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龙历吧 关注:136贴子:9,419

中华龙历系列连载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华龙历——可用作国历”的历法方案

内容提要笔者为现代阳历改革所创制的中华龙历方案经过公开征求意见和认真修改,得到进一步完善,形成了远日点连大月和单大闰元月的A、B两个版本。方案设4历季12历月,近似立春的公历2月4日定为年首;保留大小月设置,平年含7个30天的小月和5个31天的大月,全年365天;闰年则将特定某个小月变为大月,全年366天A版本3月,B版本闰元月;其月序与季节的对应为:一季度1、2、3月,春季;二季度4、5、6月,夏季;三季度7、8、9月,秋季;四季度10、11、12月,冬季;方案推荐启用五日候以供小节律应用的选择,与年月能做到稳定对应,不留余数,利于劳逸结合,方便拼假,可实现单轨纪日;置闰法暂时不变;纪年建议采用我国黄帝纪年(或更古纪年),使人类文明史能完整体现。新方案属于平气算术历(简单能心算的历法),其精髓为:立春岁首,季节分明,黄帝纪年,脉络厘清,七十二候,不留余数,生肖同步,顺天应人。本方案能获得审评通过,可作为国历颁行试用。最终可取代格里历,成为世界通用历法。

主题词:历法 国历 改革方案 岁首 季节 纪年




当今世界通行的公历——格里历,虽然为我国官方主历,(民国初期曾定为国历),且已经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它绝不是一部完美历法,而是存在着严重缺点而带伤运行的方案。
格里历的前身是儒略历。由于儒略历置闰法存在错误,导致历法与天象出现了较大的偏差。1582年10月经罗马教皇组织修订,废除了10个历日后,由十三世教皇格列高利重新颁行,名称遂改称格里历②。但是,格里历也并非就此完美,仍存在着年首不正、季节不清、月长随意以及双轨纪日缺点,因此颁行四百多年来一直遭致非议,并出现过若干修正方案。鉴于意见未能统一,致使无任何新方案得以正式实施,错误的格里历仍然带伤运行。
笔者创经过长期思考与演算,有幸创制了一部《中华龙历(方案),力图以此来纠正格里历的错误,并弥补其他方案之不足。2014年初,笔者以《关于历法改革的新建议》③的文章,正式提出过关于这一改革的设想和建议。后来,在一些网络平台,又以《中华龙历——献给国家的新历法方案》等帖文,论及了关于历改的认识和方案细节,并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在此基础上,方案获得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稍有区别的两个版本。相比于其他历法改革方案,中华龙历基本可称完美笔者愿将方案献给国家,一是作为“国历”采用,二是作为国际上报批方案,获得评审通过,建议作为世界历法,全球通用。


IP属地:湖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7-01-07 11:29回复
    一、中华龙历方案的
    一)目前我们使用的历法
    目前世界通行的历法是西方的格里历,俗称阳历或公历,并被确定为我国的官方历法该历为参照回归年数据而制定的平气算术历,规则简单透明日期固定,实用性强,尚属先进,故而世界通用。但由于该历法是西方人制定并颁行的,并未引入东方历法思维和研究成果,忽视二十四节气及黄经度数等天文数据对历法的规范作用因而存在着一些致命伤。虽然世界通行,却是带伤运行,不完美。
    在我国,民间流传和使用着依据月亮圆缺和季节回归而制定的阴阳合历——夏历,俗称农历。这一部精确合天的历法,年月俱全,阴阳并臻,季节分明。但客观承认,夏历属于定气定朔的天文历基于精确观测的数据,因而规则太复杂,导致年长不固定,不透明,平闰年天数相差一个朔望月,数据太大,以及值闰规则繁琐等缺点。阴阳兼顾以及绝对合天造成夏历的简易性、实用性受到严重制约,官方使用还不及格里历方便
    既然夏历实用性差,而格里历有严重缺点,那么就有必要探索更好的历法方案以求适应社会需求。我国正式使用格里历为1912年至今才百多年时间当时采用也也并非认定为完美历法,出于无奈才权且使用。中山先生当时曾作出期待:“光复之初,议改阳历,乃应付环境一时权宜之办法,并非永久固定不能改变之事。以后我国仍应精研历法,另行改良,以求适宜于国计民情,使世界各国一律改用我国之历,达于大同之域,庶为我国之光荣。”如此看来,针对存在缺点的历进行改革修订出合天简易的,能够世界通用的新历法方案,既是了却中山先生的夙愿,更是我国历法的光荣使命和国家的重大责任


