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之有谱
族之有谱,明世系序昭穆,追远亲亲以彰往而俟来,犹国之乘不可缺也。沂故琅邪,自晋以来,实繁王氏。然其派各别,如吾族者,由七世祖而上,胜国初平函夏(全国)方一,流离荡析,宗祊(宗庙)不可复识。祖于时荆棘抢攘中失怙恃,颠顿匍匐从瀛海至沂之西郊而税驾(归宿)焉。吾族之王氏自此始,所居即今之王家疃(屯)。四世后,瓜瓞渐蕃,东启公、处士公卜居横山。横山之有王氏,自东启公始也。家世明农(务农),至伯祖藩史公始有为郡诸生者,若筮仕则从考赠君教授公而举进士,则予实破天之荒。呜呼!今之族众目不相识耳不相闻者,何限其初则祖一人也。累叶质榉(?)农夫彼苍鉴其异于游民也,而眷之渐昌其后。为吾族人者,可以念矣。予自垂髫不忘合族雇力不副者,至今比得通籍隔桑梓益疏频年不一,濡松楸之露,赖子弟辈雅有同心,于神道门之左,为享堂三楹,东西相尚,各为屋三楹西向者,为神厨东向者,以处守卫。外为正门,颜曰…为历已亥季夏之书 七代孙守正谨识
川北道 王守正
王守正,苍山县兰陵人,字执中,号时轩,道号间间,系王氏六世孙,明衡潘(今湖南衡阳)教授王思惠之子,生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50年),自幼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成年气度不凡,有所作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考中举人,翌年(1589年)科举进士,初任直隶兵定府(今河北正定县)无极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后被诏任内阁大学士,辅佐皇太子朱常洛。后历升刑部福建清吏司郎中诏授奉天大夫、直隶大名府知府,晋授中宪大夫、天津兵备道副使,官至四川守北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正司使参议(正四品),死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王守正貌荣温和,生性刚直,勤奋好学,通经明理,擅长文辞,尤以词赋最佳。若闲居在家,则讲治家兴族之义,论宗族和睦、亲近外戚之谊。常作歌咏,志曰:“不随流俗不离群,不出尘嚣不染尘,不贪不欺不作恶,能忍能让斯为人。”又歌曰:“粗衣淡饭饮即休,补破遮寒暖自休,三平四满过自休,不贪不妒老即休。”每诫子孙曰:“席丰为,为善之。资岂可重,资财忘任。恤甘为疏,太傅嗤鄙乎。”并建祖碑、置祭田、作族谱,孝先睦族之行,脍炙人口。其为人处事之道在王守正挂像自赞中得到进一步诠释。
王守正居官刚正不阿,秉公执法,虽权贵不避,所在多有正声,曾受皇上的多次嘉奖。他在四川为官多年,社会繁荣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受四川人民拥戴。因居官政绩卓著,王守正死后得到万历皇帝的“金顶御葬”的嘉奖,为王氏家族树立了一面旗帜,受到世人瞻仰。
六世祖、王思惠
王思惠讼子卷、王思惠讼其子于官、立请杖杀、本县令数其辠曰是尝违我教令、破我产紏宦家奴以内攻我我不愿与共生也、本县曰、是可死矣、死者不复生汝归思之三日、誓无悔也而来白我比至如前语本县曰汝未谋之妻耳、汝再归与汝妻谋三日、誓皆无悔也而来白我、复来如前语、本县曰、是可杀矣、第杀之而人不闻是死不足为众戒也、汝再归三日、聚乡党亲戚正告之、使各厌厥心以狥于众可乎、思惠去、比又来犹坚执前语也、本县曰、若然、我岂戴妇人冠、庇一逆子、起效尤以坏风化、顾使我杀之、不如执以畀汝、使归就戮、以甘汝心、于是械其手、命驱牵以去、其党有跪于厅求贷者、本县不应、再请之、本县曰、咄咄、汝不知此中有机耶、此逆子第不有其父耳、今付性命于其父掌握中、始有父矣、夫事极则反、即其父有不手颤心软、复触其天性之恩者乎若辈无为扰公庭为也次日其子哀悔、思惠亦意释、领其子诣公庭求发放、于是命左右曳下杖之、仍械其颈、俟月余始放仍立案倘逆子再犯之日、正法治罪云、
七世祖、王守正
明代, 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南横山村北2011年12月月公布为临沂市第三批重点文保单位。墓地东西约100米,南北约80米,分布面积约9600平方米。王守正(1550--1615),兰陵县兰陵镇南横山村人,其祖父王臣,为乡宾,父王思惠以岁荐贡生授官滁州司训,后又先后官任泰安、滨州学正、衡藩教授等职。王守正自幼聪明过人,有神童之称,明万历16年(1588年)考中举人,翌年,科举进士。出任直隶无极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历升刑部福建清吏司郎中,诰授奉政大夫,直隶大名府知府、晋授中宪大夫,天津兵备道副使,四川守北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使右参议,曾任明太子朱常洛太子少傅(官阶三品)。王守正貌容温和,生性刚直,居官清正,秉公执法,所在名有政声,其通经明理,擅长文辞,尤以辞赋为佳,有《间间翁自赞》传世。其勤政爱民,积劳成疾,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六月二十日卒于任上,享年66岁,死后万历皇帝为了旌表其功德,钦赐“金鼎御葬”,并钦差文武大臣扶柩送故里安葬。其墓为黄土堆积,呈圆锥状,周长12米,高2米。墓前现存石人一对,万历47年立墓碑一通,坐北朝南,王守正墓碑阳面镌楷书,“皇明 显考中宪大夫四川按察司副使兼参议府君显妣诰赠恭人杨氏杨氏之墓”正文32字,左侧楷书万历四十七年六字,圆首方座,青石质,高1.95米,宽0.80米,厚0.28米。王守正墓西有其父王思惠墓、四世祖王立墓冢、五世祖王通王享墓。现王守正墓经南横山王氏家族捐款修缮,蔚为壮观,此名人墓,以前未见著录和公布即本次调查新发现。目前,此墓为兰陵县境内尚存的明代名人墓,也是临沂市保存最好的明代名人墓之一。
