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讲座】
格律诗入门
主讲老师:悠悠
主讲老师简介:
悠悠,本名李悠,随意诗社辅导老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研修区域经济专业,大学任教,主讲经济管理专业课。对古诗词有着深切的喜欢,因喜欢而专注!
前言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为世代的人们所喜爱,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当代人们仍然喜欢诗词,很多人想从事诗词创作,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人的作品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有的也不错,却不合格律。
这是因为写作者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诗词是要讲平仄的。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作词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是,当你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又会变成一种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同时,诗词的音韵之美也才能更好的体现。
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要重点明白的主意有两点:一是平仄,二是用韵。而这两点又是相互联系的。
第一讲 • 诗韵
一、 关于押韵
作诗要押韵,绝句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四句最后一个字是押韵的,叫韵脚。
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要敬山亭。
此诗中,‘闲’和‘山’两个字押韵,也就是韵脚。
首句入韵者,就是‘一’‘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正例是用平声字押韵,押仄声韵的诗很少。
通常讲的押韵,人们比较熟悉的如:新诗、戏曲、快板、顺口溜,都讲押韵。这这几种文体中,按照汉语拼音,韵母相同的字就可以押韵,而且不用分辨平仄。
但是,格律诗(近体诗)的用韵于此不同。格律诗要按照诗韵来写。就是要按照韵书中分列的韵目,来辨别平仄和选择押韵的字。一首诗的所有韵脚,必须从同一个韵母中选字。
如前面这首敬亭山,用的‘闲’和‘山’这两个韵脚,就同属于‘删’这个韵目。一首诗中,如果有的韵脚用了别的韵目的字,就叫做‘’出韵‘’。这在过去,就是不合格的。(首句入韵的诗,首句韵脚例外,后面再说)。
二、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诗韵由何而来?简而言之,就是历史形成、古人规定、历代传承延续下来的。
大家知道,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读音有很大差别。反言之,尽管各地语音差别很大,文字却是一样的。
早在隋以前的六朝时代,就有李登、吕静、夏侯该等人写韵书,但个人著作没有权威性,不被公认。后来隋朝的陆法言著《切韵》,被唐朝的科举所采用,用做试卷的准绳,后经稍加修订,改称《唐韵》,成了皇家认可的音韵规范。
从此,一致公认的权威性的规则被确立起来。宋朝在《唐韵》的基础上,又颁召修韵,主意是增字加注,改称《广韵》。
宋末金代,官方对《广韵》又作了一些修订,使之进一步完善,修订后的韵书最初刊行于‘’平水‘’这个地方的(今山西临汾),世称《平水韵》。平水韵一直延续下来,也就是明清以后一般所说的‘’诗韵‘’。
三、关于平水韵
平水韵把汉字分列为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共五大部分。其中上平、下平声,都是平声,因为平声字多,韵书中分为上、下两卷来写。
每个声都包含若干个韵目,上平有15韵,下平有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共106个韵目。(平水韵表可另附)
每个韵目包含的字数有多有少,格律诗用韵严格,每首诗的韵字必须出于同一个韵目,所以,又有了‘宽韵’、‘窄韵’、‘中韵’、‘险韵’之分。
限韵:过去科举考试或者文人唱和,有时会命题限韵作诗,也就是只能从规定的韵目中选字押韵作诗。
步韵:诗人互相和诗,以对方用过的韵来作诗酬答,就做‘步韵’或‘次韵’。
临韵:首句入韵的诗,首句韵脚可以用临韵,比如:东、冬,支、微、齐,鱼、虞,佳、灰,真、文、元、寒、删、先等。
当然,后来又有《新韵》,不过我们现在写格律诗,提倡用《平水韵》。
第二讲 • 平仄
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一、关于近体诗
我们要讲的诗律,指的是近体诗的格律。不涉及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
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有严格的要求。
近体诗从体例划分,主意有三种,即: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也有人把近体诗总体上称为律诗),排律(每首十句以上)。基础是绝句,明白了绝句,其他就好懂了。
二、平仄的基本格式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七言,包括绝句和律诗,共十六种),都可以从这一格式推导出来。所以,首先要把这个基本格式记住,背熟。
这个格式中的‘’平‘’,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和‘去声’字。这里所以只那说‘大体上’,是因为并不完全如此,还有‘入声’字及古音的问题,后面还会讲述。
看下面一首诗: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大家看这首绝句,第一个字本来应‘仄’,却用了‘天’,平声,但这是允许的,一般情况下,第一个字比较自由,可平可仄。
还有诗中的‘别’,是入声字,此处是仄。
再看下面这首诗: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首中的‘白’,‘一’都是入声字,为仄。