    IP属地:湖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7-01-08 09:58
    回复
      2025-08-08 16:37: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进一步认识格里历的缺点
      笔者以前的文章中对于格里历的缺点已有述及,那就是“断年”不尽合理缺乏天文学意义;一个冬天跨两个年度,导致一年五季;历法背离季节,四个季度不能顺应四个季节;月份随意,带有明显的人为痕迹和宗教色彩;与立春及春节相距月余,与生肖不符,背离民俗等,以至于公历元旦后,仍要等上半个多月学校才放假,一个多月才“过年”,造成生活中的诸多不便。除开上述,格里历还存在着与七日周相互牵拉的双轨计日,以及纪年缺陷,将人类文明史用耶稣纪元使其活生生割裂开等缺陷。
      众所周知,由于历法中的年月数据无法用七日周数据整除导致每年每月都存在着历法纪日与星期纪日的上下拉扯,藕断丝连的状况。年月告了段落而星期还未纪完,星期纪完而年月又还是刚开始;每年的元旦或者月份首日无法固定到星期天,或星期一、星期二等,而是年年都有变动。一年不论365天还是366天,用七日周来一算,总会存在着一天两天的余数,无法做到同步,这就属于双轨纪日。双轨计日的缺点,使年度、季度、月份与七日周不能稳定对应,导致大小时间节律互不包含,形成计划工作安排的不便。而且七日周相对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似乎显得节律稍长,对落实劳逸结合以及拼假带来诸多不便。
      另外,格里历的纪年是以宗教人物耶稣生年为元年,再按序排定的。众所周知,耶稣为中世纪的西方著名人物,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先进代表。此前的年份,都被处理为公元前。这样断代,有其积极意义。但这样一来,倒是让数千年社会发展的文明史会形成割裂。而且耶稣纪元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些便是该纪元的消极影响。


      IP属地:湖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7-01-09 09:49
      回复

        (三)努力寻求历法改革的方向和出路
        针对有严重缺点而带伤运行的历法,我国有人提出,应当重新启用夏历作为“国历”乃至世界通用历法。但前文已述,夏历存在着一些致命性的缺陷,尤其平闰年日期差距太大,加之不透明,规则繁琐,阴阳兼顾,顾此失彼,难当大任。
        为了使历法日期与星期稳定对应,实现单轨计日以求实用国外有人格里历的月份作技术处理,出现了“世界历”“十三月历”等著名方案。这两份方案将历月长或历季长设成了整周,做到了与七日周的基本稳定对应。但整周之后存在的一两天余数只能作空日处理,不入周不入月。方案对年首没有触动,仍然存在着与季节背离的缺点。尤其是空日的设置,有损于历法客观记录时间的功能。
        为杜绝历法的空日出现,国内有人提出了“闰周历”(即“陈氏世界历”)方案大小月都是整周(4-5周),历年也是整周(52周)。虽杜绝了空日,整合了星期,形成了纪时单轨,但月长年长的距都相被拉大到7天时间。该历平年364天,闰年竟达371天,且需要重新制定和实行值闰法,导致简易性、实用性受到影响
        针对格里历缺点,近年来,我国民间出现了遵循二十四节气制历的新思路,并涌现了许多新的方案。这些方案将历法与节气做到了有机结合,体现了节气主导的特征。这些方案,可以分为立春历和非立春历两大类。立春历中又包含平立春和定立春。非立春历包括有冬至历、小寒历、惊蛰历和春分历等,其中也有平气和定气之分。
        立春历的特点是,继承了“奉天行事”和“春为岁首”的定岁原则,维护了我国历法史上“建正变迁”的历法改革成果,注重了二十四节气中“四立”“四至”的特殊历法意义,正确认识到两分两至为四季的极点(或中点),四立则是四季的分界。立春历属于季节分明的历法,应确立为历法改革的方向。其具有代表性的历法方案除笔者原来推出的中华龙历外,网上还有“自然历”(有曾氏和瀛氏11两个版本)“新四季历”“喜羊羊历”、“正元历”、“中华天然历”、“世和历”12等方案。
        非立春历中,人们习惯地将冬至看重,提倡以冬至为岁首或岁尾。具有代表性的有周书先的“双月大永久历”13姜德元的“恒定太阳历”14以及百度历法吧的“伏羲历”等15更有独具特色,将一年分为八季二十四节的布依族天时历。冬至历的共性,均强调了冬至这个特殊天文节气的实际意义,但对我国历史上“建正变迁”的历法改革成果的意义显然认识不足,故此类历法依然属于背离季节的历法,难称合理。网上另有“金沙历”16“四时历”17,均强调了历法与季节尤其是气象的顺应,将年首分别设在大寒节气或惊蛰节气。二者均有些过分强调气象对历法的影响,仍属于偏离季节的历法。
        非立春历方案中还有一种看似公正的春分历。(伊朗太阳历以及印度历大概也属于此类)。网上有颜廷钧先生创制的“天相历”18,即以定春分作为元旦,同时参照“世界历”模式进行月份安排,以整合星期,(其实,历法用了定气,就必然会与七日周相错,无法去整合星期的)。其闰法实行计算值闰,置于6月底。该方案显然迎合了西方关于“分至定历”的观点,但又明确锁定四季仍然以二十四节气的“四立”为界,让人有一种似是而非,难以捉摸的感觉。方案也看重节气。但经作者之手,将节气弄得更复杂,而且以中春时节作为年首,实际上将春季又人为地进行割开划入两个历年,同样形成了季节跨年的错误,降低了实用性。
        除上述方案外,近代世界上还出现过局部地区直接行用新历法的实例。法国和前苏联进行阳历历法改革的尝试19均因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而半途终止。我国太平天国时期颁行的“天历”20也属于此,后来天国被消灭,历法也废止了。
        总之,虽有众多方案和实验但至今无法筛选出既简易实用,又合天精密,且公开透明,能超过格里历的方案。不过笔者据此得出结论:新历法既要保留格里历基本准确,尤其简易固定的,公开透明的优点,又要弥补纠正其不合天不顺季节的缺点,只有博采众长来进行修正,尤其要精密合天的干支历相结合才有出路。


