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灰无碍吧 关注:4,183贴子:67,269
  • 25回复贴,共1

借由恐惧谈一下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排@生死无碍 @ayu的向日葵 请过来看看,我不想恢复过去,目的看一看便知。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10-19 02:46回复
    我没有苦难,没有欢乐,苦难和欢乐皆是由心生,所谓心生万相。当心不再造幻觉的时候,那么心也自然就正了,就能脱离万相,对此我们提出了一个词语叫做自在,自在是最接近心的原本状态了,你可以把自在理解为爱,理解为自由,这些其实本来都是一样的,只是称呼上发生了差异。我们过去所说的追求,仍然是心偏离了本位,在制造幻觉,所以我们知道只有心回归自在才不会继续制造幻觉,没有人说容易,也没有人说困难,只是认知上发生了差异,心制造了距离的幻相。所以这大概是心运行的机制,正心就成为我们所需要做的,而正心不需要我们实际上做什么,只要能正视内心的各个地方,心的障碍自然会去除,这个过程仍然难以避免进入心制造的幻觉。大概就是这样,心很贪玩,所以一方面在你驱除心障时另一方面再给你制造。我们也不用当真,一笑置之就好了。我既然没有苦难,没有欢乐,自然也就应该没有生没有灭了,一切都是心制造的障碍而已(我不想看见,就选择性忽视),这是一个简单的推理。
    以上只是文字游戏,道友切莫过于当真,以免制造心障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10-19 02:47
    回复
      我一直在制造,从来不驱除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10-19 12:45
      收起回复
        佛陀一语概括:众生本俱如来妙德智慧,只因颠倒妄想而不得证。心喜欢虚构问题,再去解决虚构的问题,这就是颠倒妄想。心只要认识到本来就没有问题,一切问题都是自己虚构的假设的而已,本就不真实。也自然就不需要解决任何问题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心就能静下来、闲下来了,这样人就会很舒服——自在、清净、安详。
        佛家修行就是要通过细微的觉察认识到自己本来就俱足的天真佛性——空,从而做回天真佛。
        耶教修行就是要通过不断的放下以自我为中心,从而灭度小我——爱,从而与上主同在。
        道教修行就是一开始就恢复自然天真无为、无欲。从而恢复自然天真的本性——道法自然,从而与道合一。
        这三教路数不同,但结果都一样,空——爱——自然就是同一个东西。
        呵,又班门弄斧了,呵呵。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10-19 17:14
        收起回复
          其实讲到底一个词眼很贴切:恢复。修行不是达成什么,它是恢复天真天然呆的自己而已。与自己的本性保持联系,才能不在这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里迷失。不然很容易迷失的。让自己变得简单、自然、无欲、自在、傻不拉几的、看起来有点怂……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10-19 17:24
          回复
            你是站在本我的立场看,所以说没有苦难,也没有欢乐。
            但这并不究竟,如果大家都只是空,就都归空就行了,空是自在,与一切无关,高高在上。但事实不仅仅是这样,真正的觉者,不仅仅是回归空性,他是在这个世界之中活出空性。也就是他无事忙到老,空中有哭笑,他通过自我活出空性,在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玩的游刃有余。
            所以你的觉悟看似没问题,其实还是有点偏空了,没错你是上帝,这不可否定,但你同时还是一个人,一个角色。
            你可以空,彻底的空,也可以很实在,充满了人性化。
            你可以在这一切之外,高高在上,也可以在这一切之内。
            你是神也是人,所以,既要做好神也要做好人。
            觉悟了空性的人都要经历一个阶段:就是对空性的着迷。
            因为和人比起来,做神的感觉太好了。谁不想做神呢?
            但问题是,这是不对的。
            你既然来做人,就是一个考验。就是来享受做人的,做人也可以很享受。
            你可以享受哭、享受笑、享受烦恼、享受压力、享受病痛、死亡……
            这就是你所需要体验的。
            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它在不断的挑战中完善自己。
            做人就是一项挑战,生命渴望冒险。它不是静态的。
            做人是个大冒险,冒着迷失本性的巨大风险。
            毕竟能在这个梦中醒来的人不太多。但仍然阻挡不了冒险者的脚步。
            先迷失,再回来,再深入迷宫。
            至少佛教徒是讲究“上山”之后再“下山”。
            能呆在山上不算本事,下山后仍能自在才是真本事。
            所以佛教不鼓励啥“上天堂”,那是耶教的目标。佛教鼓励“再回来”。从高高在上的神做回平平凡凡的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10-20 07:24
            收起回复
              楼上笑死我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7-17 12:4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