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被宽恕的叛节行为
潼关之败、哥舒翰叛节可以说震动了整个唐朝政权,玄宗往西南逃跑,太子则往西北。安禄山叛军顺利攻入长安,之后“命搜捕百官、宦者、宫女等,每获数百人,辄以兵卫送洛阳。王、侯、将、相扈从车驾、家留长安者,诛及婴孩”(《资治通鉴》卷二一八“唐肃宗至德元年”条)。唐廷也有大批官员投降,比如陈希烈、张均与张垍。而当时的唐代社会并没有对哥舒翰叛节进行太多评价,更多的是因为其战败而做的批评。比如杜甫的《至德元载公自鄜州赴朝廷遂陷贼中在蓝田县所作》“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与《潼关吏》“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而哥舒翰投降之后曾经希望对鲁炅、李光弼、来瑱进行招降,但只得到了“诸将皆让翰不死节”(《新唐书·哥舒翰传》)的回复。但这些回复也都只是对叛将招降的一般性回复,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批评。而史书中也不见其他将领对其有过何种批评的记载。
相反,唐廷官方对哥舒翰叛节一事表现得极为宽大,不光其子哥舒曜一直保持在唐廷中的官职,没有遭到贬黜或者杀害,甚至跟随李光弼参与了平叛战争;而且哥舒翰还被“赠太尉,谥曰武愍”(同上)。这应该算是唐廷对哥舒翰的官方评价,太尉为正一品,虽无实职,但地位颇高,哥舒翰被赠此职可以说是唐廷对他功绩的一种肯定;而谥号中的“武”是对其戎马一生的肯定,“愍”则是对其叛节这种不光彩行为的委婉表达,但并不属于恶谥。这或许是唐廷对自己策略失败导致哥舒翰被俘的一种悔恨吧!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一一本文选自《文史知识》2016年第5期“人物春秋”栏目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517/16/2369606_5599177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