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吧 关注:1,003贴子:4,547
  • 5回复贴,共1

张一兵:回到福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 要:在中文编译重构的文本世界里读到的福柯,在某种程度上已是一种在语言翻译构序的转换中无意识地被严重遮蔽的他性表象。我们需要重新回到福柯:1970年福柯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作为一个思想分水岭,此前是青年福柯的话语哲学探索之路,此后则是他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批判的生命政治哲学。前期,青年福柯的思想努力是以考古学和谱系学的方式批判性地揭示支配布尔乔亚世界的话语认识型的多重断裂谱系;后期,他则通过认知(权力)的话语实践批判,将全部思考重心集中于发生在资本主义统治形式内部的深刻变形——生命政治治理。
  关键词:福柯 《回到福柯》 构境 疯狂史 正常与不正常 生命政治
  一
  在显性语境中,福柯与福柯之思对我的研究来说并不是新人、新观念。十多年以前,我在《回到马克思》一书的第一版序言中就自承:福柯那种断裂式的思想史解读模式对我的学术构境方法论有着深刻的影响。无论是非连续性地观察马克思的思想史,还是某种跨界思考和对传统思想史“正常”结论的大胆僭越之举,多少都可以从福柯这里看到异质性思想构境的因果原型。当然,彼时的我尚无法精细区分福柯历史研判中历时性发生的认知考古学与谱系研究,更没能真正融入到福柯真实思想构境中的各种奇异的话语裂变和学术构序的转换之中去。最近,因为研究后马克思思潮中的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我“被迫”再一次重读福柯。这轮重读原本只是为了深入理解被阿甘本作为哲学方法论前提的“考古学”“谱系学”“范式”和“部署”等一类概念的构境背景,了解阿甘本、朗西埃、巴迪欧和齐泽克等后马克思思潮代表人物一直在热议的“生命政治”话语在福柯那里缘起的奇异性语境。可是,这一读就又无法挽回地陷了进去。
  在福柯去世后的三十年间,福柯研究在国际学界已经成为一个学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原本,我的想法只是看一看,有着明确的功利性目的:大概晓得福柯对阿甘本和朗西埃等人的思想影响后,坚决撤出阵地(我还在想着没有完成的广松涉、海德格尔的写作和插空开始的朗西埃、阿甘本、斯蒂格勒和斯洛特戴克著作的阅读)。不曾想,当我细细地将福柯的主要文献精读了一遍之后,我却在自己突现的全新解读构境里被吓坏了。我突然发现,自己这些年来对学生说过的最错误的一句话就是:福柯在原创性哲学学理上是不值得认真对待的。回想起来,自己对福柯得出那么武断的错误判断,盖因十年前在浏览的一些福柯文本中,建构了一种福柯哲学并不深奥的感性伪境,以为他的思想中虽然不乏某些先锋的敏锐和深刻的机智,但在一浪所谓后现代思潮的激进话语中,他同样也只是一个深刻的“破坏者”罢了。
  然而,就在这次重读中我才发现,在中文编译重构的文本世界里读到的福柯,在某种程度上已是一种在语言翻译构序的转换中无意识地被严重遮蔽的他性表象;并且,在此之前我也从未意识到,福柯与马克思竟然有着如此之深的内在关联,前者的晚期思想情境竟然就是当代后马克思思潮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政治哲学塑形的全新起点;更重要的是,福柯的思想构境层竟然会建构一种打破可见生存常识和现成全部人类文化教化构架的异托邦飞地。我认真地反思和自省到:福柯之思固然或许真的缺乏思辨哲学那种专业性的深邃;也固然,唯心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病兆在青年福柯的早期思想中俯拾皆是;福柯的史学构序固然大体都是基于欧洲中心论(甚至是法国中心论)的——但这些都无碍于我坦承,原先的我确实曾经极大地误读了福柯;福柯值得我们重新校译、重新审读、重新复构其非常性的隐性思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11-20 22:17回复


    IP属地:英国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6-11-20 22:21
    回复
      《回到张一兵》


      IP属地:广东3楼2016-11-21 00:26
      回复
        差点忘了这个帖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11-26 23:19
        回复
          最后,福柯思想构境的非连续性。福柯将反对起源论、连续性、目的论的总体历史观视为自己面对思想史的颠覆性构境的否定性前提,并在这一点上毫不含糊地身体力行自己的主张。他声称,自己的所有论著均“没有连续而系统的理论‘背景’”或同一性塑形和构序规则。以至于,自己的思想构境叠现是“工具箱”,甚至坦承每一个建构性的历史文本都是扔向自己原来构境的手榴弹。因而,福柯“会随时根据后来的环境和预设重新解释其早期的研究,而且他还十分乐意重构和重新定位他的分析视角”,他十分善于也惯于发现自己已有学术构序的错误边界,善于从根本上更新自己的观念构架,善于将自己的每一个思想构境都视为下一次解构和革命的异轨准备。依德勒兹的说法,“像所有伟大的思想家一样,他的思想总是在危机和动荡(crise et secousses)中得到发展”。由此,当你依惯性将福柯视为一个同质性的不变体去阅读时,与他擦肩而过自是必然。
          在这样一种不断叠现和重构的动态思境中,一切传统线性和同质性的解读模式都会从开始遭遇福柯文本和更深的隐性话语塑形中迷失方向。倒真不是因为福柯的“过时”而故意去“忘掉”,而是在缘起处发生的海德格尔构境中的存在论遗忘(oubli)!因为,人们手中只有死去文本中词语的存在者。在福柯那里,没有被重新激活的档案即是死物。故而,必须回到福柯!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12-10 09:41
          回复
            谢谢楼主分享!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12-26 13: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