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hlee吧 关注:70贴子:10,906

回复:【一个关于读书的微小的报告】记读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书名:怪谈
作者:(日)小泉八云 著;余敏 译
出版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时间:2013.11(2015.10重印)
期待了很久的书,总算在最近读完了。确切地说我是因为小泉八云才去读它的,而我又为什么因为小泉八云而去读呢,大概就是因为东方以及东方里的一个角色八云紫吧。
话说回这本书,都说《怪谈》是恐怖文学,但是我读完以后呢,感觉趣味有余,恐怖不足。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并不是十分恐怖吧,其实这本《怪谈》里的故事和聊斋风格有点类似,也可以说是日本版的聊斋吧。虽然恐怖不足,但是其实里面很多故事很有意思,有的故事很有趣,有的故事似乎在讽刺什么,也有的故事结局有点莫名其妙甚至感觉没有后续,这也许是个小问题吧。
另外我买的这个版本的《怪谈》有一些错别字,不知道是不是这本书个体的问题。
PS:另外读完了《怪谈》以后,我又去读了《东方文化学刊》第一期里面关于小泉八云的那篇文章,重新了解了一下小泉八云这个人,其实再读一遍感想倒也不多,不过确实小泉八云这个人有点意思,对,我仅仅只是觉得有意思了,如果非要说感想的话其实不太好说啊。我大概也只能这样仓促结尾吧。
另外我刚刚才发现原来这个《怪谈》在几年前还有一个王新禧译版,那个版本的《怪谈》里好像有56个故事,而我看的这版本里只有43个故事,其中的原因我不太清楚也不太想深究。在这里仅提出来做一个参考。


IP属地:福建43楼2017-02-04 14:54
回复

    书名:空之境界.上
    作者:(日)奈须蘑菇 著;郑翠婷 译
    出版社: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时间:2015

    书名:空之境界.中
    作者:(日)奈须蘑菇 著;郑翠婷 译
    出版社: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时间:2015

    书名:空之境界.下
    作者:(日)奈须蘑菇 著;郑翠婷 译
    出版社: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时间:2015

