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迷笛音乐节8月29日信息发布——停办?
我们从8月5日一开始进行2008迷笛音乐节的申请审批工作便遇到意想不到的阻力,而这一阻力竟来自于一个区级的文化管理部门!请所有关心迷笛的朋友们密切关注下个星期的事态发展情况,我们要问一问:北京奥运究竟能改变多少中国的现状!
特别推荐:8月18日《中国新闻周刊》之新论—— 北京奥运会与文化中国(节选)
北京奥运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世界对中国的繁荣和相应的国际地位的承认。但是,人们发现,中国的文化发展似乎并不与经济发展等速。
中国要完成“民族的伟大复兴”,仅有经济繁荣是远远不够的。除了经济繁荣之外,还需要制度上的变革,而这两者又都离不开精神的支撑。支持一个国家的这种精神力量,只能来自于这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创造力。学术、思想、艺术等等领域的繁荣,潜移默化地塑造民族的精神、心灵,从而使得经济、政治结构的变化获得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基础,物质上的繁荣未必能够增加个人的幸福,相反可能导致社会内部的紧张。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对于经济繁荣,经济学家似乎可以开出一些比较确定的药方;关于政治改革,也不乏一些相当明晰的方案。但是,还没有人能够提出实现文化繁荣的确定方案。
与经济增长、政治治理不同,文化是更加个体化的事业,不是整体性的制度方案能包揽解决的。文化繁荣归根到底来自于个体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往往不全是外在的制度所能限制或者提升的。那么,究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一个社会中才会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创造欲望的人群?又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些具有创造欲望的人群能够具有创造出伟大的思想、观念、学理、艺术的能力?
也许,这些问题本来就难以找到学理上的答案。即便找到,也无济于事,因为,文化创造说到底是个人的事业。中国文化繁荣的关键,是思想、学术、科学、艺术等文化领域里的人们,是否敏感地意识到种种中国当下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否进行最广泛、也最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文化共同体的自觉和自我努力,乃是文化繁荣的关键。
北京奥运会如果能促进这种文化的自觉,从而推动整个民族的精神升跃,应是我们民族的幸事。
我们从8月5日一开始进行2008迷笛音乐节的申请审批工作便遇到意想不到的阻力,而这一阻力竟来自于一个区级的文化管理部门!请所有关心迷笛的朋友们密切关注下个星期的事态发展情况,我们要问一问:北京奥运究竟能改变多少中国的现状!
特别推荐:8月18日《中国新闻周刊》之新论—— 北京奥运会与文化中国(节选)
北京奥运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世界对中国的繁荣和相应的国际地位的承认。但是,人们发现,中国的文化发展似乎并不与经济发展等速。
中国要完成“民族的伟大复兴”,仅有经济繁荣是远远不够的。除了经济繁荣之外,还需要制度上的变革,而这两者又都离不开精神的支撑。支持一个国家的这种精神力量,只能来自于这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创造力。学术、思想、艺术等等领域的繁荣,潜移默化地塑造民族的精神、心灵,从而使得经济、政治结构的变化获得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基础,物质上的繁荣未必能够增加个人的幸福,相反可能导致社会内部的紧张。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对于经济繁荣,经济学家似乎可以开出一些比较确定的药方;关于政治改革,也不乏一些相当明晰的方案。但是,还没有人能够提出实现文化繁荣的确定方案。
与经济增长、政治治理不同,文化是更加个体化的事业,不是整体性的制度方案能包揽解决的。文化繁荣归根到底来自于个体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往往不全是外在的制度所能限制或者提升的。那么,究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一个社会中才会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创造欲望的人群?又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些具有创造欲望的人群能够具有创造出伟大的思想、观念、学理、艺术的能力?
也许,这些问题本来就难以找到学理上的答案。即便找到,也无济于事,因为,文化创造说到底是个人的事业。中国文化繁荣的关键,是思想、学术、科学、艺术等文化领域里的人们,是否敏感地意识到种种中国当下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否进行最广泛、也最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文化共同体的自觉和自我努力,乃是文化繁荣的关键。
北京奥运会如果能促进这种文化的自觉,从而推动整个民族的精神升跃,应是我们民族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