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代 地 点 人 物 设 旗 情 况
1601年 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万历29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 初设正四旗:黄、白、红、黑 1615年 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天命元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 正四旗改为:黄、白、红、蓝 同时增设镶四旗即: 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1635年 盛京沈阳(天聪9年) 清太宗皇太极 扩编蒙古八旗
1637年 盛京沈阳(崇德2年) 清太宗皇太极 成立汉军二旗:正黄、镶黄
1639年 盛京沈阳(崇德4年) 清太宗皇太极 扩汉军为四旗,正白、镶白
1643年 盛京沈阳(崇德8年) 清太宗皇太极 扩充汉军为八旗
合 计 8×3=24旗×7500人/旗 18万人
2、八旗的三级组织形式及人员兵力:
(1)八旗的基层组织官职——牛录(佐领)额真
牛录——满语中是“箭”的意思。满族(女真人),狩猎时集体出行,头人负责所有的“箭”,因此在组织中将这组织的头人,称为牛录额真。始于1601年,定编300人。
(2)八旗组织中的中层官职——甲喇(扎兰、加兰)也称参领,额真。五牛录编入—甲喇,一甲喇(扎兰)=5牛录(5×300)=1500人。
(3)八旗组织中的最高官职——旗主为固山额真
5甲喇=1固山=5×1500人=7500人。
(4)每旗7500人×8旗=60000人。
3、八旗中的旗的区别:
(1)八旗中正、镶旗的读音:
八旗中有正、镶区别,也称“整”、“厢”旗,字面不难理解其意。正——整个、全部讲;镶——在原纯色基础上镶的边,也做“厢”.
(2)区别:正四旗龙首向右,龙腹内有五朵祥云;镶四旗龙首向左,龙腹内有三朵祥云.
(3)旗的样式:
1) 正四旗左右长7尺5寸,上下宽6尺,长方形;镶四旗,是正四旗尺寸剪去外上下角
2) 八色龙旗,均做龙图.镶旗形成,只是加边后,中间面积小,龙形小些。
3) 龙与旗色配合:黄旗配蓝龙,白旗配蓝龙,红旗配黄龙,蓝旗配红龙。
4) 旗杆:长一丈五尺,朱红色,龙头向旗杆,杆端为铁枪头。
4、八旗颜色的含义:
女真人当时分成五种颜色:红、黄、蓝、白、黑。当时的女真人将:红色代表太阳,黄色代表土地,白色代表水,蓝色代表天,黑色代表铁。铁又先于土,有土就不要五色,只有 四种颜色:红、黄、白,蓝。
称:女真人靠天吃饭,靠天种地、有水、有日,就能生存、发展。
所以用:黄—代表土:白—代表水;红—代表日;蓝代表天。因此用天、地、日、水,对应蓝、黄、白、红。
5、上三旗与八旗旗主们及左右两翼分设。
(1)进北京后的上三旗与下五旗
上三旗为“天子自将”,多归皇帝自领,地位最高,人多势众,成为核心;它们是:正黄、镶黄、正白,守卫皇城,挑取侍卫。担任皇帝外出护卫,是亲军。
下五旗守卫京城外,大批派往各地驻防护卫。它们是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1)1601年设立四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长子禇英统领;
正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赤次子代善统领;
正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
1615年扩为八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统领;
镶白旗,旗主由努尔哈赤十二子阿济格统领。 正、镶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统领。
正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侄子阿敏统领。
镶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统领。(3)左右两翼设置:
左翼:镶黄、正白、镶白、正蓝 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
6、进驻北京后,满族八旗在北京城的戍卫驻扎(京旗)、(禁旅八旗):
(1)北京城内城是方城,按方位颜色布防:
两黄旗驻北方(驻德胜门、安定门);
两白旗驻东方(东直门、朝阳门);
两红旗驻西方(西直门、阜成门);
两蓝旗驻南方(崇文门、宣武门).