        IP属地:湖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7-01-11 08:09
        收起回复

          (四)神秘合天的古代阳历——干支历
          在我国古代,其实早就存在着一部十分合天的阳历,那就是以立春换年换生肖以二十四节气来定“干支历”21属于纯粹的天文阳历,大约源起于黄帝(或者更早的伏羲时代,有大挠著历法等的传说),成型于春秋,完善于西汉(太初历)。该历规则以立春换岁,以二十四节气定月,纪年、纪月、纪日自成系统,以60干支组合循环记述,互不干扰,属于合天精密,季节分明的天文阳历,推敲起来比其他任何阳历都客观公正和精确。通过认真研究,本人对其得出了三点结论,其一,该历属于我国最合天精密的古典阳历;其二,属于不便日常应用的隐性阳历;其三,由于其绝对精密,不会过期,不需值闰,无需修正,堪称超级阳历。正因为干支历是古典隐性阳历,至今仍有一些学者不承认其历法地位,而当做迷信糟粕。这种隐秘性带来的缺陷是日期不固定,历法不透明,常人难以识别、理解和记忆,实用性差只能在专业人员和专业领域应用和发展。干支历要作为民用,必须进行适当改良。沈括据此曾提出过“十二气历”22方案,以立春为年首,按节气分月,历法日用显性数字表示,许多人评价说是比西方格里历更科学“十二气历”只是一种设想,并未付诸施行。我国太平天国颁行“天历”,以立春为年首,以节气定月,就是参照干支历的规则,以十二气历为蓝本而编制的。但该历采用平气366天,用了十余年,出现历法日差错,后被废止20笔者曾花时间对干支历用数字来进行过演示,经对12年的数据统计,由于其大小月纯用定气,虽有冬短夏长的一般性规律外,但具体大月小月难寻定则,殊觉麻烦。不过从中领悟到:干支历虽然隐秘难懂,不透明,不稳定,但合天顺季节,能精确反映时空状态,应该奉为阳历改革的规尺和方向


          IP属地:湖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7-01-11 08:11
          收起回复

            (五)让东方历法思维重新发扬光大
            如前所述,中山先生早有遗言,赋予我国历法界以特殊使命,不容推辞。回顾世界文明史,我国本属四大文明古国,历法研究和应用早就属于世界强项,国之瑰宝。作为“超级阳历”的干支历,作为历法精髓的二十四节气以及“建正变迁”的历法改革成果,几千年来一直在指导和规范着我国历法,使土生土长的夏历能够做到纪时精确,且与季节顺应。同时,国人的智慧并不比古罗马学者差,针对有缺点的历法,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研究出更完美的方案来对其修正。无论专业的或业余的历法人,都应当为改革历法和完善历法尽到自己的责任。
            当今我国正处于千载难逢的清平盛世,政治和经济形势一直稳定看好,国际威望正在大幅提高。不管是国民生产总值,市场经济规模,还是世界维和任务以及宇宙空间的探索等,中国都处于世界较为领先的地位,担负着大国的责任。此时此刻,正是着手探讨历法改革的大好时机。因此,利用干支历这个古典阳历改革现行历法,使之更加精密合天,顺应季节,更加稳定实用和简易透明,应当成为我们每个历法人的责任。同时也是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新历法研究成功后,将是我国对于人类社会的一桩重大贡献,是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具体体现,是作为东方历法思维闪耀光辉的具体体现。期盼国家能将其正式列上工作日程,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及时组织运作。


