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低增长是常态
从数字解读整体环境不好,
如果不能转型,将面临淘汰
大家好,低增长这个词,大家耳熟能详。关于为什么会增长降低的原因,有很多。不在阐述
如果单纯的看这个数字。6.7,这是上个月中科院颁发的蓝皮书里,预测的数字。虽然是25年最低,可依然比世界平均增长要高很多。所以这个数字不能说明什么。
我们看第二个数字,-1.8%,这是连续第二年的负增长。比较可怕,但真实。15年的数字还要可怕,14%.所以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像东莞这样,以外贸出口为主的城市,会变成空城。
既然外需无法扩大,国家出了很多政策。供给侧结构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第一个去产能,可能大多数企业都很难接受。所以主要是国企改革。消费升级,一带一路,这是我们能看见的。结果是,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达到54.1%。比去年提高3.6。这意味着第三产业增幅,远大于GDP增幅。
而实际上,有一个数字叫国内消费零售总额,每年的增长都是10%以上。
这意味着,中国已经从世界加工厂,变为新的增长点
这既意味着一个大的转机,但同时也是巨大的风险。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看第二页。
2、 虽然整体环境不好,但依然存在细分市场
网络英雄的时代是否过去?万达转型实体商业
家电企业也在转型,海尔的营销布局,美的的营销网络扁平化,连格力都开始皂手机
结论,如果你不改变,不能捕捉看到的商机,就有可能被淘汰,像
最代表国内第三产业的零售行业,是现在受到冲击最大,最明显的行业。平均利润只有1%。2016年上半年的数据。实际上这几年平均利润都是一点几。
121家上市零售公司平均利润只有2.4%,这比生产型企业低很多。因为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利润是5.6%.
他们首先是受到网络零售的冲击。我们看前三名。京东,苏宁云尚,阿里。苏宁云商的网络销售额大概占总销售额的一半。
线上零售,因为信息的快速传递,消费者很方便比价。所以做不到高利润。甚至有些企业会做到负利润来获取客户。
但现在网络零售的增幅也在放缓。今年增幅预测26%,比去年增幅下降很多。京东一直在布局,所以营业额快速增长,但利润是负的。阿里一家企业的利润,比其他前10,名都高,但也在下滑。 即使这样,互联网给实体经济,尤其是零售和服务业形态,现在的消费者,你可能依然会在线下购物。但是更多的会在线上浏览,交流,决策。消费者的选择变得更多,消费者群体,也更加碎片化。
第二个冲击是跨界,比如万达,做房地产的,配合商业综合体开万达广场。然后开了万达百货,影院。他属于自建商圈。吧消费者聚拢周围,加上统一的品牌营销,以及消费者管理。现在零售里面,增长最好。而同样以商业地产为主的百联。收入也是负增长。
还有怡亚通,这家企业本来做物流的。现在开始以物流为基础,做供应链生态圈,让企业直接对接终端门店。而怡亚通从信息、物流、资金上提供支持。这是对原有经销体系的颠覆。
第三个冲击我感觉最大。是制造型企业的服务化。比如国内家电排名第一的海尔。日日顺下顺逛微店,直接和三万多海尔经销商对接。28万微店主。海尔官网每天50万流量导入到微店。如果这个渠道全部走顺,那么海尔将通过顺逛直接接触终端消费者。所以,之前以家电为主的零售企业,国美,苏宁,都亏了。而京东开始布局万家镇级的门店。也是想直接面对那些不习惯上网的消费者,
还有跨界冲击的。比如乐视。本来是做视频内容的,但为了走终端开始做电视,手机。在硬件上不求利润。甚至会因为卖的太好而让现金流出现问题。但是,16年上班,乐视引发了液晶电视龙头之争。跨界跨到在一个红海,成为老大。海信,创维,索尼都很委屈。因为你的产品再好,总是有成本的。而别人的产品可能只比你差一点,但是亏损卖。要么眼看市场别抢走,要么亏损
更关键的,我们看到现在的趋势,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市场正在加速细分,原来可能新开发一个产品,需要几万台的销量才能生产,铺货。现在几百,几千,就可以做。而且可以通过物联网很方便的找到这样的顾客群体。当然,这基于一个前提,你要能快速找到细分市场,捕捉到客户群体。
但这在以往的,以订单为导向,大规模设计的企业管理模式中,是很难做到的。即使我们都经历了供应链优化,库存周转率达到14天一次。但是传统模式里,信息传递要从顾客传达到零售商,零售商再到品牌商,往往需要几周的时间。而品牌商根据市场需求去调整生产计划,可能还需要月的时间。基于过去的模式,我们只知道消费者以脚投票的结果,被动的等待市场的反馈。
那么,有没有办法主动的寻找细分市场呢?