横山七世祖王守正之王氏族谱引
族之有谱,明世系序昭穆,追远亲亲以彰往而俟来,犹国之乘不可缺也。沂故琅邪,自晋以来,实繁王氏。然其派各别,如吾族者,由七世祖而上,胜国初平函夏(全国)方一,流离荡析,宗祊(宗庙)不可复识。祖于时荆棘抢攘中失怙恃,颠顿匍匐从瀛海至沂之西郊而税驾(归宿)焉。吾族之王氏自此始,所居即今之王家疃(屯)。四世后,瓜瓞渐蕃,东启公、处士公卜居横山。横山之有王氏,自东启公始也。家世明农(务农),至伯祖藩史公始有为郡诸生者,若筮仕则从考赠君教授公而举进士,则予实破天之荒。呜呼!今之族众目不相识耳不相闻者,何限其初则祖一人也。累叶质榉(?)农夫彼苍鉴其异于游民也,而眷之渐昌其后。为吾族人者,可以念矣。予自垂髫不忘合族雇力不副者,至今比得通籍隔桑梓益疏频年不一,濡松楸之露,赖子弟辈雅有同心,于神道门之左,为享堂三楹,东西相尚,各为屋三楹西向者,为神厨东向者,以处守卫。外为正门,颜曰……
元末明初洪武二年,移民从野鹊窝洪同(洞)县迁出。父亲仲信,母亲卢氏来沂州府石城卿(乡)兰陵社辛家店今王屯南横山。三世刚公吏员正统二年立碑,七世孙守正进士万历二十九年立谱。九世孙用模崇贞十四年续修。清朝十二世孙君所道光二十四年续修。十五世孙甫俭宣统三年续修,写太偕。十六世孙由哲五二年续修,写存良。十七世孙太英八二年续修,写文祥。十八世孙志恩二千零二年续修,写中玉
横山王氏世系排行
元末明初洪武二年,移民从野鹊窝洪同(洞)县迁出。父亲仲信,母亲卢氏来沂州府石城卿(乡)兰陵社辛家店今王屯南横山。三世刚公吏员正统二年立碑,七世孙守正进士万历二十九年立谱。九世孙用模崇贞十四年续修。清朝十二世孙君所道光二十四年续修。十五世孙甫俭宣统三年续修,写太偕。十六世孙由哲五二年续修,写存良。十七世孙太英八二年续修,写文祥。十八世孙志恩二千零二年续修,写中玉。
南横山
由太志中 时恒玉贞 曰绍汝效 余昌应荣(十二世祖君所道光二十四年续修宗谱所记横山长房排行十六字)
广成进庆 德兴文明 永振奉怀 富贵珍同 建财立会 兆海朝清(此为后人续加的字)
水磨头
益长谦延 召茂锡蕃 世纪汝逑 开善贻安(十二世祖君所道光二十四年续修宗谱所记横山三房排行十六字)
王屯
保邦敬躬 允盛丕隆 未宪亦显 景彦培卿(十二世祖君所道光二十四年续修宗谱所记王屯一支排行十六字)
横山王氏族谱序
盖闻:莫为之先,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南横山王氏,吾沂郡西南乡望族也。支派浩大,子姓蕃衍。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岁,化成公续修族谱于今已二世矣。非重续,何以考世系辨昭穆乎?前哲屡欲竟其事,因兵荒未逮,实憾事也!今铁庵公等欲上以终先人未终之志,下以启来者佑启之基。后虽传廿数世,迁异州郡,按谱诸牒,承承继继燎若指掌其攸系,岂不伟哉!于宣统三年嘉平月,因岁厥事持以赐观,并问序于余,且言排行命名,三支各异,地远年湮,尊卑未免混淆。今欲各支命名均从长房,排行字样庶闻,名知行而称谓自定。应之曰是也。观其本本源源,尊卑别爱敬敦有详,审之考无阙略之患,因而惶恐谢曰,余赋性愚拙,砚笔荒芜,恐前贤之德业不能表扬于后昆,继述之勤劬无以媲美于先烈也。追思周人溯至于厥初,殷人上论乎发祥,古(往)今来分宗别派灿若列眉,纵至地隔秦越,世降帝皇而势联情合依然一体者,非作述有人纂修无替,何克臻此?
不揣固陋,聊书数语以冠其首云 。大清宣统三年嘉平月上浣
横山吾王氏家
吾王氏家直隶河间府,始祖元末避乱,籍隶琅邪,世代迁更,子姓流传。不有族谱,何以联亲疏序昭穆?后世子孙更何由知木本水源之自乎谱也者?诚敬宗收族之先务也,其攸系岂细故哉?吾族之有谱粤,自三世刚公勒碣始祖墓志,其姓氏之从来,勒子孙名次于碑阴。于后世石泐损,七世时轩公复建墓碑,碑阴世系勒至九世。爰作宗支图一帙,支派源委纪载详明。九世陶庵公纂而修之,发凡起例,标列世代自一世,迄十世。世系统会而行述传志以及宸翰莫不务载。十世而下,从未续修修,逮今越十八世,族繁人夥,散处迁徙。衣食足者犹庆弗往迁,音问不绝;否或式微流离,宗人相遇, 相夷而不相知,若秦人视越人而莫之恤,可痛孰甚与?是皆由谱牒续修无人,故宗属沦亡而亲亲之道塞也。呜呼!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诚追夫厥,初之始发祥之自千枝万叶皆依然一脉,特以情不相洽,势不相亲,睹(左边卖右边见组成的字)面相遇若与我邈不相属耳,于此而欲联其情,合其势,非谱何由哉?
吾先伯考莲溪公、先考孝先公尝有续修之志,俱未逮弃世。吾欲承志续修,由壮及老未获自遂乃今讵意,族人收藏谱牒不谨,虫蠹鼠啮损坏破裂。时轩公原刻宗支图一帙,其序文行述尚可抄录。惟跋后一篇残缺过多,不能誊写。而陶庵公之续刻一帙则名字残缺,世系断续,序文凡例行述传志俱缺亡殆尽矣。可痛又孰甚与!岁癸卯,族人以续修请余难之曰:“我王氏族谱叙至十世而止,后人怠于续修寝阁,年久湮为弃纸,遂至残缺。始祖墓碑阴世系图亦多泐损浸灭,将何所参较考证而补其缺耶?”
十世而下,支派愈出,子姓愈繁,越世愈远。既不能尽有神主碑碣足供证核,又多亡徙四远,支派无考,世次难稽,将何所访求而使无遗漏之失耶?然及吾世不延访考订后且并吾祖考与伯叔兄弟之伦为,吾所能记忆者为数传而亦将湮没,无考是非,后死者之罪戾滋深耶,不禁怅然,而惧笃念续修。
十世以上谨按旧谱与世系图之,存而未泯者抄录之。已缺者,谨阙疑以俟征信。十世而下命子倒辈咨询搜罗,不辞劳动细加考核。奈族姓繁衍流散四方,无可考者甚多,且询之子孙竟有不能道其祖宗讳者,故记载之间于有可考者祥之,无可考者概从其略。不全不备,实滋阙略之憾。代远年湮,是亦事之无可如何者矣!