    书名:空之境界.未来福音
    作者:(日)奈须蘑菇 著;涂祐庭 译
    出版社: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时间:2016
    或许我应该把《空之境界》这一系列的书评分两部分写,不过最后我还是决定一次性写了。顺便说下,我在读原作之前是看了剧场版动画的。
    其实关于《空之境界》到底是算轻小说还是文学一直都是个问题。有很多人觉得《空之境界》是轻小说,甚至中文版的书腰上也写着轻小说字样,然而外图却把《空之境界》归类到了社科书店中的日本文学区,而不是把它归类到动漫书店的轻小说区。关于《空之境界》到底是轻小说还是文学,我认为中文版的书腰上写着”轻小说神作“大概也是对《空之境界》最好的诠释了吧,确实,《空之境界》和一般的轻小说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的,至少我个人这么认为。因此,说它是轻小说神作毫不过分。但是对于《空之境界》来说,其中的内容相比普通的轻小说又更具有深度,我个人很肤浅地觉得这种深度甚至达到文学作品的范畴,因此来看,外图把它归类到日本文学去也是有道理的。那么话说回来,到底《空之境界》是轻小说还是文学呢,我想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留给读完它的人自己去思考吧。
    接下来算是能发自肺腑地说一说这本《空之境界》小说了,对,我们只说小说,不说剧场版动画。首先从外观看,书的封面简洁,和日文版那种比较普遍的轻小说风格的封面相比,中文版的封面非常简洁,甚至有人说这封面逼格很高,我个人在读完以后,感觉这个封面有一种气质,有一种符合《空之境界》作品风格和内涵的一种气质,这是很棒的。另外,这系列《空之境界》都是双封面的,这一点出版社处理得很好,既增添了一种别具韵味的合适的中文版封面又在内部保留了日文版的原封面。当然了,你问我的话,我还是喜欢中文版的这个封面。
    在剧情方面,虽然我不谈动画,但也可以发现,动画是基本还原了书中的剧情了,似乎只有忘却录音那里的动画版剧情做了一点点的修改,当然这种修改实质上是为了和谐,毕竟大家都知道蘑菇的剧本总喜欢虐妹子,所以动画版中适当修改了这一部分的情节,可以理解。不过看到原作的时候我也真是在感慨蘑菇的剧本喜欢虐妹子这一点呢。说回剧情本身,《空之境界》的剧情还是挺吸引人的,好看,而且看上去仿佛就像一部悬疑小说,而为什么《空之境界》看上去会感觉吸引人感觉好看感觉剧情精彩甚至又有些像在看悬疑小说一样呢?这就要归功于蘑菇的写作手法了。我个人也非常喜欢《空之境界》这种不知道算不算独特的写作手法,据说蘑菇在以前看某本推理小说时,被其中的写作手法所吸引,然后就自己也用那种手法创作出了《空之境界》。《空之境界》写作手法的第一个特点是,视角的变化,我并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专业,但我个人认为就是一种视角或者说是人称的变化,一般的轻小说多是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写的,我也在书店看过部分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写的轻小说,但是《空之境界》却神奇地用了多种人称视角,既有第一人称视角,也有第三人称视角,整部作品包括外传未来福音,都贯穿了这种人称视角变换的写法,而且第一人称视角变化也有好几种,书中的“我”有时是男主角黑桐干也,也有时是女主角两仪式,甚至有时会是某一个故事中的关键性人物,这种视角变化,直观地说,让我感觉很过瘾,当然也很有趣,至少对于看过的文学作品还不算多的我来说,这种手法真的给我一种很厉害的感觉。第二个特点就是时间顺序的打乱,如果按照上中下的顺序读下去的话,你会发现小说的叙事顺序并不是按照故事中的时间顺序来叙事的,这点同样非常有趣,同时也制造了悬念,《空之境界》整部小说包括外传未来福音都不断地在打乱时间顺序,然后加以补叙插叙倒叙等手法,我举一个不知道恰不恰当的比喻就是好像在拼拼图,你看完其中某一章,可能只是翻开了几块零碎的拼图,再看一章又翻开几块,甚至于后面翻开的这几块拼图和前面翻开的几块完全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图形,也就是完全联系不上或者只有一点点微小的练习,但是慢慢地等你把整本书看完,你才能把整块拼图拼完,这时你才知道了所有事件的真相,《空之境界》就是这样的。在读它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就好像在读一部悬疑小说一般,很多事情你不看到最后完全不知道真相。然后再加上之前说过的视角的变换,你可能就会产生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吧。大概我的感觉要说简单点的话就是这个小说真的有点厉害。
    另外我感觉书中也有一些精彩的描写吧,除去一些打斗片段以外,《空之境界》的环境描写我感觉比其他一些普通的轻小说来得更深刻一些,然后心理描写则是很精彩的。因为是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写的,所以有些片段的心理描写真的非常精彩,而且这种心理描写是看剧场版动画所完全体会不到的。在这里我也就不举例了。
    除此之外,我个人肤浅地认为《空之境界》会比其他的轻小说更有一点深度。其中除了剧情和人物以外,还牵扯了很大一部分的哲学性的内容,这一部分哲学性的内容同时也包括了型月世界观的内容,所以可能有些人理解起来比较深奥,我想这大概就是《空之境界》有些人看不太懂的原因吧。不过我倒觉得这恰恰也可以算作《空之境界》的优点之一。
    最后说说其他的内容吧,这个中文版的翻译是照搬台版的翻译的,看过剧场版动画,对比字幕组的翻译,我感觉书中的翻译还可以,没什么太大问题。然后我觉得我买的这几本的纸质还可以,之前在淘宝上有人吐槽说这个书的纸质一般,我感觉还好。至于收藏价值,一些爱好者可能更倾向于收藏台版或者日本原版,但是我认为,凭这个简洁但又具有一种符合《空之境界》作品内涵和气质的中文版封面,中文版的收藏价值是不亚于台班和日版的。
    PS:如果要补《空之境界》系列或者说很喜欢《空之境界》的朋友我建议先看剧场版动画再看小说,因为两者体裁不同,所以给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既看过剧场版动画和小说的我认为最好的体验是结合剧场版动画和小说的,毕竟剧场版动画有画面有音乐,打斗场景看的也很过瘾,然后看小说则可以更深地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也更可以把握作品中的一些细节。
    又:大概关于《空之境界》的书评、感想、建议也就写到这里啦,我应该是非常喜欢《空之境界》的。不过本人文笔一般,所以可能有些地方写的也不太好,各位读者轻喷哈