            IP属地:湖南7楼2017-01-12 08:05
            回复
              二、中华龙历的两个版本
              笔者先前公布的中华龙历方案,对公历的改革主要体现为三大点:一是设定公历2月4日为元旦,让立春成为真正的岁首,其月份以二十四节气主导,进而能做到季节分明;二是重新安排月份大小,允许30—31天的大小月继续存在,摒弃了2月平的旧观念,月份日数选项仅两项,使其做到了尽量简约工整;三是将大月集中置于远日点的4、5、6、7、8月,闰3月,以体现地球运行速度的不均匀性,即夏秋时长的特征。该方案可称为远日点连大月方案,具有全新的中国特色乃至于东方特色,自我评价是一份先进的历法改革方案。
              方案公布后,陆续收到了许多行家的反馈意见。这些意见除对方案表示基本肯定外,更尖锐地指出了季度天数不公平,闰月位置随着节气偏移需要变动,以及仍然存在着双轨计日等一些缺陷,建议进一步完善。根据这些意见,笔者继续深入思考,认真琢磨,后来终于形成了中华龙历的第二个版本。为了有别于原来公布的方案,特将其分别称为A、B两版本。两版本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大月的设置位置有变动。B版本将大月设置在单数月,闰元月,亦可称为单大闰元月版(方案)。
              另外,有网友依据A版本,补充了定立春的版本,在网上称其为C版本,其思路仍同连大月,只是要修改置闰法,以固定立春始终落在东八区的元旦。
              A版本梗概已于前述,不再重复;C版本属于旁人,亦不议论。本文以B版本为重点,将改进和补充的地方,即历法修正细节予以认真探讨。


              IP属地:湖南8楼2017-01-13 05:51
              回复
                (一)调整月份设置,以体现历序清晰历法公平
                中华龙历B版本年首日仍同A版本,月长仍有31天和30天的大小月区别。改进为:将全年作平气处理,使每季度天数差距拉近。将除开元月的所有单月设为大月,双月设为小月。元月平年小月,闰年大月。这样分置的结果是,春季91-92天,夏季91天,秋季92天,冬季91天,月差、季差、年差以及任何半年差,都控制在一天之内,足显历序清晰和历法公平,历月大小重新呈现出规律性。
                另外,B版本将元月设为闰月,除开体现单月大的总体安排外,更是方便了当前与格里历的对应转换,使中华龙历和格里历的闰月设置都在同一天文月内(寅月),置闰日期位置对应仅有区区几天的错开,并控制在年首月份的最后一个五日候内,(具体为每年第六候)。其他月份的日期,新旧历法都做到了稳定对应。而不是有些方案的几个月或者近年的错开。(有些方案将闰月设置在年尾,今后在新旧历转换时,逢闰年,就会有300余天的错动,中外交流,日期对应都会带来麻烦)。


                IP属地:湖南10楼2017-01-13 21:28
                回复
                  2025-08-08 16:31: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增设月下五日候的时间节律,以适应社会快节奏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华龙历决定启用古代“五日候”(亦称作72候)【23】的气象物候学概念,作为月下层次的时间单位。可以用“五日候”替代七日周,成为日常生活时间循环的小节律。
                  五日候的划定,月内30天,每5天为一候,全月划为6候。具体为:1-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31),分别为一个月的六个五日候;1月为1-6候,2月为7-12候,3月为13-18候,4月为19-24候,……10月为55-60候,11月为61-66候,12月为67-72候。全年用72候套尽,不留余数。每个五日候中日期称谓,可依序称作候一、候二、侯三、候四、候五。候中前四天建议设为工作日,逢五逢十为候五或可称候末,则建议设为工休日。五个大月的最后一天,即31日,附着于当月最后一候,亦作为候末日处理,称为重五,也为工休日。
                  五日候的周期短,而且经技术处理与年月相整合。全年72候,不留余数。由于稳定和简洁,因此使用起来比七日周可能更方便。它除了能科学解决人们劳逸结合的问题外,更能轻松解决长期困扰官方的拼假难题。有人认为五日候使假期缩短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只要合理调整法定假日,假期总长可以不变。由于五日候与年月日能够融合和对应,通过月日可以确定出五日候序。反之,通过五日候序,亦可求出相应月日,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相互转换对应的关系。(如:每年的第1候都为立春,东风解冻,新年开始;18候有劳动节;48候有国庆假;64候正值冬至,开始数九,66候有公历元旦等)。
                  五日候的启用,只是提出了一个更短时间节律概念,以便供人们选择应用,并非完全淘汰七日周制。西方国家对五日候一时难以适应和接受,可以不施行或缓行,继续七日周制。不过需要指明的是,七日周制与历法日不相对应,属于计日双轨,难以记忆,有所不便。而五日候采用后,可实现计日单轨,且容易记忆。


