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微信公众号《云山保护》,作者:范朋飞。
编者按
冠长臂猿属是长臂猿科家族中势力较大的一派,共有7种,我国分布的6种长臂猿中,有4种就属于冠长臂猿属:北白颊长臂猿,西黑冠、东黑冠和海南长臂猿。这些名字你或许还不甚熟悉,但对科研人员来说,弄清楚一个物种的分类地位是一切研究的基础,这也是专注长臂猿研究的范朋飞教授不遗余力地在长臂猿分类上做了大量工作的原因。以下文章中范朋飞教授描述了我国西黑冠、东黑冠和海南长臂猿这3种外形相似容易混淆的长臂猿的差异所在,快看,不会更详细!
黑冠长臂猿的分类
在博物学盛行的那个年代,博物学家们以命名新物种为荣。有些物种仅仅根据一个标本就被命名,甚至连产地都搞不清楚,很不幸黑冠长臂猿就是这样一个悲伤的例子。1826年,Harlan以一只笼养的黑色青年长臂猿为标本命名了Hylobates concolor。后来这个个体居然被认为是来自婆罗洲,那里根本就没有冠长臂猿这个属的任何物种。要不是Pousargues(1904)认为这只长臂猿并不是来自婆罗洲,这个名字可能就被废弃了。1884年,Kunckel d'Herculais描述了一只来自于越南北部(据说被捕捉自Vung Ha Long附近)的黑色长臂猿,将其命名为Hylobates nasutus。随后,Thomas于1892年描述了一只来自海南岛的黑色雄性长臂猿,将其命名为Hylobates hainanus。由于这三个标本都是黑色个体,后来的研究人员认为他们是同一个物种,根据优先命名的原则这个组合种的拉丁名被确定为Hylobates concolor,因为雄性全身黑色,在中国被称为黑长臂猿;又由于这些黑色的长臂猿都有个直立的发冠,又被称为黑冠长臂猿。
20世纪,分类学依然是生命科学领域非常活跃的一个学科。不同的研究人员针对黑冠长臂猿的分类进行了诸多的研究,由于大家不知道concolor的产地,黑冠长臂猿的分类混乱不堪。Pousargues(1904)虽然认为concolor, nasutus和hainanus是同一个物种,但是他认为这个种的种名应该是nasutus而不应该是产地不明的concolor。Delacour(1951)认为海南岛上的黑冠长臂猿和大陆上的黑冠长臂猿毛发长短有所差异,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亚种,但是他认为是海南岛上的长臂猿应该是concolor,所以大陆上的黑冠长臂猿名字应该是nasutus,而hainanus是无效名。Simonetta (1957)则认为海南岛上的长臂猿名字应该是hainanus,大陆上的应该用concolor,nasutus则是无效名。直到1972年,灵长类分类的大牛Colin Groves对此忍无可忍,重新指定了concolor的模式产地(越南北部的Chapa,只有大师才能这么任性),这些争议才得到解决。
1983年,越南灵长类学家Dao Van Tien认为越南境内拥有黑冠长臂猿的两个亚种(同样根据雄性毛发的长短),红河西边的为指名亚种concolor,红河东部的是海南亚种hainanus。Fooden(1987)接受了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境内红河以东广西境内的黑冠长臂猿是海南亚种,但是我国老一辈的灵长类学家王应祥先生和马世来先生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红河两岸的长臂猿都是指名亚种concolor(马世来和王应祥, 1986; Ma et al., 1988)。
在争议的过程中,大家对指名亚种和海南亚种雌性的差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指名亚种的腹部为黑色或黑棕色,与黄色或褐色的背部形成明显的对比;而海南亚种的雌性腹部毛色也是黄色,与北部毛色没有明显的差异(马世来和王应祥, 1986; Ma et al., 1988)。Dao Van Tien于1985年再次描述了3只来自越南北部高平(Cao Bang)的黑冠长臂猿,其中的一只雌性腹部为黄色,头顶有大的黑斑一直延伸到颈部,他将其鉴定为海南亚种。
1989年,长臂猿专家Thomas Geissmann描述了一只来自越南北部Quang Ninh的雌性长臂猿,这只长臂猿1962被运送到德国柏林动物园,取名为Patzi,直到1986年去世。Patzi如此与众不同,与指名亚种和海南亚种都有明显的差异,以至于Geissmann(1989)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描述这个标本。他认为这只雌性不是海南亚种,和指名亚种有些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独特的地方。由于只有一个个体,他不能判断这到底是个体差异还是种群水平的差异,但是他指出,如果这是种群水平的差异,那么越南北部的种群应该是一个新的亚种。
【柏林动物园的Patzi】
【这张照片可以看到Patzi颈部的黑毛 】
编者按
冠长臂猿属是长臂猿科家族中势力较大的一派,共有7种,我国分布的6种长臂猿中,有4种就属于冠长臂猿属:北白颊长臂猿,西黑冠、东黑冠和海南长臂猿。这些名字你或许还不甚熟悉,但对科研人员来说,弄清楚一个物种的分类地位是一切研究的基础,这也是专注长臂猿研究的范朋飞教授不遗余力地在长臂猿分类上做了大量工作的原因。以下文章中范朋飞教授描述了我国西黑冠、东黑冠和海南长臂猿这3种外形相似容易混淆的长臂猿的差异所在,快看,不会更详细!