(2)八旗军队位置按“五行阴阳”划分:
两黄旗驻扎北方,北方在五行中代表水,黄色代表土,土能挡水;
两白旗驻扎东方,东方在五行中代表木,白色代表金,金能降木;
两红旗驻扎西方,西方在五行中代表金,红色代表火,火能克金;
两蓝旗驻扎南方,南方在五行中代表火,蓝色代表水,水能灭火。
东西南北,金木水火,黄白红蓝,一伸一抑、一张一合,顺其自然的天理现象和崇拜。
满洲正黄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上三旗。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光绪会典事例》:佐领成分,宗室三、觉罗四、新满洲四、蒙古八个半、朝鲜二、番子一、满洲七十。
正黄旗满洲都统第一参领所属十九佐领:
佐 领 族 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佐领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康熙12年 世管佐领 图海 马佳氏 马佳
第二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诺敏 马佳氏 马佳
第三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赛弼、张屯 马佳氏 萨哈
第四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朔尔岱 马佳氏 萨哈
第五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罗思汉 马佳氏 萨哈
第六佐领 满洲 顺治8年 世管佐领 古苏 瓜尔佳氏 苏完
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 马哈达 瓜尔佳氏 苏完
第八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和拖 觉尔察氏 长白山
第九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雅拜 觉尔察氏 长白山
第十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八十 觉尔察氏 长白山
第十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喀开 伊尔根觉罗氏 巴尔达
第十二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富德 伊尔根觉罗氏 巴尔达
第十三佐领 蒙古 国初 勋旧佐领 迈图/代寿 博尔济吉特氏 锡喇穆楞
第十四佐领 蒙古 勋旧佐领 色楞 博尔济吉特氏 锡喇穆楞
第十五佐领 蒙古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 和善 博尔济吉特氏 锡喇穆楞
第十六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彭库里 富察氏 沙济
第十七佐领 满洲 康熙8年 世管佐领 胡什布 富察氏 沙济
第十八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阿木储库 富察氏 沙济
第十九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阔海 富察氏 沙济
正黄旗满洲都统第二参领所属十七佐领:
佐 领 族 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佐领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胡什屯 扎库塔氏 噶哈里璧汉鄂里
第二佐领 满洲 国初 族中承袭 舒沙兰 扎库塔氏 瓦尔喀
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世管佐领 哈山 扎库塔氏 瓦尔喀
第四佐领 满洲 勋旧佐领 叶布受 舒穆鲁氏 库尔喀珲春
第五佐领 满洲 勋旧佐领 巴尔布 舒穆鲁氏 库尔喀珲春
第六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 海寿 舒穆鲁氏 库尔喀珲春
第七佐领 满洲 国初 勋旧佐领 楞格里 舒穆鲁氏 库尔喀珲春
第八佐领 满洲 康熙32年 世管佐领 阿尔拜 待考 库尔喀珲春
第九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倭赫 舒穆鲁氏 库尔喀
第十佐领 宗室 国初 勋旧佐领 艾音布 宗室 赫图阿喇
第十一佐领 宗室 国初 勋旧佐领 胡什禄 宗室 赫图阿喇
第十二佐领 觉罗 康熙11年 勋旧佐领 敖塔 觉罗 赫图阿喇
第十三佐领 觉罗 国初 勋旧佐领 吴默纳 觉罗 赫图阿喇
第十四佐领 蒙古 康熙21年 勋旧佐领 巴图 博尔济吉特氏乌鲁特
第十五佐领 蒙古 康熙40年 公中佐领 通保 16佐领余丁
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39年 公中佐领 胡什塔 吉当阿佐领余丁
第十七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巴音柱 完颜氏 鄂尔浑
第十八佐领 番子 乾隆41年 公中佐领 书臣 大小金川
注:第十八佐领,暂列于此。
正黄旗满洲都统第三参领所属十八佐领:
佐 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佐领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 公中佐领 瓦笏达 索尼 赫舍里氏 哈达