三、‘’对‘’和‘’粘‘’‘替’的规则
从上面两首诗的基本格式可以看到,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这叫‘对’。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
然而,我们再看看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头两个字看,平仄却是相同的,这叫‘粘’。
律诗要求做到这种‘对’和‘粘’。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就叫‘’失对‘’、‘’失粘‘’,就是毛病了。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算起,每两句叫做‘’一联‘’,每联中的上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
那也就是,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必须‘粘’,‘对’和‘粘’,主意看一句诗的头两个字。由于第一个字可平可仄,所以,实际上主要是看第二个字来衡量‘对’和‘粘’。
再看上面两首诗中的每一句中,第一二字和第三四字两个一组,仄平正好相反,这叫‘替’,格律诗要求还要符合‘’替‘’的规则。
掌握了‘对’‘粘’和‘替’的规则,我们就可以由前面讲过的基本格式,推导出其他各种不同的格式。
四、五言绝句的各种格式
绝句和律诗,都有一个要求,即偶句必须押韵,单句不用押韵(首句是个例外,押韵或不押韵都可以)。绝句第二句和第四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如《登鹳雀楼》中的‘流’字和‘楼’字,就是押韵的。押韵的字,又必须是平声字。
当然,也有押仄声韵的诗,但是很少。
那么,按照偶句平声押韵的要求,再加上‘对’和‘粘’的规则,我们就可以由基本格式推导出各种其他的格式。
五绝平仄格律
格律一(仄起仄收)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例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鹊楼》
格律二(仄起平收)
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例如: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格律三(平起仄收)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
岸芳春色晚,水影夕阳微。
寂寂深烟里,渔舟夜不归。
——司徒曙《黄子陂》
格律四(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
南山宿雨晴,春入凤凰城。
处处闻弦管,无非送酒声。
以上,是五绝的全部格式,其实也就是基本格式中四个句子倒换先后次序而产生的,不同的首句,导出不同的格式。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随意诗社”
编辑/七女
审核/郝学敏
格律诗入门
主讲老师:悠悠
主讲老师简介:
悠悠,本名李悠,随意诗社辅导老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研修区域经济专业,大学任教,主讲经济管理专业课。对古诗词有着深切的喜欢,因喜欢而专注!
前言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为世代的人们所喜爱,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当代人们仍然喜欢诗词,很多人想从事诗词创作,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人的作品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有的也不错,却不合格律。
这是因为写作者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诗词是要讲平仄的。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作词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是,当你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又会变成一种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同时,诗词的音韵之美也才能更好的体现。
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要重点明白的主意有两点:一是平仄,二是用韵。而这两点又是相互联系的。
第一讲 • 诗韵
一、 关于押韵
作诗要押韵,绝句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四句最后一个字是押韵的,叫韵脚。
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要敬山亭。
此诗中,‘闲’和‘山’两个字押韵,也就是韵脚。
首句入韵者,就是‘一’‘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正例是用平声字押韵,押仄声韵的诗很少。
通常讲的押韵,人们比较熟悉的如:新诗、戏曲、快板、顺口溜,都讲押韵。这这几种文体中,按照汉语拼音,韵母相同的字就可以押韵,而且不用分辨平仄。
但是,格律诗(近体诗)的用韵于此不同。格律诗要按照诗韵来写。就是要按照韵书中分列的韵目,来辨别平仄和选择押韵的字。一首诗的所有韵脚,必须从同一个韵母中选字。
如前面这首敬亭山,用的‘闲’和‘山’这两个韵脚,就同属于‘删’这个韵目。一首诗中,如果有的韵脚用了别的韵目的字,就叫做‘’出韵‘’。这在过去,就是不合格的。(首句入韵的诗,首句韵脚例外,后面再说)。
二、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诗韵由何而来?简而言之,就是历史形成、古人规定、历代传承延续下来的。
大家知道,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读音有很大差别。反言之,尽管各地语音差别很大,文字却是一样的。
