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突厥,在唐朝前期曾经短暂复国,一度版图很大。由于资治通鉴和两唐书的故意误导,很多人都认为是武则天执政时后突厥达到了“据地万里、控弦四十万”的规模。
可是唐朝人杜佑的《通典》写得很清楚,后突厥的默啜是在中宗景龙年间才一度达到了这个巨大版图。而且,这并不能说明默啜有多么强大。
根据唐人杜祐的《通典》,中宗景龙年间,张仁愿在黄河北岸建起三座受降城。突厥人自此不敢南下放牧,无奈,只能向北向西,与其它的北方游牧民族争抢有限的资源。
《通典·边防十四》12
……景龙二年三月,张仁愿于河北筑三受降城。先是,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因牧马料兵,候冰合渡河。时默啜尽众西击娑葛,仁愿乘虚夺取漠南之地,筑三城,首尾相应,绝其南寇之路。留年满兵助成其功。以拂云祠为中城,与东西相去各四百里,皆据津济,遥相应接。北拓三百馀里,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更无寇掠,减镇兵数万人。
13
默啜西击娑葛,破灭之。契丹及奚自神功之后,常受其徵役。其地东西万馀里,控弦四十万,自颉利之后,最为强盛。自恃兵威,虐用其众。默啜既老,部落渐多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