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8年 世管佐领 索额图 赫舍里氏 哈达
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公中佐领 法保 赫舍里氏 哈达
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世管佐领 常泰 赫舍里氏 哈达
第五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 赖图库 颜扎氏 本旗滋生人丁
第六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明珠 叶赫纳喇氏 叶赫
第七佐领 满洲 公中佐领 星德 叶赫纳喇氏 叶赫
第八佐领 满洲 国初 互管佐领 巴雅尔图 伊尔根觉罗氏 叶赫
第九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索尔和 叶赫纳喇氏 叶赫
第十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僧格 叶赫纳喇氏 叶赫
第十一佐领 蒙古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 奇塔特 博尔济吉特氏 本旗滋生人丁
第十二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克衣福 伊尔根觉罗氏 哈布察
第十三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凯音布 伊尔根觉罗氏 哈布察
第十四佐领 满洲 康熙61年 世管佐领 伯起 乌雅氏 叶赫
第十五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翁郭春 马佳氏 绥分
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 浑巴图鲁 那木都鲁氏 本旗滋生人丁
第十七佐领 宗室 康熙34年 世管佐领 苏尔登 宗室 本旗滋生人丁
第十八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公中佐领 代西 待考 哈达、锦州等地
第十九佐领 新满洲 公中佐领
正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所属十八佐领:
佐 领 族 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佐领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满达尔汉(雅虎子) 哈达纳喇氏 哈达
第二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谟尔浑(雅虎二世孙) 哈达纳喇氏 哈达
第三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吴格(雅虎二世孙) 哈达纳喇氏 哈达
第四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马福塔(雅虎子) 哈达纳喇氏 哈达
第五佐领 满洲 康熙6年 世管佐领 马尔杜(雅虎孙) 哈达纳喇氏 哈达
第六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世管佐领 布喇 哈达纳喇氏 哈达
第七佐领 觉罗 国初 世管佐领 托博辉 觉罗氏 河洛噶山
第九佐领 高丽 国初 世管佐领 纳林 他塔拉氏 高丽
第十佐领 高丽 康熙6年 世管佐领 福喀(纳林二世孙) 他塔拉氏 高丽
第十一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 硕甘 齐兰布等五佐领人丁
第十二佐领 满洲 公中佐领 太音布
第十三佐领 蒙古 康熙36年 世管佐领 南札璞(拜音察克子) 博尔济吉特氏
第十四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公中佐领 鼐忠阿 明珠佐领余丁
第十五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公中佐领 觉塞 八十等五佐领人丁
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43年 公中佐领 满丕 伊尔根觉罗氏 本旗滋生人丁
第十七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公中佐领 根特伊 坤巴图鲁等五佐领人丁
第十八佐领 蒙古 国初 勋旧佐领 噶尔玛 博尔济吉特氏 阿巴垓
第十九佐领 新满洲 待考 公中佐领
正黄旗满洲都统第五参领所属十八佐领:
佐 领 族 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佐领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纳穆岱 伊尔根觉罗氏 叶赫
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族中承袭佐领 巴拉汉(纳穆岱二世族孙) 伊尔根觉罗氏 叶赫
第三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卦喇 伊尔根觉罗氏 鄂莫浑
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9年 世管佐领 花色(卦喇孙) 伊尔根觉罗氏 鄂莫浑