在这最近今年,人们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基于聚合式商业权利模型,所提倡的四p理论,做了更新。
旧的四p理论,是研发好的产品,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加强渠道覆盖,然后用促销来吸引顾客。
但是在现在的中国,我们可能要重新看待这些理论。
我们对消费者简单的分群,
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尤其是受网络影响比较大的八零九零后,非常注重个性化。他们更在意这个产品给我带来的体验,甚至愿意主动产于到品牌的建设中去。并以此自豪
所以现在往往是主动去创建一个人群,然后去打造适合的产品。
比如果粉,是乔布斯从二十年前就开始圈的粉,一直是小众人群。07年iphone出世后,逐渐成为高端形象的代名词。
而vivo主打摄像,在16年第三季度,在国内手机销量榜登顶。我们谁知道柔光双摄是什么技术?你只要知道这个适合自拍就好了。
所以新的四p理论,虽然有不同的说法。但大致都是第一,注重消费者的个性化,甚至主动去创造个性化的人群。重视消费者体验,和消费者互动,更接地气。最好达到一对一,平等的的互动。而且这这些互动是可搜集,可衡量的。
如何和消费者一对一平等互动,实体经济本来就是通过零售商和消费者接触的。但信息不平等,交互信息也没法收集和衡量。所以现在新的趋势是,动过软件预先编排与消费者互动的流程。部分通过软件来操作,部分通过人来实现。
最后,就是基于 收集到的信息,去进行预测的问题。过去收集的信息是相对单纯的,要么是商品销售信息。或者调研机构的报表。
现在的信息很复杂。很零散。怎么管理,这就是IT在现在企业中的地位逐渐凸显。
以传统模式下,我们以通过订单来收集会员的信息,在这时候,信息部门只是技术平台的提供者,而不是使用者。所以,只是个服务地位。
而在现在,新技术不停的迭代。我们除了原有的订单,零售终端,服务那里拿数据。还包括移动APP,社交网络,甚至第三方那里拿数据。如何处理快速的得到这些数据,进行清洗,整理。然后还要把数据得以应用。那不完全是一个技术活。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轻技术的场景应用。引爆一个新的消费点。从摇一摇,到红包,现在还有微信轻应用。
往往这些场景,都是需要IT部门主动的参与到业务中去,而不单纯是一个技术的提供者。
当我们通过丰富的业务场景,搜集了足够的数据后,
回归到商业本质,洞察消费需求。
会发现这就是一个数据搜集和分析的问题。营销部门一直想知道的问题。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卖什么商品。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数据,完全可以细分,营造出消费者需求,然后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卖给他。
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预置的程序,来更好的实现。
就像一个故事,
现在我们已经能够采集到的数据,包括传统的客户管理数据,从wifi上采集的消费信息,消费者在不同区域逗留的信息。
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得到。
如果你是建材的商品消费者。。。
现在建立的会员信息,出原有的订单数据,已经包括。零售企业开始搜集,产品企业也开始搜集。
利用这些大数据,我们可以精确的了解客户是什么样,在什么地方,他们喜欢什么
通过不同的渠道,搜集消费者的碎片化信息,再对消费者进行洞察,从而预判出新的产品设计方式,供应链模式
联想已经准备好,所有的环境,保证快速上线
从数字解读整体环境不好,
如果不能转型,将面临淘汰
大家好,低增长这个词,大家耳熟能详。关于为什么会增长降低的原因,有很多。不在阐述
如果单纯的看这个数字。6.7,这是上个月中科院颁发的蓝皮书里,预测的数字。虽然是25年最低,可依然比世界平均增长要高很多。所以这个数字不能说明什么。
