很少有人敢。没想到,三十河东三十年河西,到现在,就连是养殖的老头鱼,都成了难得的美味;就更甭提什么野生的了。
柳根子虽不能像滩头那样长上斤把沉,可大的,也足有四、五两重。以前的南大河中,最多的就要数这柳根子和船丁子(也有人叫它沙里趴)。
想逮柳根子鱼的办法多着去了:用鱼钩钓、用旋网捕、用抬网抬、用挂子挂、用梁子堵,也有那胆肥的,甚至用炮药到河里炸(当时炸药管理不严);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则是用筐捞。
说到用筐捞柳根子,其实办法很简单,也很实用。柳根子喜欢呆在河岸边的柳树趟子或柳毛子下边。一般的规律为沿河而上,一手握筐梁,一手握筐边,将筐轻轻放到水流的下方,然后再从下好筐的上方,侧身连草带树根子的由远及近地一顿猛踩猛踹,目的是将藏匿其中的鱼惊起,然后迅速抬起筐,查看筐中有多少“战利品”。
当然喽,捞到的肯定也不光是柳根子,还有船丁子,自然也少不了泥鳅。有时赶上点背,还会捞到老头鱼或七星子,这两种鱼在当时是没人要的,都是直接丢弃到河岸上。
那个时候,大河里的鱼特别的多,不像现在,全大河里鱼少得可怜,打鱼的人甚至要比大河里的鱼还多。
柳根子,肉质细嫩鲜美;其鲜美的程度一点也不亚于绥芬河的特产——滩头鱼,更与大名鼎鼎的细鳞鱼、花狸膏子好有一拼。
鲜活的柳根子,煨汤那可是难得的原材料;红烧、清炖,味道那叫一个鲜一个美。若是把柳根子稍加点盐,再晾晒至半干时用油煎着或在火上烤着吃,那可是童年时最难忘的一道美味。
柳根子,现在大多为人工养殖的,但卖的时候,也都给“变”成野生的了。现在这年头,不管啥都是野生的好,值钱。俗话说得好:买的没有卖的尖。但从大小上比较好区别。大河中野生的柳根子,大小不一,相差很多;而养殖的,大小均匀,相差无几。
这几年,家乡的河里的柳根子已很难见到了;但也人想到了近邻俄罗斯。俄罗斯人几乎不吃河里的鱼啦蛤蟆的,人家那河里的鱼多得狠;其中就有这柳根子。在俄罗斯的格城与乌苏里斯克住户家曾吃过几次,但都是中国人自己动手捕捞并加工制作的。俄罗斯的柳根子长得个头大,肉也特别的肥嫩。这也难怪,咱们河中的柳根子还没等长到成年哪,就早有人给惦记上了;而人家则不同,没人捕捞,因此这河里的鱼不但多,个头也大。
但凡地道的黑龙江人,提起这柳根子,恐怕没有几个不熟悉它的。
柳根子,并非柳树的树根子,也不是船丁子;而是生活于河中一种鱼的名称。有人说它是河边柳树叶变成的,也有人说它是柳树根儿生的;而更多的人更愿意相信因它乐于生活于河畔柳树的根部或柳毛趟子中,因此也就叫了它这么个名儿;也因其长相有点像柳树叶子,因此也叫它柳叶鱼。它的学名叫拉氏鳗,别名细鳞鲑鱼。
黑龙江流域,鱼类资源丰富;而最出名的莫过于“三花五罗十八子”。而这柳根子,有人说属于“十八子”之中,而有的则忘记将其列入这美味河鲜的排行榜中。
小时候,我所住小镇中,小绥芬河从镇中缓缓流过。这条河虽名为小绥芬河,但与也流经镇内的柳毛河相比,则要算得上是条大河了。因此,我们更习惯称她为南大河。
柳根子,浑身长满小碎鳞;肉质细嫩肥美,味道特鲜;也有人习惯叫它河中的小细鳞。细鳞鱼的个头比柳根子大,虽也为碎鳞,但细鳞鱼的鳞片则略大于柳根子。细鳞与花狸膏子一样,同属冷水鱼;这点与柳根子也不同。