第五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颜都 西克特里氏 恳布禄村
第六佐领 满洲 国初 互管佐领 苏尔修/达理善 那木都鲁氏 瓦尔喀绥分
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互管佐领 达尔泰/回延 那木都鲁氏 瓦尔喀绥分
第八佐领 蒙古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 喀青阿 博尔济吉特氏 阿巴垓
第九佐领 新满洲 康熙13年 世管佐领 布克韬 乌扎拉氏 瓦旦
第十佐领 新满洲 康熙13年 世管佐领 纪留
第十一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公中佐领 马尔吉 第四参领十三佐领分出
第十二佐领 满洲 国初 公中佐领 孙达礼巴图鲁
第十三佐领 蒙古 国初 世管佐领 托图 博尔济吉特氏 察哈尔
第十四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喀喇 董鄂氏 董鄂
第十五佐领 满洲 康熙9年 世管佐领 龚过托(喀喇孙) 董鄂氏
1601年 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万历29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 初设正四旗:黄、白、红、黑 1615年 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天命元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 正四旗改为:黄、白、红、蓝 同时增设镶四旗即: 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1635年 盛京沈阳(天聪9年) 清太宗皇太极 扩编蒙古八旗
1637年 盛京沈阳(崇德2年) 清太宗皇太极 成立汉军二旗:正黄、镶黄
1639年 盛京沈阳(崇德4年) 清太宗皇太极 扩汉军为四旗,正白、镶白
1643年 盛京沈阳(崇德8年) 清太宗皇太极 扩充汉军为八旗
合 计 8×3=24旗×7500人/旗 18万人
2、八旗的三级组织形式及人员兵力:
(1)八旗的基层组织官职——牛录(佐领)额真
牛录——满语中是“箭”的意思。满族(女真人),狩猎时集体出行,头人负责所有的“箭”,因此在组织中将这组织的头人,称为牛录额真。始于1601年,定编300人。
(2)八旗组织中的中层官职——甲喇(扎兰、加兰)也称参领,额真。五牛录编入—甲喇,一甲喇(扎兰)=5牛录(5×300)=1500人。
(3)八旗组织中的最高官职——旗主为固山额真
5甲喇=1固山=5×1500人=7500人。
(4)每旗7500人×8旗=60000人。
3、八旗中的旗的区别:
(1)八旗中正、镶旗的读音:
八旗中有正、镶区别,也称“整”、“厢”旗,字面不难理解其意。正——整个、全部讲;镶——在原纯色基础上镶的边,也做“厢”.
(2)区别:正四旗龙首向右,龙腹内有五朵祥云;镶四旗龙首向左,龙腹内有三朵祥云.
(3)旗的样式:
1) 正四旗左右长7尺5寸,上下宽6尺,长方形;镶四旗,是正四旗尺寸剪去外上下角
2) 八色龙旗,均做龙图.镶旗形成,只是加边后,中间面积小,龙形小些。
3) 龙与旗色配合:黄旗配蓝龙,白旗配蓝龙,红旗配黄龙,蓝旗配红龙。
4) 旗杆:长一丈五尺,朱红色,龙头向旗杆,杆端为铁枪头。
4、八旗颜色的含义:
女真人当时分成五种颜色:红、黄、蓝、白、黑。当时的女真人将:红色代表太阳,黄色代表土地,白色代表水,蓝色代表天,黑色代表铁。铁又先于土,有土就不要五色,只有 四种颜色:红、黄、白,蓝。
称:女真人靠天吃饭,靠天种地、有水、有日,就能生存、发展。
所以用:黄—代表土:白—代表水;红—代表日;蓝代表天。因此用天、地、日、水,对应蓝、黄、白、红。
5、上三旗与八旗旗主们及左右两翼分设。
(1)进北京后的上三旗与下五旗
上三旗为“天子自将”,多归皇帝自领,地位最高,人多势众,成为核心;它们是:正黄、镶黄、正白,守卫皇城,挑取侍卫。担任皇帝外出护卫,是亲军。
下五旗守卫京城外,大批派往各地驻防护卫。它们是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1)1601年设立四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长子禇英统领;
正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赤次子代善统领;
正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
1615年扩为八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统领;
镶白旗,旗主由努尔哈赤十二子阿济格统领。 正、镶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统领。
正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侄子阿敏统领。
镶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统领。(3)左右两翼设置:
左翼:镶黄、正白、镶白、正蓝 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
6、进驻北京后,满族八旗在北京城的戍卫驻扎(京旗)、(禁旅八旗):
(1)北京城内城是方城,按方位颜色布防:
两黄旗驻北方(驻德胜门、安定门);
两白旗驻东方(东直门、朝阳门);
两红旗驻西方(西直门、阜成门);
两蓝旗驻南方(崇文门、宣武门).
