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藤君昨天给我的那本关于佛教的书籍,熬夜看了大概三分之一。看到后面,有很多译文和发问,那些我留着慢慢看。我相信从那些发问和回答里,慢慢可以看出它所使用的手段来。
里面说到,释迦牟尼出生王族,一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当他三次出游时,分别见到了:白发及膝的老人,肢体残障的病人,出殡的死人(也就是老病死)回到王宫,他感到无比困惑,看到百姓生活艰辛,人生如此短暂空虚。
我感到奇怪。“变老”,“生病”,“死亡”这三者与“生活艰辛”有什么关系?不都是生命自然衰落的过程吗?又跟短暂空虚有什么关系?怎样才算不短暂,一直不死?
然后他就开始修行了,每天只吃一麻一麦,如果不是一个女人给他喂了母乳,差点被饿死。那为什么要挨饿修行?吃饱了修行不可以?在这里到底想表达什么?他一直在强调“解脱”,也许是他想摆脱肉体的束缚,饭吃的好吃得多,就是喂养肉体。咦,说到这,我突然想到非常畅销的一本书《皮囊》,作者也强调人的肉体是皮囊,皮囊是用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是不是突然感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释迦牟尼每天只吃很少,目的是不是为了摆脱肉体的束缚?到一种纯粹只追求灵魂的境界?
看到后面,我觉得佛教,之所以能让那么多人信得神魂颠倒。大概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一,佛教对世界的诠释简单粗暴。虽然简单粗暴的观点大多数都是不正确的,但大众理解能力普遍低,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口口相传的说法,明明很大漏洞,却能流行得起来。我觉得极大部分人其实根本不想知道真正的真理是什么。假如一个问题,给大众两个答案,一个复杂冗长但真实正确,另一个简单粗暴听起来貌似正确但实则有很大漏洞,大众其实根本就没耐心去听去思考去探索第一个答案,虽然第一个是正确的。
第二,佛教对世界的诠释符合人们想当然的期待。
曾经百度贴吧聊天,有个人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马云和王健林都是富人,大家更喜欢马云呢?我给出的解释是:大众自身心理在作怪。王健林有背景(据媒体报道),而马云没背景(但其实真实的他到底有没有背景,谁知道)。大众里面,大多数人都是草根阶级,没背景。看到马云,他们往往自动带入角色,好像觉得马云成功了,自己也可以成功了,仿佛给了他们一种希望。
在佛教理论中,我举几个例子说说。
比如其中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完全是人类自己的意淫。就跟我们经常说的“努力就有回报”一样。是不既简单粗暴,又符合大众的期望?
比如其中的“前世,今生,来世”。佛教观点,今生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你前世造就的,而你今生所做的一切,又将铸造你的来世。
想想看,很多佛教徒都是些什么人?对当下生活不满意的,对发生的一些事感到不知所措的,对生活感到非常困惑的人。他们想知道发生的一切是如何造成的,但他们自身的理解力等条件,无法解决他们的困惑,又很懒,没耐心,不愿花时间去探索。这时佛教给他们个解释:是你前世造成的。这种解释非常简单粗暴,听起来又好像有道理。就像:你今天为什么上厕所?因为你昨天吃多了。
况且前世怎么考证?真实存在吗?看得见摸得着吗?科学手段能检测吗?但凡你看不见摸不着,就开始给你神乎其神地描绘场景了。你的前世怎样,来世怎样。那到底怎样,你还是看不见。既然你无法考证,那就怎么说都可以。
再比如,其中的善恶论,就跟道德帝一个样。善恶其实有时换个角度,就根本不是原来的结论。所以善恶论也是特别简单粗暴,但却符合人们的期待。
另外,佛教有很狡猾的一点。比如其中的“无记”,“无记”是对难回答的问题不做明确的回答。如果真的诚实,不知道的问题就直接说不知道或者不清楚就得了。但它偏偏不直接说,反而装高深莫测,给你不确定的答案。然后再告诉你回去自己悟。这不等于,既维持了他自己的面子,又把问题重新推回给了你吗?
但佛教令我非常大跌眼镜的地方在于,它认为人类的欲望是导致痛苦的原因,如果想彻底消灭痛苦,就要彻底消灭自己的欲望。我就不懂了,欲望怎么就是产生痛苦的原因?欲望被满足了,还会很快乐呢。它反复强调欲望会导致得不到,得不到就会痛苦。那想办法得到不就行了吗?为什么非要彻底消灭欲望呢?欲望明明可以导致快乐或痛苦,或两者交织。凭什么因为欲望可能导致痛苦,就彻底把欲望给否定了呢?
关于“空”,很值得探讨。之后还会对佛教进行思考解谜。谢谢工藤君,带我看了另一个新的领域,使我好奇心大爆发。我爱解谜,后续还有。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