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司中这个神灵,我很久以前就对于其源流及神格感兴趣了,或许是因为当初看见祂与司命风师雨师等并列,但是却难以理解祭祀其的重要性。而当我想要查找别人的文论时,却又是找不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于是就花费了几天时间梳理出这篇东西来,希望不至于作无用之功吧!
目次:
一﹑司中是古天神的考察
二﹑司中的神职属性
三﹑有关司中祭祀的沿革
1﹑论司中信仰的断绝
2﹑司中祭祀的再起
3﹑历代祭祀司中的实践
一﹑司中是古天神的考察
《周礼·春官·大宗伯》曰:“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沈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
从这里可知司中乃是天神。首先,注疏解释槱祀与禋祀、实柴等祭祀方法都是祭祀天神的,大概就是放柴上烧掉一类的做法。然后,与司中并列的司命、风伯、雨师这些都是天神来着,可见其也应当是相同类型的神。再然后,司中、司命、飌师、雨师是与昊天上帝,日月等星官,社稷、五岳、山林川泽等区别开来的,那么这里司中、司命、飌师、雨师也不就应该是星官了,如果只是普通的星辰,又何必特意列举出来呢?虽然后世多以之为星官,但,我觉得说这些神灵是星辰之神,更可能是不同体系的复合,乃至后人的牵强附会。例如郑玄注:「风师,箕也」,意思是「月离于箕,风扬沙,故知风师其也」。这样就像用五星配合五官一般,多半是后人附会。就像据考甲骨文有四方风神,倒是没有听说有四方风星一说。虽然说有时候从星辰崇拜的角度来探究神灵的起源确有不错的效果,但这样也确实让很多的神祇慢慢的消退人性了,这个似乎也是儒家祭祀的一种趋势。最后,从这个组合的情况也可以猜测司中是与司命相匹配的神灵,因为同列的风伯雨师就是如此。
《周礼》这一则是有司中出现的最早的资料,按《周礼》应当是战国末年乃至汉初成书,但是其成文资料也应该是源自先秦,尤其是这些有关祭祀上的内容,所采用的材料可靠性应该是比较大的。按贾公彦《周礼正义序》载:“《周官》孝武之时始出,秘而不传”;“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至孝成皇帝,达才通人刘向、子歆校理秘书,始得列序,著于《录》《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记》足之”一说,如果司中是周礼源出的话,同时代的文献就不应该有此神之名,必须得后来《周礼》成为经典被人尊奉时才有其身影出没。不过从我们从同一时代的天文资料就可知司中姓名,这样自然可知司中有其根基。
《史记·天官书》云: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在斗魁中,贵人之牢。魁下六星,两两相比者,名曰三能。三能色齐,君臣和;不齐,为乖戾。辅星明近,辅臣亲强;斥小,疏弱。
文昌宫的六个星官,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简直让人觉得前三个和后面三个不是同一个画风的,不过这样也可以佐证司中有其出处,以及司中与司命隐隐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魁下六星,两两相比者,名曰三能”并没有细说其中的名字,大概可以揣测太史公所知道的三能的名字并不是司中司命之属,或者太史公不能确定,故略笔不提。
《汉书·天文志第六》曰:“斗魁戴筐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禄,六曰司灾。在魁中,贵人之牢。魁下六星两两而比者,曰三能。三能色齐,君臣和;不齐,为乖戾。柄辅星,明近,辅臣亲强;斥小,疏弱。”
这里与《天官书》的说法不太相同,“五曰司禄,六曰司灾”不仅用司禄顶替了司中,还添加了一个司灾接班。不过关于三台记录与太史公无异。
在这里有一份关键的文献资料就是《开元占经》,因为此书保存了大量的纬书内容,这些相关的材料作为现在所能接触到的第一手秦汉乃至于先秦时期的星官资料,对于我们论证司中古已存在是很有利的。
我大致检索了该书,摘录了部分相关的材料,并削删有些不必的内容。简要的概括了对于三台与文昌诸星的说法。
三台六星的说法有:
石氏曰:“三台六星”《黄帝占》曰:“三能,曰太尉,司命;次星曰司徒,司中;次星为司空,司禄。”《黄帝占》曰:“泰阶,天之三阶也;上阶上星,为天子;下星,为女主;中阶上星,为诸侯、三公;下星为卿大夫;下阶上星,为士,为庶民。”《礼?含文嘉》曰:“三台为天阶,太一蹑以上下;一曰天阶。”《春秋纬?元命包》曰:“三能,主德,闻德宣符之;上台,为司命,主寿;中台,为司中,主宗室;下台,为司禄,主兵。”《论谶》曰:“上台上星,主兖豫;下星、主荆扬;中台上星,主梁雍;下星,主冀州;下台上星,主青州;下星,主徐州.” 《荆州占》曰:“司命、司中、禄星.”《黄帝占》曰:“司命、司中、司禄” 甘氏曰:“司中司禄”郗萌曰:“司命、司中、司禄星”黄帝曰:“上台司命,中台司中,下台司禄。”
文昌星的说法有:
《黄帝占》曰:“文昌,第一星,为上将,建威武;第二星,为次将,临左右;第三星,为贵相,主文理;第四星,为司命,主赏功进贤;第五星,为司中。主司过诘咎;第六星,司禄、佐理宝。”《春秋纬》曰:“文昌宫,上将招威,次将辅主,贵相宣德,司命进官,司中灭咎,司禄赏善。”陈卓曰:“文昌,一星上将,大将军也;二曰次将,尚书也;三曰贵相,太常也;四曰司中,司隶也;五曰司怪,太史也;六曰大理,廷尉也。”运斗枢》曰:“彗星出文昌上将星,大将军反;出次将,左右将军反;出贵相,大司徒反;出司禄,得势大臣反;出司命,天下有权者俱反,乱尤甚。