    IP属地:福建44楼2017-02-04 14:55
    回复

      书名:东方文化学刊.第一期,同人于东方之野(二版)
      作者:胡又天 总编辑
      出版社:台北:恒萃工坊
      时间:2016.01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真是我不能用文字来形容的啊。这是我发自肺腑的感慨,也许有些夸张了,但这真是我对这本学术考据的作品最好的诠释。我觉得现在非常缺少人把东方去认真地当成一个学术性的东西去仔细研究。我第一次看完这本《东方文化学刊》的第一期大概还是在半年前,2016年的夏季,那时我还没有上大学。现在已是2017年1月,我已结束了大学的第一个学期,而我的专业又恰恰好是汉语言文学也就是中文系专业。学了一学期,虽不能说我自己的知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至少我算是在大学中感受到了一种学术的氛围。然后我带着这种学术的氛围再去读这本《东方文化学刊》第一期,感受也和之前截然不同。从这里每篇文章后面都附着的参考文献,我感受到了文化学刊里的文章作者们认真的学术态度。在上大学之前我完全不懂参考文献的重要性。等上了大学后再来看《东方文化学刊》才恍然大悟,才明白过来这本《东方文化学刊》是多好的学术研究读物啊。
      前面瞎扯了一段不知道能不能作为评论的感想,但是我确实不好找感想来形容我读完这本书以后的感受,应该说第一遍读给我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现在再读第二遍又给我一种若有所思的感觉。说到底,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形容(笑)。
      本书中的重点我个人认为是《从小泉八云看【梅紫一体说】》、《生生不息的蛙蛇,重建信仰的奇迹》、《东方中文同人歌曲综评》三篇文章,其他文章也挺好听有意思的,但我认为学术价值最大的还是这三篇文章。第一篇主要就是从小泉八云的角度分析八云紫和梅莉的关系的一篇文章,读完小泉八云《的怪谈》再读会很有收获。第二篇则是非常厉害的一篇文章,主要就是讲了守矢神社那三位的原型与故事,学术价值很大,而且里面的很多内容我现在就算是再读一遍也不是很好懂,这牵扯了与日本古代神话、历史、地理、文化有关的太多内容了,而且这其中的很多内容百度完全无法搜到,这就让我一脸懵逼了。但是即便是不明觉厉,也无法掩盖第二篇文章的精辟。第三篇文章则是主催胡博士亲自写的,这篇文章很有趣,首先它第一次让我听到了东方的中文同人歌曲,其次它让我们以一个新的视角去对待现在的歌曲与流行音乐,并不仅仅是东方同人音乐哦,这篇文章对中文的流行歌曲也是有所启迪的,尤其是里面关于“古风”的那一部分批判堪称精辟。除此之外,胡博士对填词这方面看来也真是深有研究啊,最近还见识了胡博士填词的《爱的火花》与《上海神话》,真是觉得胡博士好厉害的。
      其实前面那几段还是在瞎扯(笑)。总之,我个人认为,如果真的对东方很感兴趣的东方众,一定要好好读读这本书,尤其是热衷考据的考据党,这可是中文东方圈内少有的优秀考据刊物啊。
      PS:我这本似乎是再版的第一期。