今既成帙,上下十八世,分支别派璨若列眉,昭穆之序,亲疏之等,莫不秩然井然釐然在目,如木有本,水有源。因末可以求本寻源可以得流而由是别尊卑敦爱敬情之。未洽者悉相联也,势之未亲者,悉相合也,恍如一堂。聚首不至泛泛焉,若秦人视越人而莫之恤。尊尊亲亲长长之道,胥赖是矣。厥后族姓益繁,窃望继继承承踵修勿替,常怀报本追远之念,兴敦宗睦族之心焉,是吾修族谱之志也。夫谨叙颠末以弁于首。
时 道光二十四年,岁在甲辰葭月中浣十二世孙君所
书于横山草庐
龙头汪”的来历
兰陵镇横山村,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叫做兴云镇。在村西,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脉,叫做兴云山,山上有座庙,叫做兴云庙。
兴云山自北向西南绵延,忽又向东南延伸,在绵延起伏的山脉中,突出来九个山岭。当地人又叫兴云山为九岭山,就在这九岭山中,在每个山岭下,各飞出一条石龙,呈九龙腾飞之势,直奔西泇河而去,要到泇河取水,其气势磅礴,很是壮观。据传,每条石龙都有七八米粗,二三百米长。
因这九条龙的存在,这块地方成为了世间难得的风水宝地。见过这块宝地的风水先生都说此地会出一斗两升芝麻那么多的官员或才子。兴云山南麓下的王氏家族,就曾出了王守政那样的大官,这块地方,历代所出贡生、举人、进士等才子官员不胜枚数。
在隋朝时期,这里是沂州府通往徐州的必经之路,往来官员百姓均在此歇脚,渐渐的兴盛起来,到了唐代,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在兴云庙的山上,烧香的,赶庙会的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山下客店林立,生意兴隆。因这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荀子的治所,荀卿在这一带设学堂讲学,受荀子遗风影响,学风甚浓,沿海一带进京赶考的学子也就经常在这里聚会、逗留,品着兰陵美酒,赏花赏月做文章,顺便到西边的兰陵城逛逛,拜谒圣人荀子的陵墓,祈求老人家保佑考个好功名。
话说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南方学子结对进京赶考,又来到兴云镇歇脚。有一屡考不中的学子是第一次来到兴云镇。据说这位学子颇懂地理风水八卦等玄学,经常为学子们算上一挂,预知前程和吉凶。来到兴云镇,在上兴云寺进香的时候,他站在山顶,忽然发现了东山坡下九条石龙正向东腾飞,大惊:怪不得这几年江南才子总要在这里停留,怪不得这几年这里多出才子,怪不得这几年我屡考不中,看来卦书上说我被九龙压制,始终不得破解之法,原来如此。于是,他回到客栈,摆开了卦摊。真有数位江南才子前来求问此次进京前程。他就如此这般一番话,云山雾罩之后,扯到了九龙身上,学子们均寻求破解之法,于是乎,约定半夜在某处相会,自会告之。吃晚饭的时候,他又约了几个贴己的学子,又如此这般的说了一通。夜半,贴己学子和那几个卜卦学子近20人聚会在兴云山脚下,一番为江南学子之着想,为自己前程之着想等大道理之后,他们拿出了已准备好的铁锨、镐等工具,说是在北边的龙头周围挖一个深坑,可留住龙这条龙,它是领头的龙,又是离住宿的地方最近的龙,留住这条龙,其他龙就不会走了,可保大家功成名就。本来有几个卜卦学子不愿意干,又被那位风水学子卦咒了一番,只好拿起了铁锨。
很快,他们就在龙首处挖出了一个深深的大坑,第二天天不亮,这伙学子就偷偷的上路了。
后来,这个坑越变越大,渐渐形成了一个汪塘,龙头就在汪的中央。人们经常在此地取水浇地洗衣,都说是石龙从西泇河里取来的得水。周围的人就叫它“龙头汪”了。
据说下雨的时候,无论汪塘的水有多满,龙头总是昂扬在水面上,天旱时,只要摸摸龙头,这个地方就会下起大雨。这里一直风调雨顺。
据说,在北边龙头处挖坑不久,后来又有来了两位算命先生鼓动山南的王氏家族挖井钉住了南边的龙首,挖断了土龙,又把北边龙首坑挖宽挖深,形成了大汪,彻底破坏了此地的风水。才有了后来王守政暴病任上,万历皇帝赐御葬林的事。
这件事发生之后,兴云镇依然客商往来,生意兴隆,学子们照常在此逗留,赶庙会,逛兰陵城,拜谒荀子墓。
直到后来,在破四旧的那个年代,庙拆了,许多个东西被砸烂了,就连龙头汪的龙头也被人当做石头起走盖了房子,据说,光大石头就拉了七八大车。
历史走到今天,兴云山已经改名叫横山了,在大修水利工程后,所谓的九龙石龙已很难找到其踪迹了。山脚下,龙头汪周围的村民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幸福的生活着,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