                  IP属地:湖南11楼2017-01-13 21:30
                  回复
                    (三)中华龙历名称的意义以及纪年的确定
                    新历法之所以起名中华龙历,是经过笔者多年思索推敲,并检索认定不存在重名才决定的。因为“龙”是我中华民族乃至东方世界最具凝聚力,最受尊崇的图腾,是属阳的标识,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象征,代表着东方文明,代表了国家的强盛与崛起。既能代表东方的觉醒,东方的强盛,更能使东方文化的精髓发挥到极致。如果定作国历,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能够让东方历法的研究成果得到世界的认可,进一步发扬光大。新历法赋予这一称谓,将具有特殊的意义。倘若如此,则中山先生的夙愿得以实现。
                    中华龙历方案若获得国家认可,为有所区别,可将格里历称为“西历”或“格历”,而将本历法简称“国历”、“龙历”。不过,规范名称确定还需经权威机构按程序表决,此处不便越俎代庖。笔者除将本历建议称作“中华龙历”外,另提几个备选名称:“东方历”、“立春历”、“节气历”或“生肖历”。
                    中华龙历的纪年问题,以前的文章提出了“用干支纪,用公元纪以及用黄帝纪元来纪”的三点意见,此处不便重复。但新历法与格里历不同步,存在着一个多月时间差,用格里历纪年倒是显得有所困惑。比如当前,中华龙历猴年季冬,而格里历倒是新年开始了,这就是一个矛盾。因此笔者认为,直接采用黄帝纪元更为妥当。
                    纪年的改变属于一项巨大工程,需要花费巨大精力,有学者进行过专门研究和论述【24】。因此,对此纪元问题需不需要更改,应当以权威机构意见为准。如果认为难度太大,与传统历法夏历的纪年一样,也可以暂时避开或搁置,另行探讨。


                    IP属地:湖南12楼2017-01-14 06:30
                    回复
                      (四)中华龙历的书写规范
                      以前文章中已有提及,本文再度重申。
                      本历法属于革新后的阳历,其数序记录一般采用格里历数序记录法,即年月日均可采用阿拉伯数字。如“2014年10月14日”,并可简写成2014-10-14。为别于现行格里历,在两历共用阶段,应当分别标明或者简写加前缀予以区别,对格里历日期加前缀G,对中华龙历日期加前缀L;中华龙历日常书写如果要加置候序,则可用长破折号隔开,如:L2014-10-14——57-4。对于夏历日期的书写,应当遵循传统写法,即中文数字配合“初、廿、卅”书写,以避免与阳历搅合混淆。
                      在我国正规公文中,中华龙历日期按照公文要求,可以使用正规通用的中文数字〇、一、二、三……加上年月日进行书写,这样显得简洁匀称。(写法举例: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书写数字避免使用银行大写数码,如零、壹、贰、叁等,亦不得用夏历中简写的“初、廿、卅”等数码。其中的〇字,不要用阿拉伯数字0或者拉丁文的O(欧),否则会显得不匀称,这点须引起注意。
                      中华龙历的月名,完全可以采用古代汉语中的优雅别称,如梅月、榴月、荷月、菊月等。在汉语月名使用时,除开可以使用数序月名外,还可以使用季节加孟仲季排序,同时允许借用干支月命名,如仲秋八月己酉。由于中华龙历较格里历滞后了一个多月,月份内涵与格里历原来的月名已经不符,因而在译成外语时,可用数序翻译月名,不得机械套用现行英语月名。
                      总体认识中华龙历的两个版本,均以公历2月4日,即近似立春日为年首,月序按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的天文月排列,四季分明;均允许大小月存在,其A版本大月集中于夏秋,较能体现地球运行速度不均匀性的实际;B版本大月均匀分布于单数月,较好地体现历法简约和公平的原则。五日候的应用,纪年号的确定,可以通用于两个版本。若要权衡两个版本优劣,一为合天,一为顺人,偏差不大,各有特色,可互为补充。不过如果作为国历推选,笔者推荐简约的B版本为首选,A版本为备选。


