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师回朝那日,太子领着百官于城门口相迎。萧景琰见萧瑾瑜一身缟素,跪于百官中间,回头看了看不远处的车辇,表情不悦。
-太子,这是你迎接王师凯旋该有的态度吗?
且不说萧瑾瑜自小便聪慧,单在萧景琰出征在外监国理政的这几年,他也早已不是此前那懵懂无知的少年。他怎么会不懂萧景琰回望那一眼的含义,随即俯身下拜。
-儿臣恭贺父皇得胜还朝。
萧景琰未及稍事休息,匆匆在寝殿换了衣裳,就直接到了太后寝宫。对于这个与他一路相互扶持,亦师亦母的太后,他有太多的话想要对她说。
-太后,这大梁的天下终如你所期盼,你可高兴?
静太后静默的点了点头,萧景琰明明看到她的嘴角在笑着,眼睛里却噙满了泪水。
-她……呢?
静太后一时不知道怎么说下去,她的声音里夹杂着复杂的绪,竟让人听出了一丝悲怆之意。
-母妃,她还在。
萧景琰微垂着眸,声音有些发紧。他不敢去想那日的凶险,若不是他早有准备,他的长安怕是再也没有母亲了。
静太后像是松了口气,表情舒缓了些许,随即眉头又皱了起来。她太了解眼前人,这个她一路看着长大的孩子,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最是执拗不化。
-她……你准备怎么办?你也是知道的,她的身份今时不同往日,怕是再也难在宫里立足。
-我知道。
-你自来稳重,你既带了她回来,心中自然早有了决断,我本不该多言。只是长安……
-母妃不必说了,我既带了她们回来,自然会安排好的。其实我知道,这不过是成全我的一点妄念罢了,她也未必愿意再见我的。我与她之间,至于长安,怕是要劳烦母妃代为抚养。她是大梁的公主,无论如何都该在宫里长大。
天气已过五月,夏日的阳光晒得人惫懒。安平午歇方醒,静静的倚靠在廊沿边上。
回到金陵已好几个月了,自打从九安山回来,她的身子一直不好,这炎炎夏日,更觉虚浮无力。
不远处的院内,玳瑁姑姑正带着人,打理着院里的树。
早前,安平无意间听服侍的宫女们谈起,不知萧景琰从何处听来,说是安平公主极爱桃花,他便早早命人在院内种满桃树。后来竟又让人净数拔了去。如今,这院子两旁都是她和亲那年亲手植的念奴娇。
安平看着那郁郁葱葱的树不禁苦笑。老人们常说,人挪活,树挪死,这在北汉万分娇贵的树,竟在大梁活得这般枝繁叶茂。
-娘娘,您什么时候醒的,怎么不唤奴婢进去伺候呢?
小宫女跪在安平脚边,安平抬手让她起来。玳瑁姑姑听到声响,转过头来,看见安平倚着柱子的单薄身子,急急的净了手,来到她的身边。
-公主,正午的太阳最是毒辣,你怎么不在屋里坐,偏要到这廊下来。
-姑姑莫紧张,我也没待坐多久,今天觉得身上还好,就想着出来走走。
安平嘴角带着浅笑,伸手握了握玳瑁姑姑的手,让她宽心。
-公主,奴婢扶您回去吧,您刚好些,可别再给晒坏了。
-好。安平已经长大了,可姑姑还总爱把安平当成孩子。
安平扶着玳瑁姑姑的手,起身准备往屋内走,便听到门口传来列战英的声音。
-谁在那里,出来!
萧瑾瑜连忙从墙角钻出来,强自镇定的看着列战英笑。他本不想惊动门口的护卫,就想着从侧面翻墙进,却没想到还没来得及上墙就被列战英逮了个正着。他这几年习文练武,文学武功都大有进步,但要与列战英硬碰硬,他还真没有那个能耐。毕竟北汉的小列将军是连穆青叔叔那样的大将军都服气的人。
-列将军,在那的可是瑜儿吗?