我们看第二个数字,-1.8%,这是连续第二年的负增长。比较可怕,但真实。15年的数字还要可怕,14%.所以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像东莞这样,以外贸出口为主的城市,会变成空城。
既然外需无法扩大,国家出了很多政策。供给侧结构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第一个去产能,可能大多数企业都很难接受。所以主要是国企改革。消费升级,一带一路,这是我们能看见的。结果是,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达到54.1%。比去年提高3.6。这意味着第三产业增幅,远大于GDP增幅。
而实际上,有一个数字叫国内消费零售总额,每年的增长都是10%以上。
这意味着,中国已经从世界加工厂,变为新的增长点
这既意味着一个大的转机,但同时也是巨大的风险。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看第二页。
2、 虽然整体环境不好,但依然存在细分市场
网络英雄的时代是否过去?万达转型实体商业
家电企业也在转型,海尔的营销布局,美的的营销网络扁平化,连格力都开始皂手机
结论,如果你不改变,不能捕捉看到的商机,就有可能被淘汰,像
最代表国内第三产业的零售行业,是现在受到冲击最大,最明显的行业。平均利润只有1%。2016年上半年的数据。实际上这几年平均利润都是一点几。
121家上市零售公司平均利润只有2.4%,这比生产型企业低很多。因为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利润是5.6%.
他们首先是受到网络零售的冲击。我们看前三名。京东,苏宁云尚,阿里。苏宁云商的网络销售额大概占总销售额的一半。
线上零售,因为信息的快速传递,消费者很方便比价。所以做不到高利润。甚至有些企业会做到负利润来获取客户。
但现在网络零售的增幅也在放缓。今年增幅预测26%,比去年增幅下降很多。京东一直在布局,所以营业额快速增长,但利润是负的。阿里一家企业的利润,比其他前10,名都高,但也在下滑。 即使这样,互联网给实体经济,尤其是零售和服务业形态,现在的消费者,你可能依然会在线下购物。但是更多的会在线上浏览,交流,决策。消费者的选择变得更多,消费者群体,也更加碎片化。
第二个冲击是跨界,比如万达,做房地产的,配合商业综合体开万达广场。然后开了万达百货,影院。他属于自建商圈。吧消费者聚拢周围,加上统一的品牌营销,以及消费者管理。现在零售里面,增长最好。而同样以商业地产为主的百联。收入也是负增长。
还有怡亚通,这家企业本来做物流的。现在开始以物流为基础,做供应链生态圈,让企业直接对接终端门店。而怡亚通从信息、物流、资金上提供支持。这是对原有经销体系的颠覆。
第三个冲击我感觉最大。是制造型企业的服务化。比如国内家电排名第一的海尔。日日顺下顺逛微店,直接和三万多海尔经销商对接。28万微店主。海尔官网每天50万流量导入到微店。如果这个渠道全部走顺,那么海尔将通过顺逛直接接触终端消费者。所以,之前以家电为主的零售企业,国美,苏宁,都亏了。而京东开始布局万家镇级的门店。也是想直接面对那些不习惯上网的消费者,
还有跨界冲击的。比如乐视。本来是做视频内容的,但为了走终端开始做电视,手机。在硬件上不求利润。甚至会因为卖的太好而让现金流出现问题。但是,16年上班,乐视引发了液晶电视龙头之争。跨界跨到在一个红海,成为老大。海信,创维,索尼都很委屈。因为你的产品再好,总是有成本的。而别人的产品可能只比你差一点,但是亏损卖。要么眼看市场别抢走,要么亏损
更关键的,我们看到现在的趋势,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市场正在加速细分,原来可能新开发一个产品,需要几万台的销量才能生产,铺货。现在几百,几千,就可以做。而且可以通过物联网很方便的找到这样的顾客群体。当然,这基于一个前提,你要能快速找到细分市场,捕捉到客户群体。
但这在以往的,以订单为导向,大规模设计的企业管理模式中,是很难做到的。即使我们都经历了供应链优化,库存周转率达到14天一次。但是传统模式里,信息传递要从顾客传达到零售商,零售商再到品牌商,往往需要几周的时间。而品牌商根据市场需求去调整生产计划,可能还需要月的时间。基于过去的模式,我们只知道消费者以脚投票的结果,被动的等待市场的反馈。
那么,有没有办法主动的寻找细分市场呢?