      IP属地:福建45楼2017-02-04 14:55
      回复

        书名:穆里尼奥:葡萄牙制造(修订本)
        作者:(葡)洛伦索 著;陈震 译
        出版社: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时间:2014.4
        穆里尼奥,我在现实世界中我最崇拜的男人之一。我无法用文字来形容这样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特质能让我如此崇拜他。或许这也不能叫崇拜,或许这就是崇拜。
        这本书,对于穆里尼奥的粉丝来说,应当是了解他的最好的材料了。而且如果要读鸟叔的传记的话,我也最推荐这本。因为这本,是穆里尼奥所有传记中最精华的一部分。穆里尼奥在波尔图、切尔西、国际米兰、皇家马德里四个俱乐部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但我认为其中最神奇的成功莫过于在波尔图的成功,而波尔图也是穆里尼奥成名的开始。这本应该是穆里尼奥最早的传记吧,这本传记就记录了从鸟叔第一次成为一个球队的主教练到率领波尔图夺得欧冠的经历。仔细读一读,你会发现穆里尼奥擅长心理学,有野心,有自信,并且具有配得上他的野心的执行力。但即使是第二次再读这本书的我,也无法描述穆里尼奥究竟有多神奇,也许只有真正去读一次这本书才能真正了解到穆里尼奥这个人吧。
        PS:穆里尼奥的这个传记《葡萄牙制造》我之前看过一次,这次看的这本则是修订本,两本在内容上相比,修订版会多增加几章节的对穆里尼奥采访的内容。另外这个修订本中存在不少错别字,而这些错别字在我之前看的那个版本里也有,可能是最初翻译时就有的错字,不过不影响阅读。
        又:穆里尼奥第二次回归切尔西之后,也如愿带切尔西拿下了2014-2015赛季的英超冠军。可是,经过了2015-2016赛季的动荡后,穆里尼奥如今却已成为曼联主帅,作为一个切尔西球迷同时又是穆里尼奥的粉丝,我真的很心塞,那种心塞,真的难以言明,很难受。那种感觉,大概就像,曾经和你很好的女朋友,和你分手了,然后和别人在一起了。更何况,那是你和你女朋友第一次分手以后,第二次在一起。然后,却又分了,吧。


        IP属地:福建47楼2017-02-14 21:25
        收起回复

          书名:游戏时代的新邦乐 - 东方project乐曲与音乐理论之考察 I 旋律篇
          作者:(日)白鹭雪 著;中文版总编辑:胡又天
          出版社:台北:恒萃工坊
          时间:2016.10
          今天终于把这个东方音乐理论大作看完了,感觉这本书还是很赞的,第一次读给人一种很厉害的感觉。不过作为一个对音乐理论一窍不通的人,在里面还是可以学到不少知识的,既可以学到一些西方乐理,也可以学到关于东方的一些特殊的乐理。当然了,也许其中的精华部分是日本的乐理那一部分,但是请原谅我个人对那一部分兴致不高,因此也没有看的很懂。如果对作东方风的曲子有兴趣的话, 也许可以好好研究下里面讲的日本乐理那一部分吧。
          虽然如此,但是我觉得此书对于对乐理完全不懂的人来说要读懂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即使是现在在学钢琴的我也要请教一下自己的钢琴老师才能读懂里面的内容。前面的西方乐理还算比较好读懂的,至于后面的日本乐理我个人觉得真的有点难懂了,不过也有可能是我没有刻意去精读的缘故吧。不过本书对于对东方音乐有兴趣爱好的同志来说,还是很值得读一读的。即使把这本书当成纯粹的乐理书也是很有价值的。至少,我通过这本书第一次学到了一些乐理。