“龙头汪”这个故事得从头说起。从哪里说起呢?南横山北边有个王家林,这个王家林的林主叫王守正。王守正起小很聪叫。相传明朝万历年间,王守正六岁那年,在路上玩土,弄了一个“大圪拉圈”子。有一个大官,也就是察院,下来私访。文官坐轿,武官骑马,走到这里,就唏里呼隆地从“大圪拉圈”上过去了。王守正一摆手说:“你下来!”这个大官不知出了什么事哟,光看着轿前站着一个小孩,叫下来。下来下来吧,这大官就下来了。王守正气得小嘴撅着像油壶似的,说:“你不讲理!”“我怎么不讲理呀?”“你讲理?我弄了这座城,你的人马不吱一声,就在我城池上压过去了!”这个官可是个好官,他搭眼一看,是呀,好好的一座城给踩得一塌糊涂,就直道歉:“刚才前面没有禀报,不知此事,实在对不起!”说完,他好生端详:这小孩长得不孬,墩面大腮的,就问:“你家在哪?”王守正用手一指,说:“就在这南横山!”“你领我到你家去好吗?”小孩点了点头,就领着这个大官回家了。见了王守正的爹,这个大官说:“你这个小孩不错,日后必能到好处,你得好好供他。”他又把玩土挡道之事说了一遍。王守正的爹一听,打这里注了意,把王守正送南学读书。你说这个小孩。就像吃书一般,一上上了六年,十二岁那年,北京开了考,王守正中了进士,做了官。
自从王守正做了官,他爹就觉着很风光。他寻思着,要是这个门里多出几个官,不是更风光吗?他就赶紧操持着看林地。可巧这天打南方来了一位二指先生,五十多岁,虽清瘦,二目有神,王守正的爹就把二指先生请到家里,招待一番,便请他看风水地。二指先生围宅基看了一遍,点点头:“真乃一块宝地!”王守正的爹忙说:“请老师指教!”二指先生说道:“横山庄西山上有两条龙,北边一条是土龙,南边一条是石龙,两条龙从山上漫延下来,正好在你家门口相遇,你家是靠了这二龙相助风水发家的!”王守正的爹听了又惊又喜:“请老师指点正穴!”二指先生说:“不瞒老兄,有穴好地,可出一斗二升芝麻官,可是我不能点正穴,点了正穴,你家就有人做官,我就得瞎眼。”王守正的爹说:“既然我们有出头之日,怎能忘记老弟的恩?以后吃、穿、住我包了,夏天包你凉快,冬天包你温和,吃饭四碟八碗,包你顿顿酒足饭饱,叫我的儿子、孙子养你的老、送你的终,行了吧?”二指先生还是不大相信,又说道:“咱是君子一言,以后若不照办……”王守正的爹说:“唉!你尽管放心好了,你上正穴上点是了。”二指先生狠了狠心点了正穴,正穴地方成了王家的林地,二指先生呢?打这里也就瞎了眼。从此,二指先生在王家住下了,王守正一家老小对他照顾得怪周到,一天三顿,好酒好菜,送着吃送着喝,冬有棉,夏有单,他怪滋润噢。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慢慢地,二指先生吃饭由四碟八碗变成了两碟两碗。到了王守正的爹死了,王守正又常年在外边做官,下辈人连那些家奴院公都拿这瞎眼老头不当人待了。好比说,先前一天三顿,往后减到两顿,再往后呢?一顿,以后就连一顿也见不上了。再说呢?先前一天三顿好酒好饭,往后就一天两顿粗茶淡饭,再往后呢?一天一顿薄糊短汤子照人影,再往后就喝凉水自己端了;穿的呢,更不用说跟要饭的花子一样,睡的跟狗窝样。饿得他筋挑着个头,朝天价长吁短叹。可是他上吊找不着绳,碰头又摸不着南墙。
这年冬天,二指先生的徒弟寻找师父来到这里,见草垛前坐着个晒太阳的老大爷,就走上前去打听师父的往处,可越看越像自己的师父,仔细看看,果然是自己的师父,只见师父皮包骨头,穿得破破烂烂,两只眼睛看不见,徒弟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师父,师父,体怎么混成这个样子?”
二指先生猛听到熟悉的声音,伸出双手摸着徒弟:“你是勇儿……”止不住泪流满面,徒弟问:“师父,你到底怎么了?”“唉,别提了!”于是二指先生把怎样给王家看风水地的事前后说了一遍。张勇听后就追问:“师父,咱还有办法破解吗?”“有,咱得把他的林脉破了,一斗二升芝麻官就没了,咱的仇也报了。”徒弟说:“那你的眼?”师父说:“我的眼好治,就看你有胆没胆?”徒弟脯肋子一拍,“师父,旁的没有,我就是有胆,去了皮全是胆!”“那既有胆的话,我告诉你,王家屋后有片松树林,林当中有座坟,坟上有三朵莲花,取莲花上的水珠洗三次眼。便能看见。不过这三只莲花只在鸡不叫、狗不咬的时候出现,最多不过一袋烟的工夫就没有了,没有勇气和真心是见不到莲花也采不着露珠。可记住一条,采了露水,你撒腿就跑,有人追,别回头看,你一回头看就追上了,你只要不回头,它就追不上你,你自管跑就是了,这样连采三次定会治好我的眼睛。”徒弟听了师父的话,到了晚上,拎了一口单刀。待到半夜子时,鸡不叫狗不咬,去了王家林,坟上果然出了三朵莲花,银光四射,张勇连忙取下。就这样一连三夜,神不知鬼不觉地取了三次露珠,到了第三天晚上取完露珠后,徒弟抬起大刀嘁哩喀嚓连着三刀。把三朵莲花砍断了。砍完了,回到村里,见到师父说:“露珠取来了,三朵莲花全砍完了。”师父说:“还不管,你还得想法让王家请你看林地,就说林地出了毛病,必须在林前挖一道沟,把龙脉给断了。”徒弟点头称是。
到了白天,徒弟打扮一番到王家给看风水,声称看风水比他师父高明,人们不信。徒弟就用取来的莲花露珠给师父治眼,连洗三次,果然好了,王家十分惊奇,忙办了酒席款待,请张勇再看一遍风水。
酒后,徒弟围着王家的林地转了一圈,一本正经地对主人说:“此地真乃是块宝地,从这里看,王家祖祖辈辈都有官做,不过有点毛病。”
王家一听祖辈都做官,十分惊喜,忙说:“请先生快指点。”徒弟说:“从京城向这里来的官运,得走水路,可这地方缺水。只要在林前挖一条三里长、半里宽的南北沟,把泇河的水引来,那样你祖祖辈辈戴不了的乌纱帽。到那时,您王家就不是一斗二升芝麻官了,二斗四升也多!”
