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断仍续吧 关注:40贴子:2,889
  • 5回复贴,共1

【纬编断续】 周文王的儿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伯邑考,姬发,周公旦,姬叔度、姬叔坤、姬叔康、姬叔正、姬叔启、姬叔但、姬叔元、姬叔忠、姬叔廉、姬叔德、姬叔美、姬叔奇、姬叔顺、姬叔平、姬叔广、姬叔智、姬叔勇、姬叔敬、姬叔崇、姬叔安,姬叔明,姬叔义,姬叔礼,姬叔鲜,姬叔振铎,姬叔武,姬叔处,姬叔绣,姬叔仁,姬叔智,姬叔孝


IP属地:广东1楼2016-03-08 16:08回复
    周文王可考共17子。
    周文王长子伯邑考,次子武王姬发;
    管:周文王第三子鲜封于管,后人以管为氏
    鲁:周文王第四子旦封于鲁,长子伯禽代为就封,后人以鲁为氏
    蔡:周文王第五子度之子胡之后封于蔡,后人以封国为氏
    曹:周文王第六子振铎封于曹,后人以国名为氏
    霍:周文王第八子处封于霍,后人以国名为氏
    康:周文王第九子封为周司寇,食采于康,后人有以封邑为氏者
    卫:康叔封,后被该封于卫,后人以国名为氏
    聃: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封于聃,后人以国名为氏
    毛:周文王庶子第八子郑封于毛,后人以国名为氏
    雍:周文王庶子第十三子封于雍,后人以国名为氏
    滕:周文王庶子第十四子封于滕,后人以国名为氏
    腾:“滕”姓后人为避仇改为“腾”姓的
    郜:周文王庶子第十五子封于郜,后人以国名为氏
    毕:周同姓高(一说为周文王庶子第十五子)封于毕,后人以封邑为氏
    魏:毕公高之后毕万被晋国封于魏,后建立魏国,后人以国名为氏
    万:毕万之后有以先祖名为氏者
    原:周文王庶子第十六子封于原,后人以国名为氏
    郇:周文王庶子第十七子封于郇,后人以国名为氏《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1、可见,文王之子如算进伯邑考、武王发、召公奭的话,至少也有18人呢。
    文王百子的谣传
    文王百子的传说,实际上是对一段诗经的误读. <思齐>云: 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本意是说太姒即文王妻使得周室人口昌盛, 百在这里是一个概数. 但是有人就说给生了一百个儿子.


    IP属地:广东3楼2016-03-08 16:10
    回复
      2025-08-12 01:17: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所以说,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和从先天八卦这个“体”中,演绎出什么样的“用”有直接关系的!社会形态和指导思想密不可分,什么样的思想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是不能混淆的!比如:生存在《周易》思想社会中的曹丕,非要和汉献帝搞《连山易》社会中的“禅让”,只能让人哭笑不得,倍加反感。因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和这样的权力交接方式不相符,反而更衬托出曹丕的虚伪。
      中国的历史发展到今天,伏羲八卦给我们留下一个困惑,那就是:从黄帝到周文王的两千年间,在伏羲八卦这个“体”中,就演绎出《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这三种“用”,也使中国出现部落联盟、万国共存和皇帝专制三种相对应的社会形态!可是,从周文王到如今已经三千年了,伏羲八卦竟再也没有演绎出新的“用”出来,是中国的社会不再需要新的“用”了吗?完全不是!中国的皇帝专制时代动乱不止、人心思变,是急需一种新的“用”来指导中国社会变革的!但在这三千年中,伏羲八卦竟成了一种不能再次演绎的死图,因为人们已经不清楚它的演绎原理和演绎方式,所以也就不能再从中演绎出新的“用”,来指导社会的变革,中国人也就只能生存在《周易》这个“用”中,而无法脱身!随同伏羲八卦演绎原理和演绎方式一同消失的,还有《连山易》和《归藏易》这两个从伏羲八卦中演绎出来的“用”,如今的人们不仅不再了解伏羲八卦的演绎方式和演绎原理,就连《连山易》和《归藏易》到底是怎么回事,也都无从考察了,因为它们都已经被人销毁了个干干净净。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最大浩劫,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乾隆皇帝的编撰《四库全书》都无法和它相提并论,因为伏羲八卦的演绎方式和演绎原理才是中国一切文化的根,从那个被销毁的时刻起,中国文化就成了一种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秦始皇和乾隆烧毁的,只不过是中国文化的“末”!
      究竟是谁毁掉了中国文化的“根”呢?从历史的时间点上来看,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嫌疑最大,也可以肯定地说:就是西周王朝的这些建立者们,销毁了伏羲八卦的演绎原理和演绎方式,也同时销毁了《连山易》和《归藏易》这两个中国文化的精华,他们应该是给中国文化带来最大浩劫的不二人选!通过分析就可以佐证这个论断。


