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单丛茶树栽培

单丛茶树栽培
凤凰茶树,是一种经济价值高、年限很长的常绿植物,树龄长达数百年,少则几十年。长期以来,凤凰茶农十分重视栽培技术的应用,注意在开辟茶园、选种育苗、茶树护理和采收茶叶等方面精工细致地管理,保留了凤凰历代人积累的宝贵经验,传承和发展了一批良种选育和栽培方法。现将注意栽培技术措施概述于下:
(一)园地的开辟
千古以来的总结是宝贵经验认为:高山的环境气候优于低山,培养出来的茶树品质内含物质丰富,品质好,山窝藏风聚气,土质肥,茶树生长快,寿命长:北坡比西坡的日晒时间短,土壤湿润,蒸发度较小,茶树的寿命会比较长。
1965年凤凰公社党委,向各大队发出开垦“工字形”梯级茶园的号召,并要求做到头上戴帽(即山植树造林),脚下穿鞋(山下种杂粮或其他农作物)。这一措施改变了过去落后的开垦茶园模式。凤凰人民,在山坡上修筑梯级茶园有着极丰富的经验,形式也有多种多样的,开垦茶园的主要形式有1用石块筑成梯壁(俗称厍坎)开垦茶厍;2锄取草皮土砖砌成茶厍;3开壕沟式(俗称撩壕)的茶园。现略淡三种形式的具体做法:
(1)用石块筑城梯壁的茶厍。在长满石头的山坡上,就地取材,垒砌石篱,并用小石填砌梯壁的基脚,使其牢固。用钢钎撬凿,铁锤敲打,将岩石分解为细石,更有众人合力将大石迁至基脚,作为奠基石承载梯壁。梯壁随着逐渐升高而逐渐内倾斜筑砌起来,在山势弯曲的地方,梯壁随大弯而弯,小弯便取直筑砌。乌岽村的茶园,因山坡陡峭,许多梯壁高达1丈5尺。今天的乌岽、大质山、凤鸟髻等山脉,这样的茶园选片美观。举目可见,比比皆知。
自古以来,茶农深爱着土地,一厘一毫不抛弃,十分珍惜土地资源,见缝插针,在石崛、石隙、石缝之边,根据地形筑起石篱,造出别有一格的,只能种上一株茶树的茶厍;这种盆栽式的茶园,十分奇妙!有些地方,厍边还种上黄花菜等宿根植物。每当五六月黄花菜开花的时候,茶园里美丽多彩,采下的鲜花作为盘上佳肴,为美餐增添花色;亦可将鲜花晒干出售。这样的种植方式,即巩固了厍坎,美化了茶园,也增加了茶农的经济收入。
(2)用草皮砖筑成的茶厍。在土层深厚的山窝里,用锄头打成长30——40厘米,宽20——25厘米左右的草皮砖
9不带有茅草根和土茯头的),翻过来垒砌,将草皮压在下面,上下层相互交错成品字形,用力压下,使其筑砌坚实。同时,边砌边填土边开垦,砌一层填一层,至填平后,再填厍面为反倾斜坡形,以防厍坎和土层风化、压实后畸形不平,水土流失。茶厍后方开一条宽50厘米的沟,作为蓄水和排洪之用,沟边留设“鹧鸪路”(以备就为茶树填补泥土的土垄)并与上面的厍坎相连。
(3)壕沟式的茶园。在较平缓的山坡上,清理好园基,按规划要求,用锄头挖开宽1米,深0.5——0.8米的壕沟,然后将两边的表土和草根填入沟内,让其发酵腐烂,增加土壤的腐植质。这类茶园是高速速度发展茶业生产的一项措施:是在园基条件较好,任务紧、季节紧迫劳力少的情况下进行的。
1965年4月,中共潮安县委发出:“组织浩浩荡荡的劳动队伍,向凤凰山进军,建立一队一山头,开辟茶园,种茶十万亩”的动员令。此时,一些队(茶场)采用这个方法开垦茶园。1996年潮州市乃兴公司在凤凰镇西坑岭,运用SK03型挖掘机开垦茶园,也采用此方法,每辆机车每天每人可开垦200平方米的壕沟,按此计算每亩茶园只需要4天的时间,速度很快,比人工开垦节省6天工作日。
1979至1983年中共凤凰公社党委,为了扩大茶叶生产,号召凤西、凤溪、凤北、石古坪等10个大队50个村把旱园和水田改为茶园。社员们积极响应,迅速行动;把种植木薯、地瓜、芋头等杂粮作物地,按种茶的格式整理一番,种上茶苗便成了茶园。在稻田上,按田岖的形状规划为若干厢。然后把田土,连同赤麻红泥土层(俗称田土格),翻掘起来,筑成宽1.5米,高0.5至0.7米的梯形茶厢,并在两侧挖沟,沟深0.5至0.7,田丘周围排水沟、灌水沟。后来,随着农村生产体制的改变,全凤凰的水田也都改为茶园,出现了“耕地茶园化”的新局面。
不论哪种形式的开垦,都要保证茶园的肥培管理质量,做到深、净、肥、熟四个标准:“深”是指开垦要挖掘深,保证有50厘米的土层;“净”是要把茅草根、土茯头、树头、树根选择干净;“肥”是把原来的表土或火烧土回填于茶沟和下足基肥,或种上绿肥或花生,或种一造木薯或其他作物,调制土壤的肥力;“熟”是让压在泥土里的杂草、树叶腐烂、熟化,使土壤中空气、水分、养料调和,为茶树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