王家信了徒弟的话,找人挖沟,你说奇怪不?挖一天,到夜里沟就填平了,挖一天,到夜里就长平了。一连三天都是如此,徒弟感到奇怪,就去问师父,师父告诉了徒弟一个办法。
这天下午又到了收工的时候,徒弟来到工地,叫人们把铁锨都插在原地不动,到第二天一看,淤泥没再上升,只见每一个锨把上边都沾了一层鲜淋淋的血,从此沟也就挖成了。徒弟又去问师父:“行了吧?”师父说:“还不管,先前咱截了他的龙脉,还没断他的龙头。北横山西门外,有一条石龙,直穿过这儿,你去挖个大汪,把龙头现出来。再在汪北边个打一眼石井,这是龙的右眼,给挖出来。再在汪南边打一眼石并,把龙的左眼挖出来,这样石龙脉全破了。”他徒弟按照师父的指点,又找着王家,说这个林要是再怎么怎么办,官还要多。王家一听,恣急了,忙让人在横山西门外赶紧挖汪。挖着挖着,挖出一个石薄琏来,再往底一挖,挖出一个石龙头来。末后,又在汪南北两边挖了两眼石井。这样王家林的风水就全破了,而王家还蒙在鼓里。几天后,师徒二人要回家看看,一走再没回来。而王家呢?不到半年的工夫,在外边做官的,罢官的罢官,杀头的杀头。至此,王家再没人做官。这个汪呢?起那,就叫龙头汪了
辈分
南横山为后人续加的字
由太志中 时恒玉贞 曰绍汝效 余昌应荣、水磨头为后人续加的字
益长谦延 召茂锡蕃 世纪汝逑 开善贻安、王屯
为后人续加的字 保邦敬躬 允盛丕隆 未宪亦显 景彦培卿、
族之有谱,明世系序昭穆,追远亲亲以彰往而俟来,犹国之乘不可缺也。沂故琅邪,自晋以来,实繁王氏。然其派各别,如吾族者,由七世祖而上,胜国初平函夏(全国)方一,流离荡析,宗祊(宗庙)不可复识。祖于时荆棘抢攘中失怙恃,颠顿匍匐从瀛海至沂之西郊而税驾(归宿)焉。吾族之王氏自此始,所居即今之王家疃(屯)。四世后,瓜瓞渐蕃,东启公、处士公卜居横山。横山之有王氏,自东启公始也。家世明农(务农),至伯祖藩史公始有为郡诸生者,若筮仕则从考赠君教授公而举进士,则予实破天之荒。呜呼!今之族众目不相识耳不相闻者,何限其初则祖一人也。累叶质榉(?)农夫彼苍鉴其异于游民也,而眷之渐昌其后。为吾族人者,可以念矣。予自垂髫不忘合族雇力不副者,至今比得通籍隔桑梓益疏频年不一,濡松楸之露,赖子弟辈雅有同心,于神道门之左,为享堂三楹,东西相尚,各为屋三楹西向者,为神厨东向者,以处守卫。外为正门,颜曰…为历已亥季夏之书 七代孙守正谨识
川北道 王守正
王守正,苍山县兰陵人,字执中,号时轩,道号间间,系王氏六世孙,明衡潘(今湖南衡阳)教授王思惠之子,生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50年),自幼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成年气度不凡,有所作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考中举人,翌年(1589年)科举进士,初任直隶兵定府(今河北正定县)无极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后被诏任内阁大学士,辅佐皇太子朱常洛。后历升刑部福建清吏司郎中诏授奉天大夫、直隶大名府知府,晋授中宪大夫、天津兵备道副使,官至四川守北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正司使参议(正四品),死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王守正貌荣温和,生性刚直,勤奋好学,通经明理,擅长文辞,尤以词赋最佳。若闲居在家,则讲治家兴族之义,论宗族和睦、亲近外戚之谊。常作歌咏,志曰:“不随流俗不离群,不出尘嚣不染尘,不贪不欺不作恶,能忍能让斯为人。”又歌曰:“粗衣淡饭饮即休,补破遮寒暖自休,三平四满过自休,不贪不妒老即休。”每诫子孙曰:“席丰为,为善之。资岂可重,资财忘任。恤甘为疏,太傅嗤鄙乎。”并建祖碑、置祭田、作族谱,孝先睦族之行,脍炙人口。其为人处事之道在王守正挂像自赞中得到进一步诠释。
王守正居官刚正不阿,秉公执法,虽权贵不避,所在多有正声,曾受皇上的多次嘉奖。他在四川为官多年,社会繁荣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受四川人民拥戴。因居官政绩卓著,王守正死后得到万历皇帝的“金顶御葬”的嘉奖,为王氏家族树立了一面旗帜,受到世人瞻仰。
六世祖、王思惠
王思惠讼子卷、王思惠讼其子于官、立请杖杀、本县令数其辠曰是尝违我教令、破我产紏宦家奴以内攻我我不愿与共生也、本县曰、是可死矣、死者不复生汝归思之三日、誓无悔也而来白我比至如前语本县曰汝未谋之妻耳、汝再归与汝妻谋三日、誓皆无悔也而来白我、复来如前语、本县曰、是可杀矣、第杀之而人不闻是死不足为众戒也、汝再归三日、聚乡党亲戚正告之、使各厌厥心以狥于众可乎、思惠去、比又来犹坚执前语也、本县曰、若然、我岂戴妇人冠、庇一逆子、起效尤以坏风化、顾使我杀之、不如执以畀汝、使归就戮、以甘汝心、于是械其手、命驱牵以去、其党有跪于厅求贷者、本县不应、再请之、本县曰、咄咄、汝不知此中有机耶、此逆子第不有其父耳、今付性命于其父掌握中、始有父矣、夫事极则反、即其父有不手颤心软、复触其天性之恩者乎若辈无为扰公庭为也次日其子哀悔、思惠亦意释、领其子诣公庭求发放、于是命左右曳下杖之、仍械其颈、俟月余始放仍立案倘逆子再犯之日、正法治罪云、
七世祖、王守正
明代, 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南横山村北2011年12月月公布为临沂市第三批重点文保单位。墓地东西约100米,南北约80米,分布面积约9600平方米。王守正(1550--1615),兰陵县兰陵镇南横山村人,其祖父王臣,为乡宾,父王思惠以岁荐贡生授官滁州司训,后又先后官任泰安、滨州学正、衡藩教授等职。王守正自幼聪明过人,有神童之称,明万历16年(1588年)考中举人,翌年,科举进士。出任直隶无极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历升刑部福建清吏司郎中,诰授奉政大夫,直隶大名府知府、晋授中宪大夫,天津兵备道副使,四川守北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使右参议,曾任明太子朱常洛太子少傅(官阶三品)。王守正貌容温和,生性刚直,居官清正,秉公执法,所在名有政声,其通经明理,擅长文辞,尤以辞赋为佳,有《间间翁自赞》传世。其勤政爱民,积劳成疾,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六月二十日卒于任上,享年66岁,死后万历皇帝为了旌表其功德,钦赐“金鼎御葬”,并钦差文武大臣扶柩送故里安葬。其墓为黄土堆积,呈圆锥状,周长12米,高2米。墓前现存石人一对,万历47年立墓碑一通,坐北朝南,王守正墓碑阳面镌楷书,“皇明 显考中宪大夫四川按察司副使兼参议府君显妣诰赠恭人杨氏杨氏之墓”正文32字,左侧楷书万历四十七年六字,圆首方座,青石质,高1.95米,宽0.80米,厚0.28米。王守正墓西有其父王思惠墓、四世祖王立墓冢、五世祖王通王享墓。现王守正墓经南横山王氏家族捐款修缮,蔚为壮观,此名人墓,以前未见著录和公布即本次调查新发现。目前,此墓为兰陵县境内尚存的明代名人墓,也是临沂市保存最好的明代名人墓之一。
