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文馆吧 关注:276贴子:5,728
  • 4回复贴,共1

【弘文馆与崇文馆】唐代弘文馆与崇文馆教学课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两馆生课程的公共必修课为《论语》和《孝经》,玄宗时曾一度加开《道德经》。专业必修课主要为九经,即“匕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按经、史难易不同给予长短不一的修业年限。“凡治《孝经》、《论语》共限一岁,尚书、《公羊传》、谷梁传》各一岁半,《易、诗》、《周礼》、《仪礼各二岁,《礼记》、《左氏传》各三岁。”关于两馆生在馆课程内容除了经学外,史书中记载的较少,但我们可以从两馆生科举内容中推知其学习内容。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凡弘文、崇文生,试一大经、一小经,或二中经,或《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各一,或时务策五道”。需要注意的是,两馆生科举时也考前四史,那么必有一部分馆生学习的内容是史学,这与其他举子有所不同。因此结合以上可知,两馆生所习课程主要为儒家经典和史学,与其它馆学课程相差不大,主要是考核的标准较低。


1楼2016-07-20 10:46回复
    经学是唐代科考中明经科必修课目,两馆生修经学是当时科举入仕的必然要求。如下文两馆生与科举所述,两馆生科举内容比较复杂,馆生中的习史学的学生,其科举科目和诸科中的“史科”是相对应的。两馆生除参加进士科外,主要参加明经类科目考试。通常的明经科以经学为主,一般不考史学,至穆宗长庆二年二月,谏议大夫殷信奏置“史科”,准明经类考试,,是为科目“诸科”的一种。按殷俏奏文如下:
    历代史书,皆记当时善恶,系以褒贬,垂裕劝戒。其司马迁《史记》,班固、范煌《两汉书,音义详明,惩恶劝善,亚于《六经》,堪为世教。伏惟国朝故事,国子学有文史直者,宏文馆宏文生,并试以《史记》、《两汉书》、《三国志》,又有一史科。近日以来,史学都废。至于有身处班列,朝廷旧章,昧而莫知,况乎前代之载,焉能知之伏请置前件史科,每史问大义一百条,策三道。义通七,策通二以上,为及第。能通一史者,请同《五经》、《三传》例处分。其有出身及前资官应者,请同学究一经例处分。有出身及前资官,优稍与处分。其三史皆通者请录奏闻,特加奖摧。仍请颁下两都国子监,任生徒习读。救旨“宜依,仍付所司。',


    2楼2016-07-20 10:47
    回复
      由于史书“皆记当时善恶,系以褒贬,垂裕劝戒”,“惩恶劝善,亚于《六经》,堪为世教。”因此国家比较重视史学教育,在科举中对习史学的两馆生进行照顾,根据其所学而决定考试内容,以此选拨人才。两馆生习史学,固然和国家的政策导向有关,教育贵胃子弟以史为鉴、忠君报主,同时也是因为历史故事、历史现象比较有意思,相对枯燥的经学更能引起两馆贵胃子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科举中“宏文生,并试以《史记》、《两汉书》、《三国志》”的原因。不论是习经,还是学史,两馆生教育目的都是惩恶劝善的教化育人,对于纵给子弟进行史学教育尤为重要。唐代学校所设科目,因受教者社会地位的差异,有通有专,这不仅可以借以昌明经学、训练专门人才,而目对未入校人士也发生学习上的示范影响和思想统制的功能'。两馆生的学习内容以经、史为本,体现出浓厚的儒家正统教化思想。


      3楼2016-07-20 10:47
      回复
        两馆生的学制是不固定的,原则上小超过九年,“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为之大成”。这种修业年限类似于今天的弹性学制,学生因资质或勤学之不同,可以提前或延后毕业`。馆生习业九年后,仍不能毕业的则要被勒令退学,“条其状下之属所,五品以上子孙送兵部,准荫配色”`,退学后的馆生通常也可以以父祖门荫获得一官半职。两馆生在馆学习考试合格后,优异者可以提前入仕或举送参加省试,如“裴炎,少补弘文生……岁余,有司将荐举,辞以学未笃而止。在馆垂十载,尤晓《春秋左传》及《汉书》,耀明经第”弓。弘文馆即是官学机构,同时也类似皇家图书馆,具有优越的学习资源,裴炎在馆中呆了近十年,尤其精通《春秋左传》和《汉书》。《左传》言简意赅地记载了春秋时大国争霸的战争历史,充满文采斐然的外交辞令,可谓王霸之学,而《汉书》是治国鉴戒之学。裴炎后来成为一代名相,与其学习的专业内容不无关系。唐前期,在两馆子弟类早入仕的情况下,尚有少数如裴炎者“有司将荐举,辞以学未笃而止”,其后很少有不去主动入仕的。


        4楼2016-07-20 10:47
        回复
          参考文献:林生海:《唐朝弘文崇文两馆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5楼2016-07-20 10: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