          IP属地:福建48楼2017-02-14 21:37
          回复

            书名:替身
            作者:(日)绫辻行人 著;成洁 译
            出版社: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时间:2013
            如愿看完了动画《Another》的原作小说。起初,我自然是先看完的《Another》动画,之后才去看的小说。两者都看完以后,我觉得《Another》不论是动画还是小说,都算是比较优秀的恐怖悬疑作品,我觉得《Another》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推理小说,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也可以算是一种变相的推理小说,介于书评不剧透的原则,我就不说可能牵扯到书中剧情的部分吧。
            另外,动画大部分还是还原了小说的,当然读小说和看动画是两种感觉。但实际上,动画对于小说的情节有做部分修改和增加,尤其是在结局部分,我个人认为动画在结局部分比小说更加精彩,全作的矛盾在动画结局部分也彻底爆发。而小说的结局部分相对动画会稍微平淡一些,也就是全书的矛盾在小说最后爆发的并不如动画结局来的激烈。希望我个人肤浅的想法没有对还未看过此书的朋友造成剧透。但总之,我个人还是相对认可动画对小说结局最后的改编的,甚至说是深化了小说的结局也未尝不可。
            最后奉上我的几句扯淡。虽然说这本书原作应该名叫《Another》,但是中文版的名字叫《替身》。我觉得“替身“也是极其符合这本书的内涵的一个译名吧,从各种意义上。看了小说后才发现,所谓的”替身“并不仅仅只有那一层含义,看完小说后我又感觉”替身“还有一层含义。当然了,毕竟是我的胡乱猜想,诸君随便看看,不必太过在意。


            IP属地:福建49楼2017-03-04 17:07
            回复

              书名:替身S
              作者:(日)绫辻行人 著;王玮 译
              出版社: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时间:2014
              这本书虽名为《替身》的续集,但其中讲的其实是和《Another》的剧情基本无关联的故事,这么说倒也不对,毕竟这个续集延续了《Another》中夜见山和三年三班的诅咒的设定和人设,见崎鸣在这个《替身S》中依然有出场。鉴于不剧透的原则,我在这里就不多说和剧情有关的内容了。
              应该说,看到《替身S》,我大致能感受到,《替身》和《替身S》大致不算是很传统的推理小说,要说也应该算是悬疑小说。另外,读完《替身S》以后,我很肤浅地自觉对绫辻行人的写作风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得不说这种风格很有意思,也难怪蘑菇会借鉴这种写作方式来写《空之境界》啊。说回这本书,《替身S》的故事也是一个挺神奇的故事,到最后结局也是出乎意料,基于不剧透的原则,我就点到这里,不多说,有兴趣的朋友还是可以看看的。


              IP属地:福建50楼2017-03-14 18:34
              回复

                书名:流言(张爱玲全集)
                作者:张爱玲 著
                出版社: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时间:2012.9
                张爱玲,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有点熟悉又有点神秘的作家,过去在中小学甚至是高中的课本中,我们基本没有读过张爱玲的任何作品,这倒是一个挺有趣的事。但是,我们又知晓张爱玲的大名,但是好像就是没有读过她的作品。这就很有趣了。
                其实我之所以会去读这本散文集《流言》,其实起因是胡博士给上海红茶馆填的《上海神话》一词。现在读完了《流言》后,瞬间反应出来胡博士填的《上海神话》词中有不少张爱玲的梗,也许还有更多我没有发现的?
                总之,本着对张爱玲的各种好奇,我去读了这本散文集《流言》。读的时候就感觉,这哪是散文啊,明明就是张爱玲的吐槽嘛,这本散文集里记录了张爱玲对各种事物的吐槽,然而毕竟作家就是作家,作家把吐槽写出来就成了散文。也正因如此,我们能从张爱玲的散文中了解到张爱玲这个人,了解她的身世和经历,了解她对世间万物的看法。
                因为这里面收录的散文实在太多,我也不好一一说,所以对《流言》有兴趣的或者是对张爱玲本人有兴趣的朋友,还是建议亲自去读一读


