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已经退出讨论群了,群里的朋友一直在问,有必要就几个问题作一说明。
1.蔡邕籍里问题。(到底是在杞县还是在尉氏)讨论到今天,说到底是一个尊重《后汉书》,还是否定《后汉书》的问题。大家都承认蔡邕是“陈留圉人”,关键是“圉”是圉县还是圉乡的问题。
2.至于蔡邕墓在哪里,后人在哪里都不重要。如曹操有72冢,后来在安阳发现了曹操的墓,谁能说曹操是安阳人呢?明朝以前,民间基本上没有家谱。近2000年来,由于灾荒、兵燹、洪水等原因,姓氏的播迁谁也搞不定,他的后人在哪里,基本上与后汉时期的籍贯没有关系。
3.关于研讨会:尉氏县由领导牵头,召开了一个“蔡邕、蔡文姬研讨会”,专门研究蔡邕、蔡文姬,表达了对蔡邕、蔡文姬的景仰与尊重,我们(杞县方面)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能通过研讨找到新的证据,这样既宣传蔡邕、蔡文姬,又扩大了开封文化的影响力,尉氏县志办又开展了一项有意义的工作。看到这个消息,我也转发到了朋友圈里。好多朋友回复说:蔡邕、蔡文姬父女两个咋跑到尉氏县去了呢!你应该在转发前面说明一下。我给他们回复说:与尉氏的嘴官司已经打了四五百年了,人家尉氏可能也有一定的理由和证据,这几天,正在微信群里讨论呢!有的朋友说:咱们是不是也开个研讨会造造势?我回复说:咱不用造势,造势是底气不足的表现,是心虚的表现。不用造势,《后汉书》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郭沫若老先生早有定论:蔡邕,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郭沫若老先生,是我国近现代以来史学界泰斗级的人物,是一座丰碑。他的定论,应该是建立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之上的,泰斗级人物的认定,不是轻而易举的,他要对历史负责,他要对他自己负责,他要有人格的底线,他要有学养的底线。如果否定《后汉书》,又否定郭沫若,在没有出土证据的前提下,用后来人的著述,来否定前面人的著述,苍白无力,毫无意义。他们请到的专家的学识,哪个能与郭沫若相比呢!郭沫若定论的历史遗案他们都不接受,他们的研讨成果又有谁能够接受呢!
4.关于史志界前辈辛勤劳动成果需要尊重的问题。
我们都是史志界的一员,工作的辛苦,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无论是史志界的前辈,还是现代人,所有的劳动成果都需要尊重,但是我们的史志成果并不是完美无瑕的,可是要否定前代的,是要建立在出土文物的基础之上的,比如《开封府志》,有些地方就自相矛盾:他既承认蔡邕是陈留圉人,又承认蔡邕是蔡家庄人,而当时的蔡家庄是不归圉县管辖的。按对方说,如果蔡家庄归圉乡管辖,圉乡不归陈留郡圉县,而归河南尹洛阳县管辖;《开封府志》先是承认蔡文姬嫁董祀,后来又不承认嫁给董祀;《开封府志》在介绍蔡文姬时承认蔡邕“无嗣”,而后边《释疑》里又说他“有后”。所有的地方志书我们都尊重,所有的史志工作者,我们都尊重,《后汉书》是比较早的史志著述,它的作者是我们史志工作者更早的前辈,更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
5.关于蔡邕后人和家谱的问题。对方打出了尉氏县蔡庄镇蔡邕后人这张牌,这可能就是对杞县所谓“釜底抽薪”的一招吧!我回了个:你的先祖应该是陈留郡圉县人吧!。《后汉书》说:蔡邕,陈留圉人,我加了“郡”“县”二字,难道不对吗?《后汉书》说的清清楚楚,蔡邕“无嗣”。结果现在蔡庄出现了蔡邕后人。请出家谱说不定还能说明一点问题。但通过我对家谱的研究,姓氏,大多源于中原,但由于兵燹、灾荒、洪水等原因,我们这里姓氏,95%以上是明清以后才有家谱的。一直期待蔡庄《蔡氏家谱》影印件或者扫描版的上传,以睹其尊容。
6.关于李旭先生为什么退出群不再参加讨论的回复。李旭先生是杞县圉镇人,据我所知,他非常愿意和对方讨论蔡邕、蔡文姬的相关问题,他在讨论中就是按《后汉书》说的,蔡邕“无嗣”,并且“无嗣”还是曹操赎回蔡文姬的唯一的理由。曹操与蔡邕“素善”,难道曹操就不知道蔡邕有后吗?对方在没有考古发现的情况下,用后人的著述,否定前人的著述,对李旭进行反驳。
7.关于怎么谈的问题。就像海峡两岸关系一样,要谈必须在承认“九二共识”的原则下谈。我们认为,研究后汉时期的人物,《后汉书》是一把标尺,必须在尊重《后汉书》的原则下谈,如果否定《后汉书》,那就没有讨论的意义了。和一个不读《后汉书》、故意绕开《后汉书》、甚至有意否定《后汉书》的谈论后汉时期著名人物,都是无稽之谈,毫无意义的谈。胡东乐先生说得好:学术讨论要重证据,要据理力争,但是,讨论不是结论,不要带情绪的谈,否则,丢我们的身份。的确,讨论不是定论,几百年的问题,是个历史遗留问题,不可能通过我们几个人得到彻底解决。不过,过去没有这个平台,只知道杞县、尉氏在争论这个问题,但是,各自的论点和论据是什么?没有摊开说,通过这次讨论,使大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予以澄清,提高了大家的业务水平,宣传了开封,宣传了杞县,宣传了尉氏,何乐而不为?(转自杞县县志办高主任发来的微信,未经高主任最后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