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的神马吧 关注:71贴子:42,094

“三正”之略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好久没发帖了,今天来一发。
一个月前写的


1楼2016-03-31 16:25回复
    读历史,在细节中找寻蛛丝马迹而有所得,是件会让自己心情很愉悦的事情。
    已经忘记具体是什么时候,我开始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历法有所谓“三正”,自从知道这个以后,便感觉古代历法很有意思,读史时稍有涉及,便会加一分认真。2014年的时候,我曾草草地写过一篇日志,把当时所了解到的相关知识约略讲述了一遍。最近在网上又读到多篇提到历法的文章,我便觉着自己应该把此问题再加梳理一番,在分享知识的同时,也让自己加深印象。


    2楼2016-03-31 16:25
    回复
      2025-08-04 23:38: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正”的使用时代是我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古代一般认为,夏历即是夏朝时使用的历法,殷历则为殷商时的历法,周历则为周朝时的历法。周以后是秦。秦使用的历法,不在“三正”之内,它是以建亥月为岁首,即以我们现在的十月作为每年的第一个月。秦之后的汉,到西汉武帝元封时期一直也是沿用秦的历法,直到武帝太初年,再改建寅为岁首。之后一直到今天的两千一百多年间,除了有过短暂的四次弃夏历不用的时期(即新莽、曹魏明帝、武周、唐肃宗),其他时期全都是用的夏历。


      4楼2016-03-31 16:26
      回复
        夏商周三代的历法,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除了岁首不一样,其它基本相同。不过夏商时代的具体情况,可能不一定和古籍上记载的完全吻合,特别是夏朝,因为夏作为一个朝代到底存不存在现在还在争论。殷商使用殷历则有部分甲骨文可以为证。周朝用周历则基本无须怀疑,因为不论从史书还是考古上都可以印证。不过之前我对周朝时的历法还是理解有错。刚开始我是以为周朝时所有的诸侯国都是用周历,但是实际上并不如此。


        5楼2016-03-31 16:26
        回复
          2014年重读《史记》,读到《白起王翦列传》时有如下一段记载: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


          6楼2016-03-31 16:26
          回复
            秦赵长平之战,在赵国兵士断粮四十六日后,(秦昭王)四十七年九月到四十八年十月只经过一月,而非一年零一月,秦国便克定上党郡,可见此时秦已把十月作为岁首。再参看《资治通鉴卷五》,更可证此点。而秦昭王四十七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此时周朝还没有灭亡,怎么秦就用后来的历法了?后来我才了解到,其实,至少东周时各诸侯国是可以不用周历的。《春秋》每年开始一般会记作“某年春王某月”,这里的“王”,我赞成是周王的意思,也即鲁国用的是周历。但是其他诸侯国,并不拘泥于周历,而是在“三正”之间互相选用,比如晋国用的便是夏历,宋国使用的是殷历。《左传》中载晋献公逼杀太子申生,《经》书“(僖公)五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而《传》则把此事记载在僖公四年十二月。《春秋左传注》转引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表示“晋用夏正,晋之十二月,为周之春二月。晋以十二月告,鲁史自用周正改书春耳。”这种各国各自用不同历法的情况,一直到秦灭六国才一统,全用以建亥月为岁首的秦历法。


            7楼2016-03-31 16:27
            回复
              我们现在一般都是秦汉连称,其实应该了解的是,在秦朝灭亡到汉朝建立之间的四、五年内,当时全天下是以楚国为首的。先是楚义帝,后又直接是西楚霸王项羽。《项羽本纪》称这几年内是“政由羽出”,所以《史记》十“表”中单独列出《秦楚之际月表》一卷。在这期间,也可说是诸侯并起,互相争霸。这期间各诸侯国的历法,从《秦楚之际月表》看,非常杂乱。


              10楼2016-03-31 16:28
              回复
                可以发到[国学吧]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3-31 16:31
                收起回复
                  2025-08-04 23:32: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稍微分析总结了一下,秦未亡时的诸侯国基本上都是以自己起兵的当月为一月,之后便是二月、三月的一直往下数,数到灭亡为止甚至有四十八月的(赵国的赵王歇)。秦亡后,十八诸侯分封天下,多数诸侯以十二个月为一循环,即按一月、二月往下数,到十二月循环回一月。区别在于,在这其中的多数诸侯只是以自己封王当月为一月,既不同于“三正”之任一,也不同于秦历。唯有汉同秦历以建亥月为岁首,但把端月改回称正月。