黑冠长臂猿的分类
在博物学盛行的那个年代,博物学家们以命名新物种为荣。有些物种仅仅根据一个标本就被命名,甚至连产地都搞不清楚,很不幸黑冠长臂猿就是这样一个悲伤的例子。1826年,Harlan以一只笼养的黑色青年长臂猿为标本命名了Hylobates concolor。后来这个个体居然被认为是来自婆罗洲,那里根本就没有冠长臂猿这个属的任何物种。要不是Pousargues(1904)认为这只长臂猿并不是来自婆罗洲,这个名字可能就被废弃了。1884年,Kunckel d'Herculais描述了一只来自于越南北部(据说被捕捉自Vung Ha Long附近)的黑色长臂猿,将其命名为Hylobates nasutus。随后,Thomas于1892年描述了一只来自海南岛的黑色雄性长臂猿,将其命名为Hylobates hainanus。由于这三个标本都是黑色个体,后来的研究人员认为他们是同一个物种,根据优先命名的原则这个组合种的拉丁名被确定为Hylobates concolor,因为雄性全身黑色,在中国被称为黑长臂猿;又由于这些黑色的长臂猿都有个直立的发冠,又被称为黑冠长臂猿。
20世纪,分类学依然是生命科学领域非常活跃的一个学科。不同的研究人员针对黑冠长臂猿的分类进行了诸多的研究,由于大家不知道concolor的产地,黑冠长臂猿的分类混乱不堪。Pousargues(1904)虽然认为concolor, nasutus和hainanus是同一个物种,但是他认为这个种的种名应该是nasutus而不应该是产地不明的concolor。Delacour(1951)认为海南岛上的黑冠长臂猿和大陆上的黑冠长臂猿毛发长短有所差异,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亚种,但是他认为是海南岛上的长臂猿应该是concolor,所以大陆上的黑冠长臂猿名字应该是nasutus,而hainanus是无效名。Simonetta (1957)则认为海南岛上的长臂猿名字应该是hainanus,大陆上的应该用concolor,nasutus则是无效名。直到1972年,灵长类分类的大牛Colin Groves对此忍无可忍,重新指定了concolor的模式产地(越南北部的Chapa,只有大师才能这么任性),这些争议才得到解决。
1983年,越南灵长类学家Dao Van Tien认为越南境内拥有黑冠长臂猿的两个亚种(同样根据雄性毛发的长短),红河西边的为指名亚种concolor,红河东部的是海南亚种hainanus。Fooden(1987)接受了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境内红河以东广西境内的黑冠长臂猿是海南亚种,但是我国老一辈的灵长类学家王应祥先生和马世来先生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红河两岸的长臂猿都是指名亚种concolor(马世来和王应祥, 1986; Ma et al., 1988)。
在争议的过程中,大家对指名亚种和海南亚种雌性的差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指名亚种的腹部为黑色或黑棕色,与黄色或褐色的背部形成明显的对比;而海南亚种的雌性腹部毛色也是黄色,与北部毛色没有明显的差异(马世来和王应祥, 1986; Ma et al., 1988)。Dao Van Tien于1985年再次描述了3只来自越南北部高平(Cao Bang)的黑冠长臂猿,其中的一只雌性腹部为黄色,头顶有大的黑斑一直延伸到颈部,他将其鉴定为海南亚种。
1989年,长臂猿专家Thomas Geissmann描述了一只来自越南北部Quang Ninh的雌性长臂猿,这只长臂猿1962被运送到德国柏林动物园,取名为Patzi,直到1986年去世。Patzi如此与众不同,与指名亚种和海南亚种都有明显的差异,以至于Geissmann(1989)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描述这个标本。他认为这只雌性不是海南亚种,和指名亚种有些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独特的地方。由于只有一个个体,他不能判断这到底是个体差异还是种群水平的差异,但是他指出,如果这是种群水平的差异,那么越南北部的种群应该是一个新的亚种。
【柏林动物园的Patzi】
【这张照片可以看到Patzi颈部的黑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