      IP属地:广东5楼2016-03-08 16:15
      回复
        据司马迁的说法是:纣王我爱昆仑而死,妲己为周武王所杀。另外《世说新语》中引孔融的话说,周师进入朝歌以后,妲己为周公所得,后来成为周公的侍姬,这可以从周师进入朝歌以后,再也没有贬抑妲己的话语,得到一些侧面的证实。 周文王和周武王立誓要灭掉商朝,是基于政治发展与私人仇恨所产生的态度,丑化妲己只是一种政治手段。商朝的灭亡是因为大力经营东南,重心已经转往长江下游地区,使得中原一带空虚,周人才得以乘机蹈隙,硬是把商朝的亡国,推到一个女人身上,就常识的观点看,也是很难使人苟同的。
        帝辛暮年热中于声色之娱与酒食之乐确实是事实,说纣王“惟妇人之言是听”,就是对妲己的话言听计从,这一条罪状,并不切合实际,因为商代人颇重迷信,任何重大举措,都要求神问卜来决定吉凶,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是有确切记载的。妲己能够影响政治决策的力量,实在微乎其微。


        IP属地:广东11楼2016-03-08 16:19
        回复
          妲己只能算是商纣王晚年生活的伴侣,对妲己,商纣王谈不上言听计从,倘若妲己在被帝辛宠幸的那些年月之中,具有政治权力,何以妲己的族人始终就没有能够得势呢?
          如果说苏妲己有罪,顶多只是苏妲己入宫以后,由于争宠而与其他的嫔妃引起纷争,那些失宠的妃子各有氏族背景,因而加深了纣王与诸侯小国之间的冲突而已,如果硬要说苏妲己是亡国的祸水,也未免太高抬她了。其实她是完全做不到的。
          新华网北京7月22日电(记者战艳 桂娟)考古专家们在商代第一个都城--河南省偃师商城内发现规模庞大的石砌水池遗迹,证实商代帝王池苑确实存在。《史记》中记载,商纣王“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考古专家们在偃师商城内发现的“池”,经研究与史籍记载相近,是供商代帝王娱乐的池苑。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说,夏商帝王沉溺于宫室陂池,以前只见于古代文献记载,而今在偃师商城内发现大型人造水池,不仅印证了古文献记载之确实,而且相当直观地揭示了商代早期帝王池苑的规模。该水池于1999年被发现,长约130米,宽约20米,现有深度为1.5米,四壁用自然石块垒砌而成,池底内凹,水池两端各有一条水渠通往宫城外,与城外护城河相通。
          学者们基本否定了水池主要是用来“提供水源”的说法。杜金鹏说,在偃师商城各个宫殿建筑附近有多处水井,说明人们可就近汲取井水,更重要的是,在水池附近也有多口水井,使用年代与水池相同,井内出土了大量汲水用的陶器。水井与水池并列而存,可证明水池的主要用途不是提供生活用水。


          IP属地:广东12楼2016-03-08 16:20
          回复
            商纣王的历史贡献:
            1.他开拓山东、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的功绩。商朝疆域的扩展,促进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有助于华夏大地的生产力发展。
            2.他曾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如反对神权,改革旧俗。
            3.打破奴隶主贵族“世袭”制,大胆地从中下层提拔了一批新人,为其革新路线服务。
            4.为古代中国的最终统一奠定了物质和思想的基础,是统一古代中国的先驱者


            IP属地:广东13楼2016-03-08 16: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