安平问。
-回公主的话,正是太子殿下。
列战英答道。
-让他过来吧。
萧瑾瑜小跑上前,与玳瑁姑姑一起搀扶着安平到正屋主位坐好,然后才跪在安平面前正正经经的磕了头。
安平亲自扶起了萧瑾瑜,安置在自己身边坐下,轻声道,
-仔细想来我好像也没有离开多久,我们瑜儿竟已经长成大孩子了。
安平看着身边的萧瑾瑜,笑得格外温柔。
玳瑁姑姑在一旁看着,心里一阵触动,他们公主自来是极喜欢这个孩子的。自打苏贵妃歿后,他被送至公主身边教养,公主除了平日里亲自过问他的衣食住行之外,还会在他生辰之时亲手给他做糕点。
玳瑁姑姑问过公主,为何待这孩子这般好。公主说,这孩子早熟得让人心疼,他像极了年少时的皇帝哥哥。
-母后,瑜儿好想你。
萧瑾瑜不敢看安平,说话的声音都带着颤抖。
安平看着眼前这个孩子,明知道他说了不和规矩的话,偏又不忍责怪,只旁敲侧击的提醒道,
-瑜儿,如果我没记错,宫中礼钟已鸣。
-可是母后,瑜儿此生就只有一个母后。
萧瑾瑜倔强的别过头。旁边才刚拉回思绪的玳瑁姑姑被萧瑾瑜的大胆言语惊出了一身冷汗。
安平却只是笑了笑,说,
-刚刚还说瑜儿已经是大孩子了,现在又是这般小孩子行事。瑜儿如今已为太子,更该谨言慎行才是,既然朝礼已过,那此刻在椒房殿主位的人,才该是你的母后。
萧瑾瑜自然知道安平是为了他好,因此他也没有再出言反驳,只是看着安平,认真的说,
-瑜儿知错了,自我母妃亡故之后,您一直待我如亲子,既然您不让我唤您母后,那以后瑜儿便唤您母亲吧!
说完,像是怕安平会拒绝,连忙起身要给安平跪下磕头。
安平扶住他要下拜的身子,轻叹一声,
-瑜儿,你要唤我母亲便唤吧!只是你要记得,这母亲二字只能在你我之间,人前切记不能说出口。
对于这个懂事的孩子,安平做不到拒绝。况且,此生她怕是再难见到她的长安了!
-瑜儿知道。母亲,瑜儿还能见到母亲真的太好了。此前他们都与我说,说母亲……瑜儿以为母亲也如我母妃那般再也不要瑜儿了。
萧瑾瑜没有与安平细说在得知安平归来之前他心中的难过,只是拼命的忍住眼眶里即将滚落的泪水。
-傻孩子,做母亲的无论在哪里,都会记挂着自己的孩子的。
安平轻拍着萧瑾瑜的手,安慰道。
萧瑾瑜从安平院里退出来的时候太阳已偏西。未散尽的余热从地上透出来让人从脚心就开始感觉到燥热。萧瑾瑜却是心情极好,一面辞过列战英,一面脚步轻快的往东宫赶。安平的院子是在这宫中极为偏僻的角落,虽已至掌灯传膳的时辰,一路上也没有什么人。
只刚穿过湖心亭,便看见萧景琰一人立在湖边一棵柳树之下,望着满池的莲花,身后只跟着高公公一人。连忙跪下行礼。
-太子,这个时辰你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萧景琰免了萧瑾瑜的礼,淡淡的问道。
-回父皇的话,儿臣想母亲了,可巧今日下学早就来看看母亲。
萧景琰听到他如此坦诚倒是一愣,随即怒声道,
-瑜儿,你既为我大梁太子,言行举止当符合你的身份。
-父皇,儿臣并未觉得自己的言行有何不妥。
萧景琰看着目光坚定的儿子,不禁轻叹道,
-瑜儿,你是我大梁的太子,所以很多事情我并不避讳让你知道,只是,你已不是孩子了,不要总做些叫父皇为难之事。
萧瑾瑜并未有丝毫动摇,只俯身拜了拜,平静的道,
-此事本是我与母亲之间的事情,我离开之前,母亲叮嘱,此事不能与外人知。我今告知父皇,一来是我日后定会时常过来拜见母亲的,这件事情铁定瞒不住父皇;二来是从前母亲常教导我需待人以诚,以诚相待必会换得他人真心。今日之事由我亲自向父皇说明,可避免日后我与父皇之间涂生嫌隙。
