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阳”为“洛阳”古之别称之一。
根据网络搜索信息,“雒阳”与“洛阳”两者的演变史大致如下:
【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取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雒阳为洛阳。
【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因汉尚火德,复名雒阳。
【三国时曹魏】以魏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为“洛阳”。
【明朝】光宗朱常洛为讳“洛”字改“洛”为“雒”。
史记《高祖本纪》作于西汉,西汉未有更名一说,论理应按秦始皇之后东汉光武帝之前之名记事,即“洛阳”,而非“雒阳”(否则何需来光武帝更名)。
但是,搜索现存的史记资料中的《高祖本纪》,“雒阳”(9处)与“洛阳”(1处)却均记录于中。
1.(沛公)南,战【雒阳】东,军不利,
2.(汉王)南渡平阴津,至【雒阳】。
3.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
4. 高祖都【雒阳】,诸侯皆臣属。
5.(临江王驩)数月而降,(高祖)杀之【雒阳】。
6. 高祖欲长都【雒阳】,齐人刘敬说,乃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
7. 高祖至【雒阳】,举通侯籍召之,而利几恐,故反。
8. 二月,高祖自平城过赵、【雒阳】,至长安。
9. 代王刘仲弃国亡,自归【雒阳】,废以为合阳侯。
10.楚将瑕丘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
对比汉书《高帝纪》,
一、(沛公)南,战【雒阳】东,军不利,(同《高祖本纪》1)
二、帝置酒【雒阳】南宫。(同《高祖本纪》3)
三、横惧,乘传诣【雒阳】,未至三十里,自杀。
四、戍卒娄敬求见,说上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异,而都【雒阳】,不便,不如入关,据秦之固。”
五、上至【雒阳】,举通侯籍召之,而利几恐,反。(同《高祖本纪》7)
六、是月,匈奴攻代,代王喜弃国,自归【雒阳】,赦为合阳侯。(同《高祖本纪》9?)
七、夏四月,(上)行如【雒阳】。
春三月,行如【雒阳】。
九月,行自【雒阳】至。
十二月,行如【雒阳】。
二月,行自【雒阳】至。
上还【雒阳】。
夏四月,行自【雒阳】至。
八、楚将瑕丘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同《高祖本纪》10)
九、帝乃西都【洛阳】。
疑问
《高祖本纪》中为何同出现“雒阳”与“洛阳”?且《高帝纪》中亦出现类似问题?
根据网络搜索信息,“雒阳”与“洛阳”两者的演变史大致如下:
【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取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雒阳为洛阳。
【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因汉尚火德,复名雒阳。
【三国时曹魏】以魏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为“洛阳”。
【明朝】光宗朱常洛为讳“洛”字改“洛”为“雒”。
史记《高祖本纪》作于西汉,西汉未有更名一说,论理应按秦始皇之后东汉光武帝之前之名记事,即“洛阳”,而非“雒阳”(否则何需来光武帝更名)。
但是,搜索现存的史记资料中的《高祖本纪》,“雒阳”(9处)与“洛阳”(1处)却均记录于中。
1.(沛公)南,战【雒阳】东,军不利,
2.(汉王)南渡平阴津,至【雒阳】。
3.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
4. 高祖都【雒阳】,诸侯皆臣属。
5.(临江王驩)数月而降,(高祖)杀之【雒阳】。
6. 高祖欲长都【雒阳】,齐人刘敬说,乃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
7. 高祖至【雒阳】,举通侯籍召之,而利几恐,故反。
8. 二月,高祖自平城过赵、【雒阳】,至长安。
9. 代王刘仲弃国亡,自归【雒阳】,废以为合阳侯。
10.楚将瑕丘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
对比汉书《高帝纪》,
一、(沛公)南,战【雒阳】东,军不利,(同《高祖本纪》1)
二、帝置酒【雒阳】南宫。(同《高祖本纪》3)
三、横惧,乘传诣【雒阳】,未至三十里,自杀。
四、戍卒娄敬求见,说上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异,而都【雒阳】,不便,不如入关,据秦之固。”
五、上至【雒阳】,举通侯籍召之,而利几恐,反。(同《高祖本纪》7)
六、是月,匈奴攻代,代王喜弃国,自归【雒阳】,赦为合阳侯。(同《高祖本纪》9?)
七、夏四月,(上)行如【雒阳】。
春三月,行如【雒阳】。
九月,行自【雒阳】至。
十二月,行如【雒阳】。
二月,行自【雒阳】至。
上还【雒阳】。
夏四月,行自【雒阳】至。
八、楚将瑕丘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同《高祖本纪》10)
九、帝乃西都【洛阳】。
疑问
《高祖本纪》中为何同出现“雒阳”与“洛阳”?且《高帝纪》中亦出现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