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寨起步 想赚电信的钱
1998年11月11日,幸运赶上第一波接触网络的马化腾,在计算机通信行业摸爬滚打一阵后,就和他大学同班同学张志东正式注册成立了“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之后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也相继加入,形成后来广为传说的“五虎”格局。

由于马化腾在当时深圳最大的寻呼公司润迅工作过,一开始,腾讯的主要业务是拓展无线网络寻呼系统,且这种针对企业或单位的软件开发工程也是当时中小型网络服务公司的最佳选择。
很巧的是,当时广东电信拿出90多万元招标,要做一个即时通信系统。毫无疑问,90多万对一个创业公司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项目。早前接触了以色列人开发的即时通信软件ICQ并成为它的用户的马化腾,看到了商机,决定做一款中文即时通讯软件OICQ。

然而,腾讯团队最后并没有拿到中国电信的标。舍不得自己辛苦开发的成果消失,腾讯只好自己继续去经营这个业务。
差点60万卖掉“OICQ”
只是不久之后,OICQ就给同学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惊喜。喜的是,OICQ的用户快速增长;惊的是,OICQ采取的是免费模式,用户的增长不但没带来收入,还不断加重了其运营负担,加快了腾讯的资金消耗,最后甚至到连服务器托管费用都负担不起。
当时的中国市场还没有意识到用户的商业价值,也不了解风投融资一说。腾讯团队开始每天为钱奔走。被钱所困的马化腾,找过房东深圳赛格集团,找过广东电信,找过中北寻呼集团,也曾数次把OICQ改良后再去投标,但都不幸落榜。一时间,OICQ要收费,甚至要关门停摆的消息盛传一时。
在最艰难时刻,马化腾差一点以60万把“OICQ”卖给深圳电信局。但最终还是终止了交易,选择找银行,找熟人借款。很多次钱快用完的时候,马化腾都向债主提出“以股还债”,但却没人愿意要腾讯的股份。

同时,已经收购了ICQ的美国在线(AOL)给腾讯发来了英文律师函,称OICQ侵犯了旗下软件ICQ的知识产权,要求腾讯立即停止使用OICQ的域名,简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让腾讯备受煎熬。
改66个版本找风投 正式更名QQ
终于,一个机会就来了。
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作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之后,中央决定在深圳设立一个助推高新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的交易项目: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获知消息的马化腾团队,决定把OICQ带上去交易。粗粗了解了一下风投的习惯后,他们认认真真地做了自己的商业计划书,踏上寻找风投的新道路。马化腾不善外交,但却咬牙抱着改了6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跑遍高交会的展台,极力推销QQ、推销腾讯。最终,IDG和香港盈科,各出110万美金各投了腾讯20%的股份。而据说,为了这笔融资,马化腾做了两次腰椎手术。
幸运的是,这笔融资不仅让腾讯上到新台阶,同时还帮他们解决了英文律师函的问题,并将OICQ改名为QQ。2000年4月,QQ注册用户突破500万。第二个月,用户同时在线人数首次突破十万大关。《人民日报》还特意为此发了一条短新闻。

但好景不长,2000年前后,互联网行业泡沫破灭,互联网公司转眼成为烫手山芋,人人避之不及。因此,当快烧完钱时,IDG和香港盈科却不再愿意追加投资,并试图从腾讯抽身。随后,腾讯先后找了新浪、雅虎、搜狐、网易、联想等大公司,希望他们接手跟投,但结果都不成功。
进退维谷之际,南非MIH集团中国业务发展副总裁网大为,接手了盈科持有腾讯的全部股份和IDG持有腾讯的12.8%股份腾讯迎来了新的生机,并逐渐走上了稳健的发展道路。

打广告推会员玩游戏 “生、死、腾讯”
当时的互联网公司,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为了解决资金困难问题,腾讯开始尝试在OICQ上做广告赚钱,可以说,腾讯是世界上第一个在ICQ类平台上做广告的。但当时很多广告主并不相信互联网模式,于是又打起了运营商的主意。腾讯找到了中国移动,努力说服了几个省的移动公司勉强同意腾讯把OICQ系统放进自己的机房,免费试用,并交主机托管费。之后,腾讯又通过出让品牌衍生物的代理权来获得一定的收益。
当然,腾讯并不想一直仰人鼻息的生存。2003年,腾讯尝试推出QQ会员,打造自有的QQ秀等增值服务,顺利带来了一定的营收。

2005年,借助数码相机在国内兴起,腾讯又布局了新的业务领域“QQ空间”,尤其是QQ相册。最开始每天在几百万到一千万时,对带宽、服务器消耗非常大,QQ会遇到很大的性能瓶颈。于是腾讯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增加基础设施、加强技术研究,优化用户体验,最终超越51,让QQ空间成为中国第一大社交网络平台。
此外,在网游开始蓬勃发展的时候,腾讯从开发棋牌游戏开始,进军网游市场。一开始,腾讯也还多是模仿起步,随着业务的发展,游戏业务已经成为腾讯商业模式的重要构成部分。
就这样,伴随着模仿、创新、业务扩张等等战略,到2009年,腾讯公司业绩达到一个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