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加工过程的自动化使得“记忆”向“技能”转换,中间过程的实时反馈和结果的可选择性,是复杂行为与简单反射的最大不同。
在英语中,和汉语a的发音类似的有[?]和[Λ],当我初学英语时,不小心就会把两个音误认为是和汉语a相同的音,听到bug或bag,就会迷糊,拿不准是哪一个词。此时,我会调出大脑记忆中发这两个音的口型和细微的声音差异,判别究竟是哪一个词。于是,我正确识别了这两个发音,从而“记住了”这两个发音。
一个听力敏锐的日本人学英语时,当他能够准确发出[l]和[r]音,准确分辨这两个音的细微差异时,他也就“记住了”这两个发音。
然而,当张三对我说汉语“我们出去吧”,我一听就知其意。我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句子中有w音,有o音……,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辨别这些音所做的加工。事实上,我并没有把对w和o音的识别并组合起来归功于大脑的“记忆”,而认为是大脑的一种加工“技能”。
当我看书时,一个又一个的汉字进入到我的大脑中,此时,我没有意识到大脑对这些汉字的识别、组合等各种加工过程,在我的思维中,直接出现的是加工的结果——整句话、整段文字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在呀呀学语时,最初每学得一种发音,每学得一个词语,都是一种“记忆”:我们在记得这些发音和词语的同时,也记得是在什么样的场境学会的,还可能记得是谁把我们教会的;当我们最初使用这些发音和词语时,这些相关的记忆也可能会跟着出现在脑海中。但是,经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使用后,对这些发音和词语的加工慢慢变成一种“技能”:我们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自动地使用它们,但已经不记得是如何学会它们的了。
因此,在思维活动中,我们对一些初级加工过程是意识不到的,感觉自己是“所听即所得,所见即所得”。这种现象源于这些中间加工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同时,也源于输出结果——句子的意义——对整个加工过程具有自反馈的作用:如果意义前后不出现矛盾或不合理,其加工过程也就是正确的,没有必要进行额外的加工和记忆提取。反之,如果我们发生了误听,接受到后面的语句时,发现意义出现矛盾,就会回过头来进行更多的求证——“你刚才在说什么呢?”。然后,当我们仔细聆听对方发言时,对误听的语音会识别得更仔细,从而形成更多的反馈,对这些初级加工过程也可能形成有意识的记忆。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动作输出上。当我们学骑自行车时,除了学会骑自行车这种技能,大脑中还会同时形成很多关于学习过程的记忆——包括失败的经历、不好的习惯,等等,但这些相关联的记忆会很快淡忘,而骑车这项技能却得以保持。在骑自行车的过程中,还要用到手的抓握动作。我们的大脑只要一“想”到抓握,手就准确地握做自行车的龙头——“所想即所得”。我们并不“记得”自己是如何学会精细抓握的,仿佛这是自己天生就会的“技能”,但通过观察婴儿可知,精细抓握是我们每个人用了很长的时间,经历了无数次成功和失败才掌握了的。
通过对信息输入和动作输出这两种加工过程的分析可知:大脑复杂的高级的加工是建立在简单初级加工的基础之上的;虽然简单初级的加工过程,在最初学习和掌握中,也曾有大量的额外联系生成,表现为一种“记忆”,但后来慢慢地变得高度自动化,表现为一种“技能”。
另有一种完全自动化的动作是反射。反射是有机体的一种简单的、生而有之的动作反应。早期的行为心理学家,常常试图把复杂的行为动作分解为多个初级反射和条件作用的组合,从而解释人类的所有心理和行为。是否可以如此分解目前尚无最终定论。但在大脑中,就简单反射和复杂行为而言,有以下不同:
①加工通道多样性。当我听到身边一声巨响,顿时汗毛倒竖,全身紧张,肾上腺激素大量分泌——这是一种反射。这个反射加工所接收到的信息只有声音,是单通道的,输出也只有生理性反应。而复杂行为则伴有更复杂的思维活动和反应,常常是融合了听觉、视觉、触觉甚至味觉的输入;其输出也是复杂的,既有丰富的语言和生动的表情,也有连贯的动作。
②加工过程的实时反馈。对于反射,出现某种信息输入,就马上产生某种动作的输出,加工过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已经完成。因此,反射动作没有过程反馈,只有结果反馈,我们“意识”不到指令是如何发出的,也无法用“意识”去控制。对于复杂性行为,比如我用手去拿一个苹果,大脑指挥手动,眼睛看着手和苹果的位置,根据动作进行过程中环境的实时状态,微调对手的指挥。在这个行为的执行过程中,大脑中发生了大量的实时反馈加工,整合了上一秒以前的加工结果、当前的状态输入以及下一秒的可能性预测等多种信息。正是由于大量的反馈加工,使得我们可以“意识”到并控制整个行为过程。
③输出结果的可选择性。由于多通道加工以及实时反馈,使得复杂性行为在最初状态相同的时候,最终可能有不同的反应动作。比如,我去拿一个苹果,如果其他人在我的手还没拿到苹果时,就已经把苹果拿走了,那么我就会改变选择,把手缩回来或选择另一个苹果。如果拒绝对中间过程的进行反馈,大脑对手发出指令后,我就转过头去,手就自动地义无反顾地去拿苹果了,不管苹果是在还是不在,我的反应都是相同的。同样,反射动作由于缺少过程反馈,在相同的起始信息输入时,其产生的反应动作也常常是相同的,在反应动作中,无法强行插入 “意识”去改变输出的结果。
后天形成的高度自动化的加工,对中间过程的反馈也会慢慢变得很少或没有,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反射有类似之处。但二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在比较开阔的平坦的街上,我一边行走,一边和朋友聊天。此时,行走动作完全变成自动化,不需要反复输入街道信息,不需要对脚的动作进行调整,也不需要意识的参与。但如果街道上突然有不太让人注意到的小台阶,我就会突然“踏空”。之所以会有踏空的感觉,是因为大脑更多地是根据记忆中已有的环境信息产生的自动化动作,并在自动化的动作发出的同时,大脑就已经预判了动作的结果。反射则与之相反。反射的产生完全是由输入的外界信息所引起,在那短短一刹那间,大脑也无法预判出动作的结果。
如果有可能,大脑会试图把所有加工过程都自动化,技能化,这个过程不仅表现为初级加工的自动化,也表现为复杂思维活动(例如解难题)中的定式思维。但世间信息千变万化,我们作出的行为反应必须也要千变万化,大脑无法将所有的“记忆”全部转换为“技能”,从而让我们变成只能程式化应答的机器人,我们也因此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开动脑筋,殚精竭虑,但同时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拥有了一定程度的所谓的“自由意志”。
当我说“记忆”时,强调的是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功能;当我说“技能”时,强调的是对信息的加工功能。正如第一章所说,神经元网络既是信息的加工系统,也是信息的存储系统。所谓技能和记忆,也就是我们的语言系统从不同角度对大脑中存在的同一种东西进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