以前人们的日子虽过得紧巴巴的,但说道却不少。当时常有上岁数的人说“无鳞的鱼上不了台面(桌)”。而在众多有鳞鱼中,又以这长着小细碎鱼鳞的鱼为上品。至于无鳞鱼吗,那就多了,最典型的便是这河里或水泡子的泥鳅,而黄鳝、刀鱼当时也被划在无鳞鱼中。其实,在那个年头,要是到谁家去作客,桌上上盘泥鳅,确实不太讲究;而要是真的上盘刀鱼,无论干炸还是红烧的,那都是求之不得的。
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有陈年老病的,说吃无鳞鱼就如同吃老母猪肉一样,容易勾起陈年老病。这可能也是无鳞鱼上不了台面的一个辅助性的佐证。
都说长鳞的鱼是好鱼,其实也不尽然。你像浑身长满细碎鱼鳞的老头鱼,在以前那可是没有人敢吃它的;就连喂鸡鸭,也很少有人敢。没想到,三十河东三十年河西,到现在,就连是养殖的老头鱼,都成了难得的美味;就更甭提什么野生的了。
柳根子虽不能像滩头那样长上斤把沉,可大的,也足有四、五两重。以前的南大河中,最多的就要数这柳根子和船丁子(也有人叫它沙里趴)。
想逮柳根子鱼的办法多着去了:用鱼钩钓、用旋网捕、用抬网抬、用挂子挂、用梁子堵,也有那胆肥的,甚至用炮药到河里炸(当时炸药管理不严);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则是用筐捞。
说到用筐捞柳根子,其实办法很简单,也很实用。柳根子喜欢呆在河岸边的柳树趟子或柳毛子下边。一般的规律为沿河而上,一手握筐梁,一手握筐边,将筐轻轻放到水流的下方,然后再从下好筐的上方,侧身连草带树根子的由远及近地一顿猛踩猛踹,目的是将藏匿其中的鱼惊起,然后迅速抬起筐,查看筐中有多少“战利品”。
当然喽,捞到的肯定也不光是柳根子,还有船丁子,自然也少不了泥鳅。有时赶上点背,还会捞到老头鱼或七星子,这两种鱼在当时是没人要的,都是直接丢弃到河岸上。
那个时候,大河里的鱼特别的多,不像现在,全大河里鱼少得可怜,打鱼的人甚至要比大河里的鱼还多。
柳根子,肉质细嫩鲜美;其鲜美的程度一点也不亚于绥芬河的特产——滩头鱼,更与大名鼎鼎的细鳞鱼、花狸膏子好有一拼。
鲜活的柳根子,煨汤那可是难得的原材料;红烧、清炖,味道那叫一个鲜一个美。若是把柳根子稍加点盐,再晾晒至半干时用油煎着或在火上烤着吃,那可是童年时最难忘的一道美味。
柳根子,现在大多为人工养殖的,但卖的时候,也都给“变”成野生的了。现在这年头,不管啥都是野生的好,值钱。俗话说得好:买的没有卖的尖。但从大小上比较好区别。大河中野生的柳根子,大小不一,相差很多;而养殖的,大小均匀,相差无几。
这几年,家乡的河里的柳根子已很难见到了;但也人想到了近邻俄罗斯。俄罗斯人几乎不吃河里的鱼啦蛤蟆的,人家那河里的鱼多得狠;其中就有这柳根子。在俄罗斯的格城与乌苏里斯克住户家曾吃过几次,但都是中国人自己动手捕捞并加工制作的。俄罗斯的柳根子长得个头大,肉也特别的肥嫩。这也难怪,咱们河中的柳根子还没等长到成年哪,就早有人给惦记上了;而人家则不同,没人捕捞,因此这河里的鱼不但多,个头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