横山七世祖王守正之王氏族谱引
族之有谱,明世系序昭穆,追远亲亲以彰往而俟来,犹国之乘不可缺也。沂故琅邪,自晋以来,实繁王氏。然其派各别,如吾族者,由七世祖而上,胜国初平函夏(全国)方一,流离荡析,宗祊(宗庙)不可复识。祖于时荆棘抢攘中失怙恃,颠顿匍匐从瀛海至沂之西郊而税驾(归宿)焉。吾族之王氏自此始,所居即今之王家疃(屯)。四世后,瓜瓞渐蕃,东启公、处士公卜居横山。横山之有王氏,自东启公始也。家世明农(务农),至伯祖藩史公始有为郡诸生者,若筮仕则从考赠君教授公而举进士,则予实破天之荒。呜呼!今之族众目不相识耳不相闻者,何限其初则祖一人也。累叶质榉(?)农夫彼苍鉴其异于游民也,而眷之渐昌其后。为吾族人者,可以念矣。予自垂髫不忘合族雇力不副者,至今比得通籍隔桑梓益疏频年不一,濡松楸之露,赖子弟辈雅有同心,于神道门之左,为享堂三楹,东西相尚,各为屋三楹西向者,为神厨东向者,以处守卫。外为正门,颜曰……
元末明初洪武二年,移民从野鹊窝洪同(洞)县迁出。父亲仲信,母亲卢氏来沂州府石城卿(乡)兰陵社辛家店今王屯南横山。三世刚公吏员正统二年立碑,七世孙守正进士万历二十九年立谱。九世孙用模崇贞十四年续修。清朝十二世孙君所道光二十四年续修。十五世孙甫俭宣统三年续修,写太偕。十六世孙由哲五二年续修,写存良。十七世孙太英八二年续修,写文祥。十八世孙志恩二千零二年续修,写中玉
横山王氏世系排行
元末明初洪武二年,移民从野鹊窝洪同(洞)县迁出。父亲仲信,母亲卢氏来沂州府石城卿(乡)兰陵社辛家店今王屯南横山。三世刚公吏员正统二年立碑,七世孙守正进士万历二十九年立谱。九世孙用模崇贞十四年续修。清朝十二世孙君所道光二十四年续修。十五世孙甫俭宣统三年续修,写太偕。十六世孙由哲五二年续修,写存良。十七世孙太英八二年续修,写文祥。十八世孙志恩二千零二年续修,写中玉。
南横山
由太志中 时恒玉贞 曰绍汝效 余昌应荣(十二世祖君所道光二十四年续修宗谱所记横山长房排行十六字)
广成进庆 德兴文明 永振奉怀 富贵珍同 建财立会 兆海朝清(此为后人续加的字)
水磨头
益长谦延 召茂锡蕃 世纪汝逑 开善贻安(十二世祖君所道光二十四年续修宗谱所记横山三房排行十六字)
王屯
保邦敬躬 允盛丕隆 未宪亦显 景彦培卿(十二世祖君所道光二十四年续修宗谱所记王屯一支排行十六字)
横山王氏族谱序
盖闻:莫为之先,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南横山王氏,吾沂郡西南乡望族也。支派浩大,子姓蕃衍。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岁,化成公续修族谱于今已二世矣。非重续,何以考世系辨昭穆乎?前哲屡欲竟其事,因兵荒未逮,实憾事也!今铁庵公等欲上以终先人未终之志,下以启来者佑启之基。后虽传廿数世,迁异州郡,按谱诸牒,承承继继燎若指掌其攸系,岂不伟哉!于宣统三年嘉平月,因岁厥事持以赐观,并问序于余,且言排行命名,三支各异,地远年湮,尊卑未免混淆。今欲各支命名均从长房,排行字样庶闻,名知行而称谓自定。应之曰是也。观其本本源源,尊卑别爱敬敦有详,审之考无阙略之患,因而惶恐谢曰,余赋性愚拙,砚笔荒芜,恐前贤之德业不能表扬于后昆,继述之勤劬无以媲美于先烈也。追思周人溯至于厥初,殷人上论乎发祥,古(往)今来分宗别派灿若列眉,纵至地隔秦越,世降帝皇而势联情合依然一体者,非作述有人纂修无替,何克臻此?
不揣固陋,聊书数语以冠其首云 。大清宣统三年嘉平月上浣
横山吾王氏家
吾王氏家直隶河间府,始祖元末避乱,籍隶琅邪,世代迁更,子姓流传。不有族谱,何以联亲疏序昭穆?后世子孙更何由知木本水源之自乎谱也者?诚敬宗收族之先务也,其攸系岂细故哉?吾族之有谱粤,自三世刚公勒碣始祖墓志,其姓氏之从来,勒子孙名次于碑阴。于后世石泐损,七世时轩公复建墓碑,碑阴世系勒至九世。爰作宗支图一帙,支派源委纪载详明。九世陶庵公纂而修之,发凡起例,标列世代自一世,迄十世。世系统会而行述传志以及宸翰莫不务载。十世而下,从未续修修,逮今越十八世,族繁人夥,散处迁徙。衣食足者犹庆弗往迁,音问不绝;否或式微流离,宗人相遇, 相夷而不相知,若秦人视越人而莫之恤,可痛孰甚与?是皆由谱牒续修无人,故宗属沦亡而亲亲之道塞也。呜呼!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诚追夫厥,初之始发祥之自千枝万叶皆依然一脉,特以情不相洽,势不相亲,睹(左边卖右边见组成的字)面相遇若与我邈不相属耳,于此而欲联其情,合其势,非谱何由哉?
吾先伯考莲溪公、先考孝先公尝有续修之志,俱未逮弃世。吾欲承志续修,由壮及老未获自遂乃今讵意,族人收藏谱牒不谨,虫蠹鼠啮损坏破裂。时轩公原刻宗支图一帙,其序文行述尚可抄录。惟跋后一篇残缺过多,不能誊写。而陶庵公之续刻一帙则名字残缺,世系断续,序文凡例行述传志俱缺亡殆尽矣。可痛又孰甚与!岁癸卯,族人以续修请余难之曰:“我王氏族谱叙至十世而止,后人怠于续修寝阁,年久湮为弃纸,遂至残缺。始祖墓碑阴世系图亦多泐损浸灭,将何所参较考证而补其缺耶?”
十世而下,支派愈出,子姓愈繁,越世愈远。既不能尽有神主碑碣足供证核,又多亡徙四远,支派无考,世次难稽,将何所访求而使无遗漏之失耶?然及吾世不延访考订后且并吾祖考与伯叔兄弟之伦为,吾所能记忆者为数传而亦将湮没,无考是非,后死者之罪戾滋深耶,不禁怅然,而惧笃念续修。
十世以上谨按旧谱与世系图之,存而未泯者抄录之。已缺者,谨阙疑以俟征信。十世而下命子倒辈咨询搜罗,不辞劳动细加考核。奈族姓繁衍流散四方,无可考者甚多,且询之子孙竟有不能道其祖宗讳者,故记载之间于有可考者祥之,无可考者概从其略。不全不备,实滋阙略之憾。代远年湮,是亦事之无可如何者矣!
