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驱兄弟吧 关注:57,879贴子:1,161,332

【盘点】浅谈四驱兄弟中的赛车设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先说一下为什么会写 这篇文章。这是我首次在网上写文。私以为,高智能方程式与四驱兄弟都是非常棒的作品,尤其是四驱兄弟,在童年的懵懂时期引发了我对汽车,特别是汽车设计的兴趣。也正因如此,我在大学的时候选择了工业设计专业。从小学到大学,对车辆了解的越来越深入,重温《四驱兄弟》时就会一次次震撼。
闲话少叙,我会按照登场顺序对有特色的车辆进行逐一的分析(诸如saber衍生的各种车辆就不逐一分析了,话说黑泽凭着saber一直跑到最后的决赛也实在是厉害啊),但是由于过于主观,并且专业知识有限,因此希望大家多多探讨,不喜勿喷哈。
《四驱兄弟》第一部:
初登场,第一集就展示了saber这种全覆式轨道车的速度。对于开放式悬挂的传统四驱车来说,覆盖住轮毂的saber显然有着更低的风阻系数(假定空气阻力在这么小的车体上真正有用)。
四驱兄弟的故事,也一直围绕着“气流”这两个字,正式开始了。


IP属地:上海1楼2016-04-02 13:46回复
    1.冲锋战神&先驱音速



    图为迈凯轮f1,saber的设计中是不是有相似的元素呢?
    拿到手里的白模saber,经过两兄弟的改造,成为了个性迥异的赛车。Saber的造型本身似乎灵感来源于当时的勒芒赛车。中置驾驶舱加上两旁凸起的翼子板,虽然侧视看可以体现比较强烈的力量感,但造型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不过就算这么说,也应该是历代车型中空阻最低的车型了。豪烈的车子在这个时期是最相似的,除了配色,只有尾翼有差别了。音速战神使用的尾翼更为宽大,角度更加倾斜;冲锋战神的尾翼更窄,更平缓。也正迎合了两车本身的特性。豪的saber将尾翼放缓后,整车截面呈机翼状,基本没有下压力(片中的down force),在以后对三角箭的比赛中也被多次提及。或许是为了给龙卷风作伏笔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豪换车的必然。因为在这种造型基础上很难再做出改进了。


    IP属地:上海2楼2016-04-02 13:51
    收起回复
      2.三角箭

      初登场的冲散火焰,比赛中晚出发100秒,三角箭就这么带着“超神”的光环登场了。在出场之时就无比强调的“下坡力”,并没有在车身设计上体现出来。从拉力赛场上借鉴来的定风尾翼,的确可以诠释其在直线上的重视与权威,但车身整体的平缓设计,实在是找不出其下压力的来源。包括只用双导轮的设计,如果说是为了减轻重量,那跟笨重的车身外观完全就是不搭调的。

      图为三菱lan evo的定风尾翼。


      图为2000 GT-R以及GTR- BNR32。个人认为三角箭的设计有大部分灵感来源于这两部车辆。


      IP属地:上海3楼2016-04-02 13:57
      收起回复
        3.极速斧头

        极速斧头的行走方式算是比较创新的一种了,不是强在直线,不是擅长弯道,而是在弯道中走出直线的走法。(虽然使用前部导轮缓冲器的方法比较扯)。后部的尾翼设计并非来自真车,而是创新的设计,并且在此前提下还能做到整体风格的统一与相对美观。前方的护轮板设计也是少有的设计,仅有巨无霸使用了相同设计(蜘蛛王虽然有相似外观的结构,但是是用来产生空气刀的)。不过其过于圆润的车身是否与“闪电”跑法能够契合我还是存疑,或许对于极速斧头来说有更好的设计选择。


        IP属地:上海4楼2016-04-02 14:01
        收起回复
          赞,专业的点评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6-04-02 14:15
          收起回复
            好专业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4-02 22:59
            收起回复
              4.原始战神

              大神研究出的“山寨”saber。整车的前部还保留着传统四驱车的样式,感觉就是传统四驱车加上了两侧的护轮板。但后部的设计完完全全就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空气动力”车,大神也这么说过。

              如果接受可变车体的设定,外加上重量不会增加很多的设定,这台车在中前期可谓是最强的空动车。后部尾翼前的扰流器,可变的范围不止于尾翼,还有前导轮部分。(从此看来作者研究的真的非常深刻)。释放的空气炮暂且不论,但释放之前的空气刹车部分,至今仍然被各大厂商津津乐道。



              图为srt的vision gt,是不是似曾相识呢?

              插一条,VR眼镜哦,虽然线连着很多,但是从剧情上来看,这个是视觉触觉还有听觉整合在一起的真·VR,比起现在的vr还要高端不少呢。
              (貌似大神一直带着一个AR眼镜。。囧,那个能看出战斗力嘛)


              IP属地:上海8楼2016-04-03 12:50
              收起回复
                5.胜利冲锋&先驱音速

                不得不说,这次的V型结构用来疏导挡风镜前的高压是很真实有效的,在真车中也广泛使用

                在saber陨落的同时,双v诞生了。从这次开始,兄弟俩的车有了较为明显的区别。其中v型前脸作为家族史脸谱一直到 豪烈的4代车上去。
                从此开始,四驱兄弟的车进入原创的高峰期,多辆车甚至连灵感都不是从真车上提取的,这点非常棒,也能给人新鲜感。

                (话说经历了第一次换车的痛苦郁闷之后,之后的换车都变的很愉快了呢)
                可以看出,二代车与一代车不同,是下了心思的设计,两台车虽然设计语言相同,但是不论是前身的趋势(音速号更加前倾)和尾翼的设计(音速号的尾翼十分肥大,加上了两侧的定风板,并且倾斜度非常夸张,冲锋号则相反)。后部的进气口,sonic的其实是有内下的结构在,整个音速号体现出下沉的趋势来获取弯道的安定感,冲锋号也是尽量放平的设计,但是前趋的v型结构让冲锋号重新有了下压力也令人信服。


                IP属地:上海9楼2016-04-03 12:54
                收起回复
                  ###
                  歪个楼,当我迷茫的时候,无意看到这一桥段,有时还是会想,到底经典为什么成为经典。小时候不懂,现在慢慢懂了。




                  IP属地:上海10楼2016-04-03 13:03
                  收起回复
                    我一直弄不懂 不要车壳岂不是跑得更快 - -


                    IP属地:重庆11楼2016-04-04 10:45
                    收起回复
                      火钳刘翔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4-04 15:52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4-04 16:10
                        收起回复
                          好贴留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4-06 00:04
                          收起回复
                            我们好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4-06 02:38
                            回复
                              楼主真棒,继续更啊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6-04-08 09:2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