【如上可知,司中起码在星官系统之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因此,通过与《周礼》的资料对比,可推测司中是先秦时期所祭祀的神灵,后来神名被星相家用来命名星辰。】
二﹑司中的神格
既然已经可以确定有这个神灵存在,那我们现在就可以探究一下司中是何种神了。
先看《周礼注疏》有关于司中的注释:先郑云“司中,三能三阶也”者,案《武陵太守星传》云:“三台,一名天柱。上台司命为大尉,中台司中为司徒,下台司禄为司空。”云“司命,文昌宫星”者,亦据《星传》云:“文昌宫第四曰司命,第五曰司中。”二文俱有司中、司命,故两载之先郑以为司中是三台,司命是文昌星。今案:三台与文昌皆有司中、司命,何得分之?故後郑云“文昌第五第四星”。必先言第五後云第四者,案文昌第四云司命,第五云司中;此经先云司中,後云司命,後郑欲先说司中,故先引第五证司中,後引第四证司命,故文倒也。案《武陵大守星传》云:“文昌宫六星,第一曰上将,第二曰次将,第三曰贵相,第四曰司命,第五曰司中,第六曰司禄。”是其本次也。云“或曰中能”者,亦据《武陵大守星传》而言。云“三台,一名天柱,上台司命为大尉,中台司中为司徒,下台司禄为司空”。引此,破先郑也。
不论先后郑认为司中是哪个星官,但这样都没有大的差别。虽然我觉得确有一些神祇源出星官,但是用来解释这里就不太靠谱了。
清人黄生 《义府·司中》曰:“《周礼》有司中、司命二字,始不解司中之义……《国语》云‘左执鬼,中右执殇宫’。此中字正与司命之中合。盖司中、司命一神,即今俗所谓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是也。司中主生,司命主死,故并祀之。左执右执云者,犹言生杀在其柄,如司中、司命之神,凡大人小儿之命,皆得主之耳。”(此段源自百度百科司中条目)
此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其立论的“《国语》云‘左执鬼,中右执殇宫’一句”断句与他人不同,他人都是“左执鬼中,右执殇宫”,所以他的论证可以说是根基不存。
【黄生(明末清初学者)安徽歙县人。著作集合在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黄生全集》,但是因为没有找到电子版,我也没有实体书,所以采用的是百度百科词条的东西,正误不知,姑且信之。】
吕思勉先生于《先秦史》有论:司中,司命,先后郑皆以三台及文昌宫星说之,其实非是。《庄子·至乐》云:“庄子之楚,见骷髅而问之。夜半,骷髅见梦。庄子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知古谓人生死,皆司命主之,故古人甚严畏焉。《风俗通》云:“今民间独祀司命耳,刻木长尺二寸为人像,行者檐箧中,居者别作小屋。齐地大尊重之。”是其事也。《周书·命训》:“天生民而成大命,立司德正之以祸福。”此篇所言,皆善恶寿夭之事。中德同声,疑司中即司德,察民之善恶,而司命据之以定寿夭也。郑注《祭法》曰:“此非大神,所祈报大事者也,小神居人之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耳。”说自与其《周官注》相违,《祭法注》是也。多神之教,神有大小。大神之位虽尊,然不亲细事于人生关系不切,故人所尊崇者,转以小神为多。神既有分职统属,初不虞其渎乱。或以一神教善于多神,亦偏见也。【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9月第1版 453页】
我觉得吕思勉先生此说是较为靠谱的,司中的神格大概就是监察人之善恶品行这种属性了。首先可知司中是天神无疑,其次从上面有关的材料也可知司中与司命二神关系颇为紧密,或许可以类比于风师雨师这样神职相互配合的神祇。然后,按《说文解字》解“司”曰:“臣司事於外者。”释“中”曰:“内也。”所谓的“内”或许就是指人的内心的品行德行吧,抑或者如三尸神一般,在人的身体之中,如后世之灶君,住在百姓家中监督民情。
司中监察人的品性,而司命凭此定人之寿命。这里可以联系两个例子联想一下这样的职能,先是《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纪命符》称:"三尸之为物,实魂魄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飨食人祭拜。每到六甲穷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罪过,过大者夺人纪,过小者夺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尸,恬淡无欲,神静性明,积众善,乃服药有效,乃成仙。"
其后,《墨子·明鬼》曾曰:“非惟若书之说为然也,昔者郑穆公(这个当为秦穆公,下同),当昼日中处乎庙,有神入门而左,鸟身,素服三绝,面状正方。郑穆公见之,乃恐惧奔。神曰:“无惧!帝享女明德,使予锡女寿十年有九,使若国家蕃昌,子孙茂,毋失郑。”穆公再拜稽首,曰:“敢问神名?”曰:“予为句芒。”若以郑穆公之所身见为仪,则鬼神之有,岂可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