                IP属地:福建51楼2017-04-15 18:25
                回复

                  书名:1984
                  作者:(英)奥威尔 著;舒新 译
                  出版社: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时间:2013.11(2016.2重印)
                  慕名已久的反乌托邦大作。《1984》我大致可以算是上周六开的坑,然后这周四就把坑给填完了,看的非常快,也是极少数我看得这么快的书。
                  基于不剧透的原则,我看完这本书以后的感想是:自由、政府、思想、民众、集体、社会......看完《1984》以后,我第一反应大概就是这些关键词了,具体的感受我可能难以明说,但是用关键词来形容倒是足够的,也许这些关键词并不准确,也许还可以再补充一些新的词进去。
                  乌托邦是指理想的社会,而反乌托邦描绘的则是一个反面的理想社会,而《1984》书中的设定就是这么一个反面的理想社会,也就是说虽然同样是个理想社会,但是这个社会里的一切看上去,真的那么理想吗?“无知即力量,自由即奴役,战争即和平”这三句口号,似乎就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个理想社会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社会。所谓的反乌托邦,大概就是如此。
                  关于这部作品,我自以为以我的语言水平实在组织不出什么能够不剧透而又给人启发的感想,不如引用书中的两句话来收个尾吧:思想罪不会带来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


                  IP属地:福建52楼2017-05-05 19:46
                  回复

                    书名:东方文化学刊.第二期,歌圣与歌词之道(二版)
                    作者:胡又天 总编辑
                    出版社:台北:恒萃工坊
                    时间:2016.01
                    终于把搁了好久的文化学刊第二期的坑填完了。第二期也是一如既往地棒,俨然一本资深的学术刊物的样子。本期最有价值的还是《西行逸事考》和《东方中文填词心得》,这两篇文章个人认为学术价值还是很高的,尤其是前者,看上去就是一本非常正经的学术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还是讲述了关于幽幽子以及其父亲的身世,这篇文章小标题是“谈西行法师与《东方妖妖梦》之关系”。而《东方中文填词心得》中,胡博士再次用上了完爆我这个中文系学生不知道几年的专业知识,给几首东方曲填了词,其中我觉得最厉害的,还是用汪精卫诗词给《bad apple》填的《坏苹果·双照楼》,简直绝赞!用柳如是的诗词给《东方萃梦想》填的词也很棒。但是可惜的是,以我的水平,大概只能点个赞了,若真要详细评说,怕是四年后的我也做不来。剩下的几篇文章也是不错的,第一篇是对瑶姐也就是Yonder Voice的访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中间有一篇《馒馒来图文作品选粹》我不是很懂。最后胡博士也是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化作一篇《编后记》,其中谈了谈东方,也谈了谈人生,谈了谈我们人生中的各种兴趣爱好,算是给了我不少启发吧,恕我无法在此一一阐明。最后,还是希望各位东方爱好者去读一读《东方文化学刊》系列,能对你对东方的认识有很大启发。同时,如果是对文学和歌曲填词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这个《东方文化学刊》系列。


                    IP属地:福建53楼2017-05-07 16:43
                    回复

                      书名:活着(3版)(余华作品)
                      作者:余华 著
                      出版社:北京:作家出版社
                      时间:2012.8(2017.1重印)
                      说起来这次的《活着》的填坑速度也是惊人,上周六开的坑,这周四就填完了,这速度快得我都开始怀疑是不是我自己了。
                      《活着》这部小说不算很长,看完以后我感觉其实《活着》和《亮剑》差不多是同一种类型的小说,两部小说都以主人公的经历来反应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区别就在于,《活着》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农民,而《亮剑》主人公则是解放军的高级将领。
                      《活着》其实讲述的就是一个悲剧故事,一个让人觉得很惨的悲剧,这个悲剧故事惨到让我怀疑真的有人会有这种经历吗。不过想一想,也许正如隔壁宿舍的大佬说的,余华实际上是把那个年代很多人所经历的悲剧融汇到主人公一个人身上去,这样一说倒也符合文学作品的特征。而经历了一系列悲剧以后,小说中的主人公依然活着,所有人都死了,而主人公依然活着,虽然活得很辛苦,但是他依然活着。这大概也就体现了《活着》的主题了吧。
                      关于《活着》我也不想多扯些什么了,大概就这样就好,有兴趣的朋友去读了自然就能更好的理解我的话了。