(2)八旗军队位置按“五行阴阳”划分:
两黄旗驻扎北方,北方在五行中代表水,黄色代表土,土能挡水;
两白旗驻扎东方,东方在五行中代表木,白色代表金,金能降木;
两红旗驻扎西方,西方在五行中代表金,红色代表火,火能克金;
两蓝旗驻扎南方,南方在五行中代表火,蓝色代表水,水能灭火。
东西南北,金木水火,黄白红蓝,一伸一抑、一张一合,顺其自然的天理现象和崇拜。
满洲正黄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上三旗。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光绪会典事例》:佐领成分,宗室三、觉罗四、新满洲四、蒙古八个半、朝鲜二、番子一、满洲七十。
正黄旗满洲都统第一参领所属十九佐领:
佐 领 族 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佐领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康熙12年 世管佐领 图海 马佳氏 马佳
第二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诺敏 马佳氏 马佳
第三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赛弼、张屯 马佳氏 萨哈
第四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朔尔岱 马佳氏 萨哈
第五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罗思汉 马佳氏 萨哈
第六佐领 满洲 顺治8年 世管佐领 古苏 瓜尔佳氏 苏完
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 马哈达 瓜尔佳氏 苏完
第八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和拖 觉尔察氏 长白山
第九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雅拜 觉尔察氏 长白山
第十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八十 觉尔察氏 长白山
第十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喀开 伊尔根觉罗氏 巴尔达
第十二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富德 伊尔根觉罗氏 巴尔达
第十三佐领 蒙古 国初 勋旧佐领 迈图/代寿 博尔济吉特氏 锡喇穆楞
第十四佐领 蒙古 勋旧佐领 色楞 博尔济吉特氏 锡喇穆楞
第十五佐领 蒙古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 和善 博尔济吉特氏 锡喇穆楞
第十六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彭库里 富察氏 沙济
第十七佐领 满洲 康熙8年 世管佐领 胡什布 富察氏 沙济
第十八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阿木储库 富察氏 沙济
第十九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阔海 富察氏 沙济
正黄旗满洲都统第二参领所属十七佐领:
佐 领 族 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佐领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胡什屯 扎库塔氏 噶哈里璧汉鄂里
第二佐领 满洲 国初 族中承袭 舒沙兰 扎库塔氏 瓦尔喀
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世管佐领 哈山 扎库塔氏 瓦尔喀
第四佐领 满洲 勋旧佐领 叶布受 舒穆鲁氏 库尔喀珲春
第五佐领 满洲 勋旧佐领 巴尔布 舒穆鲁氏 库尔喀珲春
第六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 海寿 舒穆鲁氏 库尔喀珲春
第七佐领 满洲 国初 勋旧佐领 楞格里 舒穆鲁氏 库尔喀珲春
第八佐领 满洲 康熙32年 世管佐领 阿尔拜 待考 库尔喀珲春
第九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倭赫 舒穆鲁氏 库尔喀
第十佐领 宗室 国初 勋旧佐领 艾音布 宗室 赫图阿喇
第十一佐领 宗室 国初 勋旧佐领 胡什禄 宗室 赫图阿喇
第十二佐领 觉罗 康熙11年 勋旧佐领 敖塔 觉罗 赫图阿喇
第十三佐领 觉罗 国初 勋旧佐领 吴默纳 觉罗 赫图阿喇
第十四佐领 蒙古 康熙21年 勋旧佐领 巴图 博尔济吉特氏乌鲁特
第十五佐领 蒙古 康熙40年 公中佐领 通保 16佐领余丁
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39年 公中佐领 胡什塔 吉当阿佐领余丁
第十七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巴音柱 完颜氏 鄂尔浑
第十八佐领 番子 乾隆41年 公中佐领 书臣 大小金川
注:第十八佐领,暂列于此。
正黄旗满洲都统第三参领所属十八佐领:
佐 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佐领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 公中佐领 瓦笏达 索尼 赫舍里氏 哈达
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8年 世管佐领 索额图 赫舍里氏 哈达
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公中佐领 法保 赫舍里氏 哈达
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世管佐领 常泰 赫舍里氏 哈达
第五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 赖图库 颜扎氏 本旗滋生人丁