                  12楼2016-03-31 16:34
                  回复
                    楚汉相争之后,汉统一天下,高祖皇帝没有改历,仍完全和秦历相同,以建亥月为岁首。这样一直延续到汉武帝元封六年,次年改元为太初元年。太初元年五月重新改以建寅月为岁首,即又开始用夏历。故太初元年(约公元前104年)这一年,一共有十五个月,其中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各出现两次。


                    13楼2016-03-31 16:34
                    回复
                      武帝以降一直到今天,我国历法一般都是用的夏历。但是新莽、魏明帝、武周、唐肃宗这四个时期,又有略微改动。


                      14楼2016-03-31 16:35
                      回复
                        甲。《汉书 王莽传上》载:“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新’。……。以十二月朔癸酉为建国元年正月之朔。”王莽此番改历,即改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二月为始建国元年正月,也就是改夏历为殷历。《汉书》此处虽未载四季称谓是否变迁,但是照一般推论来看,王莽好复古,想必不会只是改动岁首而不改四季称呼,应该是和殷历完全相同的。王莽此次改历前后十六年,至王莽死,复归建寅夏历。


                        15楼2016-03-31 16:35
                        回复
                          乙。《三国志 明帝纪》载:“景初元年春正月壬辰,山茌县言黄龙见。于是有司奏,……,宜以建丑之月为正。三月,定历改年为孟夏四月。……。其春、夏、秋、冬、孟、仲、季,月虽与正岁不同。”魏明帝之改历,《三国志》交代的很清楚,即改青龙五年(公元237年)春三月为景初元年夏四月,以建丑月为正月,与殷历完全相同。至景初三年十二月,齐王曹芳又改回夏历。此次改历前后不到三年。


                          16楼2016-03-31 16:35
                          回复
                            丙。《旧唐书 则天皇后本纪》载:“载初元年春正月,……。依周制建子月为正月,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十二月为腊月,改旧正月为一月。”武则天此次改历,虽称“依周制”,把岁首之月定在建子月称正月,但未把建丑月称二月,而是称腊月;更未把建寅月称三月,而是称一月,后面依次称作二月、三月,一直到十月,再循环回正月(建子月)。也就是说,此次改历虽然定建子月为岁首,但是除了建子月依周历名称以外,其它各月仍按夏历的标准称呼(只是把夏历的十二月叫做腊月,夏历的正月称为一月而已)。另外,据《则天皇后本纪》后文的“春二月”、“春三月”、“夏五月”、“秋八月”、“秋九月”等称呼,我觉着武周此次改历的四季称呼也不同于周历。如果同于周历的话,那么二月、三月均应是夏,五月应属秋,八月、九月应属冬。既然出现了“春二月”、“春三月”等称呼,那么武周时期的四季应该还是以夏历的称呼为标准的。不过其中一句“载初元年春正月”何解,我暂时还不太清楚。如果能找到腊月前面有“春”或者“冬”字的,那就容易确定多了。此次改历至圣历三年(公元700年)复用夏历,共十一年。


                            17楼2016-03-31 16:36
                            回复
                              2025-08-04 23:26: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丁。《旧唐书 肃宗本纪》载:“朕获守丕业,敢忘谦冲,欲垂范而自我,亦去华而就实。……。自今已后,朕号唯称皇帝,其年号但称元年,去上元之号。”此处尚未提及改历具体事宜,但可看出肃宗皇帝欲有一番所谓“去华就实”的措施。《资治通鉴 卷二二二》则明载:“九月,壬寅,制去尊号,但称皇帝;去年号,但称元年;以建子月为岁首,月皆以所建为数。”《新唐书 肃宗本纪》也称“九月壬寅,……,去‘上元’号,称元年,以十一月为岁首,月以斗所建辰为名。”也就是说,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九月开始,“上元”这个年号不用了,直接称元年;并把岁首改为建子月;也不数一月、二月了,直接称呼建子月、建丑月以至建亥月。至于春夏秋冬的叫法,我暂时还没看到资料,不知道是直接就不用了,还是也按照周历来称呼,或者依旧用夏历。不过肃宗的这次改历只用了六个月,只从建子月数到建巳月就又重新改回夏历了。


                              18楼2016-03-31 16: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