                      IP属地:湖南14楼2017-01-16 21:05
                      收起回复
                        三、对中华龙历的自我评价
                        (一)中华龙历的优点
                        “中华龙历”是将格里历、干支历以及沈括“十二气历”等实行有机融合,结合现代置闰规则而形成的新历法,是中西文化合理杂交的产物,可以说是格里历的修订版,是干支历的数字版,是十二气历的现代版。她的诞生,凝聚着古今中外大量的历法研究成果,凝聚着历代历法人的心血。较之目前使用的格里历和其他一些历法或方案,体现了如下一些优点。
                        1、顺天,即顺乎自然,合乎天象,顺应天体运行基本规律。
                        中华龙历设定公历2月4日为元旦,基本上体现了春为岁首的制历原则,理顺了四季顺序,四个历季与四个季节自然对应,简单明了。新年来临更符合北半球(占绝大多数人口)万象更新的实际。南半球虽然季节相反,但也合理体现了一个地球的整体性和历法的精确性。中华龙历的月份与二十四节气定位也基本吻合。即每月的“节”在月首(有时会落在上月末),而“气”在月中;每季的“四立”在季首,“两分两至”在季中。若要背诵二十四节气歌,可以说一点偏差都没有。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月份的其他雅称和意涵完全适用于中华龙历。如三月桃月、九月菊月等。若以日常俗语谚语来判定气象,也能基本符合。尤其中医养生中关于“春三月,此谓发陈……,夏三月,此谓蕃秀……,秋三月,此谓肃降……,冬三月,此谓闭藏……”【25】的养身要旨,在本方案中能得到完整准确的体现。
                        2、应人,即简洁方便,顺乎人们对新历法的要求和期待。
                        中华龙历比格里历更精炼简单。立春即进入新年,代表年度更替的春天也由此开始,显得简单。1、4、7、10月,分别进入春夏秋冬四季,季度能够代表季节,还是简单。五日候分成的小节律,逢1、6就是候一,逢2、7就是候二,逢5、10就是候末休息,大月31号也是休息,也简单。尤其是速记歌诀,几句话就将整个历法概貌说得清清楚楚。B版为例:“单大双小闰元月”,“立春增岁换生肖,一四七十换季节”,“星期旧历对照用”,“纪年采用黄帝数,公元加二六九七”等,对人们的理解和使用,都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中华龙历的月份天数只有30天和31天的两个选项,仅仅一天的区别,不再有2月只有28天的古怪复杂现象。尤其是行B版本,大(闰)年、小年的区别只有一天,大月、小月的区别只有一天,季度之间的差别也只是一天。不论从任何节段来计算“历半年”,还是只有一天的差距。最小节律五日候虽然有出现6天的情况,但那是大月的最后一天处理办法,而且使月下不留余数,相信人们会理解并乐意接受。再则,中华龙历与格里历一样,日期稳定,历法透明,常人一看就懂,或者说一默就知,多好多简单!总的来说,给人们带来方便,让常人都能记住和自觉遵循,这就体现了应人的原则。
                        3、随俗,即与古今中外的习俗,官方民间的习俗不再有冲突,相背离。
                        生肖认定可以说是东方历法中最需要涉及或考虑到的民俗【26】。中华龙历与干支历基本同步,因而能与生肖转换相吻合。其借用的干支纪年纪月顺序与干支历也基本一致,方便区分生肖认定,避免困扰人的不必要纷争。
                        本历法由于顺应季节,基本符合气象,显示其具有其他历法无以超越的通俗性,如热在六月、冷在腊月(十二月),“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等俗语也完全符合实际,通俗易记。实行新历后,再不会将小寒大寒两节气放到下年的错位情况。新历与夏历数千年来的数九、入伏、春秋祭祀、入梅出梅等民俗没有任何冲突,对我国传统节日更不会形成抛弃或弱化。
                        我国的夏历年度起始其实也是在立春日左右,过年团聚乃是本国以及广大东亚地区最大的民俗。中华龙历的元旦与夏历春节相靠近,对于休假、儿童入托、入学、放假等社会活动都带来便利,有利于根据季节特性来制定国家计划,这能够做到最大限度满足几十亿人口的民俗需要。近年来有许多学者建议将立春设为新年,以便与回归年相顺应,这更与本历法精神吻合。
                        4、公平,即历法规定的时间对官民人等都客观公正,公平合理。
                        中华龙历不论大年小年,大季小季,大月小月,大候小候,都能够控制在一个历日的差距,这样,无论是国家签约,银行计息,犯人服刑、个人履约等,(在允许大小月存在的情况下)都是基本公平公正的。当前历改方案中,有的人非要将月份搞成等月,以为那就是“公平”了,其实不然。那是将应该计入的时间故意不计,或移开另计,是装聋卖哑,掩耳盗铃。有的方案出现故意掩藏的“空日”,本人认为,空日的设立应属于历法的大忌。
                        中华龙历采用黄帝纪年,与历史上的纪年吻合,有利于考古和方便历史事件研究,与人类文明史基本相吻合,看来对历史研究也是公平的。再者,逢闰年,B版本的值闰设置,与格里历相当靠近,更方便日期转换和对外交往。这样将尽可能避免了造成历法混乱。新历法可以全部利用现有历法研究成果,对公历适当进行调整,而不需要另行探讨新途径,标新立异,对科研资源不会造成浪费。这对历法研究的机构以及古今中外的历法人都是公正公平的。格里历的月长有28天、29天、30天、31天等四个选项,中华龙历仅有30天和31天的区别,优化了两个选项。季度长上,原有的90天(一季度),91天(二季度),92天(三季度、四季度),在B版本中也得到了适当优化,仅有91和92天的区别。
                        总之,中华龙历除完全保留格里历的规则简易、公开透明、历法稳定等优点外,更增加了季节合天、时间公平,可实现计时单轨,能与生肖纪年相吻合等新的优点,包含了“春为岁首”、“七十二候”、“寅月建正”等多种中国元素,具有东方特色,可谓顺天应人的历法方案,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有鉴于此,非常适合作为国历颁行使用,更有信心今后成为世界通用历法。