第六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明珠 叶赫纳喇氏 叶赫
第七佐领 满洲 公中佐领 星德 叶赫纳喇氏 叶赫
第八佐领 满洲 国初 互管佐领 巴雅尔图 伊尔根觉罗氏 叶赫
第九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索尔和 叶赫纳喇氏 叶赫
第十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僧格 叶赫纳喇氏 叶赫
第十一佐领 蒙古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 奇塔特 博尔济吉特氏 本旗滋生人丁
第十二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克衣福 伊尔根觉罗氏 哈布察
第十三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凯音布 伊尔根觉罗氏 哈布察
第十四佐领 满洲 康熙61年 世管佐领 伯起 乌雅氏 叶赫
第十五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翁郭春 马佳氏 绥分
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 浑巴图鲁 那木都鲁氏 本旗滋生人丁
第十七佐领 宗室 康熙34年 世管佐领 苏尔登 宗室 本旗滋生人丁
第十八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公中佐领 代西 待考 哈达、锦州等地
第十九佐领 新满洲 公中佐领
正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所属十八佐领:
佐 领 族 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佐领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满达尔汉(雅虎子) 哈达纳喇氏 哈达
第二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谟尔浑(雅虎二世孙) 哈达纳喇氏 哈达
第三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吴格(雅虎二世孙) 哈达纳喇氏 哈达
第四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马福塔(雅虎子) 哈达纳喇氏 哈达
第五佐领 满洲 康熙6年 世管佐领 马尔杜(雅虎孙) 哈达纳喇氏 哈达
第六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世管佐领 布喇 哈达纳喇氏 哈达
第七佐领 觉罗 国初 世管佐领 托博辉 觉罗氏 河洛噶山
第九佐领 高丽 国初 世管佐领 纳林 他塔拉氏 高丽
第十佐领 高丽 康熙6年 世管佐领 福喀(纳林二世孙) 他塔拉氏 高丽
第十一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 硕甘 齐兰布等五佐领人丁
第十二佐领 满洲 公中佐领 太音布
第十三佐领 蒙古 康熙36年 世管佐领 南札璞(拜音察克子) 博尔济吉特氏
第十四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公中佐领 鼐忠阿 明珠佐领余丁
第十五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公中佐领 觉塞 八十等五佐领人丁
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43年 公中佐领 满丕 伊尔根觉罗氏 本旗滋生人丁
第十七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公中佐领 根特伊 坤巴图鲁等五佐领人丁
第十八佐领 蒙古 国初 勋旧佐领 噶尔玛 博尔济吉特氏 阿巴垓
第十九佐领 新满洲 待考 公中佐领
正黄旗满洲都统第五参领所属十八佐领:
佐 领 族 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佐领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纳穆岱 伊尔根觉罗氏 叶赫
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族中承袭佐领 巴拉汉(纳穆岱二世族孙) 伊尔根觉罗氏 叶赫
第三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卦喇 伊尔根觉罗氏 鄂莫浑
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9年 世管佐领 花色(卦喇孙) 伊尔根觉罗氏 鄂莫浑
第五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颜都 西克特里氏 恳布禄村
第六佐领 满洲 国初 互管佐领 苏尔修/达理善 那木都鲁氏 瓦尔喀绥分
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互管佐领 达尔泰/回延 那木都鲁氏 瓦尔喀绥分
第八佐领 蒙古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 喀青阿 博尔济吉特氏 阿巴垓
第九佐领 新满洲 康熙13年 世管佐领 布克韬 乌扎拉氏 瓦旦
第十佐领 新满洲 康熙13年 世管佐领 纪留
第十一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公中佐领 马尔吉 第四参领十三佐领分出
第十二佐领 满洲 国初 公中佐领 孙达礼巴图鲁
第十三佐领 蒙古 国初 世管佐领 托图 博尔济吉特氏 察哈尔
第十四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喀喇 董鄂氏 董鄂
第十五佐领 满洲 康熙9年 世管佐领 龚过托(喀喇孙) 董鄂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