今既成帙,上下十八世,分支别派璨若列眉,昭穆之序,亲疏之等,莫不秩然井然釐然在目,如木有本,水有源。因末可以求本寻源可以得流而由是别尊卑敦爱敬情之。未洽者悉相联也,势之未亲者,悉相合也,恍如一堂。聚首不至泛泛焉,若秦人视越人而莫之恤。尊尊亲亲长长之道,胥赖是矣。厥后族姓益繁,窃望继继承承踵修勿替,常怀报本追远之念,兴敦宗睦族之心焉,是吾修族谱之志也。夫谨叙颠末以弁于首。
时 道光二十四年,岁在甲辰葭月中浣十二世孙君所
书于横山草庐
龙头汪”的来历
兰陵镇横山村,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叫做兴云镇。在村西,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脉,叫做兴云山,山上有座庙,叫做兴云庙。
兴云山自北向西南绵延,忽又向东南延伸,在绵延起伏的山脉中,突出来九个山岭。当地人又叫兴云山为九岭山,就在这九岭山中,在每个山岭下,各飞出一条石龙,呈九龙腾飞之势,直奔西泇河而去,要到泇河取水,其气势磅礴,很是壮观。据传,每条石龙都有七八米粗,二三百米长。
因这九条龙的存在,这块地方成为了世间难得的风水宝地。见过这块宝地的风水先生都说此地会出一斗两升芝麻那么多的官员或才子。兴云山南麓下的王氏家族,就曾出了王守政那样的大官,这块地方,历代所出贡生、举人、进士等才子官员不胜枚数。
在隋朝时期,这里是沂州府通往徐州的必经之路,往来官员百姓均在此歇脚,渐渐的兴盛起来,到了唐代,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在兴云庙的山上,烧香的,赶庙会的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山下客店林立,生意兴隆。因这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荀子的治所,荀卿在这一带设学堂讲学,受荀子遗风影响,学风甚浓,沿海一带进京赶考的学子也就经常在这里聚会、逗留,品着兰陵美酒,赏花赏月做文章,顺便到西边的兰陵城逛逛,拜谒圣人荀子的陵墓,祈求老人家保佑考个好功名。
话说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南方学子结对进京赶考,又来到兴云镇歇脚。有一屡考不中的学子是第一次来到兴云镇。据说这位学子颇懂地理风水八卦等玄学,经常为学子们算上一挂,预知前程和吉凶。来到兴云镇,在上兴云寺进香的时候,他站在山顶,忽然发现了东山坡下九条石龙正向东腾飞,大惊:怪不得这几年江南才子总要在这里停留,怪不得这几年这里多出才子,怪不得这几年我屡考不中,看来卦书上说我被九龙压制,始终不得破解之法,原来如此。于是,他回到客栈,摆开了卦摊。真有数位江南才子前来求问此次进京前程。他就如此这般一番话,云山雾罩之后,扯到了九龙身上,学子们均寻求破解之法,于是乎,约定半夜在某处相会,自会告之。吃晚饭的时候,他又约了几个贴己的学子,又如此这般的说了一通。夜半,贴己学子和那几个卜卦学子近20人聚会在兴云山脚下,一番为江南学子之着想,为自己前程之着想等大道理之后,他们拿出了已准备好的铁锨、镐等工具,说是在北边的龙头周围挖一个深坑,可留住龙这条龙,它是领头的龙,又是离住宿的地方最近的龙,留住这条龙,其他龙就不会走了,可保大家功成名就。本来有几个卜卦学子不愿意干,又被那位风水学子卦咒了一番,只好拿起了铁锨。
很快,他们就在龙首处挖出了一个深深的大坑,第二天天不亮,这伙学子就偷偷的上路了。
后来,这个坑越变越大,渐渐形成了一个汪塘,龙头就在汪的中央。人们经常在此地取水浇地洗衣,都说是石龙从西泇河里取来的得水。周围的人就叫它“龙头汪”了。
据说下雨的时候,无论汪塘的水有多满,龙头总是昂扬在水面上,天旱时,只要摸摸龙头,这个地方就会下起大雨。这里一直风调雨顺。
据说,在北边龙头处挖坑不久,后来又有来了两位算命先生鼓动山南的王氏家族挖井钉住了南边的龙首,挖断了土龙,又把北边龙首坑挖宽挖深,形成了大汪,彻底破坏了此地的风水。才有了后来王守政暴病任上,万历皇帝赐御葬林的事。
这件事发生之后,兴云镇依然客商往来,生意兴隆,学子们照常在此逗留,赶庙会,逛兰陵城,拜谒荀子墓。
直到后来,在破四旧的那个年代,庙拆了,许多个东西被砸烂了,就连龙头汪的龙头也被人当做石头起走盖了房子,据说,光大石头就拉了七八大车。
历史走到今天,兴云山已经改名叫横山了,在大修水利工程后,所谓的九龙石龙已很难找到其踪迹了。山脚下,龙头汪周围的村民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幸福的生活着,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
“龙头汪”这个故事得从头说起。从哪里说起呢?南横山北边有个王家林,这个王家林的林主叫王守正。王守正起小很聪叫。相传明朝万历年间,王守正六岁那年,在路上玩土,弄了一个“大圪拉圈”子。有一个大官,也就是察院,下来私访。文官坐轿,武官骑马,走到这里,就唏里呼隆地从“大圪拉圈”上过去了。王守正一摆手说:“你下来!”这个大官不知出了什么事哟,光看着轿前站着一个小孩,叫下来。下来下来吧,这大官就下来了。王守正气得小嘴撅着像油壶似的,说:“你不讲理!”“我怎么不讲理呀?”“你讲理?我弄了这座城,你的人马不吱一声,就在我城池上压过去了!”这个官可是个好官,他搭眼一看,是呀,好好的一座城给踩得一塌糊涂,就直道歉:“刚才前面没有禀报,不知此事,实在对不起!”说完,他好生端详:这小孩长得不孬,墩面大腮的,就问:“你家在哪?”王守正用手一指,说:“就在这南横山!”“你领我到你家去好吗?”小孩点了点头,就领着这个大官回家了。见了王守正的爹,这个大官说:“你这个小孩不错,日后必能到好处,你得好好供他。”他又把玩土挡道之事说了一遍。王守正的爹一听,打这里注了意,把王守正送南学读书。你说这个小孩。就像吃书一般,一上上了六年,十二岁那年,北京开了考,王守正中了进士,做了官。