                        IP属地:湖南15楼2017-01-16 21:07
                        回复
                          (二)五日候启用对于休假安排的方便性
                          中华龙历倡议启用五日候,绝不是笔者的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实际生活中的体验,有必要单独提出,重点讨论。我国农村集市不是自古以来就有固定场期的规定么,什么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的场期,这是三天一场的节律;还有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的场期,这就是五天一场的节律。记得早些年政府曾经规定过七天一场的场期,即星期等于场期。看似简单直接,但百姓反觉难操作,且节律太长而推行不开。现在大多数的农村集市都是按照五天一场的节律来运行的,可见群众对这个节律是乐意接受和遵从的。作为历法研究,笔者认识到这大概就是从“五日候”这个古代气象学概念而衍生的时间节律,不长不短,公众最易接受。
                          五日候的增设,为人们日常生活节律提供了一项新选择。从劳逸结合上来看,五天一休显得更适中,而且好记。如果遇着法定节假,由于节律短,也容易调配拼接,让假期变长,以方便出行。可以免除处心积虑地拼假困扰。这里不妨举几个实例:假设夏历端午节落在某候一,放假两天就直接能拼成三天(候五、候一、候二),假若落在候二,同样可以拼成这三天。假若落在侯三,则可以拼成侯三、候四、候五;假若落在候四,也可休这三天。如果落在候五,那么让侯一侯二补休,同样都有三天假期。再以国庆为例,中华龙历中,国庆固定落在48候二,放假四天,整个48候都是假期了。加上头一天的烈士纪念日放假一天,再加上前后两个候末公休,假期可以从47候四、候五,再加48候,固定获得7天时间。年年如此,根本不需要再想办法去拉扯拼假,也无需再去补班,何乐而不为!此时,会有人提出两点质疑:一点是五日一休比七日两休比例小,是不是假期减少了?另一点是现行端午假只有一天,国庆假只有三天,为何中华龙历将其随意加长了?要解答这两点疑问,完全可以合并在一起讨论得出答案:那就是利用五日一休节省出来的假期,补充到法定节假日中去。如国庆、五一都可以加到四天,清明、端午、中秋等都可以加到两天。同时还可以新增部分法定节假日,如立春、元宵、妇女节、儿童节、冬至节等。另外每个大月的31号也属公休,总体节假日还是会保证在115-120天的范围。只要按照方案来实施,就不会再有拼假的难题了。笔者曾经对2015年的假期按照五日候进行过演示,发到网上,可惜未引起重视,未得到必要的回应【27】。