在这最近今年,人们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基于聚合式商业权利模型,所提倡的四p理论,做了更新。
旧的四p理论,是研发好的产品,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加强渠道覆盖,然后用促销来吸引顾客。
但是在现在的中国,我们可能要重新看待这些理论。
我们对消费者简单的分群,
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尤其是受网络影响比较大的八零九零后,非常注重个性化。他们更在意这个产品给我带来的体验,甚至愿意主动产于到品牌的建设中去。并以此自豪
所以现在往往是主动去创建一个人群,然后去打造适合的产品。
比如果粉,是乔布斯从二十年前就开始圈的粉,一直是小众人群。07年iphone出世后,逐渐成为高端形象的代名词。
而vivo主打摄像,在16年第三季度,在国内手机销量榜登顶。我们谁知道柔光双摄是什么技术?你只要知道这个适合自拍就好了。
所以新的四p理论,虽然有不同的说法。但大致都是第一,注重消费者的个性化,甚至主动去创造个性化的人群。重视消费者体验,和消费者互动,更接地气。最好达到一对一,平等的的互动。而且这这些互动是可搜集,可衡量的。
如何和消费者一对一平等互动,实体经济本来就是通过零售商和消费者接触的。但信息不平等,交互信息也没法收集和衡量。所以现在新的趋势是,动过软件预先编排与消费者互动的流程。部分通过软件来操作,部分通过人来实现。
最后,就是基于 收集到的信息,去进行预测的问题。过去收集的信息是相对单纯的,要么是商品销售信息。或者调研机构的报表。
现在的信息很复杂。很零散。怎么管理,这就是IT在现在企业中的地位逐渐凸显。
以传统模式下,我们以通过订单来收集会员的信息,在这时候,信息部门只是技术平台的提供者,而不是使用者。所以,只是个服务地位。
而在现在,新技术不停的迭代。我们除了原有的订单,零售终端,服务那里拿数据。还包括移动APP,社交网络,甚至第三方那里拿数据。如何处理快速的得到这些数据,进行清洗,整理。然后还要把数据得以应用。那不完全是一个技术活。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轻技术的场景应用。引爆一个新的消费点。从摇一摇,到红包,现在还有微信轻应用。
往往这些场景,都是需要IT部门主动的参与到业务中去,而不单纯是一个技术的提供者。
当我们通过丰富的业务场景,搜集了足够的数据后,
回归到商业本质,洞察消费需求。
会发现这就是一个数据搜集和分析的问题。营销部门一直想知道的问题。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卖什么商品。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数据,完全可以细分,营造出消费者需求,然后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卖给他。
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预置的程序,来更好的实现。
就像一个故事,
现在我们已经能够采集到的数据,包括传统的客户管理数据,从wifi上采集的消费信息,消费者在不同区域逗留的信息。
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得到。
如果你是建材的商品消费者。。。
现在建立的会员信息,出原有的订单数据,已经包括。零售企业开始搜集,产品企业也开始搜集。
利用这些大数据,我们可以精确的了解客户是什么样,在什么地方,他们喜欢什么
通过不同的渠道,搜集消费者的碎片化信息,再对消费者进行洞察,从而预判出新的产品设计方式,供应链模式
联想已经准备好,所有的环境,保证快速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