自从王守正做了官,他爹就觉着很风光。他寻思着,要是这个门里多出几个官,不是更风光吗?他就赶紧操持着看林地。可巧这天打南方来了一位二指先生,五十多岁,虽清瘦,二目有神,王守正的爹就把二指先生请到家里,招待一番,便请他看风水地。二指先生围宅基看了一遍,点点头:“真乃一块宝地!”王守正的爹忙说:“请老师指教!”二指先生说道:“横山庄西山上有两条龙,北边一条是土龙,南边一条是石龙,两条龙从山上漫延下来,正好在你家门口相遇,你家是靠了这二龙相助风水发家的!”王守正的爹听了又惊又喜:“请老师指点正穴!”二指先生说:“不瞒老兄,有穴好地,可出一斗二升芝麻官,可是我不能点正穴,点了正穴,你家就有人做官,我就得瞎眼。”王守正的爹说:“既然我们有出头之日,怎能忘记老弟的恩?以后吃、穿、住我包了,夏天包你凉快,冬天包你温和,吃饭四碟八碗,包你顿顿酒足饭饱,叫我的儿子、孙子养你的老、送你的终,行了吧?”二指先生还是不大相信,又说道:“咱是君子一言,以后若不照办……”王守正的爹说:“唉!你尽管放心好了,你上正穴上点是了。”二指先生狠了狠心点了正穴,正穴地方成了王家的林地,二指先生呢?打这里也就瞎了眼。从此,二指先生在王家住下了,王守正一家老小对他照顾得怪周到,一天三顿,好酒好菜,送着吃送着喝,冬有棉,夏有单,他怪滋润噢。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慢慢地,二指先生吃饭由四碟八碗变成了两碟两碗。到了王守正的爹死了,王守正又常年在外边做官,下辈人连那些家奴院公都拿这瞎眼老头不当人待了。好比说,先前一天三顿,往后减到两顿,再往后呢?一顿,以后就连一顿也见不上了。再说呢?先前一天三顿好酒好饭,往后就一天两顿粗茶淡饭,再往后呢?一天一顿薄糊短汤子照人影,再往后就喝凉水自己端了;穿的呢,更不用说跟要饭的花子一样,睡的跟狗窝样。饿得他筋挑着个头,朝天价长吁短叹。可是他上吊找不着绳,碰头又摸不着南墙。
这年冬天,二指先生的徒弟寻找师父来到这里,见草垛前坐着个晒太阳的老大爷,就走上前去打听师父的往处,可越看越像自己的师父,仔细看看,果然是自己的师父,只见师父皮包骨头,穿得破破烂烂,两只眼睛看不见,徒弟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师父,师父,体怎么混成这个样子?”
二指先生猛听到熟悉的声音,伸出双手摸着徒弟:“你是勇儿……”止不住泪流满面,徒弟问:“师父,你到底怎么了?”“唉,别提了!”于是二指先生把怎样给王家看风水地的事前后说了一遍。张勇听后就追问:“师父,咱还有办法破解吗?”“有,咱得把他的林脉破了,一斗二升芝麻官就没了,咱的仇也报了。”徒弟说:“那你的眼?”师父说:“我的眼好治,就看你有胆没胆?”徒弟脯肋子一拍,“师父,旁的没有,我就是有胆,去了皮全是胆!”“那既有胆的话,我告诉你,王家屋后有片松树林,林当中有座坟,坟上有三朵莲花,取莲花上的水珠洗三次眼。便能看见。不过这三只莲花只在鸡不叫、狗不咬的时候出现,最多不过一袋烟的工夫就没有了,没有勇气和真心是见不到莲花也采不着露珠。可记住一条,采了露水,你撒腿就跑,有人追,别回头看,你一回头看就追上了,你只要不回头,它就追不上你,你自管跑就是了,这样连采三次定会治好我的眼睛。”徒弟听了师父的话,到了晚上,拎了一口单刀。待到半夜子时,鸡不叫狗不咬,去了王家林,坟上果然出了三朵莲花,银光四射,张勇连忙取下。就这样一连三夜,神不知鬼不觉地取了三次露珠,到了第三天晚上取完露珠后,徒弟抬起大刀嘁哩喀嚓连着三刀。把三朵莲花砍断了。砍完了,回到村里,见到师父说:“露珠取来了,三朵莲花全砍完了。”师父说:“还不管,你还得想法让王家请你看林地,就说林地出了毛病,必须在林前挖一道沟,把龙脉给断了。”徒弟点头称是。
到了白天,徒弟打扮一番到王家给看风水,声称看风水比他师父高明,人们不信。徒弟就用取来的莲花露珠给师父治眼,连洗三次,果然好了,王家十分惊奇,忙办了酒席款待,请张勇再看一遍风水。
酒后,徒弟围着王家的林地转了一圈,一本正经地对主人说:“此地真乃是块宝地,从这里看,王家祖祖辈辈都有官做,不过有点毛病。”
王家一听祖辈都做官,十分惊喜,忙说:“请先生快指点。”徒弟说:“从京城向这里来的官运,得走水路,可这地方缺水。只要在林前挖一条三里长、半里宽的南北沟,把泇河的水引来,那样你祖祖辈辈戴不了的乌纱帽。到那时,您王家就不是一斗二升芝麻官了,二斗四升也多!”
王家信了徒弟的话,找人挖沟,你说奇怪不?挖一天,到夜里沟就填平了,挖一天,到夜里就长平了。一连三天都是如此,徒弟感到奇怪,就去问师父,师父告诉了徒弟一个办法。
这天下午又到了收工的时候,徒弟来到工地,叫人们把铁锨都插在原地不动,到第二天一看,淤泥没再上升,只见每一个锨把上边都沾了一层鲜淋淋的血,从此沟也就挖成了。徒弟又去问师父:“行了吧?”师父说:“还不管,先前咱截了他的龙脉,还没断他的龙头。北横山西门外,有一条石龙,直穿过这儿,你去挖个大汪,把龙头现出来。再在汪北边个打一眼石井,这是龙的右眼,给挖出来。再在汪南边打一眼石并,把龙的左眼挖出来,这样石龙脉全破了。”他徒弟按照师父的指点,又找着王家,说这个林要是再怎么怎么办,官还要多。王家一听,恣急了,忙让人在横山西门外赶紧挖汪。挖着挖着,挖出一个石薄琏来,再往底一挖,挖出一个石龙头来。末后,又在汪南北两边挖了两眼石井。这样王家林的风水就全破了,而王家还蒙在鼓里。几天后,师徒二人要回家看看,一走再没回来。而王家呢?不到半年的工夫,在外边做官的,罢官的罢官,杀头的杀头。至此,王家再没人做官。这个汪呢?起那,就叫龙头汪了
辈分
南横山为后人续加的字
由太志中 时恒玉贞 曰绍汝效 余昌应荣、水磨头为后人续加的字
益长谦延 召茂锡蕃 世纪汝逑 开善贻安、王屯
为后人续加的字 保邦敬躬 允盛丕隆 未宪亦显 景彦培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