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九型人格理论和精神修炼
将九型人格学说的知识精神修炼结合起来的过程包括:
1,每天都要尽力做到立足现实,并且保持清醒。
2,在行为当中观察你的人格。
3,不要发泄你的冲动。
无论何时,只要我们意识到我们人格的某个方面,我们就能记得尽可能的呼吸和放松,同时继续观察并克制我们的冲动,直到事情发生转机并且我们的状态得以改变。
生活是我们最伟大的老师。我们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教益的,无论我们是在上班,与配偶交谈,还是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如果我们直面我们的体验 ,我们对于自己各种行为的印象,就会是新鲜和生动的,我们就总能从中学到一些东西。专注地完成任何事情都能成为精神修炼的基础,只要它以我们的身体为基础,能平静我们的心灵,敞开我们的心扉。
进行改造的七种手段
1,寻求真理 --- 寻求真理意味着对于我们自身以及周围的事物抱有好奇心,而不是满足于人格为我们提供的自动回答。
2,“不作为” ---我们既不按照自发冲动行事,也不去抑制他们,这样就能开始理解导致它们出现的原因。
3, 愿意敞开心扉---每一个时刻都有可能取悦我们,培养我们,支持我们--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它的话。生活是一个巨大的馈赠。如果我们放松 身体,保持内心的宁静,让心灵对所处的处境更加敏感,我们就会面向有助于我们成长的内在品质和资源保持开放的心态。
4,得到适当的支持---我们可以寻求其他人的鼓励,让他们见证我们的成长。我们可以找到集体,可参加研讨班,置身有助于我们真正发展的情境之中。
5,无处不在的学习---一旦我们投身于自我改造的过程,我们就会明白,当下所出现的任何事物都是我们现在立即需要处理的。而出现在我们头脑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我们用于发展的原材料。
6.培养对自已的真实关爱---当我们陷入担忧、幻想、紧张和焦虑的时候,我们就脱离了自己的身体和情感,最终脱离了我们的真实本性。真实关爱自己也需要充分接受自己,回归当下,适应我们的本来模样,不是试图改变我们的体验。
7,修炼----常规修炼的一个主要障碍是,我们期待着获得一个特定的结果。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我们在修炼中取得重大突破时,这个障碍就更是一个问题。人格会利用这个突破,在需要的时候将其再造出来。不过,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突破只会在我们完全对当下保持开放心态的时候出现,而期待某种回报会让我们在进行这些体验的时候分心。拖延是最大的自我保护。利用改造唯一使用转变工具的时候就是现在。
----------------------------------
回避修炼之旅的一个共同的借口是,人们没有足够能量来经营自己的人生并且同时进行转变工作。正如你可能看到的,我们存在所需要的大多数条件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起码不会令我们感到满意。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我们实际上真的开始表现时,我们会发现我们一直在寻找的那些特质。这是因为这些特质本身就是本性的一部分,而并非人格的一部分,只有我们直面当下时,我们才能体会到本性。
-------------------------------------
作用于身体
1,有意识的饮食:当我们合理饮食、充分锻炼和休息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会更加稳定,我们的思维会更加清晰,我们的转变过程也会进行得更加顺利。
2,放松: 我们可以有重心的以放松的心态去生活,也可以选择保持节奏匆忙、内心压力重重的状态。一般而言,有意识的放松就是学会如何一次又一次的返回此时此刻,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越来越深刻的现实的影响。
就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长时间的紧张会让我们身体的很大一部分都变得麻木,我们不再能够感觉到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确面对着各种令人痛苦的麻烦事,不过我们的麻木却掩盖了经们的引起的不适。但是,只要我们没有感受到这些紧张状态,它们就不会得到放松,并且它们最终会毁坏我们的健康和活力。
颇为吊诡的是,我们越是放松,就越发意识到我们的身体实际上是多么的紧张,这的确令人困惑,因为我们最初的放松体验将会导致我们觉得更加不舒服。因此,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希望再次变得麻木起来,但如果我们想获得自由,就必须直面我们所发现的任何事物--包括我们的紧张状态。当我们坚持这么做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紧张状况奇迹般的消失,我们的人格会变得更加轻松、更加灵活。