-可是,瑜儿,你要知道,大梁的中宫自有皇后。
-我知道。但请父皇放心,今日我既已认为母亲亲儿,此生定当竭尽全力,护得母亲与妹妹一世无虞。父皇若无其他事瑜儿先行告退。
萧景琰看着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不由自主的想起他的皇长兄来。他的皇长兄当年也如瑜儿这般少年意气,英姿勃发。凡他决心相护之人必将护卫到底。可惜他的父皇,若能理解皇长兄一二,他们父子兄弟之间,必不会走至如此地步。既已有前车之鉴,他必要守护瑜儿这颗赤子之心。
想到这里,萧景琰的嘴角扬起了一丝欣慰的笑,若他阴德有亏,不得长寿,安平与长安有瑜儿护着,他应该能够放心的。
安平,他望着不远处那方树木葱郁的院子,轻轻地摇了摇头。他萧景琰一生无愧于江山社稷,无愧于列祖列宗,无愧于长兄旧友,唯一愧对的便就是她了吧!正因为这份愧疚,虽是将她强留在身边,竟也再没有勇气走进那个院子,求她再与他见上一面。
-安平,这芙蓉花开依旧,你又是否安好?
安平觉得这世间最让人捉摸不透的便就是时间。
每日就着半盏清茶,品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竟不知不觉已在这大梁皇宫的一隅之地度过了好几年。
很多事情,她不愿意再去问,不愿意再去想,便告诉自己都已经忘记了。
玳瑁姑姑端来茶盏,安平端起,细细的品着。当年,北汉之地多产毛尖,这几年竟是爱极了那南地的普洱。缺少了凌冽与香甜,暗红的茶色之下,可见的是生命的沉重。仿若那历经沧桑的老人,在与你诉说着那些曾经的故事。
风,带来了空气的味道,隐约只觉得空气间混入了奇怪的味道。这味道较往年愈发的浓郁了。
-公主,院子外边的香樟树开花了。
是了,这院子的外边有两棵香樟树,是长安出生那年,萧景琰命人栽下的。她曾听宫里的老嬷嬷说过,吴侬之地有习俗,凡家生有女,在女儿出生时,便与地上植两棵香樟,待到女儿出嫁之时,便取这香樟木做成木箱,放入丝绸作为陪嫁,取的就是“两厢厮守”之意。
-姑姑,我们出去看看那香樟树吧!
未走出院外,便听见有清脆的童音传来。
-太子哥哥,这是什么树?它身上的味道真不好闻。
-这是香樟树,这味道虽不讨喜,但最是防蚊驱虫的。
不一会儿就看到萧瑾瑜牵着一个小女孩走到那两棵香樟树下。看见站在院门口的安平,萧瑾瑜先是一愣,随即带着长安给安平见礼,方起身,就听到长安小声的问自己,
-太子哥哥,这位夫人是谁?为何我之前在宫中从未见过。
萧瑾瑜蹲下身子,与长安目光持平,轻声说到,
-长安呀!这位夫人是个很好很好的人,以后长安要是有空,多来看看这位夫人可好。长安不是喜欢听故事吗?这位夫人可会讲故事了呢。
安平看着长安那张小脸,她的轮廓像极了萧景琰,五官却分明是自己的样子。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夫人,你为什么哭了?是不愿意给长安讲故事吗?
长安的小手轻拉着安平,讷讷的问到。
安平连忙擦了擦眼泪,柔声道,
-不是的,我只是想起我的孩子了,她长在我身边的时候,我也时常给她讲故事呢。
-那夫人,您以后也给长安讲故事吧。
-好,公主想听什么故事呢?
-我父皇常给我讲一只狐狸的故事,可每每说到关键之处他总是伤心难过而不肯再往下说,我想知道那只狐狸最后到底有没有渡过淇水,有没有找到它心爱之人?
