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晋唐到宋金元,历代医家都在《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的思想影响下,勇于临床探索,促进了熏洗疗法的发展。这一时期促进了熏洗疗法在辨证、立法、处方上进一步发展。
晋代与南北朝时期,《肘后备急方》、《刘涓子鬼遗方》、《集验方》、《范汪方》等,都有药浴疗法的具体应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创伤及脓肿分别采用酒洗、醋洗、“煮黄柏洗之”等不同清洗疮口的方法,体现了辨证施治的思想,如“若是热,即取黄柏一两,黄芩一两,切,作汤洗之”,“若有息肉脱出,以苦酒三升,渍鸟喙五枚,三日,以洗之”等;内科急病治疗方面有“治卒心腹烦满,又胸胁痛欲死,以热汤令灼灼尔,渍手足,复易秘方。”“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浓煮竹叶汤五六升,令灼已转筋处”。眼科有洗眼汤,“洗眼汤,以当归、芍药、黄连等分,以雪水,或甜水,煎浓汁。乘热熏,冷即温再洗;甚益眼目……”等,还记载了治疗脱发的沐发方,用麻子仁、秦艽置泔汁水中浸一宿,煎水去渣而沐发,具有祛风润燥生发的作用:也有溻洗法的记载。
晋末成书的《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收方l51首,其中外治方近一半,如用当归汤治疗阴蚀,即以当归、甘草、川芎、芍药、地榆煎汤洗浴患处,具有化瘀解毒,生肌敛疮的作用。此书还记载了洗溻汤治疗阴中生疮,用生甘草、干漆、黄芩、干地黄、芍药、当归、鳖甲煎汤去渣,以绵布砂布溻洗疮处。
唐代熏洗配方及应用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均记载很多。不仅在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广泛应用,而且还应用于疾病预防和美容美发方面。对熏洗方法也有烟熏法、气熏法、淋洗法、浸洗法、坐浴法、泡洗法等多种方法。如“治合阴阳则痛不可忍方:黄连一两半,牛膝、甘草各一两,上三味,吹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洗之,日四度。”以雷丸汤、莽草汤熏浴治疗小儿伤寒;青木香汤、李叶汤等药浴方治疗小儿身热;苦参汤洗治疗小儿风瘙痒疹等。另外尚有以药物煎汤外洗局部,如以当归洗汤方洗阴部,治疗产后脏中风阴肿痛;以洗眼方治疗目生障翳,目热痛汗出;以防风散洗手足或洗头面,治疗风头眩、恶风、吐冷水等。在美容美发方面《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用麻子、白桐叶煮汤去渣,以洗沐头发,则发不落而长。
疾病预防方面有“儿生三日,宜用桃根汤浴……令儿终身无疮疥”。
唐代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科专著。该书对伤科病患的处理,既重视平整法整复,又重视外治内服疗法,载40余首洗、贴、内服等药物。
宋金元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熏洗疗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在《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儒门事亲》、《世医得效方》、《外科精义》、《御药院方》等书中,熏洗药物方剂之多、治症之广、应用医家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成书于公元992年的《太平圣惠方》载有熏洗方l63首,其中眼科方24首,阴疮及阴部湿痒方24首,扭伤骨折ll首。以竹叶汤治疗眼下血肿,方用淡竹叶、黄连、古铜钱、大枣、栀子仁、车前子、秦皮,将上药粗捣过筛,以水三升,煎取一半,过滤去渣,洗眼。《圣济总录》发展了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理论观点在熏洗疗法上的应用,记载有“渍浴法,所以宣通形表,散发邪气,盖邪之伤人,初在肌表,当以汗解,若人肌肉坚厚,腠理致密,有难取汗者,则服药不能外发,须借汤浴,疏其汗孔,宣导外邪,乃可以汗……有因大饮中酒,恐毒气内攻于脏者,有服五石发动气攻于阳者。若此之类,皆以浴法治之,乃欲使邪毒外泄故也。”书中还以杏红洗方煎汤洗患处治疗蛇皮癣。升麻汤煎煮为液,洗浴患处治疗丹毒。秦皮洗眼汤煎汤淋洗双目。用蛇床子散洗方治疗大风癞病。
金元时期熏洗治疗机制及熏洗疗法在疡科诊治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御医院太医齐德之在《外科精义》中,首创以整体观念来指导治疗疮疡,既重视局部治疗,同时又进行全身调理。在论述外科疮痈的病因时阐述了:“经所谓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涩不行,不行则阳气郁遏而不通,故生寒热,秽毒之气腾出于外,蓄结为痈”等观点,在治疗上总结了溻浴法等在外科临床的应用及相应机制。如《外科精义》记载的治疗疮疡肿痛,“夫溻渍疮肿之法,宣通行表,发散邪气,使疮内消也。盖汤水有荡涤之功。古人有论:初生,经一二日不退,即须用汤水淋射之;其在四肢者,溻渍之……此谓疏导腠理,调通血脉,使无凝滞也。且如药二两,用水二升为则,煎取一升半,以净帛或新棉蘸药水,稍热溻其患处,渐渐喜溻淋浴之,稍凉则急令再换,慎勿冷用……”。元代许国祯编撰的《御药院方》是我国现存最早而且比较完整的宫廷处方集,对中医美容学也有丰富和发展。如《御药院方》记载了楮实散外洗治疗面部色斑,洗风散淋洗治疗一切风毒头面生疮。在强身保健方面,有还童散熏洗下身可壮阳还童,治疗阳痿等疾病。
