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文馆吧 关注:276贴子:5,728
  • 10回复贴,共1

【弘文馆与崇文馆】弘文馆与崇文馆梳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弘文、崇文两馆是唐代中央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唐代最高级别的贵胃学校。两馆地位崇重、地处禁中,学士具有教育与政治参议的双重性质,其职能相对国子监六学更为特殊。唐高祖武德四年置修文馆是唐代文馆制的开始,其后弘文馆名称多有改易。特别是弘文馆更名昭文馆的时间,更名时间应该在上元二年,更名的原因是避太子李弘讳,而“李弘”之名与当时的政治截语紧密相关,史书中记载中宗神龙元年是有问题的,中宗模仿其父、故技重施,借避李弘讳改弘文馆为修文馆,造成了改名时间的误解。弘文馆名称的屡次改动,其用意多与新君即位后的政治革新有关。学界通常认为唐代崇文馆创置于贞观十三年,然而通过本文考证发现,崇文馆在贞观六年就己设置,这是当时政治社会环境的产物。


1楼2016-07-20 16:43回复
    弘文、崇文两馆是当时政治环境下的产物,其位置比较特殊。弘文馆隶属门下省,崇文馆为东宫学馆,直接决定了两馆学士在唐代政治中的不同作用。弘文、崇文两馆学士在唐代的皇权与储权政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士对唐代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太宗重用文馆学士开始,弘文馆学士逐渐获得草诏的权力。到玄宗时期,弘文馆学士的政治职能受到兴起后的集贤院学士与翰林学士的侵夺,弘文馆学士因失去其参议政治、草拟诏书的机会而衰落。


    2楼2016-07-20 16:43
    回复
      弘文、崇文两馆因地位崇重,故而招生名额非常少,招生资格也相当严格。两馆虽各有所属,但其招生标准的“资荫全高”是一致的,招生条件合为一体的表现是“补弘文、崇文学生例”,·两馆生主要从京官三品勋贤子孙中选拨。唐前期,两馆生享有一些重要的政治经济待遇,如生徒免课役、供应食宿、朝渴皇帝及入仕与科举优待等。两馆招收与培养贵胃子弟,以照顾当朝高官、巩固统治集团的稳定。


      3楼2016-07-20 16:43
      回复
        安史之乱爆发后,在中央官学衰落的背景下,两馆生的各种待遇也变得时有时无。中晚唐时期,两馆招生资格发生变化,生徒人数呈削减的趋势。在中央无力维护权贵子弟的入仕优待下,只能通过精简馆学生员来维持贵胃子弟的入仕特权,入学两馆的资格限制虽依然严格,但并不能挽救馆学的衰落。两馆生学习内容主要为经学和史学,与其它官学生徒所学内容相差不大,只是在毕业考试时的难度较低,两馆生习经、史体现了唐代官学教育中浓厚的儒家教化思想。


        4楼2016-07-20 16:44
        回复
          对于“弘文、崇文生举”问题,史书中虽有“弘文馆明经、进士”、“崇文馆明经、进士”的记载,但两馆只是参加科考的举人来源,犹如国子监明经、进士一样,而不是科举及第的场所,两馆并不存在独立的弘文、崇文明经进士科目。“弘文崇文生举”表明的是对“资荫全高”的两馆生科举时的特殊规定。唐前期,两馆生最初依靠门荫入仕,进入两馆后,馆生在馆学毕业考试时的要求较低,参加科举考试有单独命题和“简试”及第的优待,其后多有变化。中晚唐时期,在科举入仕日益崇重的背景下,两馆生最终走上了科举入仕之途。


          5楼2016-07-20 16:44
          回复
            唐前期,两馆贵青子弟入仕和仕途前景比较优越,他们可以通过馆学直接入仕,且仕途美好,有少数人甚至做到了三品及宰相之位。安史之乱后,在皇权和贵族政治的衰落下,两馆的衰落不可挽回,两馆子弟入仕非能与昔日的轻而易举可比。在科举入仕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社会背景下,藉门荫入仕的贵族子弟欲保持其家族地位的不衰,也必须通过科举入仕方能暂时维持。隋唐科举制成为贵族制度的安魂曲。


            6楼2016-07-20 16:45
            回复
              贵族政治的优点在于真正的贵族具有不屈服任何人的骨气,隋唐科举制将比门第贵族更加贵族的读书人吸收到自己的阵营中。此后,官僚制才得以完全打败贵族制,宋代士人社会的形成于此莫不相关。五代以后,作为太子学馆的崇文馆丧失其功能而衰亡,弘文馆的地位也远不如唐代。两馆虽然衰落,但弘文馆学士作为皇帝侍从的影响是一直存在的。学士制度被其后的王朝所沿用。宋时,首相兼昭文大学士就是受唐代的影响。通过对学士职能的探讨,弘文、崇文两馆学士在侍从皇帝、储君的机会下,刘一帝国的政策制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与集贤院学士一样,两馆学士在唐代许多文化工程中也作出了重大贡献。文馆学士对唐代政治与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7楼2016-07-20 16:45
              回复
                参考文献:林生海:《唐朝弘文崇文两馆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8楼2016-07-20 16:45
                回复
                  知道了,一直不清楚崇文馆,谢谢了


                  IP属地:安徽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7-08-10 21:04
                  回复
                    知道了,一直不清楚崇文馆,谢谢了


                    IP属地:安徽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7-08-10 21:04
                    回复
                      那为什么崇文馆没有弘文馆出名?


                      IP属地:安徽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7-08-10 21: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