-好,那我就来给公主说那只狐狸的故事……
(完)
-太子,这是你迎接王师凯旋该有的态度吗?
且不说萧瑾瑜自小便聪慧,单在萧景琰出征在外监国理政的这几年,他也早已不是此前那懵懂无知的少年。他怎么会不懂萧景琰回望那一眼的含义,随即俯身下拜。
-儿臣恭贺父皇得胜还朝。
萧景琰未及稍事休息,匆匆在寝殿换了衣裳,就直接到了太后寝宫。对于这个与他一路相互扶持,亦师亦母的太后,他有太多的话想要对她说。
-太后,这大梁的天下终如你所期盼,你可高兴?
静太后静默的点了点头,萧景琰明明看到她的嘴角在笑着,眼睛里却噙满了泪水。
-她……呢?
静太后一时不知道怎么说下去,她的声音里夹杂着复杂的绪,竟让人听出了一丝悲怆之意。
-母妃,她还在。
萧景琰微垂着眸,声音有些发紧。他不敢去想那日的凶险,若不是他早有准备,他的长安怕是再也没有母亲了。
静太后像是松了口气,表情舒缓了些许,随即眉头又皱了起来。她太了解眼前人,这个她一路看着长大的孩子,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最是执拗不化。
-她……你准备怎么办?你也是知道的,她的身份今时不同往日,怕是再也难在宫里立足。
-我知道。
-你自来稳重,你既带了她回来,心中自然早有了决断,我本不该多言。只是长安……
-母妃不必说了,我既带了她们回来,自然会安排好的。其实我知道,这不过是成全我的一点妄念罢了,她也未必愿意再见我的。我与她之间,至于长安,怕是要劳烦母妃代为抚养。她是大梁的公主,无论如何都该在宫里长大。
天气已过五月,夏日的阳光晒得人惫懒。安平午歇方醒,静静的倚靠在廊沿边上。
回到金陵已好几个月了,自打从九安山回来,她的身子一直不好,这炎炎夏日,更觉虚浮无力。
不远处的院内,玳瑁姑姑正带着人,打理着院里的树。
早前,安平无意间听服侍的宫女们谈起,不知萧景琰从何处听来,说是安平公主极爱桃花,他便早早命人在院内种满桃树。后来竟又让人净数拔了去。如今,这院子两旁都是她和亲那年亲手植的念奴娇。
安平看着那郁郁葱葱的树不禁苦笑。老人们常说,人挪活,树挪死,这在北汉万分娇贵的树,竟在大梁活得这般枝繁叶茂。
-娘娘,您什么时候醒的,怎么不唤奴婢进去伺候呢?
小宫女跪在安平脚边,安平抬手让她起来。玳瑁姑姑听到声响,转过头来,看见安平倚着柱子的单薄身子,急急的净了手,来到她的身边。
-公主,正午的太阳最是毒辣,你怎么不在屋里坐,偏要到这廊下来。
-姑姑莫紧张,我也没待坐多久,今天觉得身上还好,就想着出来走走。
安平嘴角带着浅笑,伸手握了握玳瑁姑姑的手,让她宽心。
-公主,奴婢扶您回去吧,您刚好些,可别再给晒坏了。
-好。安平已经长大了,可姑姑还总爱把安平当成孩子。
安平扶着玳瑁姑姑的手,起身准备往屋内走,便听到门口传来列战英的声音。
-谁在那里,出来!
萧瑾瑜连忙从墙角钻出来,强自镇定的看着列战英笑。他本不想惊动门口的护卫,就想着从侧面翻墙进,却没想到还没来得及上墙就被列战英逮了个正着。他这几年习文练武,文学武功都大有进步,但要与列战英硬碰硬,他还真没有那个能耐。毕竟北汉的小列将军是连穆青叔叔那样的大将军都服气的人。
-列将军,在那的可是瑜儿吗?