既然我们如此轻易就会变得麻木,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是真的放松了呢?答案惊人的简单:当我们能够体会到当下身体各个部分的感觉时,我们就是放松的。当我们体验不到身体的感觉时,我们就处于紧张的状态,并且没有活在当下。
培养安静的心灵(冥想或其他)
如果我们能够更多的在意自己,就会注意到一个持久的事实:我们的心灵总是在喋喋不休!在我们清醒的时候,几乎无时无刻都在进行某种形式的内在圣对话、评论或者判断。可是,是谁在对谁说话,又是为了什么呢?我们对自己交谈的一个充足理由在于,想搞清楚下一步该做什么。
我们与自己对话,是为了评估我们的处境,为了应对将来的事件而演练我们的反应,或是为了重演过去的事情。不过,随着我们的注意力被这种永无休止的内在唠叨所占据,我们就无法听到自己内在的智慧之声。人格把它淹没了。这有点像在家里疯狂的四处找钥匙,却突然发现它就在我们的口袋里。
持续进行的内心的唠叨阻碍了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印象,而这些正是我们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当我们的心灵变得越来越安静和沉默的时候,我们的理解力就与一种更大的理解力联合在一起,后者能够客观地理解我们的处境,明确地知道我们需要做什么,不需要做什么。我们对于周围的一切都保持警觉和关注。我们的感官很敏锐,感受到的颜色和声音都是生动的,一切看起来永远都是鲜活生动的。
“ 无知”的艺术
要进入平静心灵所具有的那种丰富的直觉性,一个主要的工具就是“无知”。通过,我们的心灵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比如我们是谁,我们正在做什么,什么是重要的。。。。以及事情该如何去发展。因为我们的心灵充满了各种观点和旧想法,它就没有内在的空间来接纳我们周围现实世界所带来的新鲜印象。我们学不到任何新东西。这也阻碍了我们去真正认识他人,特别是我们所爱的人。
敞开心扉
如果我们关闭心扉,无论我们积累多少有关精神的知识,我们都不可能回应这种召唤,我们的知识也不会在生活中发挥任何真正的作用。开放的心灵使得我们能够充分参与自己的经历,并且真正与我们生活中的人们建立联系。我们依据自己的心灵来品味经历,能够察觉到真实和宝贵的东西。
治愈我们的悲伤
转变心灵的过程会很艰难,因为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必然会面对自身的伤痛,并且更加意识到他人的痛苦。事实上,人格的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防止我们体验这种痛苦。
我们关闭了心灵的感受性,这样就可以隔离我们的痛苦,并与各种事物 相安无事,可是我们从未完全成功的做到这一点。如果我们不愿意体验自己的痛苦和悲伤,那它就永远无法得到治愈。排斥我们的真实痛苦也会导致我们无法感受到快乐、慈悲、爱意,或者心灵的任何其他能力。
要点在于不要沉迷于悲伤之中。精神修炼不是为了让我们变成受虐狂,它的目的是要转变我们的痛苦,而非延长痛苦。我们不需要承担任何额外的痛苦;相反,我们需要探索已有痛苦的根源。我们必须深入人格的防御之下,并且检视驱使我们的恐惧和伤痛。
无论我们相信什么,如果我们每次都能对痛苦进行一点探索,那么就算很严重,它也能得到缓解。幸运的是,在探索潜藏于人格之下的痛苦和恐惧这个艰难的过程中,本性会给我们提供支持。
无论何时,只要我们愿意无条件或无偏见地探索我们直接体验的真相,同情这种本性品质将会自然而然的出现,随即就会开始治愈的过程。慈悲并不等于感伤、同情或自我怜悯。相反,它是神圣之爱的一个方面。当某个人遭受痛苦时,这种爱能够消解所有的防备和抵抗。
人格无法造就慈悲,不过,当我们愿意完全敞开心扉,并诚实对待自己的真实感受,慈悲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并抚慰我们的伤痛。试图通过我们来表现的神圣之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突破所有积累在我们身上的陈旧障碍和虚伪。
虽然我们在内在修炼过程中肯定要面临相当深重的悲伤和痛苦,但无比重要的是要记住,爱就存在于所有这一切的背后,它既是鼓舞人的力量,也是引导我们向前的目标 。
关于宽恕
实现精神上的进步,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愿意并且能够放下过去,这就必然意味着要设法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宽恕以各种方式伤害过我们的人。
宽恕来自于我们的本性,来自于对我们处境的真相所获得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它要求我们在一个远比以前更深入的层面上,去认识我们以及他人身上正在发生的状况。
它要求我们充分体验我们的厌恶、仇恨、恶意以及报复之心的深度,却不会依据这些冲动行事。通过探索我们对惹恼我们的那个人所怀有的情感及其出现的背景,并明确认识到这些情感是如何正在我们的身上表现出来,我们就会开始放松将我们的怨恨之情固着起来的结构。我们身上洋溢着存在感,让我们摆脱过去对我们的束缚。