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吧 关注:179,335贴子:1,039,478

凯恩斯之后的又一重大经济学发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凯恩斯之后的又一重大经济学发现
企业的目的是利润,要钱不要物,希望产品销售的越多越好,零库存最好;国家的目的是物质财富的积累,要物不要钱,把货币转化为物质财富,积累越多越好。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过程,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其中,人既是劳动者同时也是消费者。
现在,政府不以积累为目的来看国家经济,哪能水到渠成?
迷茫于蜿蜒的河流,却忘了大海就是河流的尽头。
钢铁、水泥等工业只是经济活动的过程,衣食住行医才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结果。
衣、食、医积累性不强,有保质期;住房,现在都需要政府帮助消化了,咱先不说。
行,包含公路、铁路、机场、汽车、火车、飞机。除了汽车是民用外,其他不就是铁公基了嘛。
既然住房建设趋停,铁公基就是目前整个经济的下游终端产品。下游铁公基缩小建设,中游产品自然过剩了。铁公基积累性强,是公共财富,建成后可使用几十年或更长。就像家长要求孩子做一顿饭就给一元钱买糖吃一样。这顿饭就是铁公基,糖就是住房或汽车或其他生活用品。建设铁公基既多出物质财富,也去了住房库存,劳动者拥有了住房,当然也化解了产能过剩。
基础设施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晶、成果、积累。绝不是刺激,它是进入发达国家的充分必要条件。
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开放下游、大力建设铁公基是根本。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经济结构转型的,而我国人均高速公路拥有量大约只是美国的三分之一。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大多数工业经济的结果,也是目的。即使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最终也是为了建设基础设施。(飞机、动车也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开放下游是根本。大力建设铁公基可化解产能过剩、并能迅速进入发达国家。
凯恩斯认为建设公共工程可以刺激经济发展,带动消费,是刺激;而我发现建设铁公基类公共工程是必由之路,现阶段是进入发达国家的充分必要条件。这是凯恩斯后的又一重大经济学发现。
决策者学习凯恩斯,过分看重于因为是“刺激”所以不进行配套于生产能力的铁公基建设。
工业就是是生产,而生产的目的是什么?是----消费!投资铁公基是政府代表全民出资(全民消费使用),同时增加了固定式的物质财富(铁公基),过剩产能也有了下游。
现在中央的担心是,过多投入铁公基,财政收入少了,铁公基又不产生利润,还需要维护费用。问题就在这里,一切物质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不是钱,钱只是媒介。
(1)投入多少铁公基就增加多少物质财富,就有多少钱以劳动性收入转移到劳动者手中;劳动者就有多少钱进行消费(住房,汽车等)。这个过程就有了新的税收,这就利润。
(2)投入多少铁公基就有多少上游产能可以生产,就能化解多少产能,这个过程还有税收。
(3)投入多少铁公基就会增加多少不可转移的物质财富,就需要增加一定比例的货币投放(货币银行学),否则将通货紧缩。
(1)(2)(3)新增的税收和新发的货币是一定超过先前投入铁公基的财政收入。这样投入铁公基(释放产能),增加财富,劳动者有收入,增加消费(住房、汽车),良性循环。


1楼2016-03-07 10:01回复
    十一、养老金缺口是经济高速发展中主要用现金储备的结果。(微信:kxk6888)当年的劳动以货币来保存,货币早已今非昔比,自然不足;当年以摩托车养老,而今已是汽车年代,当然捉襟见肘。养老金可以建设高速公路、高铁来保值,以立法长期收费来增值养老金。


    4楼2016-03-08 15:50
    收起回复
      迷茫于蜿蜒的河流,却忘了大海就是河流的尽头。


      10楼2016-03-11 17:24
      收起回复
        大规模的基建后,中国才真正的突破了基建瓶颈,人均结果性固定资产(非生产性的)达到富裕,劳动力成本将大幅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就自然消亡了,知识密集型企业、科技密集型企业自然而生。高耗能、非环保性企业(钢铁、有色)因需求(基建)大幅减少,才会真正过剩而消亡。


        11楼2016-03-12 12:58
        收起回复
          现在是铁公基的建设量严重不够,与国家现有生产能力远不配套。就像一头小奶牛每天能产奶5公斤,现在已长成大奶牛,每天能产奶10公斤,但主人只允许每天给奶牛挤奶5公斤,而牛奶自己不能流出来(国家不审批),您说奶牛能不生病吗?憋得呀!


