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经验
数字与素质
从100分降到98分,当事者由受奖赏沦为遭惩罚;从55分升到61分,当事者由遭惩罚荣升受奖赏——微小的数字变化所招致的却是截然相反的对待。漫画描绘的虽然只是小学生考试后的“待遇”,所反映的现象其实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均普遍存在:那就是我们总是简单粗暴地根据看似一目了然,实际上可能什么也说明不了的数字来做出不理性评判。
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的教育理念,试卷上的数字能评价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吗?一次考试落后就活该挨打挨骂挨歧视吗?一次考试进步就必须得夸得奖得实惠吗?现实好像就是这样,而且大家都觉得合情合理,太多家长、不少老师、许多领导也正是这样对待“孩子”的。
考试评分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概难以明晓,我国古代科举制选拔人才时,用评分来区分优劣高下,这是简单直观、节省实用的办法。考试评分无疑对后来的教育和评价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的各种招员考试、考研考博,高考、中考,乃至期考、月考、周考等等。以至于人们针对学校教育总结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话是对当前学校教育的讽刺与批判——考试只看分数,评优评奖只看分数、甚至于评助学金也只看分数。教育、评价过程中,激励机制当然是不容否定的,可惜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校、我们的领导往往简单粗暴“极致化”运用。忽视比分数更重要的思想、道德、情感、人格,更不要说关注学生的人格自尊、个性能力、情感需求、情趣爱好!
中国的家长们当然深受这种评价理念的影响,原因是简单直观,数字可以精确到小数,一目了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自然是家长们的真实心愿,为孩子进步而欢欣高兴理所当然,因孩子落后而焦虑狂躁也在所难免。然而图省事的家长们并不认真思考,也不做比较分析。其实由于不同考试的试题难易度、适应性不同,试卷上看似确确切切的“数字”并不能反映水平变化,更不能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所以奖赏的唇印和惩戒的掌印都只能释放施教者的欢喜和愤怒,并不是正确的评价、有效的激励,不利于受教者的成长和发展。
网络上有人列举了两组名单。第一组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郎: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第二组全是清朝的落第秀才: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偏偏历史和人们开了个大玩笑:高分中榜的状元郎们到后来平平淡淡、碌碌无为,被历史和人们渐渐遗忘。而落第秀才们或成为影响深远的大思想家,或成为千古不朽的文学家,或成为叱咤风云的农民起义领袖,或成为经时济世的一代枭雄。
看到这些,我们真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试卷上的数字不能评价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一次考试落后不该挨打挨骂挨歧视,一次考试进步也不必得夸得奖得实惠。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来了,我们确实很难找到比“数字”更简捷、更服众的选拔方法,可是大家要明白,这只是便于选拔而已,未必适用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评价。仿照流行话来说,教育方式和评价要看数字,关键更要看素质!
数字与素质
从100分降到98分,当事者由受奖赏沦为遭惩罚;从55分升到61分,当事者由遭惩罚荣升受奖赏——微小的数字变化所招致的却是截然相反的对待。漫画描绘的虽然只是小学生考试后的“待遇”,所反映的现象其实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均普遍存在:那就是我们总是简单粗暴地根据看似一目了然,实际上可能什么也说明不了的数字来做出不理性评判。
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的教育理念,试卷上的数字能评价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吗?一次考试落后就活该挨打挨骂挨歧视吗?一次考试进步就必须得夸得奖得实惠吗?现实好像就是这样,而且大家都觉得合情合理,太多家长、不少老师、许多领导也正是这样对待“孩子”的。
考试评分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概难以明晓,我国古代科举制选拔人才时,用评分来区分优劣高下,这是简单直观、节省实用的办法。考试评分无疑对后来的教育和评价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的各种招员考试、考研考博,高考、中考,乃至期考、月考、周考等等。以至于人们针对学校教育总结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话是对当前学校教育的讽刺与批判——考试只看分数,评优评奖只看分数、甚至于评助学金也只看分数。教育、评价过程中,激励机制当然是不容否定的,可惜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校、我们的领导往往简单粗暴“极致化”运用。忽视比分数更重要的思想、道德、情感、人格,更不要说关注学生的人格自尊、个性能力、情感需求、情趣爱好!
中国的家长们当然深受这种评价理念的影响,原因是简单直观,数字可以精确到小数,一目了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自然是家长们的真实心愿,为孩子进步而欢欣高兴理所当然,因孩子落后而焦虑狂躁也在所难免。然而图省事的家长们并不认真思考,也不做比较分析。其实由于不同考试的试题难易度、适应性不同,试卷上看似确确切切的“数字”并不能反映水平变化,更不能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所以奖赏的唇印和惩戒的掌印都只能释放施教者的欢喜和愤怒,并不是正确的评价、有效的激励,不利于受教者的成长和发展。
网络上有人列举了两组名单。第一组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郎: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第二组全是清朝的落第秀才: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偏偏历史和人们开了个大玩笑:高分中榜的状元郎们到后来平平淡淡、碌碌无为,被历史和人们渐渐遗忘。而落第秀才们或成为影响深远的大思想家,或成为千古不朽的文学家,或成为叱咤风云的农民起义领袖,或成为经时济世的一代枭雄。
看到这些,我们真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试卷上的数字不能评价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一次考试落后不该挨打挨骂挨歧视,一次考试进步也不必得夸得奖得实惠。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来了,我们确实很难找到比“数字”更简捷、更服众的选拔方法,可是大家要明白,这只是便于选拔而已,未必适用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评价。仿照流行话来说,教育方式和评价要看数字,关键更要看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