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真在四十年代的嗓子恢复得还是很好的(《豫剧春秋》里提到),不知有没有录音存世,50年代嗓音就不太明亮,但很有韵味和意境。56年以后的录音高音就上不去了。七八十年代的嗓子就不行了。但是陈素真创造了一种声腔艺术。有系统的声腔理论,这种声腔艺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契合传统文化特征,典雅洗练,华丽明快又委婉曲折,激越跳荡又细腻含蓄。其声腔艺术用四个字表达就是 中正平和——这是中国文化特征在戏曲艺术中的极佳体现——这是陈腔所达到的高度,这种声腔艺术与本民族文化的完美结合,在豫剧中陈腔表现得最好。陈腔极其适合表达传统的中国中青年女性特质(无论花旦还是青衣),虽说她留下的声音没有完美的体现出她自己创造的这种声腔艺术,但是这种声腔理论是完善的,这些声腔应具有哪些特征,如何通过声腔表现人物及演唱方法和技巧留了下来,后人可以此学习陈腔。因此陈素真对豫剧声腔发展贡献巨大。由于陈素真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改革发展豫剧声腔,是真正意义上自觉进行声腔革新第一人,有筚路褴褛之功。
再来说说常香玉,常香玉的嗓子出奇地好,好得不能再好(别说唱戏,就是听她老人家说话就着迷)。常香玉的声腔博大精深,融百家之长集于一身,在豫剧旦行中创出了混声唱法(不敢说在戏曲界,我看河北梆子有些老生就是混声唱法呀,请方家指点),表现人物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张力,发展拓宽了豫剧声腔表现空间,堪称为豫剧声腔艺术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个人认为常香玉是豫剧界最擅长通过声腔塑造人物的大师(好多剧种没听过,不敢说常是戏曲界通过声音塑造人物最好的,但直觉认为是最好的)。
拿陈常声腔艺术作比较的话,陈腔有文人气质,常腔有乡土气息;陈腔有传统美,常腔有时代感;陈腔情感含蓄内敛,常腔情感激烈外露;陈腔是含羞之中隐奔放(或是抑郁之气),常腔是奔放之中藏含羞;常腔最能打动人,陈腔最能吸引人;常腔宽厚明亮,陈腔深邃悠长。豫剧旦角唱腔,陈常为两极,其她诸旦皆在其中。
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浓缩与核心,中原文化孕育了豫剧,豫剧经200余年之发展积累又孕育了这两位戏曲大师。
再来说说常香玉,常香玉的嗓子出奇地好,好得不能再好(别说唱戏,就是听她老人家说话就着迷)。常香玉的声腔博大精深,融百家之长集于一身,在豫剧旦行中创出了混声唱法(不敢说在戏曲界,我看河北梆子有些老生就是混声唱法呀,请方家指点),表现人物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张力,发展拓宽了豫剧声腔表现空间,堪称为豫剧声腔艺术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个人认为常香玉是豫剧界最擅长通过声腔塑造人物的大师(好多剧种没听过,不敢说常是戏曲界通过声音塑造人物最好的,但直觉认为是最好的)。
拿陈常声腔艺术作比较的话,陈腔有文人气质,常腔有乡土气息;陈腔有传统美,常腔有时代感;陈腔情感含蓄内敛,常腔情感激烈外露;陈腔是含羞之中隐奔放(或是抑郁之气),常腔是奔放之中藏含羞;常腔最能打动人,陈腔最能吸引人;常腔宽厚明亮,陈腔深邃悠长。豫剧旦角唱腔,陈常为两极,其她诸旦皆在其中。
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浓缩与核心,中原文化孕育了豫剧,豫剧经200余年之发展积累又孕育了这两位戏曲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