安平问。
-回公主的话,正是太子殿下。
列战英答道。
-让他过来吧。
萧瑾瑜小跑上前,与玳瑁姑姑一起搀扶着安平到正屋主位坐好,然后才跪在安平面前正正经经的磕了头。
安平亲自扶起了萧瑾瑜,安置在自己身边坐下,轻声道,
-仔细想来我好像也没有离开多久,我们瑜儿竟已经长成大孩子了。
安平看着身边的萧瑾瑜,笑得格外温柔。
玳瑁姑姑在一旁看着,心里一阵触动,他们公主自来是极喜欢这个孩子的。自打苏贵妃歿后,他被送至公主身边教养,公主除了平日里亲自过问他的衣食住行之外,还会在他生辰之时亲手给他做糕点。
玳瑁姑姑问过公主,为何待这孩子这般好。公主说,这孩子早熟得让人心疼,他像极了年少时的皇帝哥哥。
-母后,瑜儿好想你。
萧瑾瑜不敢看安平,说话的声音都带着颤抖。
安平看着眼前这个孩子,明知道他说了不和规矩的话,偏又不忍责怪,只旁敲侧击的提醒道,
-瑜儿,如果我没记错,宫中礼钟已鸣。
-可是母后,瑜儿此生就只有一个母后。
萧瑾瑜倔强的别过头。旁边才刚拉回思绪的玳瑁姑姑被萧瑾瑜的大胆言语惊出了一身冷汗。
安平却只是笑了笑,说,
-刚刚还说瑜儿已经是大孩子了,现在又是这般小孩子行事。瑜儿如今已为太子,更该谨言慎行才是,既然朝礼已过,那此刻在椒房殿主位的人,才该是你的母后。
萧瑾瑜自然知道安平是为了他好,因此他也没有再出言反驳,只是看着安平,认真的说,
-瑜儿知错了,自我母妃亡故之后,您一直待我如亲子,既然您不让我唤您母后,那以后瑜儿便唤您母亲吧!
说完,像是怕安平会拒绝,连忙起身要给安平跪下磕头。
安平扶住他要下拜的身子,轻叹一声,
-瑜儿,你要唤我母亲便唤吧!只是你要记得,这母亲二字只能在你我之间,人前切记不能说出口。
对于这个懂事的孩子,安平做不到拒绝。况且,此生她怕是再难见到她的长安了!
-瑜儿知道。母亲,瑜儿还能见到母亲真的太好了。此前他们都与我说,说母亲……瑜儿以为母亲也如我母妃那般再也不要瑜儿了。
萧瑾瑜没有与安平细说在得知安平归来之前他心中的难过,只是拼命的忍住眼眶里即将滚落的泪水。
-傻孩子,做母亲的无论在哪里,都会记挂着自己的孩子的。
安平轻拍着萧瑾瑜的手,安慰道。
萧瑾瑜从安平院里退出来的时候太阳已偏西。未散尽的余热从地上透出来让人从脚心就开始感觉到燥热。萧瑾瑜却是心情极好,一面辞过列战英,一面脚步轻快的往东宫赶。安平的院子是在这宫中极为偏僻的角落,虽已至掌灯传膳的时辰,一路上也没有什么人。
只刚穿过湖心亭,便看见萧景琰一人立在湖边一棵柳树之下,望着满池的莲花,身后只跟着高公公一人。连忙跪下行礼。
-太子,这个时辰你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萧景琰免了萧瑾瑜的礼,淡淡的问道。
-回父皇的话,儿臣想母亲了,可巧今日下学早就来看看母亲。
萧景琰听到他如此坦诚倒是一愣,随即怒声道,
-瑜儿,你既为我大梁太子,言行举止当符合你的身份。
-父皇,儿臣并未觉得自己的言行有何不妥。
萧景琰看着目光坚定的儿子,不禁轻叹道,
-瑜儿,你是我大梁的太子,所以很多事情我并不避讳让你知道,只是,你已不是孩子了,不要总做些叫父皇为难之事。
萧瑾瑜并未有丝毫动摇,只俯身拜了拜,平静的道,
-此事本是我与母亲之间的事情,我离开之前,母亲叮嘱,此事不能与外人知。我今告知父皇,一来是我日后定会时常过来拜见母亲的,这件事情铁定瞒不住父皇;二来是从前母亲常教导我需待人以诚,以诚相待必会换得他人真心。今日之事由我亲自向父皇说明,可避免日后我与父皇之间涂生嫌隙。