早在隋以前的六朝时代,就有李登、吕静、夏侯该等人写韵书,但个人著作没有权威性,不被公认。后来隋朝的陆法言著《切韵》,被唐朝的科举所采用,用做试卷的准绳,后经稍加修订,改称《唐韵》,成了皇家认可的音韵规范。
从此,一致公认的权威性的规则被确立起来。宋朝在《唐韵》的基础上,又颁召修韵,主意是增字加注,改称《广韵》。
宋末金代,官方对《广韵》又作了一些修订,使之进一步完善,修订后的韵书最初刊行于‘’平水‘’这个地方的(今山西临汾),世称《平水韵》。平水韵一直延续下来,也就是明清以后一般所说的‘’诗韵‘’。
三、关于平水韵
平水韵把汉字分列为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共五大部分。其中上平、下平声,都是平声,因为平声字多,韵书中分为上、下两卷来写。
每个声都包含若干个韵目,上平有15韵,下平有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共106个韵目。(平水韵表可另附)
每个韵目包含的字数有多有少,格律诗用韵严格,每首诗的韵字必须出于同一个韵目,所以,又有了‘宽韵’、‘窄韵’、‘中韵’、‘险韵’之分。
限韵:过去科举考试或者文人唱和,有时会命题限韵作诗,也就是只能从规定的韵目中选字押韵作诗。
步韵:诗人互相和诗,以对方用过的韵来作诗酬答,就做‘步韵’或‘次韵’。
临韵:首句入韵的诗,首句韵脚可以用临韵,比如:东、冬,支、微、齐,鱼、虞,佳、灰,真、文、元、寒、删、先等。
当然,后来又有《新韵》,不过我们现在写格律诗,提倡用《平水韵》。
第二讲 • 平仄
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一、关于近体诗
我们要讲的诗律,指的是近体诗的格律。不涉及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
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有严格的要求。
近体诗从体例划分,主意有三种,即: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也有人把近体诗总体上称为律诗),排律(每首十句以上)。基础是绝句,明白了绝句,其他就好懂了。
二、平仄的基本格式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七言,包括绝句和律诗,共十六种),都可以从这一格式推导出来。所以,首先要把这个基本格式记住,背熟。
这个格式中的‘’平‘’,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和‘去声’字。这里所以只那说‘大体上’,是因为并不完全如此,还有‘入声’字及古音的问题,后面还会讲述。
看下面一首诗: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大家看这首绝句,第一个字本来应‘仄’,却用了‘天’,平声,但这是允许的,一般情况下,第一个字比较自由,可平可仄。
还有诗中的‘别’,是入声字,此处是仄。
再看下面这首诗: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首中的‘白’,‘一’都是入声字,为仄。
三、‘’对‘’和‘’粘‘’‘替’的规则
从上面两首诗的基本格式可以看到,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这叫‘对’。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
然而,我们再看看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头两个字看,平仄却是相同的,这叫‘粘’。
律诗要求做到这种‘对’和‘粘’。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就叫‘’失对‘’、‘’失粘‘’,就是毛病了。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算起,每两句叫做‘’一联‘’,每联中的上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
那也就是,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必须‘粘’,‘对’和‘粘’,主意看一句诗的头两个字。由于第一个字可平可仄,所以,实际上主要是看第二个字来衡量‘对’和‘粘’。
再看上面两首诗中的每一句中,第一二字和第三四字两个一组,仄平正好相反,这叫‘替’,格律诗要求还要符合‘’替‘’的规则。
掌握了‘对’‘粘’和‘替’的规则,我们就可以由前面讲过的基本格式,推导出其他各种不同的格式。
四、五言绝句的各种格式
绝句和律诗,都有一个要求,即偶句必须押韵,单句不用押韵(首句是个例外,押韵或不押韵都可以)。绝句第二句和第四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如《登鹳雀楼》中的‘流’字和‘楼’字,就是押韵的。押韵的字,又必须是平声字。
当然,也有押仄声韵的诗,但是很少。
那么,按照偶句平声押韵的要求,再加上‘对’和‘粘’的规则,我们就可以由基本格式推导出各种其他的格式。
五绝平仄格律
格律一(仄起仄收)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例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鹊楼》
格律二(仄起平收)
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例如: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格律三(平起仄收)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
岸芳春色晚,水影夕阳微。
寂寂深烟里,渔舟夜不归。
——司徒曙《黄子陂》
格律四(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
南山宿雨晴,春入凤凰城。
处处闻弦管,无非送酒声。
以上,是五绝的全部格式,其实也就是基本格式中四个句子倒换先后次序而产生的,不同的首句,导出不同的格式。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随意诗社”
编辑/七女
审核/郝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