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583贴子:2,996,397

【原创】《老子》有猫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世人看见的《老子》五千文是一篇严重的“脑残级”文章。
任何人写文章要论述一个事物,第一步要做的事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先要告诉读者他要论述什么事物,对这个事物的来龙去脉进行一番叙述说明,指出所要论述对象的称谓、大概特性等等,这是正常的论述性文章的一般行文逻辑。而不应该是先对这个事物论述半天以后,然后再说“我要论述的对象名字叫什么,它是怎么来的,它的一般特点是什么”,这是脑残级作者写论述文的行文逻辑,因为就连小学生写作文都会懂这个道理的,成年人若还如此写文章不是脑残是什么。
老子脑残吗?倘若老先生不是脑残人士,为什么他写一篇道论文章,要在论述了很多内容以后,才在文章中间(通行本二十五章)说明他的论述对象的来龙去脉和名称特性?倘若老先生是脑残人士,为什么他写一篇道论文章被后人广为传颂?这里面必要猫腻。


1楼2016-09-28 09:56回复
    脑残是因为后人都不懂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6-09-28 09:57
    收起回复
      王弼本老子道德经注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的,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6-09-28 10:01
      回复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6-09-28 10:04
        回复
          《老子》五千文是一人一时之作,这是毋庸置疑的,声称老文是多人多时而作的,或者声称老文就是《论语》式集锦体文章的,那和怀疑《老子》是一篇错简文的道理没什么不一样,大家都是在“疑古”。因为历史一直都是将《老文》视为一人一时之作,历史从来就没有说老文是一篇《论语》体。不同的是,说《老子》是非一人一时之作的,想法更加夸张和大胆,因为你不仅在怀疑老文,更是在怀疑历史对老文的评价,也因为历史虽然没有承认老文错简,但历史也从未否定老文错简。@初始无名


          10楼2016-09-28 10:11
          回复
            你这种认识,严重割裂了老学思想的系统性和逻辑严谨性,这说明你并没能成功的把握住老学的整体思想。倘若你读完老文,心中得到的还只是一种对“道”的支离破碎的认识,那很遗憾的说明,你真的没有很好的理解老学思想。@初始无名 @静候轮回_


            11楼2016-09-28 10:16
            回复
              汉朝儒家有一门分类学问,名称叫做“章句之学”。
              河上公写的老子注就称作《河上公老子章句》,这本书就是属于这个章句之学的类别。
              什么是“章句之学”?
              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为了统一六国文字,也为了削减六国贵族的文化传承,奴化和更好的统治原来属于六国的百姓和学子,他搞了一出“焚书坑儒”的闹剧。这个历史我们都是清楚的。
              汉朝立国,由于嬴政的”焚书坑儒“政策导致的社会文化资源匮乏的弊端显露了出来,汉朝举国无书可读。这可愁坏了刘氏统治阶级。因为这个原因,汉朝多次向民间大儒和士大夫们征集书籍。然而,由于秦朝对儒生的高压政策的影响,文化断层已经产生,搜集图书实属不易,有些古籍只好到坟墓的陪葬品中去寻找。然而,这些大量从坟墓中翻出来的书,相当一部分是竹简,而竹简都散乱残缺不全了,只好重新整理编排。“章句之学”应运而生。在那个时候,章句是一个儒生必须学习的基础专业,倘若一个儒生不懂章句之学,是会被人诟病的。
              什么是章句之学呢?章,篇章;句,句读。章句之学,就是对古籍整理校注之学,实际就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训诂学”。


              17楼2016-09-28 10:34
              收起回复
                牟大师又来找虐了。你不脑残。你写个《道德经》看看。哈哈哈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6-09-28 10:35
                收起回复
                  《河上公老子章句》一书,就是汉儒对老子进行“训诂”的一部章句之书。他重新校注了老文,将原本的上、下两篇的结构,重新进行了梳理划分,分为了八十一章。这是历史上“再一次”对老子一书进行大幅度的结构调整。《王弼老子道德经校注》一书,就是沿用了《河上公老子章句》对老子文重新调整的结构。由于王弼的校注非常出色,多为后人赞美和引用,导致这个结构一直沿用至今天,成为老文的固定行文结构。实际上老文最初的行文结构并非如此。


                  21楼2016-09-28 10:41
                  回复
                    @初始无名 @静候轮回_ @哈哈哥
                    我希望你们先认真看看我的论述观点,然后再跳出来指责。有些内容,你们未必清楚,有些历史你们也许根本没有关注,老牟发表观点不会像有些人靠主观想象,一定有我的客观依据。


                    26楼2016-09-28 11:08
                    回复
                      大师、快收了你的神功吧……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27楼2016-09-28 11:13
                      收起回复
                        我在这个帖子前面先上传了老文的两章内容,这是有目的的。
                        我要说明一个问题:老文的章节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逻辑关联的,如果不清楚老文的行文结构存在被后人大幅改动的历史事实,我们是不敢随意将章节之间进行逻辑关联的分析的,但是,既然郭店楚墓竹简的行文结构说明老文的历史结构被动过手脚,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胆假设老子章节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而我们也不需要局限于现有的老文文本结构去解读,完全可以放开手脚,按照通篇的结构立意去寻找蛛丝马迹。
                        这上传通行本二十五章和第一章就是这个目的,下面我会对着两章之间存在的逻辑关联进行说明。


                        29楼2016-09-28 11:26
                        回复
                          通行本第一章,在历史上一直有一个未解的难题:“道可道”的第二个“道”字到底什么意思?
                          传统的认识是将这个“道”解释为“言说”,先秦古籍中也确有类似的用法,虽然未必尽然,但细究起来也不能说一点儿道理也没有。所以,虽然近年来不少学者专家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以“言说”解释这个“道”字仍然是学界的统一口径。一般的读者是搞不懂这其中的关窍,也无所谓其中的不同的,但是专家不同。
                          学界之所以如此注解,并非是说学界不懂得将这个“道”字解释为“言说”实在是很勉强的,而是因为不得已,因为实在是没有更好、更合理的解释。所以,当南老先生提出质疑的时候,就没有很好的办法进一步论证,只好用一个“不大合理”来质疑。专家之所以是专家,是每提出一个结论必有相关的客观依据,而在没有相关的客观依据的前提下,最好就是尊重前人的共识,既然“道”解作“言说”已经成为历史的共识,而又没有很好的证据证明其它的解释,那专家也只能选择尊重历史。改变历史是需要勇气的,提出新的学术观点是需要负责的态度的。


                          30楼2016-09-28 11:38
                          回复
                            可道之道的解释,在学术界之外还存在另一种说法,就是将它解释为”导“的异体字。因为古文”导“字写为”導“,这就是在”道“字下面加了个”寸“形成的。《说文解字》:”導,引也。从寸道声。徐曰:以寸引之也。“也因为古文典籍中存在不少以“道”释为“导”的情形,譬如《论语为政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实际这些个道能否解释为导,是否就是“导”的本义,还有待重新确认)


                            31楼2016-09-28 11: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