著名医家朱丹溪不仅在理论上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法上以针对气、血、痰为主,重视保存阴精,而且他曾用“皮工”之法,以五倍子作汤洗濯下脱之子宫以皱其皮,使其自行缩复,是一种药浴疗法。张子和把熏洗疗法归入汗、吐、下三法中的汗法。认为“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晋代与南北朝时期,《肘后备急方》、《刘涓子鬼遗方》、《集验方》、《范汪方》等,都有药浴疗法的具体应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创伤及脓肿分别采用酒洗、醋洗、“煮黄柏洗之”等不同清洗疮口的方法,体现了辨证施治的思想,如“若是热,即取黄柏一两,黄芩一两,切,作汤洗之”,“若有息肉脱出,以苦酒三升,渍鸟喙五枚,三日,以洗之”等;内科急病治疗方面有“治卒心腹烦满,又胸胁痛欲死,以热汤令灼灼尔,渍手足,复易秘方。”“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浓煮竹叶汤五六升,令灼已转筋处”。眼科有洗眼汤,“洗眼汤,以当归、芍药、黄连等分,以雪水,或甜水,煎浓汁。乘热熏,冷即温再洗;甚益眼目……”等,还记载了治疗脱发的沐发方,用麻子仁、秦艽置泔汁水中浸一宿,煎水去渣而沐发,具有祛风润燥生发的作用:也有溻洗法的记载。
晋末成书的《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收方l51首,其中外治方近一半,如用当归汤治疗阴蚀,即以当归、甘草、川芎、芍药、地榆煎汤洗浴患处,具有化瘀解毒,生肌敛疮的作用。此书还记载了洗溻汤治疗阴中生疮,用生甘草、干漆、黄芩、干地黄、芍药、当归、鳖甲煎汤去渣,以绵布砂布溻洗疮处。
唐代熏洗配方及应用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均记载很多。不仅在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广泛应用,而且还应用于疾病预防和美容美发方面。对熏洗方法也有烟熏法、气熏法、淋洗法、浸洗法、坐浴法、泡洗法等多种方法。如“治合阴阳则痛不可忍方:黄连一两半,牛膝、甘草各一两,上三味,吹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洗之,日四度。”以雷丸汤、莽草汤熏浴治疗小儿伤寒;青木香汤、李叶汤等药浴方治疗小儿身热;苦参汤洗治疗小儿风瘙痒疹等。另外尚有以药物煎汤外洗局部,如以当归洗汤方洗阴部,治疗产后脏中风阴肿痛;以洗眼方治疗目生障翳,目热痛汗出;以防风散洗手足或洗头面,治疗风头眩、恶风、吐冷水等。在美容美发方面《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用麻子、白桐叶煮汤去渣,以洗沐头发,则发不落而长。
疾病预防方面有“儿生三日,宜用桃根汤浴……令儿终身无疮疥”。
唐代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科专著。该书对伤科病患的处理,既重视平整法整复,又重视外治内服疗法,载40余首洗、贴、内服等药物。
宋金元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熏洗疗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在《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儒门事亲》、《世医得效方》、《外科精义》、《御药院方》等书中,熏洗药物方剂之多、治症之广、应用医家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成书于公元992年的《太平圣惠方》载有熏洗方l63首,其中眼科方24首,阴疮及阴部湿痒方24首,扭伤骨折ll首。以竹叶汤治疗眼下血肿,方用淡竹叶、黄连、古铜钱、大枣、栀子仁、车前子、秦皮,将上药粗捣过筛,以水三升,煎取一半,过滤去渣,洗眼。《圣济总录》发展了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理论观点在熏洗疗法上的应用,记载有“渍浴法,所以宣通形表,散发邪气,盖邪之伤人,初在肌表,当以汗解,若人肌肉坚厚,腠理致密,有难取汗者,则服药不能外发,须借汤浴,疏其汗孔,宣导外邪,乃可以汗……有因大饮中酒,恐毒气内攻于脏者,有服五石发动气攻于阳者。若此之类,皆以浴法治之,乃欲使邪毒外泄故也。”书中还以杏红洗方煎汤洗患处治疗蛇皮癣。升麻汤煎煮为液,洗浴患处治疗丹毒。秦皮洗眼汤煎汤淋洗双目。用蛇床子散洗方治疗大风癞病。
金元时期熏洗治疗机制及熏洗疗法在疡科诊治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御医院太医齐德之在《外科精义》中,首创以整体观念来指导治疗疮疡,既重视局部治疗,同时又进行全身调理。在论述外科疮痈的病因时阐述了:“经所谓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涩不行,不行则阳气郁遏而不通,故生寒热,秽毒之气腾出于外,蓄结为痈”等观点,在治疗上总结了溻浴法等在外科临床的应用及相应机制。如《外科精义》记载的治疗疮疡肿痛,“夫溻渍疮肿之法,宣通行表,发散邪气,使疮内消也。盖汤水有荡涤之功。古人有论:初生,经一二日不退,即须用汤水淋射之;其在四肢者,溻渍之……此谓疏导腠理,调通血脉,使无凝滞也。且如药二两,用水二升为则,煎取一升半,以净帛或新棉蘸药水,稍热溻其患处,渐渐喜溻淋浴之,稍凉则急令再换,慎勿冷用……”。元代许国祯编撰的《御药院方》是我国现存最早而且比较完整的宫廷处方集,对中医美容学也有丰富和发展。如《御药院方》记载了楮实散外洗治疗面部色斑,洗风散淋洗治疗一切风毒头面生疮。在强身保健方面,有还童散熏洗下身可壮阳还童,治疗阳痿等疾病。
著名医家朱丹溪不仅在理论上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法上以针对气、血、痰为主,重视保存阴精,而且他曾用“皮工”之法,以五倍子作汤洗濯下脱之子宫以皱其皮,使其自行缩复,是一种药浴疗法。张子和把熏洗疗法归入汗、吐、下三法中的汗法。认为“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