-可是,瑜儿,你要知道,大梁的中宫自有皇后。
-我知道。但请父皇放心,今日我既已认为母亲亲儿,此生定当竭尽全力,护得母亲与妹妹一世无虞。父皇若无其他事瑜儿先行告退。
萧景琰看着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不由自主的想起他的皇长兄来。他的皇长兄当年也如瑜儿这般少年意气,英姿勃发。凡他决心相护之人必将护卫到底。可惜他的父皇,若能理解皇长兄一二,他们父子兄弟之间,必不会走至如此地步。既已有前车之鉴,他必要守护瑜儿这颗赤子之心。
想到这里,萧景琰的嘴角扬起了一丝欣慰的笑,若他阴德有亏,不得长寿,安平与长安有瑜儿护着,他应该能够放心的。
安平,他望着不远处那方树木葱郁的院子,轻轻地摇了摇头。他萧景琰一生无愧于江山社稷,无愧于列祖列宗,无愧于长兄旧友,唯一愧对的便就是她了吧!正因为这份愧疚,虽是将她强留在身边,竟也再没有勇气走进那个院子,求她再与他见上一面。
-安平,这芙蓉花开依旧,你又是否安好?
安平觉得这世间最让人捉摸不透的便就是时间。
每日就着半盏清茶,品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竟不知不觉已在这大梁皇宫的一隅之地度过了好几年。
很多事情,她不愿意再去问,不愿意再去想,便告诉自己都已经忘记了。
玳瑁姑姑端来茶盏,安平端起,细细的品着。当年,北汉之地多产毛尖,这几年竟是爱极了那南地的普洱。缺少了凌冽与香甜,暗红的茶色之下,可见的是生命的沉重。仿若那历经沧桑的老人,在与你诉说着那些曾经的故事。
风,带来了空气的味道,隐约只觉得空气间混入了奇怪的味道。这味道较往年愈发的浓郁了。
-公主,院子外边的香樟树开花了。
是了,这院子的外边有两棵香樟树,是长安出生那年,萧景琰命人栽下的。她曾听宫里的老嬷嬷说过,吴侬之地有习俗,凡家生有女,在女儿出生时,便与地上植两棵香樟,待到女儿出嫁之时,便取这香樟木做成木箱,放入丝绸作为陪嫁,取的就是“两厢厮守”之意。
-姑姑,我们出去看看那香樟树吧!
未走出院外,便听见有清脆的童音传来。
-太子哥哥,这是什么树?它身上的味道真不好闻。
-这是香樟树,这味道虽不讨喜,但最是防蚊驱虫的。
不一会儿就看到萧瑾瑜牵着一个小女孩走到那两棵香樟树下。看见站在院门口的安平,萧瑾瑜先是一愣,随即带着长安给安平见礼,方起身,就听到长安小声的问自己,
-太子哥哥,这位夫人是谁?为何我之前在宫中从未见过。
萧瑾瑜蹲下身子,与长安目光持平,轻声说到,
-长安呀!这位夫人是个很好很好的人,以后长安要是有空,多来看看这位夫人可好。长安不是喜欢听故事吗?这位夫人可会讲故事了呢。
安平看着长安那张小脸,她的轮廓像极了萧景琰,五官却分明是自己的样子。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夫人,你为什么哭了?是不愿意给长安讲故事吗?
长安的小手轻拉着安平,讷讷的问到。
安平连忙擦了擦眼泪,柔声道,
-不是的,我只是想起我的孩子了,她长在我身边的时候,我也时常给她讲故事呢。
-那夫人,您以后也给长安讲故事吧。
-好,公主想听什么故事呢?
-我父皇常给我讲一只狐狸的故事,可每每说到关键之处他总是伤心难过而不肯再往下说,我想知道那只狐狸最后到底有没有渡过淇水,有没有找到它心爱之人?
-好,那我就来给公主说那只狐狸的故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