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修行
1、修行是修什么
修行是修心,是修清静心。是按照清静无为,如如不动的标准改习气,修正自己不合道,不符合规律的习气。但是许多同修不明此理,而是以放生、持戒、念佛念咒、供养、绕佛、做善事、烧香拜佛等这些表面形式作为修行的标准。虽然这些内容在修行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但只是辅助作用,都不是真正的修行,因为修行是修正自己不合道不符合规律的意、言、行。如果今天念了十部经,但习气一点也没有改,等于今天没有修行。因此,修行要有实修实证,而不是形式主义和口修派。
修行是按照道(本性)的标准来修行,道无处不在,无需向外找,无需向外求,就是自心、自性。所以,没有必要到处去找,更不需要到处跑山跑庙。时刻把握自心,按照清静无为,如如不动的标准改正习气,这就是修行。
2、修行的依据是什么
修行是修心,修清静无为,如如不动之心。依据就是道的特性:清静无为,如如不动,一法不见,而又一法不舍。这是修行道路上必要的分别,此为分别智。分别心是以个人的我执我见为参照标准。而分别智是以道和规律作为修行的参照标准,是从此岸达到彼岸的渡船。
3、修行从何入手
要想达到清静无为,如如不动,首先必须从断分别心入手。我们平时这颗心静不下来,就是因为时刻在分别,事事在分别。无论什么事均是从私利出发,都要分别出个善恶、是非、好坏、对错。万事万物虽分阴阳,但阴阳没有好坏善恶之分。分别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就已经离道。所以,我们修行的道路就是逆反归元:万物归三,三归二,二归一,一还道。
4、如何修行
古人曾说:“小隐于山林,大隐于世间”。我们每天都要在世俗中生活,所以,我们修行人就要随缘在世俗中修行。修行的方法是在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看自己是否为外事所动心。
例如:今天的饭很对自己胃口就多吃一些,不对自己胃口就少吃或不吃,这就是心为外界事物所动;今天有人骂你,你生气了,有人表扬你,你就得意洋洋,这都是执着而动心;今天赚了几万元钱,你心理很高兴,赔了钱就很生气;今天听说哪里有一个神通很大的高人,立刻跑去求他给你点什么功能,给你破一破家里的什么灾难。这都是动心了,心被外界事物所牵。
如果能在每一件事物上都做到自心如如不动,直接把握在事物的空无本性上,而不是执着在事物的表象上,这就是“一法不见”。如果对任何事物都能随缘而用,不排斥和反对任何事物,心里没有任何对立面,这就是“一法不舍”,这就回到了“一”。修行如能达到“一法不见,而又一法不舍”,这就是“不二法”,这就是见性,就是证到了法身。
在修行过程中,自心逐渐清静,习气逐渐减少。在心理清净的时候可以反问自心:我心里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人和事?我跟谁还有过结?有什么怨恨?还反对什么事物?如果什么也想不出来,就是心结全打开了。在心结全部打开的情况下,无论是修行还是治病,都会显现出快速明显的效果。
1、修行是修什么
修行是修心,是修清静心。是按照清静无为,如如不动的标准改习气,修正自己不合道,不符合规律的习气。但是许多同修不明此理,而是以放生、持戒、念佛念咒、供养、绕佛、做善事、烧香拜佛等这些表面形式作为修行的标准。虽然这些内容在修行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但只是辅助作用,都不是真正的修行,因为修行是修正自己不合道不符合规律的意、言、行。如果今天念了十部经,但习气一点也没有改,等于今天没有修行。因此,修行要有实修实证,而不是形式主义和口修派。
修行是按照道(本性)的标准来修行,道无处不在,无需向外找,无需向外求,就是自心、自性。所以,没有必要到处去找,更不需要到处跑山跑庙。时刻把握自心,按照清静无为,如如不动的标准改正习气,这就是修行。
2、修行的依据是什么
修行是修心,修清静无为,如如不动之心。依据就是道的特性:清静无为,如如不动,一法不见,而又一法不舍。这是修行道路上必要的分别,此为分别智。分别心是以个人的我执我见为参照标准。而分别智是以道和规律作为修行的参照标准,是从此岸达到彼岸的渡船。
3、修行从何入手
要想达到清静无为,如如不动,首先必须从断分别心入手。我们平时这颗心静不下来,就是因为时刻在分别,事事在分别。无论什么事均是从私利出发,都要分别出个善恶、是非、好坏、对错。万事万物虽分阴阳,但阴阳没有好坏善恶之分。分别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就已经离道。所以,我们修行的道路就是逆反归元:万物归三,三归二,二归一,一还道。
4、如何修行
古人曾说:“小隐于山林,大隐于世间”。我们每天都要在世俗中生活,所以,我们修行人就要随缘在世俗中修行。修行的方法是在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看自己是否为外事所动心。
例如:今天的饭很对自己胃口就多吃一些,不对自己胃口就少吃或不吃,这就是心为外界事物所动;今天有人骂你,你生气了,有人表扬你,你就得意洋洋,这都是执着而动心;今天赚了几万元钱,你心理很高兴,赔了钱就很生气;今天听说哪里有一个神通很大的高人,立刻跑去求他给你点什么功能,给你破一破家里的什么灾难。这都是动心了,心被外界事物所牵。
如果能在每一件事物上都做到自心如如不动,直接把握在事物的空无本性上,而不是执着在事物的表象上,这就是“一法不见”。如果对任何事物都能随缘而用,不排斥和反对任何事物,心里没有任何对立面,这就是“一法不舍”,这就回到了“一”。修行如能达到“一法不见,而又一法不舍”,这就是“不二法”,这就是见性,就是证到了法身。
在修行过程中,自心逐渐清静,习气逐渐减少。在心理清净的时候可以反问自心:我心里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人和事?我跟谁还有过结?有什么怨恨?还反对什么事物?如果什么也想不出来,就是心结全打开了。在心结全部打开的情况下,无论是修行还是治病,都会显现出快速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