                          IP属地:湖南16楼2017-01-19 07:04
                          回复
                            (三)中华龙历的缺点和难点
                            综观本方案,既继承了格里历的简便、透明、稳定等全部优点,也继承了我国传统历法春为岁首,季节分明,与生肖吻合的特点,对原有公历能够改正的缺点缺陷全部进行了合理修正,相对来说几近完美。总之,中华龙历针对格里历而改革,对夏历而言也有启示和便利,如能稳妥推行将对社会活动和经济发展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与格里历对照,由于没有质的改变,无论其精确性还是通俗简便性都不受影响,关于星期的规则,关于值闰的规则等可以说都没有变动,保持了历法的稳定性。正确转换,稳妥推行,不会造成天文历法之混乱,因而便于推行和被群众接受。五日候的增设,不一定就要淘汰七日周,只是向人们提供了一项新的月下小节律选择,更方便了日常生活。要说缺点,真还不好找。
                            但客观地对照人们的心理需求,中华龙历也尚有不能尽如人意之处,表现有如下几点。
                            一是新方案仍然存在着大小月的区分,无法形成等月,遭致部分同行的诟病。须知如果弄成等月后,余下来的天数便属空日,形成了死结,无法找到更好的出路,所以还必须遵循大小月制。
                            二是鉴于使用平气法,年首日、月首日与真节气有时会出现一定偏差。春季的月节有可能落在上月末,秋季的节气,会滞后一两天。有些年份的立春,不见得就是元旦,而是落在上年末,或者元旦的次日。这种偏离本也属于正常现象,是由于地球运行速度的不均匀性所导致,或者是历法日为了稳固而偏离真节气日所造成,严格说也并非历法本身的缺点。有网友提出了定立春的方案,但那要变更置闰法,有得有失,不便推广。
                            三是有学者认为A版本的连大月会造成季度长的不相等,差别3天显得悬殊,不利于国民经济计划的制订和执行。其实,这本身也是自然规律所造成,并非人为的错,(按实测,冬季90度历时约89天,夏季90度历时约94天,差距可达5-6天)【28】。作为规则的历法可以尽量地去适应这种自然规律,经济计划的制定也应当适应这一规律。而且,连大月的设置还包含着一定的科普意义。虽然如此,B版本针对这一问题还是进行了改进,采用间大月排列,弥补了这点缺陷,但合天又会有所影响。总的看来难言完美,只能是获得改进。
                            四是所设的五日候,所有大月的最后一候都会有六天,也曾遭致诟病。但这同样属于先天造成。全年运行幅度360度,费时365天多,大月、大候的设置,都属于一种技术性处理措施。不这样处理,就会形成历法空日,反倒不伦不类。如自然历全年设为73周,似乎就有悖于历法规则,而且闰年同样会出现六天的“大周”。本历法经这一处理后,大月的理论工作日数与小月实际无差异,都属24天,看来还算是公平的。
                            除了以上几点先天存在的缺陷外,还应该冷静的看到,新历法的推行,存在着一些巨大的难点。
                            一是实行新历后,“年”(元旦)要向后推,这是一项牵动全社会的工程,难度很大。若宣传得不充分,认知认同不成熟,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动荡和人们的暂时不适应,有可能造成局部暂时的历法混乱。
                            二是五日候的启用,也属于一个新概念,需要用新的观念去认识,去适应。用上路了(习惯了),才能体验出其简便性和科学性。
                            三是节庆纪念日需重新确定,要通过专业人员研究讨论后,稳妥转换重置,也会带来短时期内难以习惯。但只要改定了,以后可一劳永逸。
                            四是纪年的重新变更,倒是一个重大的实际问题,是不是可以避重就轻,像对待夏历纪年一样,暂时将就用一用格里历,科学纪年问题留待今后解决。
                            五是现代社会以及现代人的习惯惰性。这既是历法改革的难点,更是历法改革中最大的阻力。不容否认,改革是对于现存制度规则的一种破坏,是对原来固有的社会习惯模式的一次大洗牌,会触及社会各个阶层的既得利益。但是,改革是一种趋势,是一种进步。尤其是现在互联网时代,有缺点的历法应该迅速得到纠正。有人说,历法是千百年留下来的传统,最好别动。其实我们的现行历法就是通过若干次的改革而得到逐步完善的。格里历最后的颁行也才四百余年,(1582年),在我国的应用才百余年时间(1912年)。我国的夏历改革,四千多年间就颁行了百余个版本,基本上也是四百年一次大改动。中华龙历的通过和颁行,并非是不可碰触的红线,而是一项重大的科学决策,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IP属地:湖南17楼2017-01-19 07:05
                            回复
                              2025-08-08 16:25: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四、中华龙历推行方式的建议
                              鉴于历法改革是“改天换地”的大事,是涉及亿万群众的难事,因此推行新历必须要稳妥推进。个人认为本历法推行工作的原则是:“三历并存,逐步认同,先易后难,国人先用”。有必要先在国内取得共识,然后才便于世界推广,指望联合国决议颁行,可能会遥遥无期。
                              (一)国内推行的方式
                              中华龙历若获得国家审定认可,可以先在本国(指“大中华”,含港澳台)范围进行试用。国家审定认可,可以冠以“国历”的“名分”予以公开颁行。推行或试行的地域范围上,或大或小均可。可采取部分单位或地区,或者某行业,某省区,或者港澳台,皆可以局部先试用。一两年后,再逐渐推向其他部门或地区。(网上了解到,有大学班级,集体使用中华龙历的情况)。同时可以从我国先行试用,再向东亚南亚地区乃至全世界范围辐射。
                              在具体方法上,建议按照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实行币制转换、六七十年代推行计量改革以及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设立五到十五年的套改磨合期。即在一定时段内将中华龙历、格里历、夏历三者并存,共载于历书历表,让人们有一个认知认同的过程。早期公务活动可将格里历作为主历,而将中华龙历作为辅历;过一年两年后再将两历位置和作用对换,将中华龙历作为主历试用,将格里历排为辅历,以方便历法过渡以及与世界接轨。再若干年后,通过立法程序进行确定,全面使用中华龙历而淘汰格里历。那时候,可以说是独我中华能用到最先进简便的新历法,让别国去垂涎羡慕。


                              IP属地:湖南18楼2017-01-20 08: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