                      IP属地:福建54楼2017-05-12 22:20
                      收起回复

                        书名:我们
                        作者:(俄)扎米亚金 著;王莒光 译
                        出版社: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时间:2013.11(2016.2重印)
                        在看之前就听说《我们》不如《1984》,看完以后我感觉的确是这样。应该说《我们》和《1984》类型非常相近,我们也知道《我们》的发表早于《1984》,甚至可以说《我们》是《1984》的鼻祖也不为过。然而看完以后一厢比较,果然还是《1984》好看些啊。
                        我看完以后主要感觉《我们》有以下几个缺点吧:相比《1984》那种流畅的、让人看着舒服的叙事节奏,《我们》的叙事节奏显得有些奇怪,剧情节奏上感觉也比较奇怪,不如《1984》。大概我也就只能用“奇怪”这个词来形容了。
                        眨眼间,三个星期三本书,一个星期一本,这个填坑速度简直前所未有。很快,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中的两本已经被我看完了,剩下的《美丽新世界》估计也快填了吧


                        IP属地:福建55楼2017-05-19 22:27
                        回复

                          书名:山海经(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作者:方韬 译注
                          出版社:北京:中华书局
                          时间:2011.5(2016.11重印)
                          《山海经》是我早就想读的书了,现在也算是把这个坑给填上了。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我读古代文学的作品是多么慢。
                          这部《山海经》我一开始以为是一部神话书,不过读完以后才发现这更多的是一本地理书,书中大部分的内容都在介绍地理环境,而提到神话的部分较少,因此读的时候我也稍觉有些失望。我个人觉得单纯的地理介绍其实是稍显无聊的,因此我也感觉这部《山海经》整体来说读起来还是有些乏味的。
                          总而言之,我并不建议一般人去读《山海经》,当然你要是对地理比较有兴趣的话,倒可以一读。


                          IP属地:福建56楼2017-06-11 19:32
                          回复

                            书名:恶意(3版)
                            作者:(日)东野圭吾 著;娄美莲 译
                            出版社: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时间:2016.11
                            终于再次读到了东野圭吾的书,也正是读完了《恶意》,才算明白那句话“白夜行为爱粉身碎骨,恶意因恨万劫不复”的意思。
                            剧情不断反转,是我对这本《恶意》的最大印象,这本小说从头到尾,剧情发生了好几次的反转,结局出人意料。同时这本小说的叙述视角也很奇特,采用了两个主要人称“我”来进行叙述,两个“我”代表了小说中不同的人物。
                            当然了,对于推理小说,我显然没必要用太多文字去描述看完以后的感受,相信每个读完推理小说的人写出来的感受都比我自己写的感受好多了。
                            对了,看完整本小说以后,记得看一下封面。


                            IP属地:福建57楼2017-06-16 16:33
                            回复

                              书名:生死线
                              作者:兰晓龙 著
                              出版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时间:2009
                              如愿把电视剧《生死线》的小说补完了。关于这本书和电视剧,我不太想多说什么。我必须得说,我确实很喜欢《生死线》,无论是剧还是书,都很喜欢,至于其他人喜不喜欢以及他们接不接受,关我屁事。
                              说回到小说吧,正如兰晓龙在附录中说的,这本书其实只是一个披着小说外皮的电视剧剧本。其实我本人是懒得去追究这本小说究竟怎样,这就好比你拿推理小说和文学去对比一样。
                              总之呢,关于这个,我真的不想多说。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喜欢不来。


                              IP属地:福建58楼2017-06-30 14:2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