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吧 关注:237,242贴子:1,355,621

化解现在经济困局并快速进入发达国家的办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化解现在经济困局并快速进入发达国家的办法
企业的目的是利润,要钱不要物,希望产品销售的越多越好,零库存最好;国家的目的是物质财富的积累,要物不要钱,把货币转化为物质财富,积累越多越好。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过程,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其中,人既是劳动者同时也是消费者。
现在,政府不以物质财富的积累为目的来看国家经济,哪能水到渠成?
迷茫于蜿蜒的河流,却忘了大海就是河流的尽头。
钢铁、水泥等工业只是经济活动的过程,衣食住行医才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结果。
衣、食、医积累性不强,有保质期;住房,现在都需要政府帮助消化了,咱先不说。
行,包含公路、铁路、机场、汽车、火车、飞机。除了汽车是民用外,其他不就是铁公基了嘛。
既然住房建设趋停,铁公基就是目前整个经济的下游终端产品。下游铁公基缩小建设,中游产品自然过剩了。铁公基积累性强,是公共财富,建成后可使用几十年或更长。就像家长要求孩子做一顿饭就给一元钱买糖吃一样。这顿饭就是铁公基,糖就是住房或汽车或其他生活用品。建设铁公基既多出物质财富,也去了住房库存,劳动者拥有了住房,当然化解了产能过剩。
基础设施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晶、成果、积累。绝不是刺激,它是进入发达国家的充分必要条件。
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开放下游、大力建设铁公基是根本。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经济结构转型的,而我国人均高速公路拥有量大约只是美国的三分之一。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大多数工业经济的结果,也是目的。即使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最终也是为了建设基础设施。(飞机、动车也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开放下游是根本。大力建设铁公基可化解产能过剩、并能迅速进入发达国家。
凯恩斯认为建设公共工程可以刺激经济发展,带动消费,是刺激;而我发现建设铁公基类公共工程是必由之路,现阶段是进入发达国家的充分必要条件。这是凯恩斯后的又一重大经济学发现。
决策者学习凯恩斯,过分看重于因为是“刺激”所以不进行配套于生产能力的铁公基建设。
工业就是是生产,而生产的目的是什么?是----消费!投资铁公基是政府代表全民出资(全民消费使用),同时增加了固定式的物质财富(铁公基),过剩产能也有了下游。
现在中央的担心是,过多投入铁公基,财政收入少了,铁公基又不产生利润,还需要维护费用。问题就在这里,一切物质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不是钱,钱只是媒介。
(1)投入多少铁公基就增加多少物质财富,就有多少钱以劳动性收入转移到劳动者手中;劳动者就有多少钱进行消费(住房,汽车等)。这个过程就有了新的税收,这就利润。
(2)投入多少铁公基就有多少上游产能可以生产,就能化解多少产能,这个过程还有税收。
(3)投入多少铁公基就会增加多少不可转移的物质财富,就需要增加一定比例的货币投放(货币银行学),否则将通货紧缩。
(1)(2)(3)新增的税收和新发的货币是一定超过先前投入铁公基的财政收入。这样投入铁公基(释放产能),增加财富,劳动者有收入,增加消费(住房、汽车),良性循环。


1楼2016-03-17 16:47回复
    别扯了行么,说一大堆废话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6-03-17 16:55
    收起回复
      还有几点想法,一起说说。
      一、实体经济具体是什么?

      大家每天都在说实体经济,也都懂“金融不产生财富,只有实体经济才可以”,也知道实体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可是到底什么是实体经济呢,大家会想是生产钢铁、水泥的等等工厂吧! 那就生产吧,大量储存国家不是财富增加了吗,怎么会过剩呢?
      举个例子,小麦是财富,它不能直接食用,加工成面包就能。说明小麦只是食物链条的过程,不是终端。终端就是不需要再加工可为人类直接服务的物品。面包就是终端。假如不生产或少生产面包等面食,小麦是不是也会过剩呢?
      实体经济就是能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工农业终端产品。现阶段,实体经济主要就是铁公基。
      钢材、水泥也是过程,它们的下游终端主要是钢筋混凝土产品(铁路、公路、基础设施、住房)。过剩是因为住房建设大幅减少,铁路、公路、基础设施没有相应增加。把流水线下游的阀门关小了,能不过剩吗?
      当然,煤炭,有色、运输、重工、石化、贸易也是其中一环,各级销售人员的住宿、饮食自然以差旅费计入了成本,电脑、空调、打印机、办公用品、广告费、招待费等也是各级产品的成本,也就是说终端铁公基的建设成本就包含了上游产品全部成本。


      4楼2016-03-18 16:34
      收起回复
        只有对外侵略扩张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6-03-18 16:45
        收起回复
          西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我怀疑中国的财政储备是否还有大规模刺激的能力。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6-03-19 15:47
          收起回复
            主要还是内部不齐心,阶级固化,一部分权贵阶层不愿意让利,中央的政策得不到有限地实施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4-24 18:34
            收起回复
              发改委主任不是楼主,绝对的最大损失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4-25 15:00
              收起回复
                央企资源型,垄断型产业,民企是不能做的,只占10%就业人口。
                民企200个顶不过一个央企的收益,但他解决90%的就业。

                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国家队企业的单,消耗的是全民税收,带来的就业岗位远远不够。

                这是一个就业的问题。
                例如一个城区,新修了大量的路桥,那里的汽车就会多吗,建了大量公园,体育馆,使用的人就会多吗?,不会。

                因为他取决于当地人口,人口多不多取决于就业多不多,就业主要还是依靠民企,也就是轻工业和商业服务业发不发达。而这些,更依赖出口。

                就好比,现在的鬼城,什么基础设施都做好了,但是那没厂子没商业,我去那找不着工作呀。

                你的思路是个死循环,好比,我生产汽车赚了钱,我又买汽车,我买了汽车我又赚了钱。

                这种只是自己内部滚动的经济链,最典型就是房地产和基建。
                九十年代,普通工人家庭买一套房子,几年就可以了。现在要几十年。
                现在我们享有更好的生活配套,但也是大量透资了未来的劳动价值。

                一般年轻家庭,为了有个地方住,大部分都要背个二三十年债。

                这样才能享受你所说的,地铁,机场,公园和漂亮的街道。

                地方政府卖地做基建,基建越好地又更贵。房价也越来越高,而卖家具家电的价格上不去,需要卖更多的量才行。最终跟不上房价了,只能举债几十年,买房。

                买了房,家具家电又能卖了。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4-26 01:17
                收起回复
                  大量基建,生活质量能大大提高,但是对于就业,远没有民间的商品和服务业高。

                  扩大内需,是因为出口不行,内部以地产为首的经济链自己滚,好歹保就业。

                  现在供给侧,说白了就是改善产品的品质等级,让出口更具竞争力。改善出口,保就业。

                  而不是现在这样,国内自己滚地价,滚房价,滚物价,滚债,滚GDP.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4-26 01:32
                  收起回复
                    分析面太窄 没有考虑量化宽松政策以及贸易顺差
                    现在一个大的问题是一部分富起来的人大量资产现金转移 国内留不住资金 你说短期内咋办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4-26 22:31
                    收起回复
                      你以为大领导没你看得清楚吗?他知道正确的路,但不走。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4-26 22:34
                      收起回复
                        每个老百姓过上中等阶层的生活就算成功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6-04-27 13:12
                        收起回复
                          凯恩斯淘汰多少年了都,经济学往前发展了好几个流派了早。。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6-07-07 19:4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