          14楼2016-03-19 10:39
          收起回复
            与凯恩斯是有不同,他认为建设公共工程可以刺激经济发展,带动消费,是刺激;而我发现建设铁公基类公共工程是必由之路,现阶段是进入发达国家的充分必要条件。


            33楼2016-03-23 18:39
            收起回复
              本文的要点有2个,首先,工业的流水线还没有完成,就是钢材、水泥还能再加工,钢材、水泥还不能为人类直接服务,它们的下游是铁公基、住房、汽车,住房停建,铁公基就应该加大建设量;另外,货币的入口就在铁公基;


              34楼2016-03-24 10:34
              收起回复
                城乡人口转移已到临界点。大城市空气和水的自然循环净化能力已过极限。
                城市病,大城市才有,说明问题在“大”,当然应从治“大”上入手。城市病的根本是人多,再是集中,三是摊子大。车是富裕生活的标配,城市之大远不及车之多。
                空气和食物一样同等重要,都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食物入胃,空气入肺。人们对空气的认知度会与日俱增,对新鲜空气的追求将来会迫不及待。
                现在城乡人口转移已到临界点,大城市市民农村居住已暗流涌动。
                发达国家之美,并不是高楼大厦,是蓝天、白云、草地、别墅。
                大力建设县-市级地域铁公基,是当前之要,它可辐射到乡镇。因为城市规模小,城外的自然循环净化能力能渗透到城市中心,空气好,绿地多。基础设施建设好后,会有很多大城市人口转移过来。一个村庄其实就是一个别墅群,城市人觉醒后会垂涎的。
                很多人向大城市转移,基础设施是其次,最主要是因为大城市有教育和医疗两个优质的、集中的资源。
                大城市人口的疏散也需适时推出,因为市民的转移,将会从自发到自觉。
                逐步扩散大城市的教育和医疗的人才到小城市就能达到转移人口的效果,也为小城市带来活力。


                39楼2016-03-27 11:03
                收起回复
                  目前经济困局的原因,铁公基建设量不够,不是建不建设的问题。铁公基的建设速度就是国家的发展速度!


                  45楼2016-03-30 10:17
                  收起回复
                    解放后,国家一穷二白,党中央大力建设基础设施。没有钢铁、水泥就建钢厂、水泥厂;没电,就建电厂;没有机器设备,就建设备厂;建工厂本身也需要钢材、水泥、电力、机器。现在工厂都建好了,可是大家却忘了当初建设工厂的目地是什么!


                    46楼2016-04-03 11:41
                    收起回复
                      我所提的其实就是自然速度,只是政府正在做速成,搞调结构,就像看到青蛙没有尾巴,就要切除蝌蚪的尾巴。现在去产能就是这种思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经济结构自然就调整了,


                      85楼2016-09-15 10:07
                      回复
                        产能是必须有的,要不怎么建设?而且是不过剩的!产能是生产能力,铁公基是生产结果。不做生产结果,产能当然过剩了


                        100楼2016-10-20 10:07
                        回复
                          零件不装配永远不是成品,零件永远是过剩的


                          102楼2016-10-29 20:25
                          回复
                            建设公共的基础设施,当前是消耗资源,远期则是不需要消耗资源,因为已经建设完成,不需要建设了,留给子孙后代的才是青山绿水,休闲生活。如果不建设,也是青山绿水,那是原始社会


                            109楼2016-11-20 09:04
                            回复
                              大量投入铁公基会不会带来很大的财政赤字?有这种想法是静态的看经济,就像自行车,不走他会倒,走开就平